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三星堆新发现对认识中华远古文明的启示

作者简介五、三星堆新发现对认识中华远古文明的几点启示  三星堆新发现,掀开了一个未被我们充分认识的区域文明之冰山一角,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认识中华远古文明打开一个新的窗口。面对这一有着诸多未知的文明,各种猜想、推断、诠释甚至玄妙想象或争论,均属正常。在学术范畴内,面对未知领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保持谦逊、大度与审慎的底线 ...

• 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

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1期石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摘要如何理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共同性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对汉族的形成、壮大、性质、特点及其同少数民族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汉族之中包含了大量少数民 ...

•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作者:石硕 来源:《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年6月17日,由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联合主办的茶马古道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拉萨胜利结束。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15天的大型考察活动。参加此次考察活动的有来自国内十余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国 ...

• 石硕 罗宏丨高原丝路:吐蕃“重汉缯”之俗与丝绸使用

摘要:历史上,在丝绸由中原地区向西传播过程中,也传入了青藏高原地区。公元7-9世纪唐地丝绸大量输入吐蕃,受到吐蕃贵族及上层人士的喜好与珍视,形成“重汉缯”的社会风气。但吐蕃气候寒冷,并不适合穿着丝绸,吐蕃贵族除用作头巾和衣饰以体现身分与等级外,一般不直接穿着丝绸。因实用空间受限,丝绸趋向了文化象征意义的发展路径。吐蕃中后期丝绸与佛教信 ...

• 石硕 丨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

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为田茂旺新书《清代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研究》序文丨石 硕田茂旺教授曾是我指导的博士生,是一位谦虚厚道又不乏灵气,做事踏实认真的“实诚”之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清代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研究》,是他在其201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形成的一本专著。本书出版之前,他嘱我写个序 ...

• 打箭炉:一座有“故事”的边城

文丨石硕常言说的“有故事”,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词。因为“故事”往往意味着是否有趣和有意义。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不仅令人长见识,更能启迪人的智慧。所以,古今中外,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喜欢“故事”,喜欢“有故事”的人、事和地方。▲康定城提到康定人们并不陌生,一首广为传唱的《康定情歌》已让这座位于成都平原之西的边城闻名遐迩。康定 ...

• 石硕:“亡秦者胡也”与秦筑万里长城

读李济先生《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颇震撼于张光直在该书序言中引述的李济先生的一个观点:“两千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 ...

• 石硕丨从藏文史籍中的四个称谓看吐蕃对唐太宗的认知——兼论吐蕃的中原观

  摘要: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首次缔结唐蕃的联姻,被松赞干布执以"子婿"之礼.对这样一位开启唐蕃关系的重要人物,吐蕃方面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长期以来因吐蕃时期藏文史料缺载,我们对此问题并不清楚.但后弘期初期藏文史籍中不仅记载有唐太宗事迹,还赋予其四个耐人寻味的称谓:"经典皇帝","孔子小神变王","狮子赞普","观音菩萨 ...

• 隐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楼

碉楼作为青藏高原独特而古老的历史遗留之一,分布地域甚广,在今西藏的林芝、山南和日喀则一带均有分布,但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则是青藏高原东缘的藏彝走廊地区。川西高原从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和雅砻江上游一带,是碉楼分布的核心区,不仅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密集。从成都平原西行,无论是由西北进入岷江上游,还是向西进入大渡河上游, ...

• 藏彝走廊: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该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自古以来就成为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沟通西北与西南民族的重要孔道。藏彝走廊从古至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这里民族种类繁多,支系复杂,由于独特的高山峡谷环境,它不但成 ...

• 石硕|川西北嘉绒藏人与象雄琼氏渊源关系探讨

【摘要】嘉绒是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一个独具特点的藏族人群支系,其文化习俗中积淀和保留诸多象雄文化痕迹,并普遍存在土司祖先来自西藏“琼部”的历史记忆。但因藏文文献记载的匮乏和模糊,嘉绒与象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文章通过对汉文史籍所记汉代川西北“邛笼”内涵的挖掘及其与“駹”这一特异部落的对应关系,并结合藏文文献有关象雄琼氏由琼布迁往嘉绒地方的记载,对嘉绒与象雄琼氏之间的渊源关

• 石硕 王丽娜丨清朝“驱准保藏”行动中对由打箭炉入藏道路的开拓

清朝“驱准保藏”行动中对由打箭炉入藏道路的开拓石硕,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王丽娜,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摘 要: 1717年,蒙古准噶尔军队攻入拉萨,对清朝在西藏的统治权构成严重威胁,清朝决定出兵西藏。在北路进兵受挫后,清朝开始谋划由打箭炉向西藏进兵。经过沿途招抚、筹措粮草、探查道路等近三年的准备与筹措,清军最终成功实现由打箭炉进兵西藏,完成了“驱准保藏”。对打箭炉入藏道路的开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