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丝路联结亚洲,互鉴共促发展——“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 国际研讨会综述
摘要: “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综述2025年5月26日—29日,由浙江大学主办的“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韩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西子湖畔,展开深入研讨与对话,为推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真知灼见。27日上午,研讨会 ...
“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
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
国际研讨会综述
2025年5月26日—29日,由浙江大学主办的“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韩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西子湖畔,展开深入研讨与对话,为推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真知灼见。

27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杭州华北饭店举行,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进宝主持。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郝春文,韩国又石大学教授、韩国敦煌丝绸之路学会会长全弘哲(Chun Hong-Chul),甘肃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董宏强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印度国家海洋世界遗产博物馆馆长、南亚考古学会会长瓦桑特·辛德(Vasant Shinde)线上致辞。

任少波指出,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随着亚洲文明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及历史、考古等相关研究成果井喷,“亚洲文明溯源成为了新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中国高水平大学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抓手”。郝春文认为,多学科协作和国际合作是进一步推动古代亚洲研究的重要途径,应当将丝绸之路视为连接古代中西交通的网络,以此为核心深入古代亚洲研究。全弘哲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与各国学者共同开拓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野。瓦桑特·辛德提议成立古代亚洲研究协会,以促进古代亚洲研究的国际合作;同时推动国际学术期刊的联合出版。董宏强提出进一步深化多语种、多学科优质普及读物的出版,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和文明互鉴。



开幕式结束以后,研讨会开展两场主旨报告,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主持,报告聚焦学术前沿,展现了古代亚洲研究的多元路径。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浙江大学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团队“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传播丝路文明和敦煌文化”,建设一流学术团队,打造学术高地。韩国又石大学全弘哲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研的丝绸之路影像项目进展情况,推广AI技术在丝绸之路研究中的应用;又石大学孔子学院主任崔鎬硕(Choi Ho-Seok)协助演示该团队已有数字化成果。宁波大学尚永琪教授考察了汉唐时期骆驼的使用情况,认为这一时期骆驼经历了从奇畜到驮兽的变化,承担着欧亚文明交流的角色。浙江大学刘迎胜教授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大西洋”名称得名于“大西”而非“西洋”,“大西”与“脱必察”骏马的汉译名有关,元代用“大西”指代“比传统西域更西的地域”。华东师范大学黄纯艳教授指出10—13世纪东亚世界秉持共同的“天下”观念,在各自的立场和身份下构建和维持内外秩序,推动了文明交流。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尹明哲(Youn Myung-Chul)教授表示,“丝绸之路成为超越了断裂与冲突的文明模式,为当今全球网络时代提供了新的启示”,认为东亚、西方及中间地带的和谐协作形成了文明的三角构造,通过“环流系统”实现了文明的再创造。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锦绣研究员以河北南宫后底阁村唐代佛教造像题记为中心,考察了调露元年(679)至垂拱三年(687)唐与突厥的关系,认为唐、漠北、突厥与东北亚的关系为一个多方互动、错综复杂的整体。江苏师范大学张文德教授认为帖木儿王朝的花园融合了波斯、伊斯兰、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帖木儿王朝花园风格,具有多种实用与象征内涵。





27日下午,与会学者分为两组进行专题研讨。学者们围绕欧亚背景下的文明交流与政权塑造、丝路民族的迁徙与融合、考古发现与图像传播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一组的分组研讨由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王永平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余欣教授将传统欧洲“琥珀之路”概念置于欧亚乃至全球史脉络进行考察,以此“重构古代世界的物质交换网络与文化互动”。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从内欧亚视角重新理解唐朝,认为唐朝前、后期呈现出从扩张型(南北建构型)回归为传统型的变化。华南师范大学王三三副教授回顾了40年来古代中国与地中海世界关系史的学术史,认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相关领域成就瞩目,但在综合性研究、非汉文史料利用、域外考古动态了解等方面仍有待补充。首都师范大学王永平教授指出《海内十洲记》所载月氏国向汉武帝进贡“返魂香”与“伏虎兽”一事并非完全虚构,月氏使者沿丝绸之路经泾川道至安定觐见汉武帝,泾川道及沿线月氏道在古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指出,以何细脚胡家族为代表的粟特人沿长江从成都经江陵至建康,以经商和技艺立足,后家族成员渐向儒学转型,成为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典型。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于志霖通过考证宋初《周显德二年(955)五月六日存留禅院记》碑阳题名中的安、史等胡族姓氏,认为他们是宁州丰义县的粟特、吐谷浑社群,或为代北军事移民后裔,后随沙陀政治特权消失而消亡解体。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认为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在曹氏画风中融入了波罗风格,其中对女性形象的无性化改造反映了汉文化传统的审美观念及对中印文化的圆融处理。韩国高丽大学金容俊(Kim Yong-Jun)教授通过实地探访印度西德干早期佛教景观,发现城市、贸易路线及边缘环境中,存在由不同规模石窟构成的复杂寺院网络,其中寺院与隐修两种传统共存。宁波大学副研究员白斌梳理了海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演变过程,认为这一过程蕴含了认知深化、跨文化交流及社会需求驱动的逻辑,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对海洋资源的多维开发史。浙江大学秦桦林副教授指出中国的围棋文化沿着陆海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下棋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也为各地区交往提供了超越语言的特殊方式,甚至成为外交活动中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南京师范大学赵大旺副教授认为唐代以前僧俗火葬均比较少见,唐中期以后僧人火葬增多与《大涅槃经后分》的流通有关,唐五代世俗界火葬的实例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土俗、佛教徒自愿及客观条件限制三类,到宋初逐渐成为统治者关注的社会问题。山西师范大学孙宁副教授认为“貌案”是一种核查程序,“貌定簿”一词中的“定簿”泛指记录工作结果形成的文簿,出土文书与唐代制度、唐日相关令条之间存在紧张有序的关系,唐代户令复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刘建丽教授指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是庞大的中外作者群体与浩瀚著文的汇集,其以“舆地”为核心,呈现出清代晚期“中华大一统”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整体图景。

第二组的分组研讨由华南师范大学张来仪教授和浙江大学罗帅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鲁西奇教授通过考析《水经注》相关记载,梳理了秦汉六朝对交州地区的经略,揭示了这一时期交州在中国与海南诸国间的地位。廊坊师范学院高克冰老师认为秦汉对岭南的行政控制、汉武帝的官方外交实践、合浦徐闻广州港的贸易枢纽功能及六朝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效治理,构成早期南海海路发展的四大支柱,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形成与体系化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张剑光教授介绍了两浙地区的海外贸易港口,进而详细分析了有关港口所具备的自然条件、交通和技术条件、人口条件和产业条件。上海师范大学许超雄老师从经贸、人员和文化交流、商贸和交通三个角度考察了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唐代越州的历史面貌。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孙继民研究员介绍了福建泉州遗存的一批宋代祈风石刻,并对石刻数量、祈风祀典的始年、祈风祀典主持人的身份等问题加以考证。浙江大学马娟副教授分析了宋元之际杭州从偏安一隅的王朝都城蜕变为国际大都会的过程,认为元代杭州呈现出商业空前繁荣、文化多元交融、城市风貌焕然一新三大显著特征。宁波大学童杰副教授从技术史与历史地理角度出发,考察中日海上航路的演变机制,认为倭寇的侵袭路径实为物质条件、空间结构与战略逻辑互动的产物。印度索马亚维贾维哈尔大学什里肯特·贾达夫(Shreekant Jadhav)教授通过数字化重建阿旃陀石窟壁画图案,将阿旃陀石窟置于古印度海洋贸易和佛教石窟艺术的广泛框架内,凸显其在展现该时期社会经济和宗教动态中的作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奥迪尔·埃尔加舍夫(Odil Ergashev)教授结合历史和文化艺术背景,通过梳理石器时代到中世纪早期的考古材料,强调了撒马尔罕作为文化交汇处的作用。缅甸仰光大学裴培娇(Pyiet Phyo Kyaw)教授考察了苏瓦纳布米文明有关遗址,强调它们在早期孟族文明及与印度和东南亚文化互动中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张来仪教授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了19世纪布哈拉埃米尔国和希瓦汗国走向衰落以至被沙俄征服的内部因素。安徽工程大学李梅景老师梳理了1905—1907年别里佐夫斯基库车考察始末,进一步揭示这一时期俄、德、法在新疆考古的合作与冲突。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闫丽以酒神狄奥尼索斯像的传播为例,呈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情形。报告结束后,学者们围绕亚洲研究的新范式、丝绸之路研究进程与展望等主题展开激烈讨论,郝春文指出此次会议的举办将很大程度推动亚洲研究新范式的形成。王洪波结合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融合情形,表示只有汇聚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重视多国家合作研究,才能更好的呈现亚洲研究与丝绸之路研究成果。


当日傍晚,研讨会闭幕式在华北饭店北山厅举行。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锦绣研究员主持,南京师范大学赵大旺、上海师范大学许超雄分别对两组讨论进行了概述,浙江大学冯培红对本次会议加以总结。冯培红指出,本次会议有三大特点:一是会议国际化水平较高,来自韩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国家以及中国大陆各个单位的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共同揭示亚洲文明的动态交融;二是得到学校、出版社等单位高度重视,任少波书记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浙江大学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亚洲文明研究院、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三家出版社单位的大力支持;三是得到国内外学界同仁广泛响应,来自5个国家、国内11个省市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研究议题覆盖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内容横跨多领域、兼具深度与广度,拓展了相关研究的视野,期待今后能在各国学者的合作之下,继续举办此类会议,深化文明互鉴与学术合作。

5月28日上午,“丝绸之路研究的展望及学术成果出版”研讨会在华北饭店西湖厅举行,国内学者与出版界人士围绕丝绸之路与亚洲文明研究的前沿方向、创新出版形式、解决出版问题、搭建交流平台等展开讨论,希望进一步推动学术成果传播、助力亚洲文明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国外学者全弘哲(Chun Hong-Chul)、奥迪尔·埃尔加舍夫(Odil Ergashev)、什里肯特·贾达夫(Shreekant Jadhav)、金容俊(Kim Yong-Jun)、尹明哲(Youn Myung-Chul)、崔鎬硕(Choi Ho-Seok)等与在校师生前往浙江省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此次参访利用文献与实物的对比,更直观地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学者们将自身研究与考古文物相结合,分享了印度、韩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通过丝绸之路与浙江的往来和连接。
28日下午,与会学者前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利用“莲开八方——犍陀罗艺术与亚洲文明”等展览,结合馆藏文物进行教学。什里肯特·贾达夫(Shreekant Jadhav)教授介绍了佛教从印度经犍陀罗传至中国的传播路径以及艺术形态变化。奥迪尔·埃尔加舍夫(Odil Ergashev)和尹明哲(Youn Myung-Chul)教授结合犍陀罗造像,阐述了撒马尔罕的多元文化。全弘哲(Chun Hong-Chul)、金容俊(Kim Yong-Jun)、崔鎬硕(Choi Ho-Seok)结合既有考察经历和研究,展现丝绸之路文物的数字化脉络与展望,希望加快文物的数字化进程。学者们围绕陆上丝绸之路、犍陀罗佛教艺术等主题展开交流。
本次会议会议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搭建起沟通海内外学者的桥梁,提出“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提交论文聚焦亚洲文明交流,涉及宏观研究与精深研究的并举,体现了丝路研究的时代价值。会上学者们利用新材料、新视角,提出新问题,反应了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研究。未来,随着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古代亚洲研究有望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领域。
文字:陶雨欣、孟舒涵
图片:闫丽
编辑:孟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