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摘要: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听取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江苏省盐城市盐业考古、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工作进展汇报,研究指导下一步工作。并向媒体通报发现情况,解读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听取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江苏省盐城市盐业考古、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工作进展汇报,研究指导下一步工作。并向媒体通报发现情况,解读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

各位专家、同志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介绍4项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首先,我代表国家文物局,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强调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国家文物局积极推动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陆续出台政策措施。各地基本建设考古发现并成功保护了大批文物,取得重要成果。今天,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项目介绍给大家。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同志们。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

参会的还有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李龙彬、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刚、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三营、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李博。

项目所在地文物部门和考古所同志: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邵学文、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考古管理处处长李虎仁、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黄昊德、绍兴市文物局局长胡华良、开封市文物局局长陈连富、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许长坡,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胡兵。

项目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同志: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文兴、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赤、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钱成银。

以及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副司长张凌,政策法规司有关同志。

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朋友们。

按照会议议程,我们进行项目介绍,首先,请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李龙彬介绍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的新发现和研究进展。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李龙彬:

稽中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是一处战国两汉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发掘。

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建筑基址分布在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36米的范围内,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基础构筑形式:一是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一是由多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的筏状基础。水井为木壁,直径0.82米,经碳十四检测,距今约2500年。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越国遗存。汉代遗存主要为建筑基址、水井、马坑,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确认了4组建筑基址,其中甲组、乙组建筑残存面积约387、317平方米,丙、丁组建筑尚未完全揭露。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以及汉代墨书“如律令礼”文字陶片。

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重要线索。发现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出土墨书“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

关强:

下面,请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刚介绍江苏省盐城市盐业考古新发现。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刚:

“十四五”以来,围绕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盐业考古”课题,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沙井头遗址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地处江淮沿海东部的古沙冈之上,考古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瓦当、瓦片等建筑构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时,在遗址周围发现10余处汉代建筑遗址和墓地。结合《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测沙井头遗址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沙井头遗址各类建筑遗迹可能为盐渎县官署性质建筑。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考古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实证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考古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表明该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此外,考古调查已发现盐城境内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

沙井头等不同时期盐业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强:

下面,请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三营介绍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考古发现。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三营:

景龙门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遗址。2023年至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建设对景龙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根据文献记载,北宋东京城景龙门沿用了五代后梁东京城兴和门,晚期进行了重修改建,现存遗址打破晚唐五代时期的旧汴州城北墙,在金元时期被废弃。城门整体结构为一门三道式,由门道、隔墙及两侧墩台构成。城门通阔约60米、进深约19.3米。门道均宽约5.6米,为排叉柱过梁式构造,两侧保留有地栿基础,碎瓦与灰土交替夯筑。隔墙均宽约4.7米,素土夯筑。两侧墩台宽约16.7米,墩台包砖逐层错缝露龈砌造。发现有金南京皇城北墙,墙宽8—10米,残高约2米,打破北宋晚期地面及北宋晚期包砖夯土台基。此外,考古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周王府遗存,包括北萧墙、农田、水井、道路、祠庙、别院等,农田共发现3块,平面近似方形,部分田垄仍清晰可辨;别院叠压于景龙门东门道及东墩台之上,坐北朝南,多进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包括厅堂、耳房、甬路、厢房、方亭等,生动展示了明代藩王的生活图景。

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是古今城市文脉传承赓续的又一生动案例。首次发现宋内城北墙与金南京皇城北墙并不重叠,为研究金代重修南京城提供了新的认识。

关强:

下面,请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李博,向大家介绍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最新进展。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李博:

2021年以来,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庆成门是淮安旧城的西门,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门道2处、城台1处、瓮城1座,完整揭示出了庆成门主城门、瓮城及排水系统的整体格局。主城门以东还发现有六朝至明清的连续地层堆积和建筑遗存,完整反映了淮安城演变发展史。明清时期,河下、板闸和清江浦镇为淮安城外三大集镇。新路属河下镇的一部分,因洪灾废弃于明末天启年间。考古发掘揭示出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址。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长75米、宽4米的道路,内部为沙土堆筑,外部用砖包砌,截面略呈拱形,与两侧分布的排水沟和辅路共同组成了遗址区的主干道系统,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明万历淮关榷使所筑“陈公新路”。板闸镇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因黄河泛滥毁于清代乾隆年间,考古发现院落基址、道路、水沟、古河道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大多为完整器。遗址布局规整、结构分明,以两条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路及两条平行分布的主干沟渠为轴,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出土器物以餐饮厨具为大宗,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尚。

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与河道治理与变迁,是研究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强:

下面,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光明网记者:

光明网记者提问。开封城内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素有“城摞城”之称。请问在此次考古发现的景龙门遗址中有哪些体现?

王三营:

感谢您的提问。开封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人们常用“城摞城”形象地比喻开封地下遗存丰富。在景龙门遗址发现过程中,城墙比较集中,不但有唐代汴州城,还有北宋东京内城城墙、延福宫的东墙和金南京皇城城墙,我们确实没想到在这样有限的范围内发现这么多叠加、交织的城墙,时代特征这么明显,我们觉得是特别大的收获,是城市文脉的赓续,是一次很好的展示。

中国日报记者: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请问稽中遗址的考古工作增进了哪些对越文化的了解,遗址中发现的地下木构基础与地上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当地是否常见,在其他地方是否有发现过?

李龙彬:

感谢您的提问。第一,城市考古工作对越文化有哪些进展,据文献记载,绍兴古城是公元前490年勾践命范蠡建的都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本次是大型越国建筑绍兴古城首次科学考古发现,无论从建筑规格等级还是空间布局都是以往在绍兴古城外发现的越国遗址所无法比拟的。本次发掘出土的数量和类型充分说明该遗址原先是高等级的建筑,为探寻越国都城建筑形态和空间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进行中。

第二,稽中遗址发现地下大量木筑建筑形式和地下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绍兴地区是首次发现。我们看到,汉代建筑在工艺上有延续越国建筑的一些做法。如方柱的加工、地栿和垫板铺设的方式、木构上斜穿牛鼻孔的做法等,和印山越王陵的建造方式相似。稽中遗址越国建筑的体量较大,尤其是其纵横叠压2-4层的地栿之上加上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榫卯式立柱,地栿密集而且成排,十分壮观,这是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下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什么样等级建筑需要重视沉降呢,是大型共建和官署建筑,体现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和北方高台建筑完美结合。

关强:

感谢各位专家、同志们和媒体朋友们。今天汇报的4个项目,是历史时期城市考古的重要成果。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重要线索;发现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出土墨书“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盐城一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是古今城市文脉传承赓续的又一生动案例。庆城门、新路与板闸镇遗址反映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河道治理与变迁,为研究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发现仅仅是开始,把这些文物保护好、利用好,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接续努力。国家文物局将坚持“大考古”工作思路,持续推进深化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推动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考古研究。各考古单位要切实增强课题意识,特别是在古今叠压的历代都城、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基建考古工作时,要将学术问题贯穿始终。用好每一次考古发掘的机会,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合作,坚持科技支撑最大限度提取信息,系统整合历年考古发现,将碎片化的历史信息逐渐“织补”到城市考古“一张图”上,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二是系统加强文物保护。各考古单位在基建考古工作中遇有重要发现,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文物部门报告,及时调整考古工作方案,确保文物安全。各省文物部门应督促地方人民政府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加强重要发现的原址保护,妥善协调相关建设项目调整建设方案,并及时将考古新发现公布为文物。根据考古发现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提出保护管理要求,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逐步健全完善“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

三是有序推进展示利用。各级文物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起赓续历史、传承文脉的时代责任,紧扣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定位,科学谋划遗址展示利用,因地制宜建设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口袋公园或城市绿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展览展示形式,打造城市文化“金名片”,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随着“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的不断落实,各地基建项目数量大幅增加,省、市级文物考古机构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因此,要按照中央编办关于加强文物考古机构编制保障的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建设,优化完善科研管理、人才引育政策机制,培养壮大专业力量,为事业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最后,希望各位同志、专家和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支持关注我们的考古工作。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