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2024年度山西考古项目丨运城市夏县东下冯夏商遗址

摘要: 一、项目简介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地处运城盆地东部,中条山西麓,是目前晋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夏商聚落之一,是探索夏文化,研究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遗址。经调查,其与崔家河遗址组成青龙河上游自仰韶中期至东周时期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大型聚落,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的考古实证。 东下冯遗址1959年发现,1974-1979 ...
 一、项目简介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地处运城盆地东部,中条山西麓,是目前晋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夏商聚落之一,是探索夏文化,研究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遗址。经调查,其与崔家河遗址组成青龙河上游自仰韶中期至东周时期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大型聚落,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的考古实证。

东下冯遗址1959年发现,1974-1979年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考古发掘,奠定了其在夏商考古中的重要地位。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国家重大项目安排下,2020-2022年,持续对该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和勘探工作,探明了东下冯商城平面轮廓,了解了遗址现存范围和文化内涵,掌握了遗址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以聚落考古理念、“大考古”工作思路为指导,2022年在遗址IV区发现夏时期石器制作地点,2023年在遗址Ⅰ区发现夏时期以“地坑式”窑洞为主的核心居址区,并发现大量夏商时期冶铜遗物。2024年6-9月,在遗址Ⅱ区,东下冯商城中南部发掘。

二、发掘收获

受限于发掘经费,2024年仅发掘200平方米,共清理夏商时期灰坑40余座、墓葬3座、房址1座、灶址3个、柱洞5个。出土大量夏商时期遗物,除陶器外,发现骨器有骨镞、骨锥、骨针、骨簪等,石器有石刀、石纺轮、石凿、石铲、石斧、石镞、石镰等,此外还发现有早商时期原始瓷片4件。

2024年发掘区航拍

Ⅱ区①层为耕土层,②~⑥层为晚期冲积层,⑦~⑨层为早商文化层。发掘区东南部⑥层下发现早商时期柱洞4个,直径22~27、残深6~10厘米,分布零散,仅残存底部碎陶片或小石块柱础,据此推测,这一区域原应有早商时期建筑。早商时期灰坑破坏严重,多残存坑底。早商时期房址F2001,平面近方形,南北长2.34米、东西宽2.24米,墙体仅残高5~10厘米,应为半地穴式结构,西北角、东南部各有一灶坑,有2层地面。早商时期墓葬M2003,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10°,南北长2.1、东西宽0.85、深0.15米。人骨保存一般,俯身直肢,随葬陶鬲、簋、盆各1件。

早商房址F2001

早商墓葬M2003

M2003随葬品

夏时期灰坑多开口在⑨层下,限于发掘面积,多数大型灰坑未清理完整,其中在H2076②层填土底部发现2具人骨,经鉴定均为男性;H2089内填满纯净深褐色黏土,推测为泥料坑。墓葬2座,M2002无明显范围,仅有头骨,随葬单耳罐1件和蚌珠串饰;M2004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1.68米、宽0.53米、深0.33米,墓向22°,人骨保存较差,仰身直肢,随葬陶盆和单耳罐各1件。

夏时期灰坑H2076及填土内人骨

夏时期墓葬M2004

三、价值意义

2024年清理的夏商时期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进一步丰富了东下冯遗址的文化内涵,墓葬及灰坑内出土人骨为了解东下冯夏商人群的健康状况、饮食结构及丰富DNA数据库提供了新材料。出土大量动物骨骼及采集的植物样品,为进一步了解东下冯夏商时期的生业模式充实了材料。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夏县文物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崔俊俊
时代:夏商时期
主要参与人:王炜、李成、王丁丁、郭帅帅、武倩敏、吴倩倩
供稿:崔俊俊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