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考古蛇·初六丨蛇韵流彩——蛇纹与五毒纹的民俗风情
摘要: 祥龙摆尾留瑞气,灵蛇出洞迎新春。在乙巳蛇年来临之际,和大家浅谈一下生肖蛇、蛇纹以及五毒纹的源变、文化内涵及所蕴含的民俗风情。 蛇,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神秘生物,因其独特的形态与习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原始时代,由于人们的未知与恐惧,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渴求寻求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来保护,便产生了早期的动物崇拜。 ...
祥龙摆尾留瑞气,灵蛇出洞迎新春。在乙巳蛇年来临之际,和大家浅谈一下生肖蛇、蛇纹以及五毒纹的源变、文化内涵及所蕴含的民俗风情。
蛇,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神秘生物,因其独特的形态与习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原始时代,由于人们的未知与恐惧,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渴求寻求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来保护,便产生了早期的动物崇拜。自然而然,变幻莫测的蛇便脱颖而出,成为人依赖的神,被作为部落的图腾来崇拜。许慎《说文》:“东南越,蛇种也。”所谓“蛇种”,即信奉蛇图腾。蛇有着冬眠及蜕皮的自然习性,又有着“长生不老”和“死而复生”的能力,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此外,蛇还是丰收和繁衍的象征,祭祀蛇神可以祈求风调雨顺。
蛇纹,即以蛇为题材的装饰纹样,广泛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青铜器、战国漆器、秦汉瓦当、隋唐壁画以及历代刺绣、织锦、绘画。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蛇衔蟾蜍陶罐(图一)、良渚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蛇形纹样陶器、西安灞桥南殿出土的贴塑蛇纹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图二)、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蛇、曲村上马墓地出土的蟠蛇(蟠虺)纹青铜舟(图三、图四)、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图五)等都体现着共同的主题:对蛇的敬畏与崇拜。直到从蛇的形象中衍化出龙,蛇的神圣性才逐渐降低。
图一 蛇衔蟾蜍陶罐局部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
图二 青铜蛇
三星堆遗址出土
图三 蟠蛇纹青铜舟
临汾曲沃上马墓地出土
图四 蟠虺纹纹样
图五 T型帛画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随着十二生肖的出现,蛇与地支巳时相配,用来表示方位、时间。考古实证最早见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后在诸多墓葬壁画中均可见到,一般置于墓室穹隆顶下端,与四神配合出现,山西地区见于太原娄睿墓和朔州水泉梁壁画墓(图六)。南北朝开始,以十二生肖表示人的属相广泛流行起来,如《周书·晋荡公(宇文)》记载:北周大臣宇文护即属蛇。直至今日,我们仍习惯用生肖表达年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六 水泉梁《地支图》之蛇
随着佛教、道教的盛行,历经世俗化的变迁,远古的蛇图腾、蛇崇拜逐渐由圣入凡,转化为民间信仰中的对象,走进寻常百姓家,出现在民间各类艺术品中,如陶瓷器的装饰、织物的图案等,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蛇形象不仅单独出现,还出现与动物、花草相结合的组合图案,如五毒纹。
五毒纹,即以蛇、蟾蜍、蜈蚣、蝎子、壁虎(或蜘蛛,根据地域与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五种毒虫组成的装饰图案,是中国端午节时常见的应景纹样。《后汉书》记载人们将五月视为“恶月”,天气燥热多雨,极易滋生病菌、散发病疫,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故民间谚语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纹最早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唐代,《玉烛宝典》记载“洛阳人家,端午造术羹艾酒,以花丝作楼阁插鬓,赠辟瘟扇”,在唐代就有端午节互赠“辟瘟扇”、挂“五时图”的习俗。宋代,据《岁时杂记》记载,端午节时,男女会把艾蒿插在头上,并在艾蒿上装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到明代,五毒用做补子纹样,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五月初一至十三日止,日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实物可见于明定陵出土的红暗花罗五毒方补方领女夹衣(图七)。清《帝京岁时纪胜》:“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粽子、蒜头、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由此可见,五毒纹的发展自唐代至今有一定的连贯性,并借以端午习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图七 五毒方补方领女夹衣
明定陵出土
五毒纹的组成形式多样,一般会搭配艾草、菖蒲、石榴、龙船花、老虎等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虎镇五毒”。老虎正气凛然、威武阳刚、斗志昂扬,素来深受人们喜爱,用虎来震慑五毒,达到镇毒辟邪的作用。明清及近代盛行在儿童服饰上绣“虎镇五毒”纹,由于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所以民间便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图八)、被面(图九)来镇压五毒,达到防御灾害和疾病的心理。除服饰外,还有虎踩五毒挂饰(图一〇),用碎布头缝制成小老虎、蛇、辣椒、蒜头、面粽子、葫芦、小荷包等,连缀在一起,最下面用彩线做穗。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葫芦、樱桃、桑椹,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老虎有护身符之意,红辣椒寓意红红火火,葫芦则谐音“福禄”,香囊内装有艾草,可驱蚊虫。在端午节之际,给孩子佩戴,达到以物降物、辟邪消灾的目的,表达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福。
图八 左:近代五毒小肚兜(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右:五毒小肚兜线图
图九 近代虎踩五毒印花儿童被
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图一〇 近代五毒挂饰
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冬蛇也和万物一起,慢慢复苏,蜕掉旧皮,昂首走来。在这里,山西考古博物馆为您献上一份“文物新年礼”,同您一道,共同迎接乙巳蛇年新的开始和无限希望!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张柯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张 柯
终审 | 郑 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