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古老的“金石学”应有其青春的生命力

摘要: 金石学是诞生于本土的传统学术体系,朱剑心先生对其性质做过归纳:“即研究中国历代金石文物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并认为其滥觞于汉,历魏晋、六朝、隋唐而稍稍演进,至北宋刘敞、欧阳修、吕大临、曾巩、王黼、薛尚功、赵明诚、李清照、洪适、郑樵等一批金石学家出现, ...
 金石学是诞生于本土的传统学术体系,朱剑心先生对其性质做过归纳:“即研究中国历代金石文物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并认为其滥觞于汉,历魏晋、六朝、隋唐而稍稍演进,至北宋刘敞、欧阳修、吕大临、曾巩、王黼、薛尚功、赵明诚、李清照、洪适、郑樵等一批金石学家出现,遂表明金石学之成熟。“金石学”之名称正因曾巩《金石录》一书而得名,当代考古学之“考古”二字,也是出自吕大临《考古图》。然而,在当代考古学知识体系中并无“金石学”之名实。有的学者认为,金石学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前身,本身已融入现代考古学;有的则认为古老的金石学因为缺乏现代考古学的方法论而被取代。确实,在今天的考古学教学和研究体系中,已经没有“金石学”的独特位置。那么,古老的金石学究竟有没有“现代性”?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成为学术热点,而“金石学”能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思考。   
    

    

         
    
       
       
    
 其一,金石学成熟于北宋,兴盛于清代,历史长达千年以上。据宣哲研究,历代金石学者达1472人,相关学术成果极为丰硕。今天,它的许多成果实际处于“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状态。 

 其二,金石学在起步阶段,就因以实物为研究对象而区别于文献史学。其研究对象“实包括古器物之大部,以言类别,则有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杂器、钱币、钱范、玺印、泥封、兵符、镜鉴等吉金诸器物;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屠、经幢、造像、石阙、摩崖、地莂等石刻文字或图像;兼及玉器、瓦砖、甲骨、简牍、陶器、明器之著录”;还有古代书法、古代绘画作品之研究和文物鉴定之探析,学术对象广泛而明确。 

 其三,金石学有其长期积累的一套方法。包括对实物材料的田野调查、记录、传拓、绘图、尺寸与轻重之度量、时代考辨、相关史事与人物之考订、文献校勘、流传经历探讨等。其成果形式有存目、跋尾、录文、图像、摹字、纂字、分人、分地、音释、义例等十多种。 

 其四,金石学尤重带铭实物,故其学科性质介于文献史学与考古学之间。夏鼐先生说:“金石学研究的范围包含了诸如甲骨文、封泥、砖瓦陶文、竹木简、古钱币等等凡不属于写在纸上的一切古文字材料。”即它以“实物”为研究对象而近似考古学,但它又特重实物之铭文研究而接近文献史学,恰恰是这种非此非彼的学科特性使其拥有独特的地位,然而也正是这种亦此亦彼的学科特点又让它在当代容易被双重忽视。    

 其五,金石学从正式问世之时便有明确的学术目的。吕大临在《考古图》中说金石学的研究价值是“探其制度之源;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探讨实物所体现的制度文化之本源;以实物上所保存的文字填补经、史之亡佚;以发现的原始资料纠正历史文献中之错失。清代金石学家王兰泉在《金石萃编》中则说:“为金石之学者,非独字画之工,使人临摹把玩而不厌也。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经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荟萃,核其异同而采其详略,是非辁才末学能与于此。”朱剑心先生认为金石学的认知价值一是考订,统经、史、小学而言,如证经、订史、补佚、考字;二是文章,“金石之文,尤与金石同寿,故作者下笔时,必有空前绝后之想,非苟且而已也”,学人重其义例的系统考察,包括溯源、体制、工拙等;三是艺术,如书法、绘画、雕刻等。以今日话语言之,金石学涉及文物、历史学、经学、道学、佛学、文学、书画等传统艺术、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校勘学、音韵学、训诂学、石刻学、甲骨学、金文学、简牍学、玺印学、钱币学等,是一门内容广博、学术深厚、地位独特、价值重大、通古达今的重要学科,也是与当代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世之学,将其列为“冷门绝学”,或者说它是历史科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亦不为过。 

 当代因为缺少金石学的专业教育及专门研究,传世或出土的大量金石资料往往难以获得深入系统的认识,仅以墓志一项而言,数以万计的材料又有多少进入当代学者的眼中?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在着力于金石资料的收集和探讨。为此,无论是为弘扬中华传统学术文化,还是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史学体系,“金石学”都应具有不可代替之地位。换句话说,“金石学”那古老的生命是否还有青春的活力,完全在于当今学者的态度与把握之中。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