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郭家庙曾国墓地的性质
摘要: 郭家庙曾国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处于大洪山、桐柏山之间即随枣走廊的西端,汉水支流滚河的北岸。墓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由南、北两个岗地组成,以两岗地之间的低洼地为界,北部为郭家庙,南部为曹门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岗地均发现过曾国青铜器和墓葬。2002年为配合福银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 ...
郭家庙曾国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处于大洪山、桐柏山之间即随枣走廊的西端,汉水支流滚河的北岸。墓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由南、北两个岗地组成,以两岗地之间的低洼地为界,北部为郭家庙,南部为曹门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岗地均发现过曾国青铜器和墓葬[1]。2002年为配合福银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郭家庙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包括M21曾伯陭墓在内的墓葬25座。发掘资料已公布,更明确了墓地为曾国墓地,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2]。
2014年、201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多家单位,分别对曹门湾和郭家庙进行了较全面的揭露,清理墓葬110余座。其中,曹门湾M1和郭家庙M60均为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墓葬。曹门湾部分墓葬资料已公布[3],显示了此处墓葬时代、文化特征均同于郭家庙,表明两处山岗为同时期曾国墓地,故统称为郭家庙曾国墓地,具体分为郭家庙和曹门湾两个墓区。
2002年郭家庙墓地发掘报告根据M21规格、形制、岩坑墓带墓道、出土曾伯奇钺等,认为该墓为曾侯墓,墓地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以曾侯墓葬为核心的曾国公墓地,并依据“国君的墓葬应在其国都”[4]的说法,进而认为以郭家庙为中心的枣阳地区是两周之际前后曾国都城所在地[5]。张昌平先生亦认为两周之际前后滚河流域的吴店东赵湖(即郭家庙)一带是当时曾国的中心区域[6]。然而,学术界对此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特别是随着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发现[7]、随州文峰塔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曾国墓地的发掘[8]、枣阳郭家庙两周之际曾国墓地的进一步揭露[9],有学者就提出曾国统治中心自曾国始封周代南土以来,一直在今天的随州区域,曾国的都城也一直是在随州境内游移[10]。
关于郭家庙墓地的性质,除2002年发掘的资料外,最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曹门湾墓区从墓葬分布看,两座大墓M1、M2位于墓地偏北地势较高的位置,其他中小型墓葬主要分布于其南或西部。两墓形制和墓向基本一致,墓道均朝东,M2位于M1的东面,比M1稍小。M1开凿于岩石上,全长21(其中墓道长10米)、宽8.5、深8米,带斜坡单墓道;M2长22、宽6.5、深8米,斜坡单墓道。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及出土器物分析,M2当是M1的夫人墓。紧邻M1的西面,分布着大型车坑CK1,长32.7、宽4米,葬车28辆,车舆、毂、辐、轮、辕、衡等结构清楚,车辆呈东西纵列式摆放;紧邻车坑的南面分布一座大型马坑,长9、宽8、深2米,葬马49匹以上。二者是曾国迄今所见最大的车坑和马坑,其中车坑也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春秋早期最大的车坑。整个曹门湾墓地是以M1、M2为中心,陪葬大型车坑、马坑,以及众多中小型墓葬的一处布局完整的墓地。墓地规模较大,布局完整有序,与同期的三门峡虢国墓地[11]、北赵晋国墓地[12]比较,级别相当。并且,M1出土了大型编钟(仅存筍簴)、编磬,以及建鼓、瑟等音乐文物,尤其是编钟、编磬,经复原研究,其组合反映了周代“轩悬”的乐悬制度[13],与诸侯地位相称。此外,在M1的西南面,1982年于耕土层中采集到一枚有铭铜戈,铭文为“曾侯羊白秉戈”[14],戈的形制为直援、三角锋,与M1出土的其它戈的形制一致,为研究M1的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推测M1的主人极可能是曾侯羊白。
郭家庙墓区经过2002年和2015年两次大规模发掘,墓地的布局基本揭示清楚。岗地中部稍偏东有一南北长约120、东西宽约50米的高地,为墓区最高处,高地上东西前后向排列两排墓葬,每排墓葬自北向南分布,墓向均为东西向。东面的一排以M60、M50两座大墓为中心,其北依次分布M29、M30、M31、M32等中型墓葬;西面的一排以M21、M52两座大墓为中心,其北分布M28,其南分布M46、M47等中型墓葬。M60墓开凿在岩石上,历史时期已被盗,东西向,长21、宽8、深8米,自墓口下挖1.6米后,东西向收缩成长度为8米,从而在西部形成了一个平台,推测平台有墓道的功能。墓葬上分布有积石,积石呈圆圈状自中心向外辐射分布。紧邻其南的M50长约9米,宽超过7米,深超过6米,没有墓道。根据位置关系和墓中出土器物,M50为女性墓,可能为M60夫人墓。M60规模与曹门湾墓区M1规模相当,其北面也分布有一车坑,其中一车祔葬4马,符合“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的规格,当为诸侯级别。2002年发掘的M21,发掘报告认为该墓是曾侯“曾伯陭”墓,墓中出土的“曾伯陭”铜钺,铭文为“曾伯陭鑄戚鉞,用為民刑,非歷殹刑,用為民政”,铭文口吻颇有国君气势,这是该墓可能为曾侯墓最直接的文字证据。紧邻其北部的M52,当是其夫人墓,规模与M50相当,没有墓道,但出土了6件铜翣,规格与诸侯夫人相符。曹门湾M1、郭家庙M21与M60,三者除规模相当外,均开凿在岩坑上,这也是曾侯墓营建的特征,这一做法亦被曾侯與墓、曾侯乙墓沿用[15]。
因此,包括曹门湾墓区和郭家庙墓区的郭家庙墓地是至少分布有三位诸侯及夫人墓葬,并有着众多贵族和平民墓,以及较多且级别较高车马坑的曾国公墓地。墓地东面约1.5公里处是周台遗址和忠义寨城址[16],忠义寨城址处于滚河的北岸,城址的北边紧连周台遗址。周台遗址2002年进行过试掘,遗址中包含有同于郭家庙墓地时代的遗存,并发现了规模较大的房址F3等重要遗迹[17]。2014年郭家庙墓地发掘期间,对忠义寨城址进行过调查,发现城址主体遗存的时代与郭家庙墓地同期,因此,初步推测此处可能是曾国都城遗址[18]。在郭家庙墓地时期,忠义寨城址、周台遗址与郭家庙墓地构成一处布局完整的遗址区。整个遗址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临水,墓地处于城址北面,符合“葬于北首”的丧葬礼仪,这些特征与同时期的晋国[19]等诸侯国城址、墓地布局规律基本相同。
尽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京山、随州一带也发现了两周之际的高等级墓地,但分析比较这些墓地资料,可以发现郭家庙墓地大墓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同时在墓地附近也可找到同时期相对应的高等级遗址,因此,基本可确定郭家庙曾国墓地是西周晚到春秋早期曾侯墓所在的曾国公墓地,曾国都城亦在郭家庙一带,曾国当时的中心区域应当就是以郭家庙为中心的滚河流域的吴店东赵湖一带。
注释:
[1]田海峰:《湖北枣阳县又发现曾国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枣阳县发现曾国墓葬》,《考古》1975年第1期。徐正国:《枣阳东赵湖再次出土青铜器》,《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2]襄樊市考古队等:《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3]方勤、胡刚:《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曹门湾墓区考古主要收获》,《江汉考古》2015年第3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4)M10、M13、M22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5)M43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
[4]李学勤:《曾国之谜》,《光明日报》1978年10月4日。
[5]襄樊市考古队等:《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结语》,科学出版社,2005年。
[6]张昌平:《曾国的疆域及中心区域地域》,《文物》2008年第2期。
[7]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2012年第7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叶家山M28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3年第4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文物出版社,2013年。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考古》2014年第7期。
[9]同[3]。
[10]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文物》2011年第11期。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12]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方勤:《郭家庙曾国墓地发掘与音乐考古》,《音乐研究》2016年5期。
[14]田海峰:《湖北枣阳县又发现曾国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随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4年4期。湖北省博物馆等:《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16]方勤、胡刚:《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曹门湾墓区考古主要收获》,《江汉考古》2015年第3期。
[17]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枣阳周台遗址发掘报告》,《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
[18]同[16]。
[19]同[12]。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方勤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