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军事工程典范 守城防御智慧——重庆合川钓鱼城加担土遗址

摘要: 发掘单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胡立敏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86~391米。在13世纪宋元(蒙)战争中,钓鱼城为南宋巴蜀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关键支柱之一,其地雄关高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临下、凭山控江,实为巴蜀要冲。城中军民“婴城固守,百战弥厉” ...
 发掘单位: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胡立敏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86~391米。在13世纪宋元(蒙)战争中,钓鱼城为南宋巴蜀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关键支柱之一,其地雄关高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临下、凭山控江,实为巴蜀要冲。城中军民“婴城固守,百战弥厉”四十载,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古铁骑的奇迹,败亡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于城下,对宋、元(蒙)双方以及整个欧亚大陆的战争与时局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024年,钓鱼城加担土遗址完成考古发掘523.5平方米,清理揭露城门5座(宋代环城和内城城门各2座,清代城门1座)、城墙4段、高台3处及道路3条等遗迹,其中青华门为钓鱼城首次考古发现的南宋环城城门,并以之为核心,结合环绕的城墙、高台等形成类似内外双重瓮城的城防结构,弥补了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重要缺环。 

   钓鱼城城墙、城门、码头分布图
 
 钓鱼城是一处规模极为庞大、结构异常复杂、多次增修扩大的综合性防御工程。据文献记载,钓鱼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筑,征发了“(合州)五县之民,计户口八万,丁一十七万,以完其城”,可见其规模之大、营建之盛。目前,钓鱼城考古发现有城门、城墙、码头和高台等防御设施遗迹,以及众多武器。此外,还发现元(蒙)军队攻城地道1处,这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元(蒙)军队攻城遗迹,也是古代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地道作战残迹。 

 (一)城墙  夯土包石城墙,总长约9430米,包括环城墙、内城墙和一字城墙3类。 

 1.环城墙  主要沿山顶外缘悬崖分布,环绕山顶一周闭合,总长约5810米。 

   加担土宋代、清代环城墙
 
 2.内城墙  目前发现东、西两条内城墙,沿山顶一级台地边缘分布,总长约2180米。 

   东内城墙局部
 
 3.一字城墙  自嘉陵江畔蜿蜒而上,直抵环城墙下,共有三条,总长约1440米。 

   东一字城墙局部
 

   东城一字墙断面处三期城墙
 
 (二)城门  8座,分为环城城门、内城城门和一字城城门3类,形制包括排叉柱式门、拱券式门及前拱券后排叉柱式门3种。 

 1.环城城门  2座,青华门城门(二期、三期)。位于钓鱼城东北部,发现两座宋代城门,包括二期城门、三期城门各一座,形制均为排叉柱式城门。 

   青华门城门
 
 2.内城城门  4座,牛颈项、午朝门和三龟石城门(一期、二期)。牛颈项城门位于西内城墙,直接在岩石中开凿而成,平面形状近长方形,包括门道和门楼两部分,形制应为拱券式城门。午朝门城门位于东内城墙中段,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由门道和左右墩台组成,形制为前拱券后排叉柱式城门。三龟石城门位于东内城墙北段,发现城门两座,包括一期城门、二期城门各一座,形制均为排叉柱式城门。 

   牛颈项城门
 

   午朝门城门
 

   三龟石城门
 
 3.一字城城门  2座,南一字城东城门、西城门。西城门规模较大,平面形状近“八”字形,由门槛、门道、八字挡墙、梯道和排水沟等部分组成。形制相同,均为排叉柱式城门。 

  南一字城东城门
 

    南一字城西城门
 
 (三)码头  3处,南水军码头、东水军码头和北水军码头。南水军码头规模最大,位于南一字城西南角,南临嘉陵江,北接西一字城墙,平面形状呈近梯形,东西长86~112.5、南北宽55.3~70.25、残存墙体最高处达6.5米。 

   南水军码头
 
 (四)高台  4处。加担土遗址GT1规模最大,南北残长约53.8米,东西宽约30~80米,残高1.4~5.1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人工修筑的夯土包石高台,内部夯土为红褐色黏土夹杂非常多的杂乱石块,局部甚至直接以石块填充,夯土极少。 

   加担土遗址GT1 

 (五)地道  1处。地道位于钓鱼城西北部城墙外缘,距地表深约5米,由主道和六条支道组成,清理总长约27.6米,主道是沿山体边缘自北向南开凿,南端止于钓鱼城城墙下。 

   古地道
 
 (六)出土武器遗物  钓鱼城遗址出土宋代武器遗物数量较多,以石器和铁器为主,主要为礌石、铁火雷、铁箭镞和铁蒺藜等。  

武器  

 经过二十余年来持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我们对钓鱼城的时空布局和演变有了较为深入认识。 

 首先,在空间上,将已发现的、分散分布的城门、城墙、码头和高台等城防设施串联起来,开展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廓清了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基本格局,即在钓鱼山和嘉陵江天然的山形水势基础上,修筑了一字城、环城和内城三重城墙以及多个城门的城防体系,体现了古人因山带江、重城叠筑、广开门路的城防思想和理念。 

 其次,在时间上,加担土、马鞍山、南一字城等均见有多次修筑的城墙和高台,城门形制也存在一定差异,为城址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钓鱼城南宋山城城防体系也在不断演进发展。 

 第三,巴蜀地区南宋山城多达上百座,钓鱼城遗址南宋山城城防体系的考古发现为巴蜀地区南宋山城防御体系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同时为钓鱼城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提供强有力支撑。 

  工作照       

  工地负责人
 

   清理提取遗物
 

   RTK测点
 
   搬抬城门砌石
 

   清理高台石墙
 

    工地合照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