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史前丝织业又添新证据!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制和石雕蚕蛹
摘要: 7月28日,中国文物报发布了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遗址内出土的6枚陶制和石雕蚕蛹尤其引人关注。这些石雕蚕蛹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是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相关遗迹已有5处,呈现出从仰韶早期到晚期的完整脉络: 仰韶早期(约6000年前):夏县师村遗址,出土了5枚石雕蚕蛹 ...
7月28日,中国文物报发布了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遗址内出土的6枚陶制和石雕蚕蛹尤其引人关注。这些石雕蚕蛹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是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相关遗迹已有5处,呈现出从仰韶早期到晚期的完整脉络:
仰韶早期(约6000年前):夏县师村遗址,出土了5枚石雕蚕蛹和1枚陶制蚕蛹,吉林大学通过“碳—14年代测定法”测量出了出土石制蚕蛹的地层木炭样本年代在距今六千年以上。石雕蚕蛹采用中条山地常见的绿帘花岗岩石材雕刻,表面螺旋状弦纹精准勾勒出蛹体结构,显示出先民对蚕蛹形态的细致观察能力。
仰韶中期(约5600-6000年前):1926年,夏县西阴遗址出土半枚人工切割的蚕茧,经显微观察和国际权威机构鉴定为家蚕茧,切割面平直且具光泽,为新石器时代人工缫丝的直接证据。
仰韶晚期(约5300-4600年前):1960年,芮城西王村遗址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晚期的蛹形陶饰,有学者认为是“蚕蛹”;2022年6月,运城闻喜县上郭遗址出土了1枚仰韶文化晚期的石雕蚕蛹,距今约5200年。
这些遗址密集分布于运城盆地,证明晋南地区极有可能是仰韶时期的重要桑蚕业中心。当年李济发现半个蚕茧的夏县西阴村一直流传有嫘祖的传说。相传黄帝正妃嫘祖就出生于西阴村,嫘祖为解决当时人们的穿衣问题,尝试用草皮、树皮捻线。她发现桑树上野生蚕吐丝又细又结实,便开始在家养蚕。后来又受到蜘蛛网的启发,尝试把丝织成锦帛。从此人们开始穿上丝织衣服,结束了以树叶兽皮遮体的时代。
西陵氏是否在夏县很难考证,也几乎无法通过考古实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关传说反映了晋南一带曾是桑蚕业重要起源地的深层历史记忆。今后,亟需在晋南仰韶地层中寻找丝蛋白残留或碳化织物,进一步完善证据链。
和晋南同属华夏文化核心区的河南郑洛地区也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蚕雕,还有丝织物遗存。
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牙雕蚕1枚,蚕雕用野猪獠牙制作而成,长6.3厘米,宽约1厘米,厚度仅有1毫米,是仰头吐丝状的成熟家蚕形象,是目前我国最早的蚕雕艺术品。中国丝绸博物馆曾利用电化学免疫技术在双槐树遗址瓮棺土样中检测到了丝蛋白信息。
双槐树牙蚕雕
1984年,河南郑州考古所在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块浅绛色的罗织物,研究发现它是用蚕茧进行多粒缫制而成。这块罗织物距今约5500多年,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丝绸织物,证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缫丝工艺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了。
罗织物 公元前3650年 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
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通过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河南荥阳汪沟遗址的翁棺中发现了丝织品的残存。其中一块还是熟丝罗织物,蚕丝经过了脱胶染色处理,这块罗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熟丝丝织品。这些丝织品和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都在距今5500年左右,同属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丝织品。
除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桑蚕相关遗存,相关考古研究表明,中国桑蚕丝织技术的起源可能还要更早!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德才教授研究团队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两处墓葬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结合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推测,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开始利用蚕丝了。今后若能发现丝织物的遗存,可将中国丝绸出现的历史提前近4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