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雷峰塔的历经(上)
摘要: 摘 要:本文是雷峰塔创建记延续。为说明雷峰塔创建后历代形象的演变以至最后形象的形成,为今日雷峰塔设计提供依据,尽可能将有关资料搜集在一起,以免设计人员搜集之难之苦。未便于查找以时代为序,自宋、元、明、清至于近、现代。但限于资料本身有限,分布无法均匀。
关键词:乾道重建 李嵩西湖图 雷峰夕照 浮屠 ...
一、宋代(960-1127-1279年)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960年)当年即授吴越国王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且以后诏封不断。广运元年(974年)为升州东南行营招抚制置使,第二年(975年)就攻取了南唐国属的常州,第三年(978年)宋克南唐,南唐降宋;第四年(977年)吴越国王钱俶朝宋,隔年(978年)纳土归宋,吴越国亡。也就是说宋建国后十八年吴越国亡,可谓此时为五代十国与宋交接期。纳土归宋前仍不失独立王国,当然不用宋国年号,但归宋之心也早已有之,从宋建国开始就不断接受敕封,钱俶也不断入朝献贡,最后举家入朝,纳土后受封为邓王。雷峰塔就是在这交替年代建成的,推断为吴越亡国前一年建成,即北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二年,西元977年,至多相差不会超出半年,前半年有塔砖干支记年,说明还在砌砖,后半年纳土归宋就不能不用宋皇年号。由于临近杭州外郭——罗城之西关门,故在藏经中刻有“西关砖塔”之称谓,这是正式命名前的称谓。正式命名为黄妃塔,是藏经、藏佛螺发髻舍利的八面七级楼阁式塔,前面所谓“砖塔”实际上是砖塔身、木屋檐、平座斗拱也是木结构,不是现在所谓的砖塔,连腰檐、平座、斗拱也全部由砖构成。这种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是那时江南通行的形式,后来发现的遗迹、遗物以及相同时代的塔大多都证实了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有关西湖、杭州的描述称颂比比皆是,但这样一座塔在整个北宋(960-1127年)却少有记载,就是在大诗人林逋(谥号和靖,967~1028年)描写雷峰的诗中既没提到雷锋塔也没提到黄妃塔,倒是因为“夕照前村见”句为后世“雷峰夕照”的创立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现将该诗全录于后: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苍古翠,衰药动微熏;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
王安石与郑之清有写塔的诗,那不是雷峰塔,为了参考亦录之如下: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呜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郑之清咏六和塔诗:
“经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黄妃塔在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攻打杭州时为火所焚。宋史卷二十二徽宗四有:“宣和二年十二月方腊陷杭州,知州赵震遁,廉访使者赵约诟贼死。”(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第六卷“版荡凄凉";“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兵自富阳至杭州,郡守赵霆(应为震)弃城走。州陷,杀制置使陈健、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胜计。”所记“纵火六日”可能就是归罪于方腊兵的依据。
南宋初的陆游(1125~1210年)诗中间接地见到雷峰塔。诗曰:
“与儿辈泛舟游西湖,一日间晴阴屡易。
逢著园林即款扉,酌泉鬻笋欲忘归。杨花正与人争路,鸠语还催雨点衣。
古寺题名那复在?后生识面自应稀。伤心六十余年事,双塔依然在翠微。
因为是泛舟游西湖,此处之双塔当指西湖两浮屠,一在湖之南,一在湖之北。湖北者保俶塔,湖南者雷峰塔。不是明指,故我谓间接。但总算证明了塔的存在。但此时的雷峰塔应是重建后的雷峰塔了。诗里说“六十余年事",应是指六十余年前金人亡宋之事(1127年),1127+61=1188,已是南宗孝宗淳熙15年,陆游六十四岁。校之略传知是年确实自外任调回临安,不久(1190年)即被解职,嘉泰元年(1202年)重到临安,就一直住到去世(1210年),此诗应是这前后的事,“六十余年"是诗人记忆中的略数。
现存宋代志书以乾道临安志最早,为南宋孝宗赵春乾道五年间(1169年)物,原本十五卷,今仅存三卷,无有关雷峰塔记载。其次为《淳佑临安志》,为南宋理宗赵昀淳佑年间(1241-1252年),现存第五卷至十卷。幸而第八卷山川雷峰条下:
“雷峰 在净慈寺前显严院,有宝塔五层,传收西湖胜迹。云:普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峰庵。世传此峰众山环绕,故日中峰。林和靖有中峰望北山一诗云:拂石玩林壑,旷然空色秋;牖云带层啾,疏苇际苍洲。固是堪长往,何为难久留。庶将濠上想,聊作刻中游。又中峰诗云: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全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苍古翠,衰药动微熏;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这里所引中峰诗与前述略有不同,一为“前村见",一为“全村见”,我认为虽是一字之差,但表现的对象不同。“前村见”是说到了前面村庄才看到了夕照景象,未必是雷峰塔的,可以指村庄里的夕照景象。而“全村见”则是指全村均能看到的夕照景象,这种景象就非雷峰塔莫属了。当然,林和靖暗指的雷峰塔也不是此志所记雷峰塔,请注意。
《淳佑(1241-1252)年初)临安志辑逸》卷五“显严院"条下引《庆元(1295-1200年)《修创记》:
“浮屠氏以塔庙为像教之盛,钱王时,获佛螺发,始建塔于雷公之故峰。自宣政兵火,屋宇烬矣!独塔颓然榛翳间。建炎末(1130年),有司欲毁之,度其材以修城,忽巨蟒出,绕其下而止。其后军塞于此环塔为藏甲处。一日烈风震霆,摄兵器于外,而局键如故,主将怪其事,迁而他之。灵迹章章如此,四众惊异,屡有志营葺而未克成。乾道七年(1171年),有大比丘智友,归自方外,草衣木食,一意兴崇,余二十年乃讫工。佛及菩萨与种种严饰,胜妙殊绝,得未曾有。
”《辑逸》是将正志里面无法收进的材料编辑在一起而成,故名《辑逸》,应该说资料也还是靠得住的。前面所说“宜政兵火"应是“政宣兵火”,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政和(111-118年)和宣和(1119-1125年)连在一起的略称。其间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曾攻人杭州。使此塔确曾遭受兵火,但并没有倒塌,似乎只把塔刹、塔顶、塔檐、回廊、平座等木构部分烧光了,所以呈现出破败颓然的样子。砖石结构的塔身部分却尚保存,甚至可以说相当完好,以至于南宋初建炎末年有关部门还想拆塔的砖石修城,虽因故未果,又当了"藏甲处",多亏和尚施妙计将主将吓跑,虽多次立志修葺,因工程浩大未有结果。至南宋孝宗赵昚乾道七年(1171年)才由大比丘智友重建,而且用了二十余年才得以完成。这就是雷峰塔重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的文献依据。至于塔的基本形式,从前述《淳佑临安志》中已知为五层。《淳佑(1241-1252年)临安志》的成书较塔重建迟后不足六十年,应该是正确的。
重建后的雷峰塔为五层,还可以从约略同时代的李嵩《西湖图》得到形象印证:“金刹高耸,层檐叠出,是江南地方所习见的砖身木檐、五层楼阁式塔。”图1为南宋李嵩“西湖图"中雷峰塔。塔为五层八角,楼阁式,带腰檐、平座,顶上有塔刹、相轮。
图1
《四库全书提要南宋院画录》对南宋画院的说明有:“赵构仿宣和故事,置御前画院(即后人所称绍兴画院)在他主持经营下,画院日趋兴盛。画家李嵩、刘松年、马远、马麟、陈清波等先后以西湖为题材,创作出《西湖图》、《西湖十景册》、《西湖春晓图》及以四字成句作画题之“断桥残雪”、“三潭印月”、“曲院荷风”、“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等。“十景之名”一般认为源出南宋画院西湖山水画题名。盛行于南宋中期。今存古籍《方舆胜览》(南宋中期祝穆撰)最早记载有西湖十景景目。其卷一:“好事者尝命十题,有日: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岸(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嗣后,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亦有十景景目,但顺序、个别用字有所不同,仍称“雷峰落照”。
画院待诏陈清波曾有西湖十景写图,又称“雷峰夕照”。这些都证明了它的存在,也可证明塔的存在,因为如前所述“雷峰夕照”是指“雷峰塔”的“夕照”。“落照”也好,“夕照”也好,其义相同,只是表述用字尚未统一。
南宋诗人王洧(见《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宋时帅参王洧者”条下),首见西湖十景诗。其第三景“雷峰夕照”诗云:
“塔影初收日色昏,隔墙人语近甘园;南山游遍分归路,半入钱唐半暗门。”雷峰附近确实有“甘园",在雷峰塔西,园倚雷峰塔,有四面堂,堂下接翠芳园船坊。惜今已不存。而且雷峰塔也确在南山路,靠近钱塘城西关水门,虽然着墨不多,塔、园、山、城都写到了,的确浅画成图,画境优美。
又有南宋张矩《西湖十景》词(载施编西湖志):雷峰夕照,应天长词(前半阕):
“磬圆树杪,舟乱柳津,斜阳又满东角。可是暮情堪剪,平分付烟郭。西风影,吹易薄。认满眼,脆红先落。算惟有,塔起金轮,千载如昨。”此可能是西湖十景人词较早之例。可证塔和高耸“金轮"(塔刹)的同时存在。
《威淳临安志》,南宋度宗赵祖年号咸淳自西纪1265-1274年,该志载到威淳七年(1271年)可以说是南宋存在的最后一个王朝,度宗死后第三年(1276年)临安就失陷了。其第八十二卷寺观八雷峰塔条下:
“雷峰塔 在南山,郡人雷氏居焉。钱氏妃於此建塔,故又名黄妃塔。俗又曰黄皮塔,以其地尝植黄皮,盖语音之讹。记文:吴越王钱傲记。敬天修德,人所当行之。矧傲忝嗣丕图,承平兹久,虽未致全盛,可不上体祖宗师仰瞿昙氏慈忍力所沾溉耶?!凡于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者,盖有深旨焉。诸宫监尊礼佛螺髻发,犹佛生存,不敢私秘宫禁中。恭率宝贝,创卒波于西湖之浒,以奉安之,规模宏丽,极所未见,极所未闻。宫监弘愿之始,以千尺十三层为率,爰以事力未充,姑从七极,梯旻初志,未满为慊。计砖灰土木油钱瓦石,与工艺像设金碧之严,通緡钱六百万,视会稽之应天塔所谓许元度者,出没人间凡三世,然后圆满愿心。宫监等合力于弹指顷,幻出宝坊,信多宝如来分身应现使之然耳!顾元度有所未逮。塔之成日,又镌华严诸经,围绕八面,真成不思议劫数大精进幢。于是合十指爪而赞叹之。塔曰黄妃云。
吴越国王钱俶拜手谨书于经之尾。
”此志所记雷峰塔早已不是吴越王创建的雷峰塔,虽然如此,但仍称黄妃塔,社会上俗称黄皮塔很是盛行,故特别加以更正,又恐不被信服所以又不厌其烦地附上记文,以资证明。却为我们保留了最为宝贵的资料。
二、元代(1271-1387年)
元代雷峰塔景况犹盛,有钱惟善诗为证。
“钱湖门外黄妃塔,犹有前朝进士题;一字排空晴见雁,千峰照水夜燃犀。
周遭地带江湖胜,孤绝山同树木低;二客共驰千里目,故乡各在浙东西。
——与袁鹏举、钱良贵同登雷峰塔访鲁山文公讲主”
有趣的是在同一首诗里雷峰塔与黄妃塔两个名称并存。说明确实是一-塔两名。另外还是可以攀登、题名的。(元)释福报《西湖竹枝词》:
“黄妃塔前西日沉,采菱日日过湖阴。郎心只似菱刺短,妾意恰如湖水深。”至此可见,黄妃塔这个名称还是很盛行的。黄妃、黄皮、王妃都是同一意义。除了读音上黄、王不分、妃也读皮外,黄妃本来就是吴越国王王妃,在这里王妃并不是王氏妃。
(元)无名氏(南吕)《采茶歌》:
“云出岫罩南屏,日衔山遇西林,现出那雷峰晚照似蓬瀛。九井三潭五云生,六桥烟柳胜丹青。”这里把“雷峰夕照”完全描绘成蓬莱、瀛洲了。
又有(元)尹廷高《雷峰夕照》诗:
“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这里把雷峰塔写得很高大雄壮。椿大年诗《谒杨廉夫(名维祯,1296-1370年)》:
“杨雄宅外好修竹,黄妃塔前多翠微;自爱高文每相见,莫怪短筇来扣扉。”
完兰石和《杨廉夫“竹枝词”》:
“堤边三月柳阴阴,湖上春光似海深,游人来往多如蚁,半是南音半北音。”可见杭州西湖的繁荣已是国内著名游览城市。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于1280年前后曾游杭州,赞美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天城”,已显露出国际性游览城市之端倪。
三、明代(1368-1644年)
明代聂大年(1406-1452年)的西湖十景诗有《雷峰夕照》:
“宜雨宜晴晚更宜,西湖端可比西施;霞穿楼阁红光绕,云卷笙歌逸韵随。山紫翠中樵唱远,树苍黄外马归迟;何人解画潇湘景,并与渔村作二奇。”这里明确指出了雷峰夕照景观特征“宜雨宜晴晚更宜”。
嘉善姚廷辅《游西湖》诗:“何处能消白昼闲,西湖佳景画图间。尊前醉客不在酒,眼底可人惟是山。十里香风花蔼蔼,六桥春色草斑斑。雷峰塔畔诗成后,载得笙歌薄暮还。”在这里还看不出雷峰塔有残破的样子。
马浩澜西湖十景词《雷峰夕照》(南乡子):
“高塔耸层层,斜日明时景倍增。常是游湖船拢岸,寻登,看遍千峰紫翠凝(前半阕)。”分层的感觉鲜明、强烈,而且还能攀登、观望,还是未焚前的完整形象。说元末被火是靠不住的。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约1503~1557)辑撰,初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其第三卷南山胜迹:雷峰者,南屏山之支脉也。穹隆回映,旧名中峰,亦日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号回峰先生;或云有雷就者居之,故又名雷峰。吴越王妃於此建塔,始以千尺十三层为率,寻以财力来充,姑建七级,后复以风水家言,止存五级,俗称王妃塔。以地产黄皮木,讹传黄皮塔。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其旁旧有显严院、雷峰庵、通玄亭、望湖楼,并废。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熏;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又中峰望北山诗:《拂石玩林壑,旷然空色秋;归云带层啾,疏苇际苍洲。固自堪长往,何为难久留。庶将濠上想,聊作刻中游。》
中国的志书大部分都是后志抄前志,这里也差不多。如果说对雷峰塔增加了新意的话那就是对“止存五级”的解释是“风水家言"。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为重建七级的困难找个适当的说法。至于黄妃、王妃、黄皮,这只是读音讹传问题对塔本身无甚影响。此外引进了白蛇传故事的原始形态,对塔的形制也不构成影响。
所引林逋两首诗,已见于淳佑临安志,个别字眼有所不同,对塔也无影响。雷峰塔形象的转折是在明代中后期。据清陆次云《湖濡杂记雷峰塔》:“嘉靖时,东倭人寇,疑塔中有伏纵火焚塔,故其檐级皆去,赤立童然,反成异致。”这是清代人记明代人的事。有多少可靠程度,值得考察。但总算有了说法,也是难能可贵的。
“西湖游览志”初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书当在稍前,就算是十年那还是嘉靖十六年,而田汝成在雷峰塔条内增加许多内容却对此重要事件只字未提,足见陆次云所记事尚未发生。考之历史,倭寇自嘉靖十年开始出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后逐渐猖獗,大掠闽浙沿海,甚至深人内地,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患渐平。雷峰塔被焚当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前后。所以(明)周龙“西湖图”中雷峰塔,所绘之塔已无平座、腰檐及塔刹、相轮,为残破状,当为嘉靖年间倭寇骚乱(1546-1564年间)焚毁后之状(图2)。以至产生了“老衲”、“醉翁”与“美人"之喻。实际上是对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残缺美的认同。
图 2
此事见于明李流芳的记载。李是江南著名文人,擅书画,歙县出身,居上海嘉定,时称嘉定四先生之一。生于万历三年,卒于崇祯二年(1575-1629年),是真正的明末人。他在《西湖卧游图题跋雷峰溟色图》中记载说:“吾友子将尝言: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予极赏之。辛亥在小筑,与方回池上看荷花,辄作一诗,中有云“雷峰倚天如醉翁”,印持见之跃然曰:“子将老纳不如子醉翁,尤得其情态也。”其中“辛亥”年是万历39年(1611年),李时年37岁,将雷峰塔比作“醉翁”,受到印持和尚的赞赏,上距焚塔时间已是六十余年,更是老态龙钟。其友“子将”是“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的创言者,其时也当于此前不久才能引起朋友间的讨论。
自此以后,对西湖两浮屠的美学评价几乎成了定论,“宝石(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路注:山名宝石,塔名保俶)。虽然“老衲”不如“醉翁”更加贴切,但近四百年来流行的依然是“雷峰如老衲”。
原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