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渡关驿道
可渡关驿道,位于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河南北两岸,全长五千米,宽约二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该驿道始由秦始皇兴建,汉朝王莽加宽,明朝朱元璋扩修,有“秦道明关”、“通京大道”之说。作为“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可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孔道也”,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荣辉煌;驿 ...
可渡关驿道,位于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河南北两岸,全长五千米,宽约二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该驿道始由秦始皇兴建,汉朝王莽加宽,明朝朱元璋扩修,有“秦道明关”、“通京大道”之说。作为“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可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孔道也”,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荣辉煌;驿 ...
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护卫都城、以及自洛阳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控制洛阳盆地及关中盆地之间交通,见证汉帝国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
汉唐时期是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沿线长期沿用的珍稀道路遗存。
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
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驿站遗址,见证了汉帝国邮驿制度。
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作为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其见证了汉帝国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
汉帝国设立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线的军事警戒保障设施,作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诸多烽燧中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烽燧,其见证了汉帝国烽燧制度。
从七河地区到达哈萨克斯坦中部和北部地区最近、最方便的贸易路线途径卡拉摩尔根城。这是最直接的路线。卡拉摩尔根是丝绸之路巴尔喀什部分的重要中转站,丝绸之路自此向西通往哈萨克斯坦中心地区,然后到达东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