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域外考古周记·哈萨克斯坦篇(2)丨追迹草原丝路 探寻拉哈特古城

摘要: 8月初到达哈萨克斯坦后,时间紧、任务重,很快实施年度工作计划。拉哈特遗址的再调查、伊塞克M8的发掘、恰伦河流域的区域调查等相关工作齐头并进。再赴恰伦河,一年后再相见恰伦附近的小村落 考古队员在恰伦汇合伊塞克草原,游牧文明绽放的舞台伊塞克M8金秋远景伊塞克M8发掘现场 总领馆支持,感动中前行 ...



8月初到达哈萨克斯坦后,时间紧、任务重,很快实施年度工作计划。拉哈特遗址的再调查、伊塞克M8的发掘、恰伦河流域的区域调查等相关工作齐头并进。


再赴恰伦河,一年后再相见


赴哈伊始,就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分组安排,保证各项任务快速推进。

魏铖带队前往恰伦河中游右岸(东岸)的阿克托海区域,继续2023年的调查工作。阿克托海区域是游牧族群重要的放牧地之一,目之所及,草原风貌保存纯粹,几乎没有耕作,很少扰动土地,几千年来的墓葬封堆依旧保持原样。墓葬调查工作,看似简单,数个数、测点位、记形态、看组合,但实际上,几乎每个稍微高起来的地方,每处草丛下面,都分布着高低不等的封堆,有着清晰或者不清晰的石圈,有的是多座墓葬串状成列分布,有的是数十座墓葬片状分布。每天的调查工作就是重复不断地数数,而且数不完、测不完、记不完。

恰伦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北坡,北向流,最后汇入伊犁河。恰仑河在克根、春贾区域流淌在大峡谷间,峡谷因地质变动形成,沟深且长,纵长近100千米,峡谷内河水奔腾、林草丰茂、岩石峭立、形态各异,多类景致交相映辉,因其地貌独特、规模宏大被称为恰伦大峡谷。恰伦峡谷被地理杂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著名的旅游景点。

河谷内水汽充裕,一级阶地草木郁郁葱葱,偶尔在较宽阔的区域还能见到石圈石堆墓地,表明这里曾经生活过游牧族群。从伊塞克考古队驻地前往阿克托海调查区域要跨过恰伦河谷,每逢天气晴朗时,都会在恰伦河大桥欣赏两岸湍流的深绿色河水和茂盛的林草植被,记录这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河谷两岸的戈壁滩十分辽阔,草被稀疏低矮、砾石遍布,偶有冲沟,牧民往往会在凹下避风向阳处设置圈养牛羊马的冬季窝棚,在夏、秋牧场放牧的牛羊马等牲畜,到了冬季就会圈养在这里,以度过漫长的寒冬和初春,直到三、四月份,才又前往其他牧场,开始新的生活。由于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数量较大的牛羊群等,已经不在村内圈养,而是圈养在与主家有一定距离的冬窝棚,在考古队调查的8、9月期间,牛羊马等还没返回,冬窝子显得冷冷清清。

本周到达的两位队员前往恰伦与调查队汇合,以尽快开展该地点的岩画调查工作。丁岩与哈米提教授团队共同讨论调查工作的重点和方法,途中再次参观哈米提教授负责的突厥墓葬发掘现场。现场墓葬有五、六座,地表微凸起,中部有块石(不是卵石),外侧设有一周还算规则的石圈,土圹(墓道)殉马,偏在一侧的墓室葬人,随葬有陶罐等器物。在参观后,两位队员立即前往调查点与其他队员汇合,大家热切交流几天来的工作,讨论下一步安排,并合影留念,颇有会师之感。

第二天,岩画的系统调查工作正式开始,需要提及的是,这里的岩画是由去年联合考古队首次发现,在此之前,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曾经提出游牧族群墓葬、岩画、居址三位一体的理论,这次发现是对该理论的重要实践,也成为赴哈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实践再次表明,调查研究游牧族群考古学文化时要在墓地附近找岩画、在岩画附近找居址,三位一体。


恰伦附近的小村落   

哈密提教授考古队午餐

考古队员在恰伦汇合



伊塞克草原,游牧文明绽放的舞台


伊塞克草原依山临河,地域广阔,水草充沛,曾作为游牧族群繁衍生息的适宜之地,也是游牧文明绽放的重要舞台。草原近来天气很特别,白天晴天,太阳高照,气温很高,晚上几乎都会下雨,但不影响第二天的考古发掘工作。下雨一般在半夜或者清晨,开始大雨倾盆,随后云散天晴,雨止路干,中午到发掘现场后,完全不影响发掘工作,如不留意甚至不知昨晚下雨。

在探索拉哈特遗址之际,联合考古队还同时发掘伊塞克M8,该座墓葬与1969-1970年发掘的著名伊塞克金人墓规模接近,时代相当,而且同处伊塞克墓地。联合考古队参照伊塞克M8的发掘方案,反复沟通、再三修订,以求尽善尽美。大家带着问题发掘,最大限度地确保发掘的质量和效果,期望能收获与伊塞克金人墓葬同样的大发现。

伊塞克金人是哈萨克斯坦国家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是游牧族群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出土金人的墓葬封堆直径约60米,高度约6米,顶部有凹陷坑。主墓室被盗一空;侧室却保存完好,墓主身穿缀满黄金饰品的衣服帽靴且有佩剑,随葬品也很丰富,属于高等级贵族。衣服的黄金饰有3000多件,图案纹饰多为野兽纹风格,匕首手柄有双首神兽格列芬、剑鞘有驼鹿神兽、腰带饰有狼头像,还有鹿形的腰带扣、项圈两端的雪豹头像、尖顶帽上的回首雪豹、奔马和大角羊(野生盘羊)等。结合器物形态和文献等信息,报告认为伊塞克大墓的时代在公元前5世纪,属于游牧族群的塞人遗存。 

伊塞克M8金秋远景

伊塞克夕阳晚照

伊塞克M8发掘现场   


总领馆支持,感动中前行


按此前惯例,考古队同志抵达在哈萨克斯坦伊塞克的考古队驻地后,要前往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馆拜访,当踏进使馆的大门后,大家心情就放松多了,那一刻,有一种回到祖国的亲切和感动。拜访时,蒋总领事亲自接待,文化参赞张同志出门迎接,考古队同志汇报了近期的工作进展、面对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总领事讲解了当地的时事,对考古队提出了工作期望,并对考古队员表达了诚挚的关怀。

从使馆离开后,前往阿拉木图机场迎接新队员,这位队员主要负责伊塞克博物馆馆藏文物病害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在返回伊塞克考古队驻地的行程中,与新队员分享了总领事长期给予的关心和协助,消解了他们旅途的困乏。

新队员的到来,新阶段的开始。



图文丨赴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队

校对丨杨博闻

排版丨赵  巧

初审丨杨利平

终审丨种建荣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