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基因研究结果显示,满族与汉族基因更为接近!

摘要: 满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为1042余万人,位列少数民族前五位,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河北等省份。 满族发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向西周进贡“楛矢石砮”的肃慎人,历经汉晋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靺鞨等发展阶段。到辽代时靺鞨改称为女真,自此 ...
      满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为1042余万人,位列少数民族前五位,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河北等省份。  
      满族发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向西周进贡“楛矢石砮”的肃慎人,历经汉晋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靺鞨等发展阶段。到辽代时靺鞨改称为女真,自此女真之名一直沿用至明末,辽后期生女真完颜部在阿骨打领导下迅速崛起,建立金朝并灭亡了辽与北宋。“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数百年”,更生更猛的蒙古人灭金后,留在中原女真逐渐汉化,东北的女真则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习俗。至明代,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其子皇太极于1635年颁布诏令改族称为"满洲",标志着满族作为一个新型民族共同体的正式形成。
      1644年清军入关,开启满族统治全国的时代。纵观满族发展史,其与中原互动深远:肃慎贡矢、渤海唐化、金元融合、明设卫所,至清朝以八旗整合部族并吸纳汉文化,最终完成了从边疆族群到统治民族的转变。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都和汉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按语言划分满语属于通古斯语族,那满人就应当是通古斯人。但基因分析却显示现代满族人和其他通古斯民族有比较大的差异,反而和汉族类似。

满族基因分析

      从分子人类学视角来看,现代满族人群呈现出复杂的混合特征,其基因构成既包含古代东北土著成分,同时也包含大量的黄河流域基因成分,父系Y染色体呈现的南北交融特征。

2021年发表在《Evolutionary and Population Ge netics》(《进化与人口遗传学》)上的《Genomic Insight Into the Population Admixture History of Tungusic-Speaking Manchu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中国东北地区通古斯语族满族人群群体混合历史的基因组学分析》)一文研究发现:辽宁满族人群与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农民以及中世纪靺鞨人群共享更多的等位基因,其中黄河流域农民成分占67.6%,靺鞨人群成分占32.4%;另一篇文章吉林大学李建的硕士论文《黑龙江流域绥滨东胜明代墓地古代人群基因组学研究》中说:黑水靺鞨只有43.7%来自黑龙江新石器祖先,现代汉族相关遗传成分占比约42.4%,来自突厥等游牧人群的遗传成分占比约13.9%,
      这样综合来看,满族人群中来自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成分大概只占百分之十几。与其他通古斯语族群相比,如赫哲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等,明显偏少。

      《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一文研究了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四个关键时期(6800年前、6300年前、3400年前及1100年前)古代人群基因构成,与现代满族人群遗传特征对比后发现:
      6800—6300年前,黑龙江流域古代人群保持着相对纯粹的古东北遗传成分;3400—1100年前,该地区开始出现显著的与中原人群基因混合现象。随着黄河流域农业人群持续北扩,现代满族群体中古东北成分已大幅稀释,其常染色体与黄河流域古代人群已经高度同源。
      与满族相比,现代华北汉族群体成功保留了2200年前古代汉族的遗传特征,因此现代满族人群常染色体几乎完全与现代华北汉族重合。而赫哲族和锡伯族却保留了更多的黑龙江古代人群基因,更接近古代的靺鞨和女真人群。

综合史料和基因研究推测满族通古斯基因逐渐被稀释的过程:
      1.先秦至汉代,燕赵移民通过辽西走廊进入东北,与肃慎等土著杂处。吉林绥滨东胜明代墓地人骨检测显示,该人群已呈现黄河流域与东北土著的混合特征。
     2.辽金至元代,女真南下过程中吸收渤海国遗民、契丹和汉人,形成“新女真”主体。黑龙江流域金代墓葬的常染色体显示,此时东北人群的南方成分较唐代增加12%。
      3.明末清初,吸纳大量汉人组建汉八旗,这些人的后代基本都成为了满族。全基因组分析表明:现代满族与北方现代汉族常染色体相似度达80%左右,与北方汉族的遗传距离为Fst≈0.003,显著小于与现代鄂伦春族的距离(Fst≈0.015)。
爱新觉罗家族的Y染色体类型
      1.爱新觉罗家族:2022年9月,韦兰海在《清史研究》上发表了《爱新觉罗家族早期谱系的构建与明末建州女真部统治权的重新整合》,进一步确认了之前2014年《Y chromosome of Aisin Gioro, the imperial house of the Qing dynasty》(《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Y染色体》)研究中认为爱新觉罗家族属于C2北支M504(F8951)下游的准确性。
      测试样本包括了8名谱系清晰的爱新觉罗家族后裔,包括弘昼后裔、褚英后裔、豪格后裔,多铎后裔、索长阿后裔、礼敦后裔。另外有谱系不清晰的北京地区满族觉罗后裔2人和觉尔察氏后裔3人。
      测试结果发现这13个个体均具有相同的父系远祖C2n1a3a2a-F14735,是同一父系祖先。

      文章中还说,他们找到了鄂温克族中与爱新觉罗—觉尔察氏父系最接近的旁系支,分化时间约为1800年前。研究也发现达斡尔族中的主要父系类型为C2a-F5483,与爱新觉罗—觉尔察氏的父系分离时间约为2700 年。因此,爱新觉罗家族的远祖应该来自于黑龙江上游的土著:蒙古—鄂温克人群。
      满族人群的基因构成记录了几千年来中原农耕文明与东北渔猎文明的互动交流历史,也让我们看到民族更多的是基于文化认同而形成的。在长时间尺度上,可以说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具有混合、交融的特性。历史上,中国各民族血脉相融,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今天我们应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