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2024年度山西考古项目丨运城市夏县辕村新石器至商周遗址
摘要: 一、工作概况 辕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辕村南侧,是一处以新石器、夏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 本次考古工作自2024年7月开始,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2024年发掘区位于辕村遗址的东部,靠近环壕,地势西高东低,文化堆积西薄东厚。发掘区平面图 整个遗址目前大致可划分3层。其中,第①层浅黄褐色砂质黏土,为近现代耕土层,第②层红 ...
一、工作概况
辕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辕村南侧,是一处以新石器、夏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
本次考古工作自2024年7月开始,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2024年发掘区位于辕村遗址的东部,靠近环壕,地势西高东低,文化堆积西薄东厚。
发掘区平面图
整个遗址目前大致可划分3层。其中,第①层浅黄褐色砂质黏土,为近现代耕土层,第②层红褐色砂质黏土,为宋金时期文化层,第③层灰褐色砂质黏土,为仰韶时代中期文化层。遗址堆积一般厚0.5-1.5米,部分探方深度超过3米。
二、发掘收获
本年度发掘区共发掘房址19座、灰坑280余座、墓葬17座、瓦棺葬1座,瓮棺葬1座,灰沟6条、道路3条、陶窑4座、灶址3座、墙体1道。出土遗物数量众多,除大量绳纹灰陶片、泥质灰陶、彩陶片外,共出土各类器物583件。主要时代为新石器、夏商周时期。
(一)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细为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和西王村三期文化。
1.庙底沟文化遗存:发现最为丰富,遗迹以灰坑为主,还有部分房址和墓葬、窑址等。
灰坑有弧壁圜底、口小底大的袋形坑、带有通道的洞室形等,坑内堆积多有分层,开口于②层下。出土有陶球、陶盆、陶罐、陶钵、小口尖底瓶、葫芦口瓶、骨簪、骨锥、石斧、石陀螺形器、陶刀等,此外,还出土大量陶片和一些动物骨骼残渣,部分灰坑的性质为窖穴。
房址内部多包括灶、居住面、柱洞等遗迹。平面形状呈近圆形,居住面平整,房内堆积多为包含有红烧土颗粒和少量料礓石的灰褐色砂质黏土。出土陶片有红陶、夹砂灰陶、彩陶等。
2.西王村三期文化遗存:本年度发掘所获西王村三期文化遗存数量较少,仅见有四座窑址和一道墙体。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器表主要饰篮纹、附加堆纹,附加堆纹多呈条状。
(二)夏商周时期遗迹以灰坑和房址为主。陶器多为灰陶或灰褐陶,以夹砂陶为主,器表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等,以中粗绳纹最为普遍。器形有鬲、罐、尊、盆、豆、甗等,器物多见舌形鋬和横耳等造型。其他遗物有青铜器、骨器、玉器等。
陶鬲
卜骨
三、价值意义
本年度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辕村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性质和遗存特征。其中,辕村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是近年来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规模最大的仰韶时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启示。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中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
“亚生”、“戈”族徽的出土为研究晋南地区商周时期遗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族徽
发掘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夏县文化和旅游局
项目负责人:林森
时代:新石器至商周
主要参与人:乔梁、陈国庆、马昇、钟龙刚、方启、赵里萌、任进成、牛洪昊
供稿: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