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河北宽城发现明代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

摘要: 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记者 王民)河北宽城县文物部门近日在境内长城沿线发现一通明代石碑,碑文记载了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文武官员督工修建长城相关防御工程的情况,为相关史料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这通石碑宽约60厘米、高约100厘米,因长期掩埋于土中,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大意为,1569年农历四月,谭纶、刘应节、房楠、周以敬、杨锦、戚继光 ...
 


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记者 王民)河北宽城县文物部门近日在境内长城沿线发现一通明代石碑,碑文记载了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文武官员督工修建长城相关防御工程的情况,为相关史料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这通石碑宽约60厘米、高约100厘米,因长期掩埋于土中,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大意为,1569年农历四月,谭纶、刘应节、房楠、周以敬、杨锦、戚继光等十名文武官员督工修建长城相关防御工程,并记录有负责调度、管修、营建的地方官员职务、名字。

宽城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章立新介绍,谭纶、戚继光均为明代著名将领。据史料记载,“隆庆三年,戚继光上疏请建空心御敌台,得到批准。三月,戚继光升任右都督。沿长城一线开始筑台、修墙,建造防御工程”。碑文内容与史料高度吻合。

其中,碑文提到的“隆庆三年,夏孟之吉”时间与史料吻合,碑文还详细记载了当年谭纶等十名文武官员的官职,其中,戚继光的官职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而且明确戚继光的祖籍地为“凤阳”。

章立新认为,这通石碑的发现对研究明代蓟镇长城相关防御工程修建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石碑全文(来自“老羊铲史”的文章):

隆庆三年,夏孟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宜黄谭纶,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阳房楠,巡按直隶督察御史上饶周以敬,整饬蓟州等处地方兵备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益都杨锦,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凤阳戚继光,协守蓟州东路分理练兵事务副总兵官署都指挥佥事句容胡守仁,分守太平寨等处地方参将署都指挥佥事凤阳罗瑞,原任游击将军定州高廷相,守备大喜峰口地方验放夷人都指挥同知江都王禄,督工兴州前屯卫经历赵陞,丰润县典史吕子贤,调度委官刘確论管修吕字号台委官孙英奎缪汝柟鼎建。

据2015年6月1日报道,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喜峰口长城,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损毁严重,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方案目前正由河北省文物局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进行修改,待方案修改完毕后力争早日动工。

喜峰口长城位于宽城境内,是明代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这一带长城长约60公里。1975年,这里修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高度,喜峰口城堡淹没于水中,形成“水下长城”奇观。

据宽城历史博物馆刘云泉馆长介绍,因历史上长期受战争侵袭,加之小规模地震频发,喜峰口段长城出现了敌楼塌损、墙体剥落等问题,原有的9座敌楼,目前尚存7座,随着潘家口水库水位变化,“水下长城”不断浮沉,循环往复,加剧了风化作用对墙体的影响。

据新华社石家庄2017年6月7日报道,由于今年春季以来降雨稀少、持续干旱,导致水库水位下降,位于宽城县境内潘家口水库里的一段“水下长城”,近日再次浮出水面显露真容。

据了解,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也是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建成蓄水后,喜峰口、潘家口段长城淹没于水中,形成了长约50公里的“水下长城”奇观。

每年5月到7月份,这段长城的水下部分都会经历浮出水面和再次隐入水下的过程。“水下长城”与沿岸山岭上绵延起伏的长城相连,景观独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今年由于潘家口库区大量养鱼网箱被依法取缔,水面恢复清澈,更显景色优美。

近年来,随着潘家口水库水位变化,“水下长城”不断浮沉,成为当地降水量和水库水位的“晴雨表”。

此外,宽城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还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喜峰口一带,群峰矗立,险要天成。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冀东北地区关内外的重要交通孔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这里历代均有战争发生,可谓战乱频繁,烽烟迭起,喜峰口留下了大量金戈铁马的历史战争故事:曹操出塞征乌桓、戚继光长城受降等等。当然,有史以来这里发生的最重大、最激烈的战争,当属1933 年的“喜峰口长城抗战。”

喜峰口是万里长城重要的军事关隘。1933 年3 月,日本侵略军进逼长城,平津危急。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等爱国将领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中共地方组织和抗日民众的支援下,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生死搏斗,苦战7 昼夜,毙敌5000 余人。当时的旅长赵登禹身先士卒,鬼子在睡梦中被砍头、剁腹,被手榴弹炸死,国民革命军大获全胜,给了武器精良的敌寇最沉重的打击,是全面抗战前一大光荣战役,取得了“九一八”事件后中国军队抗日的首次胜利,成为闻名中外的“抗日英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这里给入侵的日寇以沉重的打击,令其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日寇称,那是“九一八”侵华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热情和抗战斗志,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气魄!上海音青年麦新据此创作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唱响整个中华大地。

2009 年,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4 月,宽城满族自治县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第二批名录。

(文章来源于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