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发掘

摘要: 明代州桥复原2022年9月以来,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一经公布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获得“2022年度河南文物考古十大新闻”“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殊荣。可以说,此次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发掘是开封北宋东京城 ...
 


明代州桥复原

2022年9月以来,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一经公布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获得“2022年度河南文物考古十大新闻”“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殊荣。可以说,此次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发掘是开封北宋东京城遗址历史上规模最大、成果最为丰硕的一次考古工作,为继续深化北宋东京城的研究、加强北宋东京城的大遗址保护、贯彻落实河南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开封市区范围内,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朝古都。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开始对北宋东京城进行了系列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逐渐证明北宋东京城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构成,总占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

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东京城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经实测,整个外城呈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全长29120米。北宋时期,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目前已探出10余座,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门的瓮城门。

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其南墙位于今存的开封明清城墙南墙北约300米一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约500米一线,东、西墙叠压在开封明清城墙东、西墙的下面,总长约11550米,面积较开封明清城略小。

皇城,又称宫城或大内,位于龙亭大殿前的潘湖、杨湖一带。经实测,皇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总长2500米左右。

由于历史上黄河泛滥,整个东京城遗址已全部淤埋于现今地下几米至十几米处,只有铁塔和繁塔还耸立在地表以上。

州桥在北宋东京城中的位置

既往工作

州桥雄跨于汴河之上,宋、金、元、明各代都有修缮和改建,其建筑形制也有所不同。唐、五代时期的州桥,具体建筑结构不见于文献记载。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较详细记载了北宋晚期州桥的位置及其建筑情况。清初无名氏的《如梦录》记载明代晚期“州桥下即汴河,其桥脚北过县角,南至小纸坊街口,又名天汉桥……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

1984年8月,为配合开封中山路中段大型下水管道工程,开封宋城考古队(今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对州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因中山路为开封市中心主干道,受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当时无法进行全面发掘,仅在下水管道工程范围内开了一条南北长20米、东西宽4米的探沟,清理出部分桥面,并打破桥面和拱圈,清理出桥孔中的淤泥,对桥址的结构形制有了初步认识。

当时的考古发掘确认州桥为南北向砖石结构拱形桥,保存较为完好,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桥面距地表最浅4.3米,用青石板铺墁而成。清理出的中孔圈为砖砌大于半圆的陡形拱,三券三伏,厚1米,孔高6.58米,拱跨5.8米,矢高3.7米。桥墩是用青石条东西顺砌而成的墙形墩。桥孔地面多用石板铺墁,石板大小不一,铺墁亦不甚规则,但靠近两侧墩墙的地方各顺墩墙东西向放二排截面呈长方形的长木。桥基采用了筑筏为基的方法,在松软的河底先下挖一个基槽,然后在槽内摆放一层层纵横交叉的截面呈长方形的长木,作为桥的基础,并在此基木上砌桥墩。

1984 年州桥考古发掘局部剖面

1988年,开封宋城考古队对州桥遗址及附近的汴河河道进行了勘探。勘探区域西至延庆观街,沿后河街向东,途经皮鞋厂院内(今三毛时代购物广场)、州桥遗址,东至百货大楼西墙(今已拆除,西部紧邻中山路)、鼓楼区文教局院内。基本探明该区域内汴河河道的分布情况,即从延庆街与后河街交叉口处一直向东,走向大致位于今后河街一线,穿过州桥遗址,向东延伸至鼓楼区文教局院内,河道宽15—18米,州桥以西的河床距地表深6—12米,州桥以东的河床埋藏稍深,距地表深7—12米。

通过此次勘探,基本弄清了州桥附近汴河河道的分布位置及宽度、深度等情况,为后期的考古发掘提供了基础材料。

2018年3—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路东拆迁之后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地块进行勘探,初步探明汴河故道的分布区域、走向,了解河道宽度、埋藏深度、河道底部深度等情况,为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长期保护、研究、利用等提供较为确切的基础材料。

发掘收获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项目2017年被纳入“2018—2020年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库”,2018年列入开封市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相国寺周边改造”之中。被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列为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一般项目—重要运河水工遗存保护”名录,被河南省列入《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名录和“河南省黄河文化九大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2018年10月,迄今共布设探沟3条,实际发掘面积为4400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收获。

汴河河道

汴河河道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平均发掘深度约11米,局部深度达13.5米。南、北两岸的唐宋时期河堤已经清理出来,同时清理出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存。唐宋时期汴河宽度为25—28米,河堤距地表9.5—10米,河底最深处距地表13.5米。金代河道逐渐淤没、变窄,河道宽度为22—24米,河堤距地表9.2—9.5米,金末汴河遭受洪水淤没。元代开始进行“木岸狭河”工程,河道继续变窄,宽度为13—15米,河堤距地表7.4—8米。

汴河明代晚期河道堆积(东—西)

汴河明代晚期建筑堆积(北—南)

明代之后汴河河道开始逐渐被侵占,河道之上修建有房屋建筑。明代初期河道宽8—10米,河堤距地表6—7米;明末河道宽2—4米,河堤距地表4.5—5.5米,逐渐变为城内的排水沟。清代汴河经过了简单疏浚,河道拓宽至12—12.6米,河堤距地表2—2.6米,河底距地表4.5—5米。

目前,州桥东侧汴河遗址自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已经较为清晰。在河道底部发现有部分木板,疑似沉船,大部分被压在西侧探方壁之下,同时受地下水位影响,暂时无法继续发掘。

州桥本体

州桥本体区域探方完成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在州桥桥面之上清理出部分明末洪水遗迹、倒塌的房屋、砖瓦堆积和人骨遗骸,揭示了桥面淤没于明末1642年的大洪水。同时在桥梁中间区域清理出洪水上层的清代中山路(8层道路)及清代建筑遗迹数处,道路宽5—6米,东侧砖砌排水沟保存较为完好。清理出明代晚期的金龙四大王庙,正门、掖门、庭院、南北厢房、厨房、储藏室、月台、前廊、大殿、祭台、神台保存完好,结构布局清晰,在金龙四大王庙下部有一座青砖单拱桥券。青砖单拱桥券在州桥东侧区域,两桥涵洞相通,东西长度8.7米,南北跨度9.4米。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其年代不早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造时用石磨、石磙做基础,比较简单,该桥既有桥梁的作用亦是金龙四大王庙的基础。

州桥遗址全景

经过考古发掘可知,目前发现的州33桥是一座砖石结构单孔拱桥,其年代为明代。桥面南北跨度为25.4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桥台东西两侧各展出雁翅,加上两侧雁翅,东西总宽约50米。州桥桥面中间略高,向南北两侧呈坡状,与两侧路面高差0.5—0.6米。桥台东侧雁翅上残留有栏杆地伏石,雁翅金刚墙上部用青砖错缝平砌,下部用石条平砌,桥券用青砖券成,厚六层,三券三伏,券脸用斧刃石砌筑,桥孔两侧金刚墙用青石条东西顺砌,高2.88米,矢高3.7米,总高6.58米,桥孔宽5.8米,从桥孔的侧面平视,桥孔的横截面呈现出类似城门洞的形状。

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州桥为柱梁平桥,桥下密排石柱,桥现已不存。现存州桥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的单孔砖券石板(拱)桥。

宋代石壁

《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对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路也。”

本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南北两岸发现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遗存,其上雕刻海马、瑞兽、祥云等。目前揭露的北侧石壁顶部距地表约6.8米,石壁通高5.3米,雕刻纹饰的石块有16层,通高3.3米,揭露出来的长度约为21.2米;揭露的南侧石壁顶部距地表约6.7米,石壁通高5.4米,雕刻纹饰的石块有17层,通高3.4米,揭露出来的长度约23.2米,构成巨幅长卷。石壁中一匹海马、两只仙鹤构成一组图案,每组图案的长度约为7.5米,每幅石雕壁画推测共有4组图案(已完整揭露出来3组,另有1组被明代州桥雁翅所遮挡),根据石壁上的编码推测每幅石雕壁画总长度约为30米。

州桥东侧汴河南岸石壁

州桥东侧汴河北岸石壁效果图

石壁的建筑方法:从目前发掘情况得知,最底部至少为两层方木,上窄下宽铺垫,方木以上先用6层高约2米的素面青石条错缝垒砌(最底一层青石条侧放垒砌,以上五层均为平放垒砌)。再上为14层雕刻有纹饰的青石条平放错缝垒砌(青石条规格不一,为87×20厘米、84×30厘米、90×16厘米),条石之间似用特殊材料砌粘,极其坚固。最上为青砖错缝垒砌。

价值及意义

迄今除了揭露出汴河河道及其南北两岸、州桥本体外,另发现有不同时期的灰坑44座、墓葬2座、水井6眼、房屋建筑基址35处、灶8座、排水道12座、沟1条。出土了大量的瓷片、陶片、砖瓦碎片、铜器、铁器、玉器、骨器、动物骨骼、玻璃器等。初步统计出土遗物达6万余件,其中挑选出瓷器标本1.9万余件、陶器标本300余件。 

元代白地黑花瓷枕

北宋船灯


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北宋东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都城。其中轴线上的州桥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印证了开封城市中轴线千年未变的历史奇观,是古今重叠型城市遗产的标志。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宋代州桥想象复原

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州桥是北宋东京城中汴河与御街交汇处的标志性建筑,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其考古发掘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发展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州桥遗址见证了10—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对讲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