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2024年度十大考古终评会侧记
摘要: 春深似海,古人传信,在柳絮飘舞的四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二十项终评项目脱颖而出,项目汇报人娓娓道来,面向现场和直播间的高校学者、考古专家及公众,讲述重要的考古发现、细说文物的背后故事,以考古学的语法重新编译出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的精神基因。考古技术不断发展,从早先的手绘地层剖面图到如今的航拍三维建 ...
春深似海,古人传信,在柳絮飘舞的四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二十项终评项目脱颖而出,项目汇报人娓娓道来,面向现场和直播间的高校学者、考古专家及公众,讲述重要的考古发现、细说文物的背后故事,以考古学的语法重新编译出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的精神基因。考古技术不断发展,从早先的手绘地层剖面图到如今的航拍三维建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考古技术迭代的轨迹,更是一个民族在时光深海中打捞文明基因的执着与浪漫。此时的终评会场,既是考古竞技的擂台,亦是文明对话的殿堂,每一份终评报告都在回答着“何以中国”的永恒命题。
结果公布现场
硕果累累 遍地开花
被问及今年入选项目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趋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先生总结道,今年入选的项目内容丰富多样,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在都城、地方城市中均涌现出重要考古发现,遍布中国各地。今年与往年相比,二十个省份均有项目入选,不同以前一个省份包揽了多个项目,随着政府重视增强、地方支持加大,各地的考古工作都在迅速发展起来,成就如今各省考古“百花齐放”的盛景。
在汇报人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考古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田野精细化、流程规范化、研究深入化发展。武王墩遗址借助云端平台记录田野信息,便于高效整理、云端共享;多学科技术融入到考古研究中,为学术假设提供更多可靠证据。同时,考古学界普遍高度重视考古成果的保护与展示,如周原、盘龙城、琉璃河等项目均建设了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让考古不再是锁在枯燥报告里的历史碎片,而是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鲜活故事。
聚焦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等重大课题,以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回应历史问题。以城市考古为例,盘龙城、周原等城市遗址工作重点复原城市格局、历史变迁,逐次探明城墙、道路、交通网络,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地廓清城市面貌,并从城市的功能属性、地理意义等维度深入解读城市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从工作程序、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技术提高,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发掘团队秉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重大的时代课题,实际工作中从具体细微处入手解决。
今年也是边疆考古大年,霍巍老师认为从旧石器时期的吉林和龙大洞,到辽宋金西夏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黑龙江阿城金上京、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都体现了边疆人民在吸收、学习中原先进的制度技术的同时,也基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创新与改造,正体现了中原文明与边疆文化始终交流交往、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国疆域辽阔,各地人民生活习俗各有差异,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联,这是由我们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文化属性决定的。新疆、西藏等地的边疆考古虽然起步晚,但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开拓进取与坚持努力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已经掌握了边疆考古的主动权与话语权,能以扎实的考古成果、深入的研究进展与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特色考古工作一个新的时代里程碑。
公众考古 润物无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不仅是考古学界一年一度的知识盛宴,更是一场万众瞩目的全民考古公开课。终评汇报会和发布会在多家媒体平台全程直播,专家学者俨然化身为“历史导游”,带领网友品味川蜀地区的古人食谱、识读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观赏边疆大漠的方圆佛塔。直播间里,每出现一个新的遗址,总会有本地人自发地为家乡应援支持,考古爱好者在云端热烈讨论。终评会上,我们不再关起门来选“十大”,而是打开天窗畅聊。
无论提出什么问题,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或爱好者详尽答疑,“门外汉”借此契机叩开考古的神秘大门,看到了考古的真实面貌与研究的科学严谨。面对夏格旺堆老师的侃侃而谈、种建荣老师的生动讲解,网友们纷纷点赞,直呼“老师们不是在做汇报,是在开讲座”“好听爱听多听”。宫希成老师可能没想到,有天自己上台讲解铜器铭文,会被弹幕催更:“老师请加班介绍,我们爱听!”看到新疆、西藏考古工作者克服恶劣环境的不易,观众们都向坚守前线的考古工作者表达崇高的敬意,高度称赞道田野中“每一铲的深入,都是对历史的致敬与对智慧的探寻”。这场直播如同给考古学装了“扩音器”,人们终于听到了考古学界内部的真实声音,并热情地与之对话。
全程直播 观众互动踊跃
正如直播间一位观众的精辟总结,“身为考古人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和提高公众对考古的正确认知,提升公众对考古的认知水平势在必行”。当考古遇见直播间,考古报告从此不再是图书馆里落灰的砖头书,而成了弹幕里跳动的知识点。当百万网友同时在线见证“十大”诞生,历史终于不再是少数人的密室游戏,而是全民共享的文化盲盒。2024年十大考古终评会直播间的热烈讨论,恰是公众考古最生动的注脚。
推陈出新 兼容并蓄
当今各种技术交融迭代,科技考古早已不是新鲜事。终评会上各遗址发掘单位在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各显神通”,从技术还原墓葬和建筑营建过程,再到动植物考古、金相分析,科技为考古打开广纳八方的大门,纵贯考古动态全流程。
本次终评会上有一个来自武王墩的二维码引起线上线下观众的热议。对着大屏幕扫码,我们便可以看到武王墩北椁室5号椁板的“身份证”,从文物编号、出土单位到保存位置,这一方小小的二维码便能使这些信息尽在掌握,不仅能清晰地保留文物出土时的情况,对于后续的保护修复也可以进行实时追踪,为考古成果保护利用保驾护航。
除了新应用,一些与考古结合已久的技术也在新阶段碰撞出新火花,例如人骨DNA检测便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的家族墓地上灌溉出穰穰新果。通过高精度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研究人员复原出国内首例一组四代家族树,生动地勾勒出一部西周时期平民家族演变史。除了为此前关于墓葬分区、墓主人家族关系的讨论提供有力验证,该技术的应用更实现了商周古代家族关系和社会结构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时代奔流不息,科技创新不止,我国的考古工作也不断吸收新技术,回应新关切,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注入无限的生命力。
严肃活泼 各抒己见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对于各位项目汇报人而言,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学术答辩会议。面对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无数的线上线下观众,把整个团队的心血讲得清楚、辩得明白便成了一项难度不小的挑战。各位汇报人或紧张或淡定的展示、专家们既一针见血又幽默风趣的提问也是每届终评会的亮点。
专家提问环节
本次终评会打头阵的依然是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的项目负责人郑喆轩,以“舌尖上的麻辣四川”总结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唤醒了广大四川观众的家乡自豪感。而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的负责人夏格旺堆则如同一位亲切的老师,整场汇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带领观众走近海拔4400米的高原,一字一句地描绘史前居民围绕玛不错湖岸展开的生活图景。相较于经验丰富、资历更深的考古前辈,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的汇报人王晶作为新一代考古工作者则难免有些紧张,但对于遗址成果的讲述言之有物,条理清晰,且精准把控汇报时间,不难看出她为此次汇报付出的努力。
台上的汇报人各有风采,台下的专家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针对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的“冢”“坛”命名,刘庆柱先生直切遗址性质问题,强调考古学命名的严谨性。雷兴山先生则“替网友提问”,活跃现场氛围的同时,也引出“武王墩”名称背后的文化和地理因素。除此之外,董新林先生与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的汇报人柴平平的互动也令人印象深刻。当被问及苏峪口瓷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时,柴平平流利地从填补西夏官窑空白、完善官窑序列、揭示白瓷演变路径三个方面阐述窑址意义,却在第四点上犯了难,只得笑着说目前只想到三点。董新林先生会心一笑,安慰他“没关系,已经很不错了”,全场专家和观众也对他报以鼓励的掌声。考古是有温度的工作,借助终评会这一平台,全国各地的考古人齐聚一堂,在秉持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的同时,各位专家、汇报人也不失和煦亲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齐心协力将追本溯源的步伐走得更坚定、更长远。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
播种、灌溉、深耕,一项重大考古项目的发掘研究往往需要数代考古人投入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心血,方能一窥古老文明的一角。对于本次终评会,封面新闻的记者注意到终评名单中有许多此前已经发掘过的遗址,并问到“老遗址”的“新发现”体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一问题,陈星灿先生以周原为例说明“新发现”举一纲而张万目的重大意义。
周原遗址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并于70年代开始正式发掘,至今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史。“过去发现了大量的窖穴和零散的西周遗迹,但是实际上我们对它(周原)的了解很少”,陈星灿先生点出之前周原发掘研究零散、不成体系的特点。而本次周原遗址按照聚落考古理念发现了西周时期的三座城垣和先周时期的大型遗址,从而可以将过去的零散成果都落在现在的城址布局上,即陈星灿先生所说“有了这张图,把过去的发现都带活了”。诚然,半个世纪耕耘的周原遗址,继2003年和2015年之后,今年第三次入选十大。
除了周原,本次终评候选项目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老遗址”,如1924年就开始发掘的百年寺洼遗址、“十年一城”盘龙城遗址、半世纪耕耘的琉璃河遗址等。而“老遗址”上成长的也不仅是“新发现”,还有更加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濛溪河遗址的汇报人郑喆轩、琉璃河遗址的汇报人王晶都是“85后”,以他们为代表的新一代考古人用出色的表现打破了传统考古厚重严肃的刻板印象,稳稳地接住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任,不断为中国考古学注入新思想、新生命、新精神。
项目汇报环节
“十大考古”不仅仅是一场考古人的聚会,它更像是一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位参与者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考古的尊重与热爱。感谢炙热与真诚、感谢上工下田野的苦与乐、感谢传到授业的喜与怒。在洪水泛滥的濛溪河、在风沙乱舞的莫尔寺、在城址累叠的开封城,中国的考古事业在每一寸土地上行稳致远,长风破浪,离不开代代考古人无畏的坚守。正如玛不错遗址的负责人夏格旺堆在终评会后的朋友圈所言,“五个年度,一个阶段性小结;嘎拉湖边的狂风,依然刮过耳边;新起点的征程,仍需起帆远航”。
此时的北京天气渐暖,春花盛放,时而又柳絮飞扬。远处的探方里,或许又有新芽顶开板结的土层。年复一年,考古人的春天,永远在解谜与发现的轮回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