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革命类博物馆临展策划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 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作为全国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为了满足观众对展览需求多元化和专业化,许多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展览,以拓宽服务范围, ...
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作为全国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为了满足观众对展览需求多元化和专业化,许多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展览,以拓宽服务范围,增强自身影响力。本文主要就革命类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作一探析,以期与广大文博工作者交流探讨。
革命类博物馆临展策划困境
图片
临时展览是相对于基本陈列而言,指结合社会需求,利用重大纪念日、配合重大活动或选择社会热点举办的短期展览。临时展览选题灵活,专题性和时效性较强,囿于自身题材特点和文物匮乏,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在策划临时展览时面临着文物、人才匮乏等诸多困境。
图片
内容严肃,故事性不强
图片
除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少数综合性大馆外,大多数革命类博物馆都是专题性纪念馆。这些纪念馆都涉及中共党史、军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因此政治性和思想性很强。各纪念馆推出的临时展览多与本馆主题或与革命史内容密切相关。这些展览大都主题比较鲜明、内容规范,思想教育性强。对普通观众而言,有的展览内容太过严肃,存在距离感。很多展览结构和叙事还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说教层面,没有注重发掘展览背后的人、事、物。在展览语言表述上,又存在书面化表述严重,行文不够通俗易懂。这导致观众观展时易走马观花,难以入眼、入脑、入心。
图片
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
图片
目前,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推出的展览大都以图片展为主,文物展为辅,形式上比较枯燥单一。这主要受限于纪念馆文物缺乏。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馆藏文物3667件(套),与南昌起义直接相关的文物不足百件,已全部用于基本陈列。其余文物都是各个时期的纸质书籍、文献、报刊、地图、布告、粮票、印章、武器之类。同时令人遗憾的是,每一个时期或每一个门类的藏品都不成体系,无法挑选到足够的文物来支撑展览。馆藏匮乏,大大弱化了博物馆陈列以文物为主的展览特色。反观近几年受观众热捧的展览,大都以精美文物为支撑且叙事丰富完整,如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首都博物馆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等展览。
在表现形式上,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手段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除了展览图片外,辅助展品少,很少设置观众互动项目。与其形成对比的是,有的科技馆、博物馆推出的展览互动性就很强,观众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如广东省博物馆策划的“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览”,采取展教结合的模式,运用儿童教育中戏剧代入的手法、互动等方式,启发儿童在参观的时候进行探索和寻找答案。展览期间,还推出“疯狂动物城”玩具搭建、广府童谣“动物大巡游”“动物都去哪儿了”等社教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体会“保护动物,保护地球”理念。
图片
策展人才缺乏,原创性不足
图片
“策展人”一词来源于英文“curator”,在中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专指负责展览策划组织的专业人员。对于很多革命纪念馆来说,这还是个新鲜词,更少有建立专业策展人机制。绝大多数展览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在实践中摸索干起来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展览专业学习和培训。从推出的展览来看,大多数馆都是从兄弟博物馆、纪念馆引进,很少自主策划原创性临时展览。八一起义纪念馆负责展览策划的部门是陈列保管科。科室人员总共9人,不仅要负责展览,还要兼顾文物保护、资料研究、馆刊编辑等职责。没有专业展览设计人员,展览内容方案编制完成后,由外面陈展设计广告公司进行形式设计和展览制作安装。近两年,陆续推出“新时代的先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可爱的中国——方志敏诞辰120年纪念展”“巾帼英雄——赵一曼烈士光辉业绩展”等临时展览共计10余个,其中原创性展览只有“红色记忆 辉煌历程——苏区邮币文化展”“永远的旗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个。与综合性博物馆相比,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在原创性展览策划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据笔者了解,有些馆因人才缺乏,连基本陈列大纲都外包给展览公司。人才匮乏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
对策与思考
图片
展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博物馆综合水平的判断,也影响着公众对下一次参观的期待。为了给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注入勃勃生机,激发观众强烈的参观兴趣,更好发挥其社会功能,各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需要大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策划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
图片
讲好红色故事,丰富展览形式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承载和蕴含着大量红色故事,是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革命类博物馆要创新展览,缺的不是红色故事,而是承载故事的文物、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呈现故事的手段。展览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展览策划的核心是“故事+形式+展品”,主要由鲜明的主题、精彩的叙事、适宜的形式、准确的解读等几要素组成。
从展览内容来看,革命类博物馆首先应加大文物征集力度,丰富自己的“家底”。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没有充足的文物作依据,没有丰富的内涵作基础,缺乏故事的展览难以吸引观众,更谈不上润物细无声地影响观众。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在此方面,“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展览是很好的范例。该展览在筹备期间,派出八个文物史料征集小组分赴黑龙江、天津、上海、江西等15个省区市的40多家革命类纪念馆和档案馆,采访历史亲历者及其后代300余人次;征集、复制“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两个大红灯笼”“渡江战役使用的木船”等文物档案资料1500件(套)。最后展出文物1200多件(含实物、文献、档案)及若干艺术品,生动讲述了中共中央砥砺“赶考”之路。
在展览形式和手段上,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把丰富厚重的革命类展览内容充分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一个好的展览,观众参与是发现意义的第一步。新鲜时尚的展览形式可以给观众提供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如首都博物馆“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考古现场。观众可以如当年的考古人员一样,“沉浸”式体验考古现场。革命史展览,也应力求营造历史的空间,让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图片
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与研究成果
图片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提高藏品展示利用率,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大特色。如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委会牵头,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西北五省区的22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为观众打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画卷,也为博物馆之间整合文物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打造展览精品走出了创新之路。
革命类纪念馆大多是中国革命斗争史在各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内容的具体展示与表现,内容上许多是相互关联的。馆际交流互动,联合办展是完全可行的。通过馆藏文物共享,研究成果互用,充分利用各馆的优势资源,达到互通有无、高效利用的目的。以各地周恩来纪念场馆来说,有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江苏南京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浙江绍兴周恩来纪念馆等,可以围绕着共同的展览主题,整合各馆文物资源,尝试联合办展的模式,从而破解各馆文物缺乏等现实难题。在整合区域红色资源方面,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主办、江西省博物馆承办,江西省博物馆联盟单位共同参与推出的“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遴选100件具有深刻内涵的革命文物进行展览展示,致力于讲好100个红色故事,拍摄100集故事视频,激活和发挥出江西省内各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物资源优势,让红色文化“火”起来。由此可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整合资源,实现跨区域合作,打造精品展览的文化品牌之路要逐步达成共识,并成为未来展览的发展方向。
图片
加强人才培养,坚持走原创展览之路
图片
展览策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展览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协调组织、现场管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面对人才匮乏的现象,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要从高校大力引进相关展览专业人才,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策展培训班,逐步打造一支有专业化水准的展览队伍。同时,要开阔思路和视野,走出“闭门策展”的思维。在工作机制方面,可以大胆尝试策展人制度,搭建好策展团队。与策展相关的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可根据展览计划和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到展览的策划团队中。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进行交流、传递信息的最富有特色的媒介。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要扩大社会影响力,须提高策展能力,坚持走原创展览之路。尽管步履艰难,也要创新求变。
编辑:张洁唯
审核: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