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扎根田野 坚守初心

摘要: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我国现存的500余处大遗址,作为中华历史文明发展历程中最原生态、最具代表 ...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我国现存的500余处大遗址,作为中华历史文明发展历程中最原生态、最具代表的综合性物证,是中华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故事的直接依托。如果我们将诸如周原遗址在内的中国大遗址的传奇故事讲述给公众,一定可以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新名片。   
    
       周原考古队第一时间在田野实习工地集中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队员们纷纷热议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在2020年周原考古队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上,我了解到,周原考古队是全国第一个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基层考古组织,已有近十年历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院长在井冈山受到“支部建在连队上”的启发,大胆尝试“支部建在考古队上”。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调研高校党建工作时,充分肯定了把“支部建在考古队上”的做法。201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团支部给总书记写信,总书记于5月2日回信,肯定了北大考古学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勉励同学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总书记一直关心考古事业,勉励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周原考古队一直热衷于丰富多彩的公众考古宣传活动,深入中小学推广宣传周原文化。例如在岐山京当小学建立“北大京当书屋”,捐赠图书总价值20多万元,鼓励更多的“后浪”们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拉近考古与孩子们的距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曾谈到,“田野考古工作的现场就是考古研究的第一个现场”。田野发掘工作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材料,田野发掘的资料也是复原古代社会、还原古代人类行为过程的重要基础。雷兴山教授曾这样评价田野考古:“考古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发现,当你停留在田野的时候,你不知道前面有一个什么重大的发现在等着你,当你拿起手铲发掘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下一铲会有什么样的惊奇在等着你。解读古代遗存这部‘无字天书’,要一层一层、一页一页翻。乐趣就在其中的苦恼和思考,吸引人的是中间的过程。”如雷老师所言,考古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完美结合,探险活动与严肃科研活动的完美结合。参与考古,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考古越来越与时俱进,更多重视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的田野考古,在重要的发现面前,可以选择性地摒弃传统“不到生土不停铲”的旧有理念,而是应该更多考虑如何保护、如何展示,如果晚期的遗迹重要,可以打破传统的发掘次序,宁肯丧失考古资料的系统性,也要对晚期的遗迹进行保护、不再发掘。 

       总书记强调“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这与总书记之前所多次强调的“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一脉相承,其核心在于对历史遗产的价值阐释,这也是最难的工作。雷兴山老师曾提到,遗产价值阐释的关键在于“透物及人、描绘古代史的轮廓,更要由人及心、找到古人所思”。只有明确了遗产的价值,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以此助推中国梦,达到“转识成智”的最高境界。 

       “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周原,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从2012年第一次来到周原参加姚家墓地的见习,到2017年在周原做《周原遗址遗产价值阐释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与周原的见面总是匆匆一瞥,直到今年9月,在宝贵的机会下我终于圆了这个八年的周原考古梦。这一次到周原,正式加入周原考古队后,有了一种久违的惊喜与感动。我这次最深的印象可能是周原夜晚的满天星斗了。这是我第一次见这么多璀璨的繁星,在寂寥无人的召陈建筑基址上,浩瀚的夜空下,想起了西岐瑰丽奇谲的星月夜,想起了周人铁马冰河的强国梦……“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原,是中华礼乐文明之摇篮、周礼德政思想之邦。周文化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灵魂与内核,也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古学意义上看,近30平方公里的周原遗址是先周、西周时期最大的都邑级聚落,大型夯土建筑数量、作坊遗址数量、青铜器数量均为全国西周遗址之最,同时也是目前西周时期甲骨的重要出土地之一。能在周原遗址参加田野实习,是一大幸事。诚然,周原遗址就位于《封神榜》写作的发生地“西岐”,在周原考古时脑海里浮现出金戈铁马、钟鸣鼎食的英雄时代,也就不觉得寂寞了。在工地我负责每天给民工师傅们点工签到,在与各位民工阿姨、叔叔们的交谈中,也让我感受到周原大地淳朴仁厚的民风,也学到了很多“接地气”的田野文化。 

       《诗经·大雅·绵》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赞美之辞。在周原的大地上,我们一定谨记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吃苦耐劳,在田野的大课堂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作者系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硕士生  2020年北大周原考古队队员)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