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夏至|在最长的白昼里 与美邂逅

摘要: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夏至的节气文化除了休养生息、祭祀祖先外,古人的避暑方式也很有意思。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夏至节互赠折扇及粉脂囊的习俗。据《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的作用是常见的扇风,而“粉脂”则是用以涂抹护肤,防生痱子,脂粉的熏香亦能消除汗 ...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夏至的节气文化除了休养生息、祭祀祖先外,古人的避暑方式也很有意思。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夏至节互赠折扇及粉脂囊的习俗。据《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的作用是常见的扇风,而“粉脂”则是用以涂抹护肤,防生痱子,脂粉的熏香亦能消除汗水的异味。似乎古人对于美和护肤的追求早有渊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楚辞》中就有先秦时期利用粉类和黛类等材料对面部进行化妆的技术记载。敷粉可美白肌肤,提高皮肤光泽度,并有遮盖暇疵的显著功效,因此历朝历代都倍受女性青睐。实际上,中国人用白粉的历史比胭脂更为悠久,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主要的依据就是《楚辞·大招》中说:“粉白黛墨,施芳泽只”,意思是:白粉和黑黛可以让女子的颜面显得好看而滋润。最早的白粉是米粉,制做方法简单,将粟米碾成细粉后加水沉淀,并置于阳光下晒干而得到的粉末结晶就是米粉,米粉虽然是纯天然材料,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粘附力较弱,不够细腻。随着化妆品技术的进步和炼丹术的成熟,到了秦汉时期, 在粉中添加铅的成分叫“胡粉”,因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又能保存长久而深得妇女喜爱,并逐步取代了米粉,这就像是现代的粉底了。《水浒传》中也有铅粉的记载,武松在逃跑时,孙二娘用铅粉给武松涂面,帮助其打扮成路人的模样。可见当时铅粉已经是不少女性随身携带的必备化妆用品。

脂粉盒罐

陕西考古博物馆分别陈列出土于刘家洼春秋芮国墓葬和蓝田吕氏家族墓的脂粉盒罐。2008年蓝田吕氏家族墓园多个墓葬出土北宋时期的化妆品类遗物,例如吕氏家族墓M6出土的酱釉中残留物经检测为铅白,也就是俗称的铅粉。

● M6酱釉圆形瓷粉盒 

M6的簪花小银盒做工精致、外表簪刻缠枝牡丹花纹。出土时盒盖紧闭,但盒上的机关扣件仍然保存完好,经检测里面存放的物质成份上与现代女性着妆使用的胭脂有96%是相同的。 ● 

M6牡丹纹圆胭脂银盒

 胭脂粉黛

其实胭脂的原名叫燕支,原产于现在的甘肃祁连山区,当时有一座名叫燕支的山,该山满山遍野生长着一种开红花的名叫“燕支”的植物,燕支花形状与蒲公英相似,匈奴妇女将它采摘后榨出汁涂于脸上添色。汉武帝时打败了匈奴,占领了祁连山和燕支山,失去了两座山的匈奴人曾凄凉地唱出一首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中国人将燕支花晾干研成粉敷于颊上为面色,谓之燕支粉,又称红粉。它的传入中土与汉武帝之后中、西文化沟通与交流有关。在此之前,华夏女子做妆仅以白粉敷面,不施红妆。汉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牛髓、猪胰、鱼漂等动物胶熬制成一种稠密润滑的膏脂,从此“燕支”就被改写为“胭脂”,又简称为脂。由于使用的广泛性,唐宋以来女子胭脂的红色物质多以朱砂为主料,仍加牛髓、猪胰、鱼鳔等动物胶熬制成膏状使用。由于胭脂的流行,使世界显的更加多姿多彩,随着不同时代流行风尚的变化及场合、身份差异而定。

● 唐韦洵墓 仕女图 ●

当胭脂出现后,白粉就成为胭脂的最佳搭档,着妆时先以白粉敷面,使皮肤白皙无暇后,再于其上拍涂胭脂。所以,胭脂和敷面白粉能使女子光彩照人,但光有这些还不够完美,人们常说:黛眉朱唇才是美人标志。因此眉的修饰和一点红唇更是女妆的经典之作。
而吕氏墓M25出土的北宋大观三年的白釉小圆盒中残留物经检测为石墨,盒内可能为画眉的黛。

● M25白釉小圆盒 ●

在女子的面妆中,只有描眉才会用到黑色。古人画眉的物质叫黛,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质颜料。用黛画出的眉被称做黛眉。汉时画眉之风已在宫廷流行,经魏、晋、南北朝推广后,唐代颇为盛行。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女子画眉成为普遍装饰。杜甫在《虢国夫人》一诗中写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描述了杨贵妃三姐妹中最为娇艳的虢国夫人,自持天生丽质,入宫朝见皇帝竟不施脂粉却要淡扫蛾眉,可见画眉在妇女面妆中已占居首席地位。

                                                                                                仙蛾眉                                                    分梢眉

                                                                                                出茧眉                                                 月眉柳

                                                                                                                            叶眉

面脂护肤

此外,若谈及护肤,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也已经出现用于面部的面脂类化妆品,《韩非子》所说的“西施之美”就是古代人们所使用面脂的最早记录。《释名》中也有提到“脂,石氏也,着面柔滑如砒石也。”即是说面部涂抹面脂可以使人的皮肤变得柔软、光滑。而这种面脂的使用不仅仅存在于女性,在刘家洼春秋芮国遗址中就有男性使用面脂的例子。刘家洼M49出土的春秋时期小铜罐中经检测有一水碳酸钙和反刍动物油脂,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从这些化妆品的出土更能见古代面部美容并非单纯的女性行为,而是一种普遍的审美追求。

● M49小铜罐 ●

从古至今,人类对美的追求孜孜不倦,从护肤美容,到美白遮瑕,从铅粉、胭脂,到各种美妆点缀,都足以看出古人对美的追求。一件件的古代遗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我们得以窥视时光背后美妆护肤产品的发展历程与追求美的文化源远流长。

供稿 | 朱洁慧
指导 | 刘思哲
编辑 | 陈孝狄
初审 | 郭   艺
终审 | 孙伟刚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