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的两项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新证据
摘要: 一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银秋教授科研团队在科技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图1.左图为样本分布及年代区间。右图为中国北方古代人群遗传结构。其中(A)不同人群间共享等位基因差异,黄色表示人群间更高的遗传 ...
一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银秋教授科研团队在科技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
图1.左图为样本分布及年代区间。右图为中国北方古代人群遗传结构。其中(A)不同人群间共享等位基因差异,黄色表示人群间更高的遗传相似度。(B)黑龙江流域人群遗传成分在北方各古代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随距离以及(C)时间的变化趋势。(D)人群聚类分析,基因结构相近的人群更加相似。
该研究是首次对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及黑龙江流域的近6000年时间跨度下连续的古代人群进行了全基因组高精度测定和分析,包括了9个考古遗址(7500-1700 BP)55个古代样本。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北方不同区域的古代人群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并且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人群间存在持续的基因混合和替换。
黑龙江流域的人群自7,500年以来始终保持极高的基因连续性,并且这种基因成分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在中国北方古代人群中(图1、2)。
中原地区人群在整体的遗传结构上保持连续性,但自仰韶时期以降,受到中国南方人群的持续性遗传贡献,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汉族人群。可以说,中原地区人群的主体遗传结构至少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奠定,这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信息。从遗传学角度看,仰韶与龙山人群遗传结构相近,均具有一定比例的中国南方人群基因成分,但后者比前者南方基因成分更高,说明自仰韶时期起,中国南方人群持续迁入黄河流域并与黄河流域人群进行基因上的交流,而这种人群迁徙和混合模式恰与距今4500-4000年长江流域稻作农业显著北传相契合(图3)。
自红山文化时期开始,西辽河流域受到向北扩散的仰韶文化人群的遗传贡献,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二道井子人群与仰韶文化人群在遗传结构上无显著差别。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到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生业模式由农业转向农业与畜牧业并存,或与欧亚草原以及黑龙江流域游牧人群的南移有关,从遗传的角度,游牧人群并没有简单地替换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农业人群,而是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土著人群混合,形成了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特有的遗传结构。
(以上内容转载自:吉林大学网站)
二
厦门大学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cient genomic time transect unravels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Neolithic middle Yellow River farmers” 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成功提取和测序了仰韶村遗址的古人DNA,首次发表了仰韶村遗址8个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个体的古基因组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连续性,仰韶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古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比如,各地汉族人群有57%-92%的遗传成分可被模拟为来自于仰韶村遗址古人及其相近人群,西藏藏族人群有70%-80%的遗传成分来自仰韶村古人及其相近人群,华南地区的苗瑶和壮侗语人群也有大量血统来自仰韶村古人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人群。
仰韶村遗址样本与东亚地区古今人群的主成分分析图
之前的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瓦店、郝家台和平粮台遗址的古代人群遗传同质,并且相比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人群,瓦店、郝家台和平粮台遗址的古代人群受到来自东亚南方的遗传影响。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这一南方基因流并没有影响到邻近的、同时期的仰韶村遗址。
最后,研究发现一些来自仰韶村遗址的龙山文化个体受到了古东北亚相关的基因流影响。仰韶村遗址龙山时期人群既可以被模拟为仰韶文化相关血统和古东北亚血统的混合,又与陕北石峁遗址人群相对遗传同质。古东北亚相关成分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出现可能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对黄河流域的文化影响相关。此外,部分仰韶村遗址龙山文化个体和1个来自瓦店遗址的个体可以被模拟为仰韶文化人群的直接后代。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这些个体没有像其他同时期个体那样受到东亚南部和古东北亚相关的基因流的影响。
(以上内容转载自:厦门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