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莫高窟遗存北周时代窟门考证
莫高窟石窟的开凿一直都离不开模仿地面佛寺的形式,因而在石窟开凿之初,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木构件存在,只因时间的久远及人为的破坏,窟内的木质构件存量稀少,现在保存在第430窟前的北周窟门就是为数不多的早期石窟木质构件之一。
现在可以看到莫高窟最早的木质构件为北魏时期的木斗栱,最为清晰的是第251窟,其次有第254窟及第259窟,而北周窟门则仅见于第430窟。第430窟是一个小型洞窟,入口更小,必须要低头、弯腰、收臂才能进入。此窟甬道口原来装有小型的双扇板门,不知何时双扇门板早已无存,现在门上的两副门板系八十年代初为保护洞窟而重新添配的,添配时连同两边的门框一起被油漆一新(图1、图2)。
十几年过后,门框和门板皆变成黑色,人们也将此窟门认为乃当世安装然而,却忽略了它的真实面目。若从窟内查看,由于不受风雨侵蚀,在没有被油漆刷到的地方,木质保存了原本的状态,仿佛是新安装上去的,而只有从木构件与墙壁壁画的紧密结合程度才可以看出它当出自北周时代(图3、图4)。被刷过油漆的木构件上,尽管油漆变色,但北周的门框和新安装的门板的木质纹理由于年代差异很大,后者光滑, 前者粗糙,且裂纹密集,将此特征与毗邻的第437窟有明确纪年的宋代窟檐木质比较,则完全可以肯定是为古出(图5、图6)。
第430窟的窟室形制为:人字形两坡殿堂窟型,窟室平面约4平方米,人字坡顶最高处2.2米,墙壁高约2米,甬道宽约0.85米,甬道高约1.3米。该洞窟曾被宋代重修,但基本改观不大,椐《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记载:“前室西壁……门沿宋画卷草纹。甬道顶、南壁、北壁存北周画忍冬图案。”[1]从保存的壁画与甬道口内外窟门门框各构件与墙体衔接的紧密关系,充分证明此窟门是与洞窟的开凿时代同时修建的。
该窟门门框上的构件有:上下门额、左右立颊,门框下有两个门砧(图7),上门额后有一根鸡栖木(图8),门额前可以看出似有两个门簪,但门簪的前后就均已断去(图9、图10),只是门额中留存有榫头,而在鸡栖木的相应位置上开有凹槽。门砧与鸡栖木上均留有安装门板转轴的圆形槽口,这些构件均是北周时期的原物,现在新的门板依然安装在原来的转轴槽口里。
通过对该窟窟门的考证,在仔细的观查各个木构件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个关于木工工具的发展和使用过程,在敦煌石窟壁画第454窟宋代壁画中见有锯、锛的木工工具,锯是断木工具,锛就是平木工具,但它的平木效果远没有后来出现的刨子的平木效果好,而在这个北周木门里侧的门额及立颊上,通过灯光的照射,可以清楚看出当时的平木工具可能是使用了锛子来处理的,因而在立颊上留下的是一个一个浅浅的凹槽(图11)。
根据研究,莫高窟前的窟檐建筑在历代开凿中曾经修建有多达近300座的窟檐,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只保留了5座唐宋窟檐。由于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构为主,留存于世的唐宋建筑非常稀缺,因而在莫高窟能看到唐宋木构,实属不易,但在这些建筑中,门板都是缺失了的,现在看到的北周窟门依然缺失了门板,为了更好的保护窟室内的壁画,在其后的修复过程中也主要依据门框上所留下的遗迹来修复,而且都是双扇板门。所以,该窟门板也是根据门框上遗存的遗迹添配了门板,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窟门。这座北周窟门也许是我国地面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木门实物了!
注释:
[1]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