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考古学研究

摘要: 传说中的 “五帝时代” 是中国古史传说体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 “五帝” 的记载最早散见于先秦文献,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首次系统梳理为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的序列。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传说他与炎帝联合击败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
      传说中的 “五帝时代” 是中国古史传说体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

      “五帝” 的记载最早散见于先秦文献,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首次系统梳理为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的序列。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传说他与炎帝联合击败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载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一叙事被后世解读为早期部落联盟的冲突与融合过程。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是华夏文明 “初创期”,黄帝发明文字、音律、舟车、医药;尧制定历法、治理洪水;舜推行刑法、完善部落联盟议事制度。这些传说反映了后人对 “文明起源” 的追溯性想象,将早期技术、制度的发明权集中于少数几个 “圣王” 身上。

      尧、舜、禹的 “禅让” 是五帝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政治传说,尧将权力让给舜,舜又让给禹,描绘了一种 “选贤与能” 的理想化政治模式。不过,大多数历史学家对此表示了怀疑,通行的看法是这一叙事既包含了对早期部落联盟首领推举制的记忆,也融入了后世儒家 “德治” 的政治理想。

      这些传说并非确凿的 “信史”,文献成书时间多晚于五帝时代,且夹杂了神话色彩与后世的价值观。因此,其史料价值需要我们结合考古发现谨慎辨析。

      二、考古学视野中的 “五帝时代”

      考古学上,与文献中 “五帝时代”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实物遗存,为理解 “五帝时代” 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实物线索。

      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社会复杂化开始加速,出现了从 “部落” 到 “早期国家” 的迹象。

      一是大型城址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面积巨大的古城,如良渚古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石峁古城面积约425万平方米、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这些城址不仅有城墙、城门,还包含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区等功能分区,显示存在集中化的权力运作。    

      二是等级分化加剧,葬中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差异悬殊,如良渚反山墓地的 “玉琮王”“玉璧王”,仅为少数贵族所有,有的墓葬有数百件随葬品,包括大量在当时稀缺的玉石器,有的只有几件简陋的陶器。说明社会已形成 “统治者——被统治者” 的阶层结构,与传说中 “帝”“诸侯” 的等级差异相呼应。

      三是区域互动与文化融合加速,奠定华夏认同的物质基础。考古学显示,这一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冲突已十分频繁。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术向东方传播,龙山文化的黑陶技术向中原扩散,玉器制作技术在红山、良渚、龙山文化中共享,跨区域的文化互动范围越来越广,这些物质交流背后一定也伴随着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

      四是发现与 “五帝” 事迹相契合的遗存。考古发现的许多礼器和祭祀遗存,与传说中五帝时代的 “礼制”“祭祀” 传统存在呼应。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 “观象台”,与尧 “观象授时” 的传说契合、发现了书写有文字的扁壶(何驽先生认为是“文尧”;冯时先生认为是“文邑”;甲骨文学者罗琨认为是“文昜”)、大型宫殿基址等,加上和传说中尧都平阳的地望契合,因此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帝尧部族的遗存。

      此外,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龙山文化的玉璋等,并非实用器,而是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礼器”,与传说中 “黄帝制玉”“舜修五礼” 的礼制起源叙事形成间接呼应。

       三、传说与考古的“鸿沟”

      尽管考古发现为理解五帝时代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但两者的直接对应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缺乏考古发现的文字记载。传说中五帝时代的文字,如“仓颉造字”尚未被考古证实。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甲骨文,而陶寺遗址的文字、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仅为零星符号,不成体系,无法直接对应文献中的“帝王”。因此,考古学文化难以对号入座到具体的黄帝、尧、舜等人物或部族。

      二是传说可能存在 “层累性” 。顾颉刚提出“古史层累说”,认为五帝传说并非真实历史记录,而是战国至汉代为构建华夏正统逐步添加的结果,如 “禅让制” 可能是儒家理想化的产物。

      因此,考古学遗存固然能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但却无法直接印证 “帝王世系”。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史前时代的考古学应聚焦“社会形态”研究,不必强行与传说人物绑定。五帝传说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史实”,而在于其反映的“早期华夏认同”与考古学中“多元一体”文明格局高度契合。

      五帝时代文献传说与考古学研究的互动,是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方法论实践。一方面,考古学通过实物遗存,打破了“五帝时代”的神话迷雾,证实了这一时期确实存在“早期国家雏形“社会复杂化”“文化融合”等关键特征,为华夏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物质证据;另一方面,传说中的 “五帝”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对起源的集体记忆,推动了“从考古材料重建历史”与“从传说中提取历史内核”的双向探索。尽管两者的完全对应仍需更多考古发现,但这一过程本身已深刻揭示了华夏文明确实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