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召开
摘要: 4月6日-8日,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等 ...
4月6日-8日,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的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代表汇聚于此,探讨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历史进程。

此次研讨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共同主办,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作为会议指导单位。研讨会主题为“重识文化身份,再现往昔风貌”,并围绕三个分主题“文化遗产叙事”、“文化遗产政治”以及“文化遗产商品化”公开征文,按照国际学术惯例,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会议论文,收录20篇杰出研究论文在会议中进行发表。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认为,当中国社会进入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的情况下,人们会思考并采取措施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其实遇到了很多冲突,比如说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冲突、保护文明和人们当下生活的冲突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丰富程度的情况下,困扰着人们的社会发展和事业追求的问题。
“此次会议吸引了全球的相关专家学者,希望听取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观点,探讨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制造更多的错误,把过去的历史更好地继承下来,借鉴全球的经验,让苏州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未来的发展更和谐、更有价值。”席酉民教授说。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来自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王怡雯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许多成绩,不过国际学术界对此了解并不多,也限于语言和东西方论述逻辑的不同,本次会议希望搭建一个国内外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探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问题与核心价值,进而构建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述。”
“遗产保护在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不仅涉及到商业发展,而且也覆盖到教育等各个方面。”英国利物浦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BarryGodfrey教授表示,“但在利物浦的城市发展中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比如利物浦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港口以进一步发展经济,但这样势必要拆除一些旧的历史水岸建筑等,而这些水岸建筑其实很重要,甚至是利物浦身份的象征。所以我们来到中国,希望可以跟中国的专家有一个很好的对话,了解中国是怎样解决类似问题的。”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中国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如何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达成中国梦实现,对中国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进程进行反思,并将其展示于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区域与文化研究院主任Florence Graezer Bideau博士等发表了主题演讲。
系列主题演讲和研讨之后,参会代表还会前往苏州古城区,参观考察相门、城墙博物馆、昆曲评弹博物馆、平江路和耦园等苏州古建筑。考察结束后,主办方还组织了专家论坛,中西方的学者以及苏州当地的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围绕苏州历史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如何实现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协调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此次研讨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共同主办,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作为会议指导单位。研讨会主题为“重识文化身份,再现往昔风貌”,并围绕三个分主题“文化遗产叙事”、“文化遗产政治”以及“文化遗产商品化”公开征文,按照国际学术惯例,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会议论文,收录20篇杰出研究论文在会议中进行发表。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认为,当中国社会进入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的情况下,人们会思考并采取措施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其实遇到了很多冲突,比如说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冲突、保护文明和人们当下生活的冲突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丰富程度的情况下,困扰着人们的社会发展和事业追求的问题。
“此次会议吸引了全球的相关专家学者,希望听取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观点,探讨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制造更多的错误,把过去的历史更好地继承下来,借鉴全球的经验,让苏州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未来的发展更和谐、更有价值。”席酉民教授说。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来自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王怡雯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许多成绩,不过国际学术界对此了解并不多,也限于语言和东西方论述逻辑的不同,本次会议希望搭建一个国内外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探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问题与核心价值,进而构建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述。”
“遗产保护在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不仅涉及到商业发展,而且也覆盖到教育等各个方面。”英国利物浦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BarryGodfrey教授表示,“但在利物浦的城市发展中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比如利物浦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港口以进一步发展经济,但这样势必要拆除一些旧的历史水岸建筑等,而这些水岸建筑其实很重要,甚至是利物浦身份的象征。所以我们来到中国,希望可以跟中国的专家有一个很好的对话,了解中国是怎样解决类似问题的。”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中国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如何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达成中国梦实现,对中国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进程进行反思,并将其展示于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区域与文化研究院主任Florence Graezer Bideau博士等发表了主题演讲。
系列主题演讲和研讨之后,参会代表还会前往苏州古城区,参观考察相门、城墙博物馆、昆曲评弹博物馆、平江路和耦园等苏州古建筑。考察结束后,主办方还组织了专家论坛,中西方的学者以及苏州当地的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围绕苏州历史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如何实现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协调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大会公开征文以期听取不同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中央重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批判当前“千城一面”的城镇化问题,而应“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强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日益复杂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不断涌现的遗产保护实践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提出更高的挑战。本次大会针对“重识文化身份,再现往昔风貌”主题和三个分主题“文化遗产叙事”、“文化遗产政治”以及“文化遗产商品化”公开征文,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会议论文,收录了20篇杰出研究论文在会议中发表。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认为,当中国社会进入到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的阶段,遇到了很多矛盾冲突,比如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冲突、文化保护和当下生活的冲突等,如何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是保护?是复原?还是保留?这里有很多学术的争论值得探讨。
“此次会议吸引了全球的相关专家学者,希望听取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观点声音,探讨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制造更多的错误,把过去的历史更好地继承下来,借鉴全球的经验,让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未来的发展更和谐、更有价值。”席酉民教授说。
苏州坚持“整体保护古城历史风貌”
英国利物浦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Barry Godfrey教授表示,在利物浦的城市发展中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比如利物浦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港口以进一步发展经济,但这样势必要拆除一些旧的历史水岸建筑等,而这些水岸建筑其实很重要,就是利物浦身份的象征。
苏州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的城市年轮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州30多年的名城保护历程,始终坚持‘整体保护古城历史风貌’的总方针,名城保护工作沿着‘科学规划、积极探索、慎重起步、扎实推进’的道路稳步前进,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名城保护与复兴的新路。”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和规划国土局副局长黄依群说。
黄依群表示,作为承担苏州古城保护主体责任的姑苏区、保护区,将根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内外因素变化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处理好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名城保护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真正的历史建筑可以再生,但不可复制”
主题发言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表示,中国经过30年的城市改造之后,最近有了“城市修补”的提法,“这是对形态残缺不全、功能衰败不堪的旧城区和历史街区而言,我认为应涵盖保存、修复、再生等多方面,与城市的‘有机更新’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常青教授指出,保护不等于保存,修复不等于仿古,“有些早期历史建筑由于演变成了后期的风格,常常会被拆除或改建,以一个模仿初期时类似式样的赝品代之,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生,比如拆除清代的、民国的原物,而去仿建唐或宋元式样的新建筑,再如到处可见的仿古一条街,不少都是‘拆真造假’形成的。”
“翻新不等于创新,再生不等于复制”常青表示,要克制那些以“创新”为名,与历史实存比肩争风的肆意发挥。对于保护实践而言,对历史遗产抱持着敬畏之心的新旧共生设计,其实是最难、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专业行为。残破、衰落或废弃的历史建筑可以通过修复或活化获得再生,但复制的历史建筑是没有多少历史价值的。比如影视城里仿造的历史建筑,即便再像,也只是一处假古董,属于主题园范畴。“这与文化遗产没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真正的历史建筑可以再生,但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