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艺术剧院
云南艺术剧院1957年 五华区东风西路132号,坐北向南,建于1957年,1958年正式投入使用,是昆明市建国十周年国庆的十大建筑之一。剧院平面布局为“凸”形,由前楼、观众厅、后楼与侧楼组成,钢混结构,建筑面积3803平方米。前楼正立面门厅设四根圆形石柱,观众厅能容纳1100余名观众,侧楼两层,通廊连接,造型庄重典雅。建筑内用孔雀、茶花、月琴民族图案装 ...
云南艺术剧院1957年 五华区东风西路132号,坐北向南,建于1957年,1958年正式投入使用,是昆明市建国十周年国庆的十大建筑之一。剧院平面布局为“凸”形,由前楼、观众厅、后楼与侧楼组成,钢混结构,建筑面积3803平方米。前楼正立面门厅设四根圆形石柱,观众厅能容纳1100余名观众,侧楼两层,通廊连接,造型庄重典雅。建筑内用孔雀、茶花、月琴民族图案装 ...
云南省博物馆大楼1958年 五华区五一路118号,是一座仿苏式建筑。1958年始建,于1962年6月完工,建筑立面总体为“凸”字形,下部大厅舒展,呈弧形,前廊设12根圆形石柱。中部凸起二台方形塔楼,上立俄罗斯式尖塔,顶部置红星,整座建筑气势雄伟,造型别致。云南省博物馆大楼是云南省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10大建筑之一,也是昆明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
中国远征军将官住所旧址(紫园)民国 西山区碧鸡街道高峣村冷水塘1号今紫园内,1940年代,为支援远征军作战,龙云命时任云南省财政厅长的李培天在西山脚下建盖远征军的指挥部。该组建筑为3栋别墅及1栋礼堂,中国远征军司令部旧址现存历史遗留建筑4幢。为中西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
公元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受战乱波及,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当时的首都南京。研究所首先撤到湖南长沙,不久后又转移至广西桂林,最后搬迁到云南昆明市。当时的研究所所长余青松认为昆明市一带地区地高云薄,天气良好,夜晚星光明晰,非常适合天文观测,因此他决定在此处建立天文台,继续天文观测研究。经过四处实地勘测选址, ...
“基督教青年会是基督教社会活动机构之一,而不是传教机构。1844年由英人乔治·威廉斯创立于伦敦,后逐渐传到西方各国。青年会起初局限在青年中进行宗教活动,传到美国后逐渐成为广泛的基督教社会活动机构。以提倡德、智、体三育为标榜(一说是德、智、体、群四育);以‘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为会训,宣称以通过集体活 ...
芷村火车站历史建筑群1910年 蒙自市芷村镇,曾是滇越铁路的一等车站,随着滇越铁路的兴建,使这里成了文山、蒙自、屏边三县的一个重要物资中转站。中、法、越文化的汇集与让芷村繁荣,法国人的小院和越南人的居屋围绕在车站周围,商号林立,餐饮业兴盛繁华,形成了崇山峻岭中的“小城市”。芷村火车站现保留有六幢法式建筑,其中保留较为完好的是火车站站 ...
福春恒商号旧址 位于五华区文明街,又称“腾越总兵府”,1876年,贵州提督蒋宗汉和腾越商人明树功、董益三在腾越开设福春恒。他的孙子在昆明建造了这座彰显其祖功业的宅院。1928年,福春恒总掌柜周守正将总号迁到昆明,入驻已经修建好的小银柜巷8号院,1937年福春恒倒闭。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琼凤桥清 凤庆县三岔河镇,1925年建成,是连接三岔河镇东西两片的木廊桥。民国十四年邑人龚成龙、李桢、赵复增、赵复盛、西佛昌以及地方人士捐资创建。主体为木质结构,有桥房、桥亭、扶栏。桥长40米,宽3.5米,是临沧市留存至今跨度最长的一座木廊桥。20世纪70-80年代前是东西两岸的主要交通通道,至今仍在使用。 ...
93清建塘阿布老屋迪庆州香格里拉县
芒捧奘寺及加孔奘寺清 陇川县户撒乡芒捧村、加孔村。芒捧奘寺始建于明末清初,是户撒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主要由大殿、戏楼和佛塔组成。加孔奘寺始建于明,现存建筑建于清中期,是户撒现存最早、较完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由寺门、大殿、佛堂、厢房组成。均具有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的特征。 ...
南算奘房清 盈江县弄章镇南算村 原名为“奘崩龙”,意为德昂佛寺,是德昂族留下来,现在为傣族群众所使用的佛寺。是一座典型的杆栏重檐式木结构佛寺,大殿坐西向东,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于北侧开侧门一道,建筑面积222平方米。寺内还珍藏着一面德昂族遗留下的大木鼓,做工精巧,十分珍贵。 ... ...
年代: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类别:古建筑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代码:533103-0005地址:芒市芒市镇东北里社区阔时路上段北侧简介:位于芒市勐焕街道办事处建国路上段北侧,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傣语称“奘货信”,意为司署官家寺院,因傣文诗句“堕召浪能晚”(佛身光华如日月之意)而得名“佛光寺”。当时佛殿、偏殿、亭阁、牌楼、照壁 ...
泸西文庙 位于泸西县少年路,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文庙为四进院落,一进有照壁、泮池、腾蛟凤起门坊、华表;二进有棂星坊、孔门、义路、大成门;三进为先师殿、左右配殿、耳房;四进为崇圣殿、耳房。先师殿布局严谨,为歇山顶,檐下斗拱粗犷,通面阔25米,进深16.5米。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 ...
宝秀刘氏宗祠 清 石屏县宝秀镇中营街78号文化站 原名天禄寺,建于清代晚期,依地势由低而高梯级布局,现存大门、中殿、正殿、厢房。建筑面积854平方米,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建筑。建筑巍峨壮观,殿堂厅院错落有致,建筑结构、木雕彩绘、风格手法具有清朝晚期的建筑特征。 ... ...
建民中学旧址清 建水县朝阳北路130号,建于明嘉靖二年,现保存春风亭、前殿、正殿,1938年中共党员刘宝煊在此创办建民中学,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和领导下,将学校办成了一所培养进步青年的革命摇篮,培养了大批后备干部和革命人才。许多师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有33位师生为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9年,建民中学被国民党当局勒令解散。19 ...
真武宫清 建水县南庄镇钱家湾村,为云龙山古寺庙建筑群,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府黄明创建,光绪年间重修。宫坐西朝东,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屋架,面阔14.8米,进深 9.41米。宫内有木雕盘龙神龛,铜镜正中高悬,两侧铜瓶对衬,上悬“威尊斗极”鎏金匾额。龛内供奉道释铜像九尊,形态生动,神采飘逸。宫侧铜钟两口,高2米,重2560公斤,并立驮巨碑二通 ...
建水诸葛庙清 建水县北正街84号,嘉庆年间为祭诸葛亮而建,主体建筑白衣楼,古称万岁楼,为原诸葛庙(又名武侯祠)的白衣菩萨殿,清同治八年(1869年),总镇梁世美为供奉清咸丰丙辰阵亡将士的神位,将白衣菩萨殿改建为三层高楼,称白衣楼。通面阔16.3米,通进深15米,三重檐歇山顶。 ...
开宁寺清 禄丰市妥安乡琅井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依山而建,坐西南面东北,由山门、藏经楼、大雄宝殿、南北配殿、铜佛殿、地藏殿、观音殿组成。藏经楼为二层抬梁式前檐廊重檐歇山顶建筑,大雄宝殿为九檩歇山顶前檐廊建筑,大雄宝殿北配殿为祖师殿,南配殿为伽蓝殿,两配殿均为悬山顶抬梁式前檐廊建筑,地藏殿为硬山顶抬梁式七檩前檐廊建筑,观音殿为二层重 ...
大庄苏氏祠堂 清 双柏县大庄镇仙鹤路47号,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94年),建筑完工时,有正厅房屋三间,厢房十二间,面房六间(含戏台),耳房二十四间,三方是走马转角楼。后来,因部分建筑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苏氏族人筹集黄金四十余两对祠堂进行了修缮。民国12年和民国17年,祠堂又进行过两次较大的修缮。 ... ...
龙泉三圣宫 清 古城区束河街道,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呈座西朝东向,其中东楼、南楼倚山就势,设一层地楼,正殿依山就势而建,西面墙基为天然岩壁,蔚为壮观,其内供奉观音菩萨、皮匠祖师孙膑和九鼎龙王塑像。丽江虽寺庙林立,但多为藏传庙宇,汉传者甚少,而束河三圣宫、龙泉寺皆为汉传庙宇,尤显珍贵。 ...
四街常氏祠堂 清 通海县四街镇四街村,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常氏族人为纪念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而兴建的。隆年间扩建,嘉庆、民国均有重建。祠由殿门、前殿、中殿、大殿组成,占地1800平方米。先祠雕刻彩画精细、飞檐翘角,内有明、清各代名士赐赠诗文楹联,具有一定的太庙建筑规模。 ...
三台洞古建筑群三台洞古建筑群位于宣威市西泽乡西泽村委会黄家台子村回龙山东南面。整组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依山岩而建。回龙山东麓岩壁有5个天然石洞,纵横都分为3层,当地群众依洞就岩建立寺庙,故称三台洞。三台洞整组建筑依岩就势立柱,用铁链将木柱固定于岩石之上,由玉皇阁、文阁、武阁3组建筑构成。居中为玉皇阁,攒尖顶楼阁式木构建筑,高5层28.3米 ...
易门龙泉寺明清 易门县龙泉公园,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现存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所建,由前殿、天井、台阶、左右厢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1433平方米。大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建筑,面阔三开间。前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三层楼房,面阔七开间,较集中反映了滇中地区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
观音堂明清 大理市大理古城上末村,因清代曾设汛溏,故又称观音塘,建于明代,始建时以观音阁为主体,至清代重修,在修缮观音阁的同时,又建殿宇。光绪二年扩建成七开间三面封闭,正面开门的大雄宝殿。随后逐步形成了集戏台、门楼、殿宇、亭阁于一体的建筑群。 ... ...
东山寺东山寺位于宣威城东5千米的东山山腰,地理坐标为北纬26°12'41.5"、东经104°08'15.9",海拔2167米。寺庙坐东向西,是佛道合一土木结构建筑群,由山门、过道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钟楼、鼓楼、望海楼、九龙池、大士阁、活佛洞等主要建筑组成,占地约60000平方米。寺门天王殿两面山墙及前檐立有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东山寺碑记碑、 ...
黄龙寺明 建水县西庄镇绍和山麓,始建于明清,民国时期多次扩建,包括玉皇殿、千手观音殿、文昌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正殿通面阔13米,通进深10.5米,为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
姚安文昌宫明 姚安县栋川镇府前街,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姚州土同知高梓桐赐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光绪二十四年(1890年)重修,是二重堂木结构古代建筑,由照壁、魁阁、两厢与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17米,进深四间12.3米,高15米,单檐歇山顶,魁阁为三重檐,姚安县于2008年将其翻新修整。 ... ...
护珠寺 明 腾冲市小西乡盈水村岗峨山东麓,是腾冲古寺之一,为元代的腾冲知府孟光所建,座西向东,由天子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一天门、二天门等组成一个“品”字。1944年,腾冲抗日反攻战中,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设总司令部于寺内,制定“迫敌于城内。围而歼之”的作战计划,给护珠寺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大雄宝殿建筑用材硕大,仅檀( ...
广化寺明 华宁县宁州镇龙亩村,始建于明代1370年,重建于清康熙十年,广化寺为海纳百川,教化大众,敬崇先祖,普度众生的祭所。由山门、中殿、大殿、厢房组成,山门与大殿高差6米,共四个院落,其风格充分显示了明清古建筑的豪华繁缛,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建筑科学价值。 ...
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据易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磊介绍,大营永宁寺因地处大营,又名大营寺。据大殿脊檩落款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现存建筑中,大殿右配殿和中殿具有典型的云南明代建筑风格,应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晚期建筑,于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2008年9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大营永宁寺被发现,2012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 ...
黑龙宫与青龙宫明 黑龙宫位于盘龙区滇源镇龙潭营村,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龙王殿为宫内主建筑,为穿斗和台梁结合的木构架建筑,单檐翘角,屋面铺设琉璃瓦,中轴线上与殿相对有一戏台,单檐歇山顶,北厢有楼房5间,南厢楼房6间,龙王殿左侧有财神殿。青龙宫位于盘龙区滇源镇白邑村,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代,正殿为龙王殿,系台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 ...
雁塔 位于楚雄市鹿城南路461号楚雄师院,为楚雄旧“八景”之一。塔高17.7米,底宽3.82米,为7级密檐式古方形实心砖塔。各级四周有佛龛,塔顶为铜亭,亭内有魁星点斗铜像,顶四角有链锁雁形金鸡各1只。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震圮,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后因风化,又经过多次维修,1983年又拨专款修葺一新。201 ...
勐遮佛寺壁画 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勐海县勐遮乡曼宰龙佛寺壁画始绘于傣历1230年(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由七幅主题鲜明、反映佛经故事的题材组合而成,作者不祥。壁画具有浓郁的傣族民间艺术风格,构图打破了空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一个完整的故事集中在一幅画中,充分地表现出来,而在图中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人物造型,突出正面人物的心 ...
景真中心塔 第一批州级 文物保护单位景真中心塔位于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南端的半山坡上,距勐遮镇政府6公里,距214国道1公里。始建于公元1204年(傣历567年,北宋)。上世纪60年代间被捣毁,1986年严格按原塔规模重建,保持了原塔的风貌和风格,重建后的中心塔由塔基、座、身、刹四部分组成。塔高11.5米,塔基为正方形,按东、南、西、北各设一佛龛,内置 ...
勐龙烈士陵园 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勐龙烈士陵园,位于景洪市勐龙镇景乃村旁的小山丘上,距景洪市区63公里,占地面积11957㎡,四面均有围墙,系景洪县人民政府于1964年为纪念解放和保卫祖国边疆而牺牲的革命英烈而修建的。长方形陵园内,长眠着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缅边境地区剿匪作战牺牲的94名烈士,平均年龄仅20岁左右。陵园正中央,耸立着庄严的人民 ...
李定国祠 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定国祠又名汉王庙,始建于清代,因地处边陲,几经劫难后倒塌被毁。为了铭记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将领李定国的爱国精神,1994年政府拨款重新修复。祠高9.35米,面阔5间,长13.19米,进深一间,宽9.3米,属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歇山式屋顶,是溶汉、傣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建筑物。李定国,1620年生于陕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岁时 ...
海云居 位于剑川县沙溪镇石宝山山门左侧的石伞山麓,又名茶山寺,僧普联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一进三院的佛教寺庙,坐南朝北,遥对玉龙雪山山门悬挂“雪岭在望”匾额。进山门拾级而入天王殿,至大雄宝殿。大殿分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的建筑,格门花窗,雕刻精美,体现了剑川木雕的高超艺术。2012年1月7日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宝相寺 位于剑川县沙溪镇石宝山又名石宝寺,因建筑奇险,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为明正统年间鹤庆土知府高伦所建,初为道观,后来佛教兴盛,除玉皇阁外,大多庙宇均祀佛像,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场所。寺建在佛顶山高耸险峻的悬崖上,盘岩层叠,云回雾拥,层层建楼,令人目眩心骇。1993年11月17日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白汉洛教堂 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国传教士任安守建。为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占地454平方米。门为牌楼式样,用六抹格扇装置,二层明间用拱形窗,三层为钟楼。1905年当地民族举行反洋教起义,烧毁教堂,即“白汉洛教案”,现存建筑为任安守用清政府赔款重建。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鲁都克天主教堂 位于砚山县阿舍乡鲁都克村,始建于1908年,法国传教士布格尔(中文名为封长云)神父营建,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合院,具有法国式建筑特点,教堂座西朝东,面积约750平方米,为砖土木结构的四合院,进门左边为钟楼和“圣教经课堂”, 前一部分是教堂钟楼,该楼是典型的法国式天主教钟楼,总高10.26米,三层一顶,最顶部为砖镶拱型,高1.2米,钟 ...
红太阳广场毛泽东塑像,是丽江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位于古城区红太阳广场,地处市中心,具体位置为北纬26°52'58.2",东经100°13'50.8",海拔2412米。塑像于1968年4月27日动工,1969年10月1日落成,由丽江地区建筑工程公司承建,从西安请来美术工作者作技术指导,耗资2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171平方米,建筑面积76.7平方米。毛泽东塑像通高14. ...
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及叠园集刻 近代 腾冲市翡翠路第一中学,为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建的财神庙。1911年10月27日(农历9月6日),以张文光、刘辅国、刀安仁为首的同盟会发动的旨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建立共和的腾越辛亥起义一举成功,众人一致推举张文光为滇西军都督,并决定在镇署成立军都督府。腾越辛亥起义打响了云南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他比昆明重九起义早 ...
英国领事馆 1921年 腾冲市霁虹街,民国十年(1921年)动工,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竣工。主体建筑为领事馆办公楼,内为封闭式走道,按两竖一横划分室内空间,门洞为拱形石雕花。屋面为镀锌瓦覆盖,屋脊两端设筒形拱顶通风孔。厨房、餐厅与主体建筑作横向排列。滇西反攻战役中,屋顶遭到破坏,墙体四面布满弹痕,主体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
周家宅院1916年蒙自市武庙街,始建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是当时蒙自豪绅、富滇银行副行长、个碧石铁路协理周伯斋的旧居。南北座向,单檐硬山顶木结构,住房与园林结合的四合院建筑。设有主房庭院,共四院90间楼房。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迁昆明的时候,文学院、法商学院组成了蒙自分校,当时,周家宅院就作为女生宿舍供女生住宿,因此,周家宅院对 ...
中共罗盘地委指挥部1948年 罗平县钟山乡鲁邑村,主体建筑系二坊一照壁石木结构,座西向东,是1948年6月杨江、刘清同志领导云南讨蒋自救军第二支队(罗盘支队)司令部住址和1948年9月至1950年春罗盘地委指挥部活动地址,旧址是当时革命武装斗争的历史见证。 ... ...
龙云故居 1933年 昭阳区 “云南王”龙云与昆明的故事已成为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而龙云在昆明的居所,无疑是那段辉煌岁月的见证者。除修建于家乡的龙氏家祠外,龙云在昆明的居所曾有三处,威远街中段的老公馆今已不存,北京路震庄宾馆的新公馆则掩于高墙后,只有位于昆明近郊海源寺附近的灵源别墅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民间人士的爱心看护下重修并 ...
大石淜水利工程 位于姚安县栋川镇大石淜村,元至元年间 (1335~1340年),姚州守备高义所建,有东西两闸及堤埂等保存完好。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屡修。西闸尚存清雍正二年(1724年) “西闸碑记”。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象鼻岭古水利工程 位于丘北县八道哨乡阿鲁白村,跨清水河上。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五十九年(1794)竣工,是桥梁引水为一体的水利建筑工程。工程南北走向,为3孔半圆形石拱桥,均用青石砌成。桥全长340米,高13.5米,桥面宽2.1米,拱高10.8米,孔净跨5.6米,拱券厚度1.7米,桥面两侧砌1米高实体护栏渡水,渡水面宽1.5米。整座桥梁拱券纵联砌 ...
战斗水库纪念碑 1958年 寻甸县七星乡凤龙新村,凤龙湾水库大坝,全面记述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社会背景,修建水库的必要性、修建过程、劳动场面、劳动口号、劳动英雄以及工程量等。解放初期,马龙河洪水泛滥,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跃进”时期,寻甸人民为堵住洪水,保障下游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组织1200多名民工、铁道兵组成 ...
杨杰故居 位于大理市大理镇新民路48号第二完小,原为杨杰祖父杨宣建盖的一院“三方一照壁”大理白族民居建筑。1917年杨杰父亲病故,杨杰回大理奔丧后,在原住宅后新扩建一院“四合五天井”的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现仅存前院两层楼房正屋及后院左右两厢楼房各一幢。杨杰(1889年1月25日—1949年9月19日),白族,民国时期著名军学泰斗,和蒋百里、白崇禧、刘 ...
梁金山故居 位于隆阳区蒲缥镇方家寨村,建于民国,故居共有民居三院,每院有二层楼四幢,每幢三间,院内天井都是用石板镶砌。梁金山,1884年出生,1903年赴缅甸经商,曾是缅甸有声望的华侨领袖,也是缅甸华侨中的巨富。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梁金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捐了九千两白银、80辆汽车和一架飞机,并花十五万大洋在怒江上修架了“惠 ...
李和才故居 位于元江县咪哩乡咪哩村,始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现仅存家庙和附属房屋6幢。家庙位于咪哩村东侧,为前殿、正殿及两侧厢房组成的四合五天井院落,厨房等附属建筑位于家庙北侧,现存两幢房屋,是李和才的起居场所。李和才(公元1893~1985年),男,哈尼族,元江县命利(咪哩)村人。曾任元江县护乡团长、石屏县长、蒙自区第一副专员、红河 ...
方国瑜故居 位于古城区大研镇五一街32号,建于1897年,由一进两院的两个四合院相连,每个院又自成三坊一照壁格局,陈列着方国瑜一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书稿、专著等遗物。故居既保留了徽式建筑的细致严谨,又体现了纳西建筑恢宏气派的风格。这是一座汉文化和纳西文化融汇贯通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奇葩。方国瑜先生(1903-1983),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教 ...
张冲故居 位于弥勒市东山镇松棵村,故居是“一颗印”的云南传统民居,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大门上方和四围的高墙上开有瞭望孔和射击孔,整个外观方方正正,如一方印章。这个四合院初建于清光绪年间,后毁于火灾。1933年重建。1997年进行了修缮。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 ...
唐继尧故居 位于会泽县钟屏镇内街三道巷14号,是会泽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整座宅院坐南朝北,分前后两院,大门迎东,前院有正堂三间、对厅、书房及马房,后院有仓房。唐继尧(1883—1927年),会泽县钟屏镇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员,1915年与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首义,在西南边陲打响护国讨袁第一枪,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 ...
昆明聂耳故居 位于盘龙区甬道街73号,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聂耳的父亲聂鸿仪来昆明行医,在昆明甬道街租用一间铺面开中药铺“成春堂”。该房坐东朝西,临街有两层楼土木结构房三间。1912年2月14日,聂耳出生于此,18岁时聂耳外出求学离开昆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楚图南故居 位于文山市光大南正风情步行街(东风路二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坐北朝南,为两进式四合院,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临街房四开间,二进门为四合院,正房三开间二层木楼房,左右为厢房,是典型的清代居民风格。乃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大家、民间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的出生之地。1899年8月28日,楚图南在这降 ...
聂耳故居 位于红塔区北门街,系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于清未所建,传至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聂鸿仪去昆明行医,留给聂耳的大嫂王静珍居住。是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临街面楼下原为半截砖墙,外有护板,上部为活动木板窗,开为铺面。街面楼下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聂耳1927年初中毕业后,曾随母亲彭寂宽回玉溪,于农历 ...
浦在廷故居 位于宣威市西城下街27号,建于民国初年,为一楼一底回廊式四合院,故居于1994年修复后将西厅辟为展厅,进行浦在廷故居陈设展览。浦在廷故居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商贾将军浦在廷的故居,也是邓小平夫人卓琳的故居,卓琳在这里出生和长大。1998年1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李根源故居 位于梁河县九保乡九保街,爱国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名将、民国元老李根源于1879年4月17日诞生于此。于民国元年复修,是一幢典型的四合院两照壁滇西民居建筑,由门房、厅房、正房、马房、畜房及院落、花园等组成。李根源(公元1879—1965年),云南腾冲人(九保乡原属腾冲后划归梁河),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9年回国,出任云 ...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南正街22号,坐西朝东,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结构四合院民居楼房。故居大门雕梁画栋,一块红底金字“经济特元”的直匾悬挂门顶。二重门顶一块黑底金字的“太史第”横匾映人眼帘,进入三重门是一幢四合院楼房。上排堂屋墙壁正中挂着袁嘉谷任浙江提学史时的半身巨照,楼上陈列着袁嘉谷的生平事迹、著作及书法作品,下排楼上展览着石 ...
艾思奇故居位于腾冲市和顺镇水碓村,建于1918年,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在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艾思奇是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长期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学教科书。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 ...
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湾桥镇湾桥村,其建筑座北向南,正房三开间,夯土墙茅草覆面,南面两间低矮草房为厨房和厩房。院心种植有桃树、木瓜树等,建筑简朴,门前有小溪流淌,环境幽静宜人。周保中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原故居于1951年被焚毁无存,现在周保中故居所在的湾桥村东重建一座纪念馆。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罗炳辉故居 位于彝良县角奎镇偏坡寨。1987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土木结构草房3间,坐北向南。面阔13米,进深7米,面积120平方米,1989年7月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故居是罗炳辉17岁离家从军前居住,陈列有罗炳辉在家时使用的生活用具。1987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翠湖南路4号的云南起义纪念馆昆明保存最完好的法式别墅云南起义纪念馆原为卢汉公馆,是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先生的私人园林式住所,也是他重要的办公场所。卢汉公馆为老公馆卢汉公馆占地4600平方米,由老公馆和新公馆组成,目前开放参观的为卢汉公馆老公馆,建成于1933年,由法国设计师设计,具有浓郁的法式风格,是昆明现存的体量最大,保存最 ...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 1930年 宾川县平川镇盘谷村,保存有民国时期各界名人的大量题刻,如军政界的林森、蒋中正、于右任、谭延闿、胡汉民、郑孝胥、朱培德、谷正伦、任可澄;文化学术界的蔡元培、章太炎、陈荣昌、袁嘉谷、李根源、周钟岳、谭泽闿、吴绍璘、伊立勋等50多人的题刻,计有匾、联、序、记、跋、诗、碑文80余件,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 ...
飞来寺 清德钦县升平镇,藏语称“那卡扎西”,始建于清朝初年,现有建筑为清末民初所建。为土木结构藏式建筑,是当地的民间佛堂。飞来寺内壁绘有60多平方米的清代壁画,其内容既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题材,又有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的成份,还有当地藏民世俗生活的场景,是研究当时德钦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壁画的绘制技艺高超、用料考究、 ...
清水古建筑群 明、清 永胜县清水古建筑群位于丽江市永胜县城西南处的期纳镇清水村,由瑞光寺大殿和东岳庙组成,东岳庙居北,瑞光寺大殿居南。2003年,以东岳庙为首的明清古建筑群被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清水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评为全国首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2014年2月,清水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 ...
文峰寺 清 玉龙县文峰寺位于古城西区十二公里的文笔山腹地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藏名桑纳迦卓林(意为秘密宗教机关和幸福乐园的喇嘛寺)。著名的佛教圣地,丽江文峰寺不仅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信俸佛教的民族中有较大影响,而且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佛教界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据称佛门钥匙,存放于灵洞侧的一道岩缝中,藏族信徒每到鸡足山朝 ...
菩提寺 芒市菩提路,建于康熙十六年(一六六七年),因寺前有一株茂盛的菩提树,故得名。菩提寺是宫殿瓦顶式的木架楼房,属楼奘无塔寺,坐西向东。寺院占地三千六百平方米,其中寺基座占地一千平方米,寺高十四米,佛殿由屋架、屋脊、殿尖三部分组成。 ...
户撒皇阁寺 清 陇川县户撒乡东北角的金凤山上。据传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系西平王沐英屯兵驻防户撒时所建。为汉式建筑,由上奘皇阁寺和下奘报恩寺组成,道教与大乘佛教合一的寺庙,皇阁寺供奉玉皇大帝及诸神像,报恩寺供奉观音菩萨及其它佛像。两寺均为独立的四合院,玉皇殿为城楼式,蔚为壮观。 ... ...
景谷大石寺位于普洱市景谷县境内海孜文笔山顶悬崖之上。数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观。1988年11月,被景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1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寺绝顶就在螺蛳形盘旋的巨大砂石上,两个圆周高宽约100米的大砂石,好像两座紫铜色的险关古堡 ...
芒岛佛寺 清 景谷县芒岛佛寺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茂密办事处芒岛寨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全寺占地3960平方米,前为山门,门内为大殿,殿东侧为僧房,大殿为三据歇山顶式围栏建筑,面阔3间,20米,进深5间15米,圆柱、门宙、藻井上均有花卉鸟兽人物木雕及贴印金色图案,殿门上悬“西天古圣”匾额,门左右悬挂极联:西天如来慈悲普 ...
中城佛寺清孟连县娜允古镇内,始建于傣历1272年(1910年),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由大门、佛殿、引廊、八角亭等组成,主体建筑佛殿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顶围廊建筑,内柱6排24棵,柱子、枋、梁、檐檀、橼子均有金饰彩绘图案,设有藏经柜和佛龛,内墙上有傣族民间金水壁画,是研究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中城佛寺在土司时期是娜允古城内居住在中城的官员 ...
芒中佛寺清 孟连县娜允镇芒中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 由大殿、僧房、佛塔等建筑组成。大殿三重檐歇山顶,挂瓦屋面,面阔14米,进深19米,墙体残存壁画7平方米,绘孔雀、象、马、宝塔、花卉、人物等图像。佛塔为叠砌须弥座型,高8米,占地12平方米,僧房悬山顶木结构,长14.8米, 宽9.7米。 ...
静谧祥和的“王氏宅院”古建筑院落更是旧莫历史文化名镇中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旧莫乡“王氏宅院”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为广南伪县长王佩伦的官邸,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王氏宅院”座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2360.81平方米,建筑面积1648.76平方米,是由6个镶嵌有致的四合院落共同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每个四合院均采用东西中轴线 ...
五子祠 清 文山市学海巷,占地面积1426平方米,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明教化长官土司龙上登所建,原称先师庙,改土设流时建为文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为五子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学堂事务黄希尚等人筹款重修。现存大殿及两厢,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20.6米,通进深6米,单檐硬山顶。 ... ...
虹溪石牌坊 清 弥勒市虹溪镇东门街中段,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坊系王炽捐巨资效忠清朝廷,故受清朝廷敕封,由王炽出资请通海名匠建造。坊占地面积64平方米,高40米,宽6米,三重檐四柱三间,柱脚石墩有8个石狮子相对而立。坊头正中有一块镂空的石龙盘抱的直匾,上书“圣旨旌表”,下面横书“三代一品封典”。牌坊石柱上镌刻有名流和达官题书的三 ...
石屏秀山寺清石屏县宝秀镇秀山,始建于唐,原名真觉寺。明朝末年更名为秀山寺,由山门、前殿、中殿、大殿、左右配殿、厢房等组成。殿内塑像有弥勒佛、韦陀、十八罗汉、儒、释、道、文昌、真武及释迦牟尼三世佛、观音、药王及十王神像。寺中木刻楹联很多,多为清末民初骚人墨客的手笔。其中有清代书法家赵藩、陈荣昌等人的题咏。1924年,陈鹤亭在秀山寺西侧 ...
河西大福寺元 通海县河西镇,座西向东,一进院,由大门、两厢、大殿组成,占地530平方米。大兴福寺建于元朝末年,大兴福寺重檐大殿的梁柱斗栱和屋面的瓦都保存了元代的风格。寺中保存一尊石雕山羊,经专家鉴定为元朝的遗物。大兴福寺面积虽然不大,但从保存的建筑格局来看,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
杨广法明寺 元 通海县杨广镇通海二中,座西向东,由大殿、中殿、两厢,大门组成。大殿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该寺自元朝至清道光以前都是作为佛教的活动场所,到了清光绪年间,因受义和团的影响,杨广一些老百姓将其作为“神坛”使用。建国后作为学校使用至今。法明寺的中殿原始地保存了元代的建筑风貌,虽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中殿的全部结构仍保存了始建时 ...
九龙池古建筑群 清 红塔区西北10公里九龙池公园内,明清时代建筑,布局严谨。池北有九龙宫,池西石壁上有大观楼,池东坡上有五司庙;池东南有戏台,沿山而上有听泉楼、层霄阁、三圣阁、文星阁等。文星阁位置最高,巍峨矗立,直插云霄。
窦垿故居 清 师宗县竹基镇淑基村,是一幢普通的四合院,大门楼成亭阁式建筑,分为两层,梁柱全部都是精雕细刻,造型独特。窦垿(1804-1865),字子玷,号兰泉,云南罗平县淑基村人(后划为师宗县),著作甚丰,有《示儿录》《续小学铢寸录》《多识录》《四余录》《游艺录》等,统名《晚闻斋稿》,尤以岳阳楼长联名誉天下。 ... ...
官渡土主庙及法定寺 清官渡区官渡古镇,现存的土主庙大殿系清光绪十四(1888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檀梁架结构。在正面檐下密密麻麻排列着“九踩四翘”雕花斗拱,四层斗拱每层又出45度斜拱,称为“如意拱”。每两柱间的斗拱多达6朵,层层累累,星罗棋布,组成一片巨大的斗拱网。法定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光绪二十一 ...
虎头山道教建筑群 云龙县城南面的虎头山,危岩高耸,山势雄峻,石壁千寻,风光无限。山中有老君殿、虎头寺、王母寺、张仙祠等庙宇及众多的石窟、石观、石雕等,是大理地区的第二个道教名山。 虎头山道教建筑群”整体建筑依山傍岩,造型奇巧,工艺精湛,鬼斧神工。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县城风景点,也是云龙县境内最大,保存得较为完整的道 ...
古盐井遗址 “云龙八井”是研究云龙山地白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居住、交通、生态等方面的最重要的物证,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1月7日将云龙盐井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阿纳恐龙化石地点 侏罗纪 禄丰市阿纳村,在此发现的恐龙生存距今1.35亿年~1.8亿年,有草食性,肉食性,侏罗纪早、中、晚期的恐龙同处一地,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这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岩层中所埋藏的恐龙化石在百具以上是举世无双的高密度、多种类恐龙化石埋藏点,堪称“恐龙化石宝库”。现在为世界恐龙谷景区,于2008年4月18日建成开放。重现了一 ...
水城古墓群 汉至明会泽县金钟镇水城村,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 24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水城村部分带斜坡墓道,有棺有椁,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玉石器等,时代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为汉代在云南置郡县以后的遗存。会泽水城古墓群的发掘,对研究滇东北的古代文化和云南的汉化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王孝达烈士故居 清末、民国初年 祥云县祥城镇北后街41号,是王孝达烈士青少年时居住的地方,是县城保存基本完好、规模最大、最典型的中式土木结构民宅。王孝达,1901年出生,1924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任潮梅地委委员,宣传部长。1927年4月,在广东省汕头被捕,同年9月5日牺牲。 ...
下关人民街113号白族民居四合院 民国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喜洲“复春和”商号尹氏古宅,先后作为大理地委办公院、住宿院、大理州文化局办公院、白族文化传习所用房,现在是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坐西向东,是大理白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相结合的合院式民居建筑,其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建筑在用材、工艺等方面具有一 ...
马家祠堂民国 洱源县果胜村委会大果村,马曜故里宗祠。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计正殿三楹,南庑三楹,东门三楹,前内坊,内为谢,典型的古建筑式样。
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四合院 现代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坐北向南,始建于1951年,按照中国传统四合院格局设计,整体为古典式泥砖木结构穿斗式,外部窗户有苏联建筑风格,是典型建国初期中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建筑,也是目前华坪县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四合院传统建筑。 ...
芒市中缅边民大联欢旧址(小礼堂) 现代芒市斑色路8号,1956年12月15日,在芒市举行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期间,芒市小礼堂作为联欢活动的重要场所,周恩来总理和吴巴瑞总理在芒市小礼堂参加了中缅两国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公众领袖座谈会。是见证中缅两国胞波友谊的重要建筑物,具有缅怀周恩来总理为中缅友谊所做的伟大功绩,让两国人民永远记住中缅边民大联欢活动 ...
红军长征过宾川旧址 位于宾川县州城镇周官营村,李家院建于民国初年,1936年4月,红军为抗日北上,发起了攻宾川县城激战。当时,红二军团四师政工队驻扎在李家院,在北厢房西山墙和北厢房及北耳房间的围墙上题书“打倒卖国的南京政府!红二政宣”的标语。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木克乡红军壁画 位于禄劝县木克村,1935年5月1日,红一军团从寻甸鸡街进入九龙乡,在普渡河东岸木克村住宿,红军在木克村张有功家墙壁上画了《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消灭地主阶级,反对富农剥削》、《打倒抽收苛捐杂税的国民党军阀龙云》、《白军兄弟和红军联合起来一致北上抗日去》、《红军不拉夫,不派款》等6幅宣传字画,一直保护 ...
大佛寺与火神庙建筑群 位于会泽县钟屏路,大佛寺又叫金山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三进院落,释迦牟尼的佛像有两尊,一为泥塑,供奉于大雄宝殿正中;一为铜铸,高约40公分,平时并不供奉,专为“浴佛节”而设置。火神庙原为矿冶、锻打的行业会馆,为东川炉头集资修建,分前殿、后殿、厢房。现存两院两殿两厢,前殿供奉文武财神,后殿供奉火神祝融大帝。牛 ...
铁炉红军标语 位于威信县三桃乡鱼洞村,标语保存于一民居建筑上,尚存48条。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成立后转战于川、滇、黔边广大地区,履行掩护主力红军北上的职责。4月,游击队进驻铁炉,广泛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在铁炉书写了大量标语。铁炉红军标语历经几十年风雨,至今仍然清晰可见。1998年11月公布为第五批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 ...
扎西会议旧址(含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旧址及庄子上会议旧址) 位于威信县扎西镇老街,1935年2月8日,中央军委进驻扎西镇,在江西会馆戏楼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负责同志,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发布了《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扎西会议是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补充。会议讨论和决 ...
茅坪国门 民国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南面1公里。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2017年9月修缮。为城墙式建筑,整体建筑用青石、白灰、石沙垒筑。墙体中部设一由北向南通道,顶部成弧形。南面的门头上从左至右横书阴刻“大中华民国”,左右两边均刻直行书阴刻小字。左为“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纪念日立”,右为“黄远塘题”。茅坪国门为确立中越界线提供了 ...
横大路古墓群 位于麒麟区越州镇横大路村,年代春秋至汉,从发掘出土的随葬品观察,青铜器中的戈、剑、矛、削、扣饰等器物,与滇池区域基本相似,但陶器中的陶鼎,却是曲靖所独有,在滇文化墓葬中不见此物。经科学测定,横大路第一期(早期)的年代系春秋早期,第二期年代在春秋中晚期,第三期年代大致属战国,第四期的年代应在西汉,直至到西汉晚期。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