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新疆长城考古新收获——以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中心

摘要: 胡兴军:新疆长城考古新收获——以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中心丝路遗产2024年08月12日 12:01陕西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作者胡兴军背景资料:沿孔雀河北岸,自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长约 150 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 11 座烽燧,称为孔雀河烽燧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其中的一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2019 年, ...
 胡兴军:新疆长城考古新收获——以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中心丝路遗产 2024年08月12日 12:01 陕西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作者胡兴军

背景资料:
沿孔雀河北岸,自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长约 150 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 11 座烽燧,称为孔雀河烽燧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其中的一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
2019 年,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被纳入“考古中国”项目,2019—2021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 2300 平方米,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先后入选 2019 年度“考古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重大成果,“2020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1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1 孔雀河烽燧群分布示意图
新疆境内没有连续性的长城墙体,新疆的长城资源主要有烽燧、戍堡、关隘、石刻等类型。遍布天山南北的烽燧遗址是万里长城向西的延续,是家国天下的边陲记忆,在维护丝绸之路交通畅达、保障国家统一和西域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01
新疆长城资源概况根据新疆长城资源调查及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统计,新疆境内现有长城资源212处,分布在全疆的10个地州市,40多个县(市、区)。同时,新疆也将清代的100多处烽燧、卡伦、驿站等遗址,按照长城资源调查的要求进行了登记。近年的考古调查中,又在哈密、阿克苏、巴州等地新发现了10余处唐代烽燧和40余处清代烽燧。(一)汉代长城资源汉已伐宛,立昧蔡为宛王而去……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史记》《汉书》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所以学术界一直认为在新疆境内有汉代烽燧的存在。但目前我们能够确定为汉代长城资源的只有土垠遗址和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两处。其中土垠遗址位于罗布泊地区,1934年由黄文弼先生首次发现。该遗址中出土汉简71枚,大致年代是公元前49年至公元前8年,土垠遗址被认为是汉代居卢仓的遗址,是汉通西域的桥头堡。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境内,记载了东汉桓帝永寿四年西域都护府下属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南北疆通道乌孙古道要隘凿关建城的事迹,它有力地证明了东汉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和治理的历史事实。
(二)唐代长城资源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其中在天山以北实行州县制,在天山以南实行羁縻府州制。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围绕大的军政机构,在交通要道沿途设置有镇戍、守捉、烽铺、馆驿等不同级别的军事机构,大大加强了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防御能力。
1、北庭都护府
武后长安三年(703),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北庭都护府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军事指挥中心。
以北庭都护府为中心,在其周围设置有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后又增设有清海、静塞两军。其中瀚海军驻守在今天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天山军驻西州,也就是今天吐鲁番的高昌故城。伊吾军位于伊州西北三百里的甘露川,即今天巴里坤县的大河古城。学术界一般认为静塞军治所就是乌鲁木齐市的乌拉泊古城,而清海军驻地大约在今天昌吉州的玛纳斯县楼南古城,以玛纳斯河天险拱卫着北庭都护府的西大门,玛纳斯河以西,再没有发现有任何唐代烽燧遗址。
2、安西都护府
显庆三年(658),安西都护府从西州迁至龟兹,设立安西四镇。四镇及其下属机构呈辐射状分布,拱卫着安西都护府。
其中龟兹镇管辖范围大致是今天阿克苏地区和克州的部分区域。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尕哈烽燧、万里长城最西烽-别迭里烽燧,都是龟兹镇下的军事设施。于阗镇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和田地区,镇防体系主要是防御吐蕃军队的侵扰。疏勒镇辖区大概是今天的喀什和克州的部分区域,最近发掘的托库孜萨来古城和塔什库尔干县石头城遗址,都是唐代疏勒镇下的军事管理机构。焉耆镇管辖的是今天巴州的部分区域,作为连接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咽喉要地,唐代中央政府对它的管理一直都非常重视,虽然一度被碎叶代替,但是焉耆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被忽略。

图2 库车市克孜尔尕哈烽燧
图3 乌什县别迭里烽燧(南至北)
上元二年(675),唐王朝根据西域军事形势的变化,将今天的若羌更改为石城镇、且末更改为播仙镇,划归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敦煌管辖。米兰戍堡、墩里克烽燧都是这个时期的军事设施。
02
新疆长城资源考古新发现近年,为了配合维修保护,我们对新疆的长城资源也做了一些试掘。比如,在吐鲁番地区对大墩烽燧、七泉湖烽燧、木尔吐克萨依戍堡等进行了清理,出土了纸文书、木简、木器等遗物。对巴里坤大河古城进行了清理,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有陶、铜、铁等各类遗物200多件,发现古城由东、西两座城址构成,西城早于东城。我们也对哈密境内的烽燧遗址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唐代烽燧38座。特别重要的是在一座唐代被称为“平泉烽”的烽燧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一件纸质文书,它讲述了唐代烽燧的守备规章制度。在和田地区,对普基城堡和阿其克城堡进行了试掘,了解了城址的形制、布局、年代等,发现古城是三面筑墙,一面临河而建,城外还掏挖有护城河,显示出城堡具有明显军事功能。2012年,我们还曾对米兰戍堡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房屋多间,出土各类遗物300余件,其中包括珍贵的藏文木简和纸文书90多件。部分资料我们已经发表了考古发掘简报。
图4 巴里坤县中湖村烽燧(东至西)
图5 呼图壁县五工台烽燧(南至北)
图6 墨玉县麻扎塔格戍堡及烽燧(西至东)
当然,最近几年新疆长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它位于新疆巴州的尉犁县境内,地处罗布泊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2019~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烽燧实施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表明,烽燧修筑于孔雀河北岸的一处红柳沙堆上,这座红柳沙堆是受到罗布泊东北季风影响逐渐堆积形成的,它的最终形成时间是魏晋时期。图7是我们当时发掘的工作照,大家看这张照片可能觉得环境挺好的,但这里的浮尘和沙尘暴特别大,在我们三年的发掘时间里,像这样的天气只有20多天。烽燧距离北边的库鲁克塔格山(俗称北山)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三年时间中能够把烽燧、北山和蓝天白云都看见的时间也就是20多天。

图7 2021年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照
03
近年新疆长城考古发掘主要收获收获一: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发掘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第一次系统揭露了一座唐代烽燧遗址的全貌。为研究唐代边塞军事建置的布局规律和构筑方式提供了新资料。
图8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西立面(西至东)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由烽燧本体、房屋、土埂、踏步、木栅栏等建筑构成的军事预警设施。其中烽燧位于沙堆顶部的东侧,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下底边长10米左右,残高5.6米。房屋现在仅存下部基础,建筑面积80平方米,是用“减地法”向下掏挖形成的,上面部分已经被风沙吹蚀不存,其中在保存较好的F2房屋内,还发现有凉炕、灶等遗迹。
烽燧遗址地层单一,清理发掘发现只有唐代一层文化层堆积。出土了很多带有纪年的文书和木简,年号有先天、开元、天宝、至德等,另发现有武周新字。我们对烽燧遗址多个样本进行了碳十四测年,测试结果都是公元700年前后。结合历史文献,我们认为它的始建年代是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后不久,废弃年代大概在贞元六年前后,也就是从692年到790年,大致使用了近100年时间。
收获二:出土各类遗物1560余件(组),其中的883件文书和木简资料是国内唐代烽燧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内容极其丰富,填补了多项历史文献的空白。
出土的木简长短不一,所记录的内容也不一样,分别记录了“计会交牌”“平安火”等边防制度。木简需要反复使用,可能过了三年的保密期之后,就可以切削掉之后再次利用。
纸文书我们发现了700余件。文书99%都是用汉文书写的,另有两件为焉耆文。纸张多是麻纸,另有少量的皮纸,墨都是松烟墨。我们将文书展平、整理、修复后发现,文书都是实际应用的资料,有原件,也有草稿件,文书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大至典章制度,小到私人生活的琐事都有涉猎。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是最多的,主要为游弈所与下辖各个烽铺及上级管理机构之间往来的公文。经济类文书有账目、借贷、雇佣等内容,书信有私人家书、起居问候、升迁答谢等。随着戍边将士的不断换防,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传统经典也被带入到西域边塞地区。举个例子,烽燧遗址中不但出土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原型小说——《韩朋赋》文书;还出土有创作于武则天时期的风月小说——《游仙窟》残片,这也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存世最早、国内唯一的一件《游仙窟》的版本。像这些带有印章的军事文书,大多内容讲的都是“这段时间战事非常紧张,你们一定要加强戒备,如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要迅速以书面的形式上报到上级管理机构来”。此外,文书内容还有习字杂写、佛经、禄命书等等。可以说,1200年前的戍边将士,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记录那个时代边防生活、边疆治理的档案馆。

图9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韩朋赋》
图10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唐横岭烽状上通海镇为楼兰路截踪事》文书

图11 胡兴军和队员们在室内整理文书
出土遗物质地有陶、铜、铁、木、漆、皮、草、纺织品等,以有机质文物为主,均为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工作使用的实物。
在灰堆中还出土有大量动植物标本,目前经筛选已发现40余种植物,如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粟、黍、黑豆、豌豆等粮食作物;桃、杏、枣、葱、核桃、沙枣、甜瓜、西梅、亚麻、葫芦等园艺作物;苜蓿、麻黄、草木犀、狗尾草、骆驼刺等饲草和杂草。动物标本初步鉴定有马鹿、黄羊、野猪、野兔、马、牛、羊、驴、狗、鸡、骆驼、天鹅、鱼等,以野生动物骨骼为主。
此外,还出土了戍边将士所穿衣服的残片。结合出土文书内容等,我们推测唐代戍边将士的衣服分为春装和冬装两种,其中春装包括8件,冬装包括5件。分发衣装的颜色、新旧也不相同,也说明那时物质非常匮乏。
收获三:确定了烽燧为沙堆烽故址,填补了焉耆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
这条烽燧线路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烽燧地处荒漠,周边没有任何行政村落,所以烽燧名称都是根据当地地貌特征命名的。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烽燧的古代名称和今天名字进行比对,有一些已经比对出来。从出土文书中,我们也发现沙堆烽与周边镇戍、守捉、都督府、都护府等都存在着密切联系。
焉耆县四十里城子镇一带分布着若干古城,我们认为这里是汉代到唐代焉耆国都的所在地,也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治所所在地。唐代焉耆镇的军事防御体系围绕着这些中心城镇进行设置和布防,其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所处的东线,也就是今孔雀河流域,主要是为了防止吐蕃军队从青海吐谷浑进入到石城镇继而继续北上焉耆,而在必经的楼兰路沿途修筑的军事预警设施。所以文书中经常有吐蕃贼常出没于烽燧周边的记录。
收获四:为深入研究唐代西域边防体系、丝绸之路交通保障体系,特别是唐代烽候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燃放“平安火”报平安:我们知道汉代烽燧只有在有警的时候点火、点烟报警,平时不点火也不点烟。但到了唐代之后,烽燧不单要负责点火点烟报警,在和平时期的早晨和傍晚时分,还需要点火点烟报平安。我们发现大量唐诗都有描写“平安火”的记载,比如有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认为描写的就是傍晚时分燃放平安火的场景。因为只有在燃放平安火的时候点的是一把火,其他时候都是根据军情或者来犯之敌的数量不同,点两把、三把甚至更多。为了达到“烟直”且传得远的目的,在烽燧顶部还修筑有突灶建筑。
“游奕”“土河”动静结合的侦察方式:除了在烽燧顶部全天需要有人值班候望之外,在烽燧周边区域,还需要利用“游奕”和“土河”的方式进行侦查。其中游弈亦作“游弋”,是在军中挑选熟悉山川地形的士兵,每天前往烽燧周边巡逻,通过捕捉生人面孔来打探敌情,为一种机动的侦查方法。土河以静观动,在交通要道沿途上挖一个两丈宽的坑,其内填沙土,通过每天查看有无人或动物经过的踪迹,来刺察敌踪,判断有无敌情,是一种固定的侦查方法。例如文书中就有利用土河的侦查方式,发现在横岭烽管辖的楼兰路沿途只有牛的踪迹,没有马的踪迹,表明平安无警的记载。
“计会交牌”的汇报方式:烽燧每天要向上级管理机构直接进行汇报,但是因为烽燧距离上级管理机构非常远,所以在和平时期只要求邻近两个烽燧之间互相传递木简进行交流,但这些“牌子”积攒到一定的时期后,全部需要上交到游弈所,游弈官要通过木简的记录,检查基层烽铺日常巡查工作是否规范详尽,最后对木简进行登记并收藏入库。
此外,烽燧还需要准备很多防御器具,如木梯、礌石、芦苇束、钻木取火器等。
我们还发现很多关于屯田的文书记载。在西域地区,除了进行大规模屯田之外,在烽燧和小的城堡周边也需要斸田。春耕时节,上级领导机构还会专门下发文件指导春耕,要求在屯侧耕地上播种粮食种子“青稞小麦各一石,及粟各一升”。但是由于没有水源,粮食供应往往不足,所以也需要打猎、捕鱼来补充生活的给养。我们发现了很多织渔网的木梭子和捕兽夹。烽燧周边活动的黄羊、马鹿、野猪、野兔及各种鱼和水鸟都是他们喜爱抓捕的猎物。
收获五:对深化边疆治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唐代是一个开拓进取的时代,一批批将士从中原内地来到西域边塞戍边。这些将士们被分配到各个基层单位,在常年戍守之后获得了军功,根据军功可以获得勋功,勋功有很多的优惠政策。例如我们从一份出土的勋告得知,一名来自长安附近叫李巨原的将士,就通过长年戍守由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了一名戍主。
04
下一步工作计划文献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新疆是有汉代烽燧的,一度认为孔雀河烽燧群就是汉代修筑的,但是通过我们近年的考古调查,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典型的汉代烽燧遗址存在,发现的烽燧遗址只有唐代和清代的。我们对孔雀河烽燧群的其他烽燧也做了详细的调查,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尕哈烽燧、轮台县拉依苏烽燧等曾经被认为是典型汉代烽燧遗址的,通过碳十四测年,发现它们修筑年代都是唐代。新疆汉代烽燧的发现和确认,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近年我们一直在塔里木盆地进行长城资源考古调查,寻找汉代烽燧的踪迹。同时还计划在塔里木盆地选择部分典型的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以点带面对新疆长城资源做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相关阅读推荐
[1]胡兴军.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唐代戍边生活的考古学研究[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04):118-131+173-174.
[2]胡兴军.长城防御工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管见[J].中国民族,2023,(05):61-62.
[3]胡兴军,阿里甫,蔡浩强,等.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J].考古,2021,(08):23-44+2.
[4]胡兴军.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收获[J].文物天地,2021,(07):98-103.
[5]胡兴军.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释析,[J].西域研究,2021,(02)99-104.
[6]胡兴军.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勋告文书初步研究,[J].西域研究,2024,(01)48-57+186-187.


 
        文字:胡兴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图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