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夏人核心人群起源探索——墓葬视角(一)
摘要: 夏人主要是指夏王朝主要控制区的人群,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但夏人的核心人群无疑是夏后氏。关于夏后氏起源有很多研究视角,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个问题一时半会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最近看了一些这方面相关的研究论文,深有启发,先简单整理一点墓葬方面的研究资料。墓向视角 墓向通常指死者埋葬时的头部朝向。墓葬的墓向形成原因比较 ...
夏人主要是指夏王朝主要控制区的人群,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但夏人的核心人群无疑是夏后氏。关于夏后氏起源有很多研究视角,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个问题一时半会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最近看了一些这方面相关的研究论文,深有启发,先简单整理一点墓葬方面的研究资料。
墓向视角
墓向通常指死者埋葬时的头部朝向。墓葬的墓向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天文、地理、宗教信仰等因素相关。一般来说一个人群在较长时期内,墓向是比较固定的,没有大的社会变动,墓向不会随意改变。也有学者认为墓向可能是指向部族的发源地,不论是那种原因,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范围内,有规律的墓向很大程度上能指征一群文化上有联系的人。这个结论对我们探寻夏人核心人群起源有一定的帮助。
目前发掘的二里头文化墓葬有500多座,主要集中在二里头遗址,约有 400 多座;其它遗址加起来有100 多座 。据不同学者的统计,这些墓葬中北向墓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比如燕飞在其硕士论文《龙山文化墓葬与二里头文化墓葬的比较研究》中统计了17个遗址的部分墓葬,结果表明北向墓数量最多,比例远大于其它墓向。如下图:
(来自:燕飞《龙山文化墓葬与二里头文化墓葬的比较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3年)
西北大学梁云教授在《从二里头文化的人群构成看夏文化概念》一文中对二里头文化墓葬作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其中对二里头遗址的统计表明:北向墓数量最多,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南向墓。其余墓向数量较少。
(来自:梁云 李盼盼《从二里头文化的人群构成看夏文化概念》《中原文化研究》)
那南向墓人群和北向墓人群谁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呢?梁教授还按墓葬的规格分级统计了一下,结果表明:一级墓葬17座,只有北向墓,没有其它墓向,二、三级墓葬也是北向墓数量多。这个结果表明,在二里头遗址这个都邑性质的聚落中,按墓向可以将居民大致分为两大人群,北向墓人群在数量和政治地位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南向墓人群则处于附属地位。
(来自:梁云 李盼盼《从二里头文化的人群构成看夏文化概念》)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墓向,其实文献记载的很清楚。《礼记·檀弓下》云: “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孔颖达疏: “言葬于国北及北首者,鬼神尚幽暗,往诣幽冥故也。” 意思是北方是幽冥所在,死者头向北为灵魂去往归宿指示了方向。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二里头文化北向墓葬中绝大多数头向都在350——360度之间,即:北稍微偏西一点。这个方向与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基址和遗址整体布局方向一致。如下图所示:
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不是偶然的,不管古人还是今人盖房子之前首先要正方位,这里面有一套文化体系在里面,方位体系一旦形成一般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从考古情况看,商人也有自己的方位体系,考古发现商代城址和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遗迹的方向是北稍偏东,以至于有很多学者据此说商人尊崇东北方位,还结合其它文化因素推测商族起源于东北的古渤海湾一带。目已经探明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望京楼商城、盘龙城等都严格遵循这一方位。如下图:
和城址一样,商人的墓葬也多为北首向,据学者观察统计,殷墟和二里头遗址一样,墓葬的墓向较多,但北向墓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尤其是带墓道的大墓,能反映了商人王室贵族的情况。根据 杨锡璋老师的统计:殷墟共发现带墓道的大墓三十二座,除大司空村有两座单墓道的墓是南向,其余三十座皆是北向,而且这些墓并不是正北向,而是北偏东,和商代的城址方向是一致的 。
如果说商人起源于东北方向的环渤海一带,因此尊北偏东方位;那么是否可以推测夏人起源于伊洛盆地的北偏西一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