文博信息
阿布都力江·赛依提 | 民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摘要: 民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阿布都力江·赛依提内容提要民国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经历了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过渡和现代教育的确立以及三区革命时期的蓬勃发展几个阶段,文章中对这一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民国时期是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新疆先后经历了军阀与国民党政府统治阶段,由于统治者的政治立场不同,他们对待 ...
民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阿布都力江·赛依提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经历了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过渡和现代教育的确立以及三区革命时期的蓬勃发展几个阶段,文章中对这一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民国时期是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新疆先后经历了军阀与国民党政府统治阶段,由于统治者的政治立场不同,他们对待发展教育的态度及所颁布和实施的教育政策也就不同,因而在各个历史阶段教育表现的特点也就不同。
一、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
早期的哈萨克族教育始于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宗教教育,或称经堂教育。12~15世纪,中亚哈萨克各部经过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统治者推行伊斯兰教后,哈萨克汗王、苏丹、台吉等上层贵族和富商开始请毛拉到家中教自己和亲友的孩子学习阿拉伯经文,或送孩子到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斜米、喀山等地的经文学院学习。[1]“当时只有哈萨克上层代表人物如可汗、苏丹、毛拉、霍加和富家子弟才能学习经文,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上层人士及为上层人士服务的管家之类的子弟也能得到教育机会。平民子弟上经文学堂的为数不多。”[2]新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始于1870年。1900年萨三千户长在巩乃斯河畔的塔尔迪修建清真寺,从宁远请来一位阿訇,办起了经文学堂。
辛亥革命后,在国内外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哈萨克族近代教育进入起步阶段。1910年塔塔尔族乌马尔、1912年塔塔尔族学者苏菲亚·奥斯泰先后在塔城、额敏各办起一所学校。开设汉文课程,首次招收女生。有的学堂选送学满三年的学生到汉语学校或省办蒙哈学堂去继续深造,1914年,新源县恰普河建立一所哈萨克族小学,由部落首领资助,聘请俄侨塔塔尔人阿不都买吉特·阿吉斯拉木任教。1915年3月阿山的哈萨克族国会议员扎卡利亚贝子,在阿合亚(今哈巴河)创设扎卡利亚学校,招收哈萨克族的学生学习汉语。[3]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哈萨克族近代教育带来了福音。巩乃斯草原百户长库万在别什托别修建清真寺,办经文学校。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经文学校是沙特瓦尔德千户长在巩乃斯肖尔布拉克兴建的学校,请哈萨克族知识分子卡里毛拉任教师,不仅摆脱了宗教的控制,还增加了一些自然常识课程,向近代教育过渡。
1918年前后,新疆督办杨增新为了笼络各族上层,在惠远小学设蒙哈班,招收蒙古、哈萨克族学生,除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习汉文,共两个班,学生百余人。其中哈萨克族学生一个班,学制2~3年,学费一部分由个人承担,另一部分由政府补助。学习内容主要是近代科学知识。著名的哈萨克族社会活动家艾保、达吾来提·克力迪、玉素甫汗·昆拜是首届毕业生。蒙哈班一直存在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而停办。
1922年,在迪化创办蒙哈学堂,全校有蒙古、哈萨克族学生200多人,除学习本民族语文外,还学习汉文汉语、政策和常识(历史、地理、物理),谭风冀、何世俊先后担任过校长。该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蒙古、哈萨克族翻译。学生主要是上层人物和富户家庭的子女。十多年间,蒙哈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哈萨克族、蒙古族知识分子。哈萨克族著名的人士沙里福汗就是这个学堂的毕业学生。后来蒙哈学堂改为省立简易师范。1927年,木拉提在伊宁城创办了第一所哈萨克族学校,虽然受宗教势力的控制,但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经文课的比例下降。杨增新执政后期,哈萨克族的教育发展仍很缓慢,1928年统计,新疆少数民族学龄儿童183 725人,受初等教育(公办)的4 312人,仅占学龄儿童的2.35%。也就是说近98%的儿童是文盲。哈萨克族也是这个比例。[4]
1928年,杨增新遇刺身亡,金树仁继其当政。在统治新疆的5年中,金树仁继续奉行杨增新的愚民政策,哈萨克族教育仍未摆脱困境。
二、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确立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时期,他们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压迫,在文化方面尤甚于经济方面。“七·七”与“四·一二”两次政变致使杨、金相继下台,有人认为,在其统治下,一部分人之好乱思动,如其说是不良政治所赐之影响,毋宁说是文化禁闭的恶果。[5]盛世才看清了这一点,虽欲袭杨、金愚民故智而又恐为新兴势力所不容,于是采用了一种新的技巧、新的政策,他利用教育建立统治基础,在他登台后,八大宣言中便列有扩充教育一项。新疆的教育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哈萨克族教育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也离不开这个环境。
1934年新疆开始创办新型的哈萨克族学校,每百户左右的村庄设一个学校。学校资金由人们自行筹集。这些学校是用哈萨克语授课的新型学校,教师有些是苏联留学回国的,有些是乌鲁木齐、阿勒泰、塔城、伊犁等地中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有些是教师训练班培训的。较大的学校有学生宿舍,以供离家较远的学生住宿。在1934年以后的几年内,哈萨克族小学的数量大为增加。据当时的统计,共有学校79所,在校哈萨克族学生6 200人。其中伊犁有哈萨克族学校38所,学生3 000人;塔城学校15所,学生1 200人;阿勒泰学校26所,学生2 000人,乌苏、沙湾县的学校直属乌鲁木齐,未统计在内。
1934年,经新疆省政府批准,在伊宁成立省第二中学(民族中学),后来该校迁到伊宁市第八中学,盖起两层教学楼。招收各民族的学生,用本民族语言授课。该校有两个哈萨克语班,近70人。全校10个民族,在校学生500多人,是当时伊犁的最高学府。[6]
为了促进哈萨克族文化教育的进步,1935年4月,在乌鲁木齐成立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文化促进会。伊犁分会会长马克苏特在塔尔迪筹建巩乃斯草原上第一所近代学校,盖起14间教室,定名为塔尔迪吐烈学校,摆脱了宗教的控制,首任校长是阿合买提别克。翌年,学校改名为伊犁区立巩乃斯学校,校长张兆麟。该校有7个班170名学生,主要是哈萨克族学生。同年,裕民设治局的哈萨克头人巴斯拜·楚拉克在察汗托海(今裕民县)创办哈萨克族学校一所,并附设初中班,这是塔城地区中学教育的开端。随后,阿勒泰也创办了哈萨克族学校。这时,新疆哈柯文化促进会接政府命令,接管了经文学校,把宗教税作为办学经费,这种学校称会办学校。
伊犁哈柯文化促进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于1935年暑期在伊宁县举办首届哈萨克族教师培训班,学期两个月。这时哈萨克族教育解脱了宗教的羁绊,得到了发展。
这时期新疆的妇女运动活跃,女教育工作者古兰丹姆在塔城创办了新疆第一所女子学校,开设近代课程,学生主要是哈萨克族女子,后来在校学生发展到300人。1938年此校改为官办,更名为“塔城第一女子学校”。这时新疆各地都重视教育,为了加强政府对教育的领导,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区设立了教育局,委任了局长。
为解决哈萨克族牧区儿童上学的困难,1937年塔城地区教育局创办了“白杨河小学”,为寄宿制,费用由学生家长负担,学生百余人大多数是富户子女。1938年塔城民族中学成立,它是新疆4所省立中学之一,其中哈萨克族学生2个班,近80人。[7]
哈萨克族的教育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37年,由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文化促进会创办的学校就有275所,在校学生14 322人。这些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民族语文、算术、社会、地理、自然、政府政策、经文等,并在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还选拔优秀青年出国留学。1934~1936年新疆向苏联选派的留学生共307人。其中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学生30名,占总数的10%。[8]著名的哈萨克族诗人唐加勒克、哈萨克族教育家艾赛音·加克斯勒克就是在这一时期到苏联塔什干留学的学生。
1941年,经新疆省教育厅批准,在镇西县萨尔乔克区海子沿设立哈萨克族小学一所,学生15名。1942年9月,呼图壁县城修建哈萨克族学校一所,学生60名。[9]1943年时新疆共有哈萨克族在校学生32 733人(傅希若提供的数据是26 298人)。[10]
随着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国民政府边疆教育的推行,以及国民党党部入新,新疆各类教育以民族为形式、党化教育为内容,由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及省党部社会教育科同教育厅派员指导,宣传三民主义。新疆省教育行政机构逐步健全,省教育厅除设立编译委员会和于各行政区设教育局外,增设社会教育科、督学室,县设教育科,配备教育专职干部,行政区教育局分设管理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机构,制定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项规程和实施细则,如《小学行政组织大纲》、《各族小学课程标准》、《小学训育大纲及实施办法》等等,这些规程和实施细则的制定,结束了教育工作缺乏统一规范的混乱局面,提高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效能,统一了领导,开创了有秩序地教育建设的新时期。此外,为了发展教育,提高质量,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健全中等学校课程设置,建立学习组织,充实教学仪器,编印小学课本,举办成绩展览和统一会考,举办初级职业学校,举办暑期教师讲习会,成立教育研究会和增拨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等等。上述大纲和办法、细则对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盛世才投机革命的真面目逐渐暴露。1943年春,盛世才公然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国民党乘此机会移军新疆,逐步控制了新疆的军政大权。1944年9月,盛世才被迫离开新疆,新疆从此被置于国民党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一时期新疆哈萨克族教育逐步纳入民国政府的教育轨道。
三、三区革命期间的哈萨克族教育
1944年8月,伊犁尼勒克县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农牧民起义迅速演变成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1945年11月,三区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三区革命一胜利,三区政府就发布了关于学校复课的通知,明确指出开办学校、发展教育是各级革命政府的首要任务。三区革命政府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赛福鼎、达列力汗·苏古尔巴也夫等人直接抓教育工作,经常下学校进行调查,并给教师做报告,让教师及时了解国际形势。并开办了一些教师培训班,中小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塔城地区教育局暑假里为教师举办科研交流会,总结上学年的经验,并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塔城地区教育局的这些做法被作为典型在伊犁、阿勒泰两地区加以介绍和推广。
1946年,三区革命政府在伊宁市创办了一所哈萨克中学,伊宁市加波克拜哈萨克学校根据三区革命政府的指示复课,同年9月,伊犁民族中学复课。这所中学共有250名哈萨克学生。伊犁民族中学的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训,所以很少有牧主、部落头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个学校读书。
三区革命政府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就是积极开办教师短训班。这些短训班以每个地区自办为主,只有博尔塔拉、精河、温泉三县的教师得以前往伊宁开办的教师短训班接受培训。三区革命胜利后的第一届夏季教师短训班是在伊宁民族中学举办的。“阿合买提·哈斯木”文化教育中心在伊塔阿三区均开办了一年制的教师速成班。而塔城地区1945年9月1日在学校复课后,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开办了教师短训班。短训班主要教授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自然、哲学等课程,培训时间一般为2个月。[11]
三区革命政府不仅重视学校教育工作,而且还重视社会文化教育工作。当时的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发出了“加强民族教育”的号召,各地区广泛开展起了社会文化教育工作,这一教育对象主要是农牧民、工人、干部,重点教他们认字识文。当时革命政府规定没有文化的人一律不得调任干部。
三区革命政府颁发了义务教育法。教材取自苏联,教育体制基本上采自苏联,教授语文、算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文学、政治、俄语等课目。学校根据教学计划,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半年、每一年进行考试,以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
三区革命教育事业能获得发展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能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社会变革,特别在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做了不少的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1948年至1949年学年里,伊犁地区在校生达35 079人,比三区革命初期相比增长了124%;塔城地区的在校生达14 594人,与三区革命初期相比增长了207%;阿尔泰地区的在校生达7 896人,与三区革命初期相比增长了238%。[12]这些数据虽然不能与解放后哈萨克族教育发展速度相比,但与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相比,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民国初期新疆哈萨克族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疆哈萨克族的现代教育事业开始发展,民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在经历了宗教教育和近代教育并存时期(1911~1934年)后,哈萨克族经学教育走向了末落,近代教育逐步兴起(1935~1941年),之后哈萨克族教育逐步纳入民国政府的教育体系,到三区革命时哈萨克族教育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1]房若愚:《新疆哈萨克族中的伊斯兰经堂教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尼合迈德·蒙加尼:《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传播》,《新疆社会科学》(哈文版)1990年,创刊号。
[3]葛丰交,房若愚:《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教育的影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贾合甫·米尔扎汗主编:《哈萨克族文化大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5~176页。
[5]傅希若:《论新疆省教育》,《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新疆分册,下册),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年,第949页。
[6]贾合甫·米尔扎汗主编:《哈萨克族文化大观》,第177页。
[7]贾合甫·米尔扎汗主编:《哈萨克族文化大观》,第178页。
[8]周红:《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并行》,《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9]编写组:《新疆哈萨克族迁徙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96页。
[10]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11页。
[11]哈比毛拉:《三区革命期间的哈萨克教育事业》,《伊犁州文史资料》第13辑,1997年,第29页。
[12]哈比毛拉:《三区革命期间的哈萨克教育事业》,《伊犁州文史资料》第13辑,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