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禹州瓦店遗址极有可能是夏启之都“夏邑”

摘要: 禹州瓦店遗址与夏启之都“夏邑”的关系是近年来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禹州瓦店极有可能是夏启时期的都城阳翟(即文献中的“夏邑”)。一、文献记载 瓦店遗址或与夏禹之阳翟、启有钧台之享有关。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启、夏朝的传说。禹州与夏都的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竹书纪年》:“元年癸亥 ...
禹州瓦店遗址与夏启之都“夏邑”的关系是近年来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禹州瓦店极有可能是夏启时期的都城阳翟(即文献中的“夏邑”)。

一、文献记载

      瓦店遗址或与夏禹之阳翟、启有钧台之享有关。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启、夏朝的传说。禹州与夏都的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竹书纪年》:“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集解》引徐广曰:“禹居阳翟。”《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钧台位于“河南阳翟县南”。

瓦店遗址正位于颍河右岸的禹州火龙镇,与“阳翟”地理位置吻合。

二、考古发现

      一是时间上契合。瓦店遗址主体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800年,其中大型祭祀建筑的使用期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恰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的夏代始年(约前2070年)重叠。而遗址中龙山文化晚期至新砦期的连续堆积,正好覆盖夏启至太康的这一段时间。
      二是具备一定的规模。遗址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环壕内面积约40万平方米,环壕宽22米,深2.7米,防御力十足,远超同期普通聚落规模。
      三是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存。文献中夏启通过“钧台之享”确立王权正统性,这种大型盟会需要具备都城级别的政治和仪式空间。瓦店遗址发现的800平方米回字形夯土建筑基址(WD2F1),其布局与“左祖右社”的早期都城礼制建筑特征一致,且出土了数十具人牲、动物牺牲及成套陶酒器(如陶觚、陶鬶),与文献中“祀与戎”的国事规格契合其燔燎(红烧土面)、瘗埋(五谷坑)、磔辜(人牲坑)等祭祀方式,与《礼记·祭法》记载的“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相符。社祭作为王权象征,进一步强化了该遗址的都城属性。

      瓦店WD2F1祭祀建筑的使用年代较新砦祭祀之墠早,内涵也比新砦祭祀之墠更为丰富,由此也表明瓦店都邑很可能是环嵩山地区龙山晚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四是历年考古发现了一批高等级器物,如:蛋壳黑陶、白陶礼器、玉璧、玉铲等,其中陶列鼎(九鼎)、陶列觚(七觚)的组合可能代表早期礼制雏形。

      遗址中既有本地龙山文化器物,也包含山东龙山文化陶鬶、湖北石家河文化陶鸟、西北地区单耳罐,也符合文献中夏启“钧台享诸侯”的八方来朝的描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等学者指出,瓦店遗址的规模、遗存等级及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启都阳翟高度匹配,极可能是夏启巩固王权时期的政治中心。

      综合文献、考古发现,禹州瓦店遗址作为夏启之都“夏邑”(阳翟)的可能性极高,可以为探索夏代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证。但是,要想确证还得发现诸如文字一类的直接证据,现在来看这恐怕是很难实现了。

      据学者研究,瓦店人和二里头人一样都是北方成分居多。证据如下:

体质人类学:
方燕明《禹州瓦店 龙山聚落的多学科演练》一文中说:“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禹州瓦店居民颅面部测量数据最接近瓦窑沟先周时期居民,其次是西吴寺龙山文化居民和中小墓Ⅰ组所代表的商代自由民,和藁(gǎo)城台西商代居民关系最远”。
分子人类学:
崔银秋 方燕明等《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古代居民DNA 分析》一文中分析了5个个体(3女2男)的全基因组数据,“5个个体中有2例个体成功进行线粒体单倍型类群划分,分别为:N9a2和D5a2a1。N9a2在日本分布频率最高为4.6%,其次是中国,分布频率为2.8%。单倍型类群D5a2a1在东北亚人群如亚库特、鄂温克等人群中高频分布,分别为29%和9% 。”“两例男性样本中一例样本成功进行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划分,为单倍型类群F3386-O2a2b1a2a1c,是O-F46下游亚型。单倍型类群O-F46在现代汉族人群中分布频率最高,频率约为3%。”
瓦店人的母系偏北,父系也一样。按照23魔方的说法,O-F46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六大超级祖先之一,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10%,最早产生于黄河、海河流域,是北方旱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可能和磁山文化有关。在今天的中国整体分布特点为北方和华东偏多,南方偏少。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