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穿越古代“元旦”,解锁古人跨年新姿势
摘要: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公元1911年,孙中山 ...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旦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元旦节距今已经5000多年的历史。如今元旦节已经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在以前,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呢?
在北宋时期,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元日、正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当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之为大节日,《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团、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当时国家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
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其中辽使臣朝见完毕,翌日要到相国寺烧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选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胜,京师市井儿拦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可见当时京城里过元旦的盛况。
元旦这天的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从元旦这天开始,政府准许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参与关扑游戏。所谓“关扑”,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关扑”简洁明了,在当时的民间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这样大的节日,官府才允许“关扑“开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来赌。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或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赌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北宋时期的元旦这天,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谢、玩具之类的商品,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同时,当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饼。《东京梦华录》中说:”(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术,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如此看来,北宋的元旦真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明朝就开始送贺年卡了
每逢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
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目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古人元旦玩什么
排正仗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 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
北宋时期,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
关 扑
宋朝人喜好“关扑”,类似于现代的博彩游戏,只在元旦这种国家性质的节日开放。主要但不限于有转盘、抛铜钱、套圈等方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此外,元旦当晚,女子也可以破戒入赌场观赌, 或入店参加宴席, 《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 惯习成风,不相笑讶”。如此看来,古代的女子,也可以借着元旦佳节,暂时摆脱一些清规戒律,好好放松放松享受一下当下的生活~
互赠笺纸
明朝人比较浪漫。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开始送贺年卡,他们会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制作精美的贺卡,在元旦这天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年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所以我们现代的贺卡,古人已经玩过啦~
宫廷宴会
仪式、座次、行酒、乐舞娱乐、罢宴……缺一不可!不要以为现代才有跨年演唱会,早在古代便有“歌舞演唱会+跨年趴”,虽然没有我们现代各类卫视跨年演唱会的人员排场大,但那时的宫廷“歌舞趴”也和我们今天的万人倒计时一样的有仪式感,有文化纪念意义。
除了美轮美奂的歌舞节目,还会安排语言类的滑稽节目,相扑、角抵等竞技节目,以及鱼龙漫衍、走绳、藏人等各种杂技魔术。节目品类之多,丝毫不逊色于今日的跨年演出。
宫廷里过元旦隆重繁华,寻常百姓过元旦也是热闹非凡。元旦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到了跨年夜当晚,把酒相庆,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首饰、衣服玩具之类的商品,琳琅满目、张灯结彩、车马来往,络绎不绝。
古人元旦吃什么
吃饭之前,古代过元旦的头等大事是要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敬过列祖列宗后,“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饮酒次序也与平常截然不同,平常饮酒是先敬长辈,元旦这天却倒过来,从最年幼的开始。因为元旦表明年幼者日见茁壮,前途无量。
喝酒怎么少得了冷盘小食呢。
《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五辛盘又称春盘,指的是: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五种食物的摆盘,寓意着万象更新、吉祥如意、迎春纳福之意。
吃完冷盘,必须来点硬菜,冬天和什么最配?那就是国内外人民都喜欢吃的火锅了!
清代文人严辰吟曾写道“熊熊烈火烧出天下美味,滚滚沸水煮尽人间佳肴”。其实火锅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产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了火锅的雏形,模样萌萌哒,堪称古人的黑科技~
来源:长沙图书馆 古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