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新发现 | 河北午方西庄西北遗址Ⅰ区考古发掘重要收获

摘要: 2022年3月至6月,为配合雄安新区起步区经济建设,推进土地收储的考古前置工作,以实现新区经济建设、文物保护和考古科研的协同开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保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容城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午方西庄西北遗址Ⅰ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航拍图 该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容城镇午方西庄村西北,紧邻村边养殖场。遗址北距南拒马 ...
2022年3月至6月,为配合雄安新区起步区经济建设,推进土地收储的考古前置工作,以实现新区经济建设、文物保护和考古科研的协同开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保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容城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午方西庄西北遗址Ⅰ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航拍图

该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容城镇午方西庄村西北,紧邻村边养殖场。遗址北距南拒马河8.7公里,东南距现白洋淀约10公里,所处区域为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现存遗址近长方形,面积约190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清理房址3座、灰坑(窖穴)57个、沟4条、井2眼、墓葬1座。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36件、标本陶片800余片。材质涵盖陶、石、骨、铁、铜等,陶器器形有鬲、甗、盆、罐、瓮、簋、尊、甑、豆、盂等,石器有斧、刀、镰、锤、镞等,骨器有镞、针、笄等。

发掘区地层堆积不连续,发掘区中西部①层耕土层下即为生土,②层堆积仅位于发掘区中南部,北部缺失,③层堆积仅位于发掘区域中北部,其上耕土层即为被破坏的文化层。根据出土遗物,可知该遗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夏商、战汉等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存最为重要。

夏商时期遗存主要位于发掘区北部,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迹有房址、灰坑、室外灶等。陶器以泥质陶为主,约占总重量的76%。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层位关系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以3座半地穴式房址为代表,房址门道均位于北部,室内存地面灶。F1为“吕”字形前、后室结构,前室近正方形,后室较窄,近长方形;F2为单室结构,平面近圆角梯形,前端窄,后端宽;F3由主室及侧室构成,主室近方形,侧室位于主室东北部,近椭圆形,东壁有1小龛。出土遗物有侈口高领袋足鬲、侈口高领鼓肩平底罐、敞口束颈深腹小平底盆、卷沿侈口深腹大平底盆、敞口折腹尊、浅盘豆、粗柄豆、附加堆纹有腰隔甗腰等。出土遗物整体特征与保北地区易县下岳各庄、任丘哑叭庄夏商时期同类器物相似,年代约与二里头文化四期相当。F1②层所出动物骨骼标本碳十四测年年代为公元前1540—1425年(95.4%)、F3灶内木炭标本碳十四测年年代为公元前1563—1442年(85.3%)。晚段以F1废弃堆积①层及灰坑H8为代表,出土遗物有卷沿高领袋足鬲、“中间型”深腹鬲、侈口中高领弧肩罐、敞口束颈弧腹小平底盆、侈口平底小盂、浅盘豆、碗型豆、折腹盆形豆、矮柄豆、附加堆纹有腰隔甗腰等,典型陶鬲如高领袋足鬲、“中间型”鬲与山西太谷白燕遗址同类器物相似,年代约相当于早商二里岗文化下层时期。

第二期文化遗存以文化层③层、G2、H6等遗迹为代表,该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约为总重量的63.88%。出土遗物有卷沿平裆高锥足绳纹鬲、折沿方唇粗绳纹商式鬲、侈口高领袋足鬲、附加堆纹有腰隔甗腰、侈口高领罐、平口瓮、卷沿方唇束颈绳纹罐、矮柄豆、粗柄豆、簋等。典型器物如卷沿平裆高锥足绳纹鬲与涞水富位遗址第三期CⅠ式鬲相似,折沿方唇粗绳纹商式鬲方唇下缘较凸显,口沿内面多有浅凹槽,肩部饰一周弦纹,整体形制与正定曹村第一期A型鬲、邢台葛家庄Ba型鬲、安阳洹北花园庄遗址Ab型鬲相似。因此,推测此期文化遗存的整体年代应晚于二里岗上层文化晚段的白家庄期,而早于殷墟文化一期。

第三期,遗迹较少,仅个别灰坑。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大宗。泥质陶比重减少,约占总重量的39.8%。器型有商式折沿方唇鬲、宽卷沿绳纹鬲、折沿束颈绳纹罐、矮领侈口瓮、大口束颈鼓肩深腹绳纹瓮、直口小罐等。典型器物商式折沿方唇鬲肩部弦纹已消失,整体形态与正定曹村第二期A型陶鬲、邢台东先贤三期Ⅴ式中型鬲相似,推测此期文化遗存的整体年代亦应与殷墟文化一、二期相当。

夏商一期早段出土器物
左上:石镰  右上:高领罐
左下:陶鬲  右下:石刀

夏商一期晚段出土器物
左上:陶饼形器  右上:甗盆
左下:石锤  右下:高领陶鬲

左图:折肩小罐 夏商二期遗物   
右图:鬲  夏商二期遗物

左图:H14  夏商三期遗物  
右图:鬲口沿H13  夏商三期遗物

F1

F2  F3

战汉时期遗存主要位于发掘区南部,遗迹有灰坑、井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型有釜、瓮、甑、豆、盆、板瓦、燕式鬲、陶磨等。典型器物如夹蚌红陶釜、直口瓮、细柄豆与容城北张遗址及南阳遗址战汉时期同类器物相似。出土陶甑,敞口、宽折沿、深腹、平底,腹外壁饰稀疏横向环形凹弦纹,底部饰菱形交错绳纹,流行于战国晚期直至西汉早中期;出土的凸面饰绳纹,凹面饰布纹、方格纹、菱形纹等纹饰的板瓦在战汉遗址中常见。综合来看,该期文化遗存年代在战汉时期,约从战国晚期延续至西汉中早期。

陶甑 战汉遗物

 陶簋 战汉遗物

午方西庄西北遗址Ⅰ区所发现的夏商时期第一期遗存最为重要,此类遗存与易县下岳各庄、任丘哑叭庄等遗址同类遗物最为相近。已有学者提出将此类遗存命名为下岳各庄文化,分布区域为冀中北部地区太行山以东、北至拒马河、南至滹沱河的广大地区。

本遗址第一期遗存应属于此文化的较晚阶段,F1后室出土的器物组合可视为该文化的标准器物,为研究该文化的分期、去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出土遗物如敞口尊(尊形盆)在北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常见,浅盘豆及器口器底迭边形制与东部岳石文化典型器物相近,高领鬲在太行山西麓白燕文化中可找到同类器物,器物弦断绳纹装饰、牛角状石镰、矩形石刀在南部下七垣文化遗址常见。由此可以看出该期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存在着广泛的交流,表现出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复杂性。

作者:杨丙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昭晣 韩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