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上帝基因” 真的存在吗?
摘要: 宗教信仰是成长环境、文化熏陶与自主选择的结果,还是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呢?长期以来,学术界不断有人尝试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存在 “宗教基因”吗? 2004年,美国遗传学家迪安・哈默在其著作《上帝基因》中提出,VMAT2基因或许是灵性特质的遗传基础,该基因的某些变体可能与更高的灵性体验倾向相关。不过,他的结论遭到了科学界与宗教界的一致严厉批 ...
宗教信仰是成长环境、文化熏陶与自主选择的结果,还是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呢?长期以来,学术界不断有人尝试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存在 “宗教基因”吗?
2004年,美国遗传学家迪安・哈默在其著作《上帝基因》中提出,VMAT2基因或许是灵性特质的遗传基础,该基因的某些变体可能与更高的灵性体验倾向相关。不过,他的结论遭到了科学界与宗教界的一致严厉批评,研究结果未能发表在要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
宗教信仰可能受遗传影响的观点并不算新鲜,出现得挺早。早在20世纪40年代,相关研究就已指出,个人宗教信仰的差异中,约30%—50%可归因于遗传影响。1999年,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蒂姆・斯佩克特教授对50对双胞胎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去教堂的频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经历,但信仰的深度约70%与遗传相关。不来梅大学曾进行一项大型统计分析,结论同样证实基因会影响信仰的强度,以及宗教实践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程度。研究还表明,基因100%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的信仰相似度高于异卵双胞胎。
基因可以影响信仰,但是否意味着对信仰有决定作用呢?
众多研究表明,宗教信仰是一种 “多基因性状”,由众多基因共同作用,且每个基因的影响都较为微弱,基因差异仅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并受社会环境的调节。尽管遗传倾向会影响一个人的基本“信仰意愿”,但家庭、成长经历与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信教、信仰哪种宗教。孩子通常会追随父母的宗教派别,但随着年龄增长,原生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弱,伴侣、朋友等社会参照群体的作用则不断上升。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年轻人父母不信教,他们也会信教;而有些父母信教,他们却不信。
研究还表明,与外向性、社交热情、社群归属感及意义探索相关的遗传因素,会促进宗教行为的倾向。近期一项研究进一步指出,基因对宗教信仰的影响,与基因对 “社群融入” 和 “生存不确定性应对” 的影响高度重叠。那些更容易融入群体,或更倾向于对问题做出确定性回应的人,往往更容易接纳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遗传倾向只是因素之一,并非决定性因素!基因影响着我们对宗教体验的接纳程度,但基因无法决定我们信仰哪种宗教,更无法决定我们是否信仰宗教。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伴侣关系、朋友圈与社会趋势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宗教信仰是生物倾向与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非纯粹的先天注定,也非完全的后天习得,而是基因、性格与生活环境深度交织的产物。
其实这个话题和“性格是遗传决定的还是社会环境塑造的?”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性格是 “遗传倾向+环境塑造” 的共同产物。基因给性格提供了 “初始设定”,它决定了个体对某些性格特质的先天倾向,如更易焦虑、更爱社交等,但这种倾向并非不可改变,后天成长环境,尤其是早期成长环境和关键人生经历才决定了一个人的最终性格特征。简言之,基因决定了 “能成为什么样” 的可能性,而环境决定了 “最终成为什么样” 的现实性。两者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