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漳州岩溪盆地浮滨文化石器制造场调查记

摘要: 狮子头山遗址(北向南) 2024年3月,福建省文物局正式立项“九龙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研究”项目。7—8月,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与闽江学院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九龙江流域可能存在的青铜时代浮滨文化高等级聚落遗址开展调查。调查第一站选在漳州长泰区岩溪盆地。九龙江北溪主要支流龙津溪自北向南从盆地中央穿过。第二次、 ...

   狮子头山遗址(北向南)    
           
2024年3月,福建省文物局正式立项“九龙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与研究”项目。7—8月,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与闽江学院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九龙江流域可能存在的青铜时代浮滨文化高等级聚落遗址开展调查。 

 调查第一站选在漳州长泰区岩溪盆地。九龙江北溪主要支流龙津溪自北向南从盆地中央穿过。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龙津溪两岸发现大量先秦时期遗址,近二十年来开展过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工作。2004—2005年,在福建全省闽越文化考古调查期间,福建博物院等单位对戈林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浮滨文化及汉代遗存。2010年,为配合甬莞高速公路(长泰段)建设,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后厝山、覆顶金山、无林山、宫前门口山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现规模庞大的浮滨文化石器制造场遗存。 

 浮滨文化是广泛分布于闽南、粤东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粤东饶平浮滨遗址而得名,以大口尊、釉陶豆、带流壶、凹刃锛、直内戈、三角矛等为典型器物。浮滨文化一般认为是受中原青铜文化强烈影响的土著文化,其影响力西至珠江三角洲等地。有学者认为浮滨文化对认识中国东南地区古文化在太平洋文化圈的位置、“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重大课题都有重要意义。也有学者提出闽南、粤东地区这一时期可能存在一个“浮滨古国”。 

 2001年漳州虎林山遗址发现一批墓葬遗存,出土牙璋、青铜戈、矛、铃等高等级随葬品,使学界逐渐认识到漳州平原可能是“浮滨古国”的中心之一。漳州平原面积达720平方公里,闽南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莲花池山遗址就坐落在漳州平原中部。平原及周边分布着大量先秦时期遗址,如南靖石土地公山、鸟仑尾,漳州松柏山、虎林山等。这些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材料,初步构建出九龙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的大体框架。 

 岩溪盆地位于漳州平原的北面,是龙津溪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该平原呈长条形,长约27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与漳州平原相接。此次调查重点围绕岩溪盆地龙津溪两岸的低矮山丘和缓坡展开。通过踏查,在后厝山遗址西南和南侧又相继发现田头东山、井山、后坑山、狮子头山等遗址。这些遗址文化内涵相似,均存在大量石制品堆积,有石核、石片和石器坯件以及大量碎屑块。石器坯件的器形较单一,多为石锛,一部分与浮滨文化流行的弧背凹刃石锛相近。

 这些石制品的原料来源是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调查队首先调查了距离遗址约20公里的吴田山花岗岩矿区。吴田山矿区海拔约1000米,以“芝麻黑”花岗岩石材享誉全球,也是福建最大的石材矿。矿区石材为结构致密的花岗岩,通过肉眼观察,内有大量的粗石英和云母,山体也大量出露风化形成的“石蛋”,但并未发现与遗址相近的石料。若在此处发现与遗址相近的石料,20公里的距离以及几百米的高差,石料的搬运也是一件费力的事情。 

 随后,调查队把目光转向盆地中央龙津溪干流的河漫滩。由于现代防洪堤的建设,龙津溪两岸天然河漫滩被极度压缩。在河卵石出露的河漫滩中,调查队也未发现与遗址相近的石料。 

    田头东山遗址采集石核、石片    

田头东山遗址采集石锛坯件  

  制造如此大量的石制品,所需原料若通过远距离运输至遗址再加工显然事倍功半,而过往大量的研究也揭示史前先民开采石料的策略大多为就地取材。于是调查队目光又回到遗址群附近。遗址附近的山涧有一条小溪—内寮溪,发源于良岗山余脉,最终注入龙津溪,流径不长,约6.5公里,上游建有内寮水库。小溪干流现已被开辟为大量的鱼塘,鱼塘边上以及小溪两岸堆积了大量石块,其中有大量与遗址石制品相近的石料和带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由此我们推测,内寮溪两岸很有可能是石器加工的第一场所。 

    新发现石器制造场遗址及石料产地分布示意 (绿色标记代表此次调查新发现遗址,红色标记代表2010 年发掘的遗址)  

 受到内寮溪调查收获的启发,我们又对流经后厝山、覆顶金山、无林山、宫前门口山等遗址的科山溪进行了实地调查。科山溪位于内寮溪东北,两者发源于同一片山脉,最终均汇入龙津溪,流径约6公里。科山溪两岸均已开辟为大面积鱼塘,小溪干流及鱼塘边同样存在大量石料及石制品,内涵与内寮溪基本相同。调查期间,我们邀请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赵国永副教授对溪流采集的石料和遗址出土的石片进行初步测试和鉴定,发现它们均为灰绿色绿泥石泥质板岩,岩性与主微量元素均高度一致。内寮溪、科山溪石料的发现,表明这些遗址均靠近原料产地,其就近取材的石器工业加工模式揭示出这些石器制造场遗址的分布规律为资源导向型。 

    内寮溪    

内寮溪采集石料    

科山溪岸边散落石料 

  石器制造场遗址群以内寮溪、科山溪为中心,分布范围直径约3公里,核心区域约3平方公里。遗址类型有以田头东山遗址为代表的缓坡型、以后坑山遗址为代表的台地型和以狮子头山为代表的岗地型三类。从考古调查结果看,缓坡型遗址占绝大多数。这类缓坡型遗址围绕田头村东侧的东山、科山村南侧的后厝山分布,石制品随处可见。有些石制品甚至延伸分布至平地的水稻田内,遗址之间的界线很难精确界定。台地型的后坑山遗址面积较小,约1万平方米。岗地型的狮子头山遗址较为特殊,其为一座相对孤立的山丘,相对高度约100米,地层堆积最深达2米,可见该遗址在石器生产上持续时间较长。值得注意的是,狮子头山遗址出土了一些大型多台面石核,不排除这类海拔较高的岗地遗址本身也有原生石料出露的可能性。    

科山溪    

后坑山遗址(上为北)    

田头东山遗址(南向北)    

田头东山遗址地表散落石片 

  岩溪盆地内除石器制造场遗址群外,还有不少出土石片遗存的遗址,如戈林山、座前山、东陈寨山等,但规模无法与核心分布区域的遗址相比。 

 为弄清石器制造场遗址群的年代,调查队分别对田头东山、狮子头山遗址进行了小范围探沟试掘。从出土物的情况看,相较于大量的石制品,陶片数量极少,大多为质地疏松的夹砂灰黑陶,硬陶仅零星出土。陶片大多较碎小,多为3—5厘米。从石器和陶器形制看,这些石器制造场遗址应与戈林山遗址M1—M4的年代大体相近,可能属于浮滨文化早期。我们在试掘中也采集了相关炭样,期待测试结果能得出更确切的遗址年代信息。 

                    狮子头山遗址断面所见石片堆积层      

分布于闽南、粤东地区的浮滨文化石器种类以石锛、石戈和石矛为主。浮滨文化的石锛大小虽然不一,但绝大多数都以凹刃、弧背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与我们此次在石器制造场遗址内发现的石锛坯件极其相近。在此次调查中,调查队还在华安县博物馆  、漳浦县博物馆的藏品中发现与遗址群相似石材的石锛。从岩溪盆地石器制造场遗址群的规模推测,浮滨文化的石锛可能大多来源于此。“浮滨古国”在石器手工业生产上已经呈现出专门化、规模化的特点。同时闽南、粤东地区青铜时代应已存在以石锛为主的长距离贸易或交流网络。这些石锛通过龙津溪干流以及与漳州平原连为一体的地理优势,被交流到整个浮滨文化圈以及更远的外围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岩溪盆地石器制造场遗址群规模巨大,出土的以石片为主的石制品数量庞大,而以往在闽南、粤东地区考古发现的石锛数量与制造场庞大的规模相比并不匹配。从这一角度看,未来对浮滨文化遗存的发现及探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我们相信,拨开“浮滨古国”的迷雾,厘清闽南古文明样貌终有时。 

 (作者阮永好为福建省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黄弘毅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吕锦燕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黄运明为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副研究馆员)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