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个星千佛洞烽火台
七个星千佛洞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 自治县七个星镇七个星村东南7.3千米 地处天山南麓 焉耆盆地西南部的霍拉 山山前地带的沙土山梁上,东临宽阔的 开都河冲积平原,西为洼地 东距218国 道约0.62千米,东南距七个星千佛洞约 0.45千米 七个星佛寺遗址1.4千米 烽火台坍塌呈土包状,坍塌堆积的 底部南北12 东西10米,高约3.5 ...
七个星千佛洞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 自治县七个星镇七个星村东南7.3千米 地处天山南麓 焉耆盆地西南部的霍拉 山山前地带的沙土山梁上,东临宽阔的 开都河冲积平原,西为洼地 东距218国 道约0.62千米,东南距七个星千佛洞约 0.45千米 七个星佛寺遗址1.4千米 烽火台坍塌呈土包状,坍塌堆积的 底部南北12 东西10米,高约3.5 ...
霍拉山村北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 治县七个星镇霍拉山村北1.1千米 地处 霍拉沟北台地上一座小山梁顶部,地势 稍高,地表为砾土层,无植被 东南距 218国道22.5千米 七个星镇约25.5千 米,西距霍拉山沟口约3.1千米,西北为 一片低山戈壁坡地 烽火台南面的霍拉 沟谷较宽阔,沟中为霍拉山村居民点和 耕地 烽火台呈土丘状, ...
査汗通古西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静镇査 汗通古村西北约0.6千米 地处查汗通古 沟口东南的绿洲农耕区中,地势由西北向 东南呈缓斜状,四周为耕地 林带 西南 距218国道约0.6千米,东距査汗通古东烽 火台约50米 此地共有2座烽火台,1988年第二 次全国文物普査中登记为“察汗通古烽 火台”,东西排列;1997年公布和静县 重点 ...
査汗通古东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静 镇査汗通古村北约0.6千米 地处査汗通 古沟口东南的绿洲农耕区中,四周为耕 地 林带所包围,西南距218国道约0.64 千米,西50米为査汗通古西烽火台 此地共有2座烽火台,1988年第二 次全国文物普査时登记为“察汗通古烽 火台”,东西排列;1997年公布为和静 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公布名 ...
柏来克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夏乡喀格恰克村 西南约4.5千米 地处县境东南部荒漠 中,地势平坦,生长骆驼刺 野生榆 低矮灌木等 附近有托克逊河 阿拉沟 河流过,水源充足,东约5千米为乔拉克 烽火台,从柏来克烽火台向南经银山道 可进入焉耆盆地 烽火台保存较差,大部分坍塌,仅台 基尚存 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南北14.7 东西11.8米, ...
乔拉克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夏乡安西村东南 约3千米,西北临托克逊县城 四周为 农田环绕,地下水资源丰富 烽火台南 0.15千米为乡村公路,西约5千米为柏来 克烽火台,东约16千米为阿萨墩戍堡, 北12千米为布干烽火台 烽火台四周为农田,耕种和灌溉对 烽火台造成极大破坏,基底泛碱,表面 生长有许多杂草 烽火台仅存台基,平 面呈 ...
乌盘土拉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其 盖布拉克村西南8千米 地处艾丁湖中的 碱滩上,周围为森林保护区 烽火台上建有现代牧羊人的房屋和 牲畜圈,里外粪土较多,再加上气候干 燥和风力侵蚀破坏而使烽火台本体损毁 严重,现已完全倒塌成一座高约2.5米 的大土堆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査时记 录,烽火台由两部分组成,外侧有泥土 夯 ...
萨依坎尔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萨 依坎尔村西南约2千米 地处托克逊河冲 积扇上,四周为沙丘或盐碱荒滩,多 生长红柳 东约3千米处有乡村公路 台体南 北两侧铺设有红砖台阶,西北 有水泥砌筑的蓄水池,南侧新盖有~间 平房 烽火台处于风口位置,表层多风 蚀剥落,南壁坍塌成斜坡,东壁部分坍 塌,西壁保存较好 烽火台呈覆 ...
布干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喀拉布 拉克村东北约0.5千米 地处托克逊河洪 积扇上,四周为沙丘间或有盐碱荒滩, 地表生长有野西瓜 骆驼刺 红柳等植 被 西 北两侧为林带,西北有现代伊 斯兰墓地 东约17.8千米有大墩烽火 台,西14千米有萨依坎尔烽火台 烽火台因风蚀和人为取土有一定 程度的破坏 烽火台形制不完整,坍塌 成两 ...
潘家地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大河沿 村西南0.7千米的山顶上 西 北 东侧 地势平坦,远处群山环抱,南0.4千米为 优干铁列克河和简易公路,东 南侧山 坡下为农田 烽火台因长年风雨侵蚀而损毁严重, 台体坍塌,仅存一座黄土包,东西6 南 北3米 土包顶部西高东低,地表散落有 陶片 烽火台地处车师古道旁边,扼守西 州通往庭州 ...
三号桥古城 : 北魏平康县、唐敦煌县平康乡城。位于甘肃敦煌市七里镇三号桥村西端。方形,每边长百余米。已大段拆毁,仅存西南一隅,南垣残存27米,西垣仅余10米。底宽3.2米,顶宽2米,残高3—6米。南开门。发现汉唐陶片。
吉格代布拉克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哈密市南湖乡红旗村 东南约20千米戈壁中的一处地势较高的 台地上 四周无人居住 北0.25千米为 西气东输原油管线,东约1.5千米为兰新 铁路,东南0 . 6千米为东池西烽火台 烽火台因地处戈壁,地表盐碱化严 西 面 2 I吉格代布拉克烽火台* 重,同时由于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破坏, 坍塌成土包,外表覆盖白色的盐碱 ...
墩墩山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哈密地区哈密市沁城乡头宫村南约0.5 千米墩墩山顶 地处东天山南麓沁城盆 地中,东约50米为一条自北向南流的小 河,附近有五户居民,烽火台所在山脚 下有一条南北向的公路 因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对烽火台 造成极大损坏 烽火台平面略呈圆形, 外包砌石块,中间填有石块和土,每隔 0.3-0.35米夹筑有一层木棍及细枝条 底部直 ...
乌布拉特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乡乌普拉特 农场村西北5千米处 地处买托格拉克河 上游干涸河道的北岸 附近土壤盐碱化 严重,生长有骆驼刺 红柳 野生大芸 等植物 北约4千米为乌依布拉克能托布 写塔格山,东北约7千米为博孜塔格山, 东约13千米为库玛塔格山,东北约1千米 有一处放牧者的临时住所。烽火台因盐碱化 风雨侵蚀 人为 盗 ...
江尕勒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干什河库东尔岸干阿乡法托斯格亚伦夫夏山村。西地侧处的塔台什地库上尔。西南为阿拉尔草原,在草原内有塔吉克族牧民的房屋。烽火台南部约15米还有废墟,目前消失,可能被冰雪融水冲毁。东约0.5千米是江柪漳乖岷徒?乩兆诮探ㄖ?胖罚?痹
莫亚依拉克石堆古墓群 : 位于新疆托克逊县城东南托台乡哈克恰克村东。分布在东西长约20公里的6个点上,每个点间距2—3公里,总计80—90座墓。地表所见为方形或圆形石围。大多被盗。形制均竖穴土坑墓,墓室长、宽为3.3×2——4×2.8米不等,深2—3米,四角各竖木桩一根,木桩上原搭有毛毡棚盖。墓周采集到一些陶片,为夹砂或泥质红陶,做工精细,有的饰红色陶衣,纹饰 ...
西卡尔孜古墓 : 位于新疆奇台县城东北方向。原为一稍高于所在地表的土丘,残高达1米。在东西400米、南北300米的范围内,可见土丘八、九处,并见到已暴露的人、兽骨骸,灰黑陶质的篾纹圆底罐残片。其陶器风格与阿勒泰县克尔木齐墓区出土殉葬器相一致,显示了战国以前两地曾存在共同的考古文化因素。
新地沟石人 : 位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南林场所在地。在林场场部稍南当地称为“石人滩”的地方,原立有多个石人,石人多面东,身后有土、石堆。现仅存仆地石人2个: 其一高152、宽42、厚22厘米,花岗岩质,脸型宽圆,颧骨较高,浓眉,八字胡,双耳垂饰耳环,颈部刻圆环一道,衣纹未划刻,也不见一般石人常具的持环、抚剑特征,脑后刻斜线两道,环带一道止于耳后,其下有小刀 ...
阿拉沟古墓群 :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阿拉沟山谷中。曾在沟东口和东风机器厂附近发掘100多座。地表有河卵石封堆,竖穴石室,卵石或盖木封口。以多人丛葬为主。葬式有仰身直肢、二次葬等多种。死者头戴网状发套、毡帽,脚穿毡靴。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彩陶比重较大,还有木器、铜器、小件铁器、海贝及各类畜骨。死者身着的各类毛织物仍有不少保存完好。陶器风 ...
毕占土拉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其盖布拉克村西南16千米。地处荒漠,地表长满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气候干燥,干旱少雨,雨水集中时,瞬时雨量较大。烽火台地处荒漠,当地自然环境恶劣,风蚀现象严重。调査队根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査坐标曾三次到此范围内寻找,均无果。根据吐鲁番地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査资料记录,该烽火台为 ...
阿合特提日唐墓群 : 位于新疆鄯善县达浪坎乡拜什塔木村西南约10公里处。面积7500平方米。约有50余墓被盗掘,暴露出的墓室形制皆为斜坡土洞墓。墓道长2—3米,宽50—85厘米。墓室多被沙土掩埋或坍塌。发现唐代陶片。
阿克提热古墓群 : 位于新疆鄯善县辟展乡开其克村吐鲁番力戈阿尔斯南约150米的沉积台地上。范围南北500、东西600米许。地表坟冢以卵石堆成。从被盗掘的墓葬见有土圹竖穴和斜坡墓道洞室墓两种形制。采集到灰、红陶片和素色丝织品碎片、纸片等,约为晋至唐时之物。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 高昌及唐西州时期墓地。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40余公里的阿斯塔那村北和哈拉和卓村东、高昌故城北侧。依家族分区埋葬,并以砾石为界,划出家族墓地。大多有封土堆,以斜坡墓道洞室墓为主。从墓中出土文书和墓志看,年代最早为晋泰始九年(273),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778)。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英、德、日等国的探险者都曾在此盗 ...
艾丁湖古墓 : 在新疆吐鲁番市艾丁湖乡西北8公里,清理50座。长方形竖穴,长2、宽1米左右,均为单人葬,仰身直肢,头朝西。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彩陶占相当比重。还见石纺轮、磨刀石、带扣动物纹铜饰牌、铜带钩、铜镜、铜镞、铁镞、金箔花等。素面铜镜的形制同内蒙古西沟畔匈奴墓所见相似; 陶器的形制、彩陶的图案同鄯善苏巴什古墓类同。年代约当中原春秋战国时期。 ...
七康湖古墓群 : 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胜金乡七康湖水库南,火焰山北麓台地上。占地南北70、东西1000米。地表墓冢多为圆形石堆,有斜坡墓道洞室墓和竖穴偏洞室墓两种形制。80%的墓葬已遭破坏,采集到夹砂灰陶罐3件,器表均有轮制凸凹纹饰。
阔垣图尔古城 : 唐代城址。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大墩附近,海拔-50米。城垣土坯垒砌而成,南北150米,东西176米,基厚3米,残高1.5米。城中心存一座高大的土坯建筑物,平面方形,南北19米,东西18.5米,残高7米,分上、下两层,单连卷顶式,底层东垣辟3个门洞,墙内侧有6个壁龛,墙内平台利用单连卷顶间空隙筑3处暗道。城东北、西南角各筑方形土台一座,残高2米。北、 ...
乔拉克坎儿井村古墓群 : 位于新疆托克逊县河东乡乔拉克坎儿井村西北200米处。占地500亩许。地表多见石封堆,其直径一般1米许。部分墓葬封堆破坏。散落夹砂红陶、彩陶片。彩陶为红衣黑彩。年代约在春秋战国间。
苏巴什古墓 : 在新疆鄯善县以西约45公里处。地表有长方形封石堆,墓室为竖穴土圹和竖穴偏室墓两种,皆以尸床为葬具。多为男女合葬,保存完整者为仰身直肢,头朝西。女性死者长发梳辫,外罩毛质网状发套。随葬有彩陶、素面陶、木器、漆器、铜器、铁器、银器、骨饰等。身着的毛织物和用作葬具的毛毡、羊皮褥子仍残存。竖穴土圹墓的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竖穴偏室墓 ...
耶特克孜玛扎唐墓群 : 位于新疆鄯善县连木沁乡丘旺克尔村尤吐南约700米处。占地300米×500米。墓有三种类型:独立土堆墓,一般底径2、高0.5米。同向成组墓,由北向南排布,大小同前。带方形石围墓,石围一般正方形,边长50米许,高0.5米许,辟有门道。
奇格曼古墓群 : 位于新疆鄯善县连木沁乡南色勒格孜库木河与连木沁河交汇的台地上。墓地范围南北500、东西1200米。被破坏的墓近200座,皆竖穴土坑墓。墓室一般长1.5—2、宽0.5—1、深0.3—1米。一些墓口苫盖苇草或树枝条。部分墓葬有木制葬具,葬具与木床相似。一具床架长2、宽0.93、腿高0.4米,中间有二根横档。遗物以陶片为多,亦有木器、角器、毛织品等。年 ...
洋海古墓群 : 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阿斯喀勒村西北1.5公里处。分东、西两片:东片100米×150米,有冢24座; 西片200米×400米,有冢80余座。大多被盗。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个别的见木制葬具,葬具呈长方形木框架,架长121、宽103、高28厘米。亦有长方形竖穴土坯二层台墓。墓口多用杂草、树枝、芦苇苫盖。遗物以彩陶片、陶器为主。彩陶均饰红色陶衣,黑彩, ...
苏贝希古墓群 : 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村。有一、二号两处墓地。一号墓地在村南2公里的吐峪沟西岸台地上,长157、宽约80米,约存45座墓葬。属于石堆墓,封石堆直径1—2米,高0.3—0.5米。大多被盗。墓室形制两种,一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偏洞墓,一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地表散落陶片、毛制品、皮制服、角弓、箭杆、木器等。年代约在战国秦汉间。二号墓地在该 ...
鲁克沁古墓群 : 高昌王国柳中县及唐西州田地县居民墓地。在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北。范围东西约5公里、南北近2公里。地表有封土堆,高达2—3米。封土前有斜坡墓道。每一家族墓地周围用砾石围成“甲”字形。墓地内按辈份依次序依次入葬。1978年曾进行过发掘。出土多量文物及汉文墓志。文物风格与吐鲁番阿斯塔墓地所出相同。是研究吐鲁番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个桥唐墓群 : 位于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三个桥村南。范围南北300、东西200米许。封土大都无存。部分墓葬因开荒被掘开,均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墓道长3—5、宽约0.8米。发现唐代泥质灰陶器、石门墩等物。
石庙子滩汉墓群 : 位于甘肃酒泉市上坝乡营尔村东8公里戈壁上。范围南北1.5、东西3公里。1974年清理画像砖墓一座,砖上绘耕地、撒种、煮肉、羊群、辎车、宴饮等场景,并出土陶罐、五铢币等。
野猪沟汉墓群 : 位于甘肃酒泉市上坝乡野猪沟河中游。分布在双古堆、夹滩、何家地等处,存封土50余座。1973年清理残墓10座,出土大泉五十钱范、货泉、大泉、陶壶等物。
鸳鸯池汉墓群 : 位于甘肃酒泉市临水乡鸳鸯池村附近。存封土百余座,地面散见灰陶片和汉砖块。1985年清理夫妇合葬墓两座,一青年妇人尸身着丝绸袄,配金鱼香袋、绣花荷包、料珠等,出土木牛车、木骆驼、陶壶、盘、灶、井、丝绸、谷种等物。
酒泉东关汉晋墓群 : 位于甘肃酒泉市城东关厢内外。占地南北1、东西2.5公里,俗称 “孤魂滩”。早年俄国人于此盗掘大量文物。1957年以来先后清理130余座,出土陶罐、壶、甑、碗、盘、勺、滑车、陶灶、釜、奁、陶井、铜剑、刀、灯、碗、镜、漆盆、钵、羽觞(残)以及耳珰、骨镯、首饰、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
北崖头汉墓群 : 位于甘肃酒泉城北2.5公里的北大河河床北缘土崖上。东西绵延约3公里,可分为四个墓群: 市砖厂汉墓群、果园乡砖厂汉墓群、高闸沟村砖厂汉墓群、小坝沟汉墓群。曾出土汉代铜莲枝灯、铜弩机、灰陶罐、陶灶、陶壶、五铢币等。
丁家闸十六国墓 : 位于甘肃酒泉市西北果园乡丁家闸村。距酒泉市城约8公里。该地有墓一百多座,大致为五凉时期(相当于东晋十六国)的墓葬。除数墓外,均未发掘。1977年发掘时列为第5号的一座墓,封土堆较大,呈方形。墓道东向,为斜坡,长36、宽1.42米; 有前、后二墓室,全用青砖砌成。从墓室底至地表12米。前室面积11平方米,高3.7米,四壁及顶部均有彩绘壁画,顶部为 ...
佛爷庙—新店台古墓群 : 位于今甘肃敦煌市东南20公里戈壁滩上。西起佛爷庙湾,东至新店台,长20公里许,宽约5公里。墓葬数以万计,随处可见卵石堆成的墓丘墓园,还有土阙建筑。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夏鼐、阎文儒曾发掘数十座。在翟宗盈墓中发现晋代早期壁画和随葬品。1960年以来清理170多座,多为魏晋十六国时期小型墓,出土陶罐、盘、碗、碟、灯、五谷瓶以及明器 ...
架子墩滩汉墓群 : 位于甘肃张掖市碱滩乡东南架子墩滩上。范围南北2公里,东西10公里。埋葬较密,一些封土为夯筑覆斗形土墩,计有20余座。土墩底基一般3米×3米,残高4.5米; 有的底基12米×12米,残高10米许。地面散落大量绳纹灰陶片和少量细泥红陶、夹沙粗红陶片、瓷片、子母砖和绿釉小砖等。1975年从一塌陷墓中出土灰陶罐、壶、釜、甑、案、耳杯及木马、木盂、 ...
郭家沙滩汉墓群 : 位于甘肃张掖市党寨乡。墓区范围南北700、东西500米许。荒冢有三、四十座。1956年清理一墓出土陶器50件、铜器13件、钱币46枚。其中铜马一件,高25厘米,带有铜鞍、铜障泥、络头、缰等,对于研究汉代车马形制甚有意义。
黑水国墓群 : 汉代墓葬群。位于甘肃张掖市明永乡北部,东南距市城17.5公里。相传这里曾是“黑匈”人的国都所在地,又距黑河不远,故俗称“黑水国”。墓群分布于国道312线南、北两侧,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墓群多次被盗掘。建国后,从当地民间征集到的文物主要有汉铜镜、子母砖、陶壶、古兵器等。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墩滩汉墓群 : 位于甘肃张掖市沙井乡。1956年清理3座,系东汉晚期砖券单室墓,出土文物400余件。重要的有红陶博山炉、绿釉陶钟、四神砖、壁画砖、铜马等。
大石落汉墓群 : 位于甘肃高台县红崖子乡红沙河村祁连山北麓平坦地面上。带状分布,东西长约10公里,墓与墓间相距80—100米。两墓被盗,为砖室墓,墓顶有藻井,散落错银铜带钩、小铜刀、弩机、木俑、陶壶、五铢币等物。
六洋坝古墓群 : 位于甘肃高台县红崖子乡六洋坝村二队西南300米处。南北、东西各约300米。出土鼓腹陶罐、马厂类网纹陶片、四坝式彩陶片等。
单墩子滩墓群 : 位于今甘肃酒泉市清水镇单墩子滩上。1987年清理画像砖墓一座。墓门前4米高的仿斗拱砖砌照壁上有鸡头人身、牛头人身立像; 中室四角半壁有砖雕龙头; 后室漆棺两侧刷绘图案花纹和线刻人物坐像,棺盖内侧彩绘东王公、西王母,人首龙身,怀揣日月,手持简板,作舞蹈状于八朵庆云间。约为三国曹魏时墓葬。
下河清汉墓群 : 位于甘肃酒泉市下河清乡附近砾石戈壁上,从五坝河岸到丰乐河古河床东西两侧,密集分布。其中最集中的有淌沟汉墓群、紫金城汉墓群、东滩汉墓群、五坝河东岸汉墓群、南滩汉墓群等。1956年发掘24座,有分为前、中、后三室的大型砖墓,也有分为二室的中型墓和仅有一室的小型葬。出土陶罐、盘、碗、仓、井、灶、铜炉、环、匕首、弩机、羽觞、独角兽 ...
崔家南湾晋墓群 : 位于甘肃酒泉市总寨镇西店村与三奇堡村间戈壁上。占地约4平方公里,存墓冢百余座,集中分布在马趟子地、孔家鄂博、西南石古堆等处。1973年试掘3座。一、二号墓均为三室,中、后室以精美的画像砖砌成,照墙彩绘朱雀、翼虎、飞廉、守门卒、兽面等,地面铺“云气穿璧”砖和四神砖。二号墓出土“裨将军印章”、陶仓、陶灯、铜尺、铜熨斗、银饰件等 ...
白墩子汉墓群 : 汉代墓葬群。位于甘肃山丹县城东南约16公里的马寨滩上。现存封土19座,其中较大的8座呈方形,自西南向东北排列,面积为88305平方米。1972年县文化馆清理两座,全为砖石墓,呈“工”字形,墓门南向,有斜坡墓道。曾被盗掘。出土有五铢钱、陶罐、陶片等。
壕北滩墓群 : 汉代墓葬群。位于甘肃山丹县位奇乡高寨村北滩生产队境内,西北距县城约5公里。共有墓葬100多座,约占地121500平方米。试掘清理两座,均为砖结构、券顶。出土文物有陶壶、陶罐、陶瓮、陶盘、陶杯、陶灶等,还有五铢钱、弩机、连弧镜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庄汉葛群 : 位于甘肃民乐县三堡乡韩家庄村北。有高大半球状封土堆19座,底径一般20米许,残高4米许。1978年试掘两墓,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出土陶案、杯、壶、盘和铜壶、俑、莲枝灯残片、弩机、车马轼残件、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
北部滩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民乐县北部滩乡政府南100米处。范围南北5、东西10公里。封土多已夷平。1974年开荒发现砖室墓,出土灰陶灶、釜、甑、罐和铜箭头等。
砖包墩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6公里戈壁上。占地1平方公里许,有墓冢80余座,为砖室墓、木室墓和土穴墓。散落子母砖、灰陶罐等。
卧马山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民乐县西10公里的卧马山村北小山丘上。范围500米×300米。有高大封土堆10余座。散落大量子母砖和红、灰陶片。
王什寨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民乐新天乡王什寨村北1公里处。范围南北1000、东西400米许。计有墓冢50余座,最大者底径22、残高5.5米。地表散落子母砖、灰陶片等。墓群西10米有古砖窑遗址。
乱墩子汉墓群 : 又称南北大滩汉墓群。位于甘肃永昌县水源乡胜利、杜家寨两村附近,西距县城约45公里。因此处滩地残存古代台墩,分布紊乱无序,故俗称乱墩子滩。滩上汉墓分布很广,方圆约30公里,据估计约有千座以上。墓群曾被盗掘,破坏严重。从裸露墓葬看,墓室以砖砌、券顶为主,有单室和多室两种。大型墓有耳室。出土物主要有陶罐、壶、钟、灶、井、仓、瓶、灯 ...
流正沟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正沟村。范围2平方公里许,包括流正沟、锁阳湾、刘家沙坑、李家荒滩4处。大多为单室或双室砖室墓,出土陶杯、罐、盘、壶、钟、仓、灶、井、木俑等,并有家畜、家禽随葬。
北新沟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民勤县大滩乡北新村一带。范围南北100、东西150米。多为砖室墓,出土汉灰陶罐、陶仓、陶壶、陶碟、五铢币等。
黄蒿井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民勤县薛百乡西45公里沙漠中。墓冢稠密,仅明显封土堆就有百余座。多为竖穴土坑墓。暴露汉代灰陶罐、铜镜等物。并发现沙井文化期的石斧、夹沙粗红陶片等。
沙滩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民勤县蔡旗乡沙滩村。范围南北300、东西200米。多为砖室墓,出土绿釉陶钟、陶马、陶碉楼、小耳杯、灰陶罐、陶仓、陶奁、铜刀、王莽刀币、汉五铢币等物。
五坝山墓群 : 位于甘肃武威市古城乡宏化村祁连山北麓山前台地上。台地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许。其上密集分布着汉至西夏时期墓葬,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多为土洞墓,亦有砖室墓。1984—1986年清理发掘,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如汉墓中的硕大金花、彩绘壁画、龟形铜灶、木鸠杖、西夏墓中的剔花瓷罐等,都是罕见的珍贵文物。
磨嘴子汉墓群 : 汉代大型墓葬群。位于甘肃武威市城南新华乡缠山村磨嘴子。墓群东西长700、南北宽600米。1959年至1972年,先后四次发掘汉墓72座,均为土洞墓。出土500枚汉简、200多件木俑、1件推算天文历数的木质仪器盘。此外,还有织锦针、绢、纱、陶器、漆器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 : 位于甘肃武威市城西北0.5公里处。1977年清理2座(77.W.X.M1、M2)。为同一刘氏家族墓葬。出土木塔顶部八角板内面纪年为西夏天庆五年(1198),墓主为“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同时出土许多彩绘木板画等珍贵文物。
前营汉墓群 : 位于甘肃武威市长城乡前营村。范围南北1000、东西500米许。散布许多墓冢,暴露灰陶罐、汉铜镜、五铢币等物。
青石淹子汉墓群 : 位于甘肃古浪县土门镇青石湾子村东800米的暗门台上。范围南北500、东西300米。有完整墓冢30余座。1979年试掘7座,均为带斜坡墓道的土坑墓。出土罐、钟、灶、奁、盉、釜、勺等各种灰陶、绿釉陶器和洗、镜、弩机、车马饰、钱币等铜器,还有彩绘木俑、铁剑、铁锸等。
栗家庄汉墓群 : 位于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小沟乡栗家庄西北山坡上。范围南北400、东西1000米许。埋葬密集,封土无存。1985年清理两座土洞墓、一座木椁墓,出土一批汉代文物。
大砂沟将军山汉墓群 : 位于甘肃永登县城西北3—4公里大砂沟将军山下。存墓冢10余座。排列无规则,大小不一。大者底径约20、高12米,小的底径约8,高2米许。曾在修建中掘出砖室汉墓,出土灰陶盆、釉陶樽、铜弩机、镇墓兽、五铢币等物。
兴泉汉墓群 : 汉代墓葬群。位于甘肃景泰县喜泉乡兴泉村北部。现保护墓地东西500、南北约400米。1956年发现,1971年又发现中、小型砖石墓数座。出土有陶器、五铢钱等。多为单室墓,顶若船篷,进深3米,宽2米。有的被盗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落落墩古墓群 : 汉唐墓群。位于甘肃古浪县城东北30多公里土门镇落落墩,分布范围约25平方公里。清理古墓10多座,其中多为汉墓,也有少量唐墓。墓葬形制主要为斜坡墓道土坑竖穴墓和砖室墓等。墓室一般在地表四米以下。墓多被盗掘。出土文物主要有五铢钱、布币、铜弩机、铁剑、编钟等。
张家台墓葬 : 位于景泰县芦阳乡张家台村南侧。南北300、东西500米。1972年以后清理一批墓葬,棺多为石板制成,均侧身曲肢葬,方向不定。出土彩陶罐、灰沙陶罐、鸟形壶、石斧、骨珠等物。其中细泥陶器多施红、黑彩绘,口沿部还著有内彩。以锯齿纹、弧线三角纹为主,杂有竖条纹、菱形纹、十字纹、网纹、叶纹等,夹沙陶多为附加堆坟。属半山类形墓葬。
吊沟汉墓群 : 位于甘肃景泰县芦阳乡吊沟村周围。南北500、东西1000米。墓葬分布在吊沟梁下阳面土坡。出土汉代灰陶罐、五铢币等。
城北墩墓群 : 位于甘肃景泰县芦阳乡城北墩村东北隅。北依长城,东临水沟,包括五墓梁、何家庄、水沟三个分布点。东西、南北各约500米许。发现许多红、灰陶片及彩绘陶壶、玉雕等。“五墓”早年被盗,据其结构为魏晋墓葬。
教场梁汉墓群 : 汉代墓葬群。位于甘肃景泰县芦阳乡境内,西北距县城16公里。墓群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墓地残存弯腰石碑一块,因风蚀剥落,碑文无存。墓冢多已平毁,迹多难辨。故《靖远县志》载李筠《芦塘道上观张将军鏖战碑》诗云: “勋业当年遗,英风信不群,相看遗姓氏,何处吊将军。浩气凌秋日,残碑卧暮云,偶从荒寨过,吊古意徒勤。”在文物调查中掘出 ...
坪定汉墓群 : 位于甘肃舟曲县坪定乡。较大者有乡西奂坪和乡东南先锋村两处。前者呈带状排列,曾清理一座小砖砌竖井式券顶单室墓,出土四神规矩铜镜等物。后者分布在黄土崖面上,从崖坎剥蚀面上可见连片的人骨遗骸、朽棺片和灰陶残片,亦发现半两币、五铢币。
北二十里铺汉墓群 : 位于甘肃会宁县柴家门乡二十里铺。存墓冢17座,砖室墓。出土陶瓶、陶鸡、陶灶等。
北城滩汉唐墓群 : 位于甘肃靖远县双龙乡仁和村西黄河南岸台地上。多数墓早年被盗。1976年清理两座汉墓,均为砖券拱墓。出土博山炉、陶仓、井、瓶、灶、案、钟、罐和五铢币等。唐墓群位于汉墓群上面一级台地,亦多数早年被盗。发现体积为3.4×1.8×5.3的模制画像砖,绘青龙、骑马武士、驼夫、戍卒、侍女等图案; 还有木俑30多件和“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兵部常选 ...
司家坝坪古墓群 : 位于甘肃武都县安化镇司家坝村北。南北200、东西400米,包括窑上坪、中坪、庙华坪三部分。有较多大中型竖井墓和砖室墓,墓室宽2—2.5米,室内多置木炭、石灰兼有柏木棺材。出土大量粗细绳纹泥质灰陶器和铜器。陶器罐盆多盖,盖上多鸟形纽,兼有桥形、圆形纽。征集到圆肩直腹大小尊、重唇敞口鼓腹罐、盘口鼓腹小壶,以及陶盂、豆、甑、灶等。铜 ...
范家坪汉墓群 : 位于甘肃武山县桦林乡范家坪村东。范围约4万平方米。由已暴露的墓葬看,有木炭墓和砖室墓两类。其中一座攒尖顶室墓宽3.5、深4、高4米。墓群附近还有仰韶文化遗址。
杨家沟唐墓群 : 位于甘肃秦安县西北15公里处葫芦河西岸石坬(gua)山坡台上。1965年发现唐墓6座,多已被盗。为方形砖室墓。遗存随葬品以三彩俑为主,有文吏俑、武士俑、骑马俑、牵驼俑、侍俑以及马、牛、羊、驼、猪、犬、鸡等。皆造型生动,形态逼真,颇为珍贵。如两件武士俑,分别高1.6、1.5米,黄绿彩釉,足踏鬼怪,身着铠甲,叉腰举拳,十分威武。9件牵马俑,高0.7— ...
秦安汉墓群 : 分布于甘肃秦安县映南、杨坪、麻沟、莲花、兴丰、何川等处。由清理的墓葬看,有木炭竖穴墓和砖室墓两类。出土陶罐、绿釉陶灯、陶俑、陶熏炉、陶釜、陶马、陶井、陶灶、铜壶、铜兽、铜镜、铜饰、车马器、摇钱树、铜马腿、弩机、铜瓦、五铢币等。
兔儿沟西周墓群 : 位于甘肃合水县西华池镇师家庄村兔儿沟畔。存墓冢3座,均竖穴土坑墓。出土夹砂灰陶鬲(li)、素面灰陶壶、单孔蚌刀、石斧、石刀、蚌饰、贝饰、铜鼎、铜簋(gui)、铜戈等。
石家老庄汉墓群 : 位于甘肃合水县段家集乡石家老庄村。原有大冢9座,现存4座。最大一冢底径约30、高3米。冢侧曾发现数座汉代砖室墓。
新集北魏墓 : 位于宁夏固原县新集乡新集村石洼队。1983年发掘。为北朝早期墓葬。墓葬2座,西墓全长44.76米,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天井2个,封土下—长方形土圹,前端为一座长方形土夯筑剔刻房屋模型,中央为长方形天井,后端(向下垂直至墓室顶部)一长方形两面坡式土筑剔刻房屋模形。东墓全长38.5米,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墓室组成。 ...
杨郎春秋战国墓葬群 : 1989年8月发现于宁夏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北沙沟。墓群先被水冲和盗挖24座,后又抢救发掘30座(面积长约3000米,宽约20余米),其余尚未清理。墓制为竖穴土坑墓、土洞墓、侧洞室墓3种;葬式为仰身直肢,头东脚西。殉葬马、牛、羊头骨或蹄骨。随葬青铜短剑、戈、矛、斧,鹿、羊及各种不同形制的鸟纹和兽纹透雕牌饰、带扣、管状饰、骨饰以及铜马 ...
彭堡春秋战国墓葬群 : 位于宁夏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1987年发掘30座。墓葬形制基本为两种。一为竖穴土坑墓,长方形墓道; 墓室开挖在墓道一端,葬式头低脚高,仰身直肢,头向东; 殉葬马、牛、羊头骨,随葬器物一般为青铜带扣、鸟纹牌饰、管状饰等。一为竖穴双洞式土圹墓,长方形墓道,墓道东端开挖两个墓室,葬式同前; 殉葬有马、牛、羊头骨、蹄骨等,数量较前一种形 ...
中河西周墓葬及车马坑 : 位于宁夏固原县中河乡孙家庄林场。1981年发现,挖掘出车马坑及出土马骨架两具、青铜车轴饰1件,与以前在此处发现的1件轴饰,恰为1对。墓葬距车马坑西北约7米处,属中小型长方形土圹竖穴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棺椁残痕之间发现麻织品痕迹。出土陶器1件、青铜器234件、骨器12件、玉器4件、蚌壳515枚、货贝195枚。主要文物有饕餮纹铜鼎、 ...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 : 位于新疆喀什市乌帕尔镇北海兹来提毛拉姆山前坡地。当地人称海兹来提毛拉姆麻札。建于公元12世纪初。原建筑简陋破旧,近年来维修。*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受到后人敬仰。伊斯兰教学者往往将自己喜爱的著作献给他的陵墓。
阿帕霍加墓 : 位于新疆喀什市城东5公里的浩罕村,为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陵墓建筑。初建于1640年前后,原称玉素甫霍加麻札。玉素甫霍加是明末由中亚来喀什的传教士,死后葬在这里。阿帕霍加是玉素甫霍加的长子,1693年死后也葬在这里。因后者政治声望和宗教地位更高,遂改为今名。陆续入葬有霍加家族5代72人。清末以来,该墓又俗称“香妃墓” ,源于传说中清乾隆皇 ...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 : 位于新疆喀什市人民公园后面。*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是维吾尔族诗人、学者,*《福乐·智慧》的作者。死后葬于喀什噶尔郊区的巴迪哥,后迁今址。系拱拜式陵墓,用绿色琉璃砖瓦建成,颇为壮观。
萨图克·博格拉汗麻扎 : 位于新疆阿图什市东南10余公里处。墓主*萨图克·博格拉汗是*喀喇汗王朝首领,是第一个信奉并推广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原麻扎早毁,1950年在原址重建,由大门、围墙、庭院、墓室等部分组成。整体呈方形,用砖垒砌。四面墙角砌成圆柱,连接四面墙壁,造型别致,美观大方。为新疆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虎鲁克帖木耳汗麻扎 : 成吉思汗七世孙吐虎鲁克帖木耳汗(1329——1362)及其妻碧蒂帕丽可敦的坟墓。在新疆霍城县西北61团场西侧。相传为伊拉克工匠所建。约建于公元1365年。墓室作穹窿顶,无木柱横梁。高约14、宽10.8米。有暗梯可登临墓顶。麻扎正面墙壁系用蓝、白、紫三色琉璃砖镶砌成的各种几何形图案。门拱上有古兰经经文,两旁有阿拉伯文诵辞。是新疆现 ...
吴玠衣冠冢 : 南宋抗金名将涪王吴玠衣冠冢。位于甘肃庄浪县白堡乡赵家坟山村西。占地600平方米,封土略高于地表,存石羊、石猴各一对,碑座一块。其左侧另有吴玠父墓。
王司徒墓 : 北魏末年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司徒王真保墓。位于甘肃张家川本河乡平王村。1972年发现。墓穴长方形,由甬道、墓室构成。甬道拱形,长25、宽1.2、高1.55米,北通墓室。墓室长3.56、宽2.55、高3.4米。随葬铁灶铜釜甑、龙头铜幡、灰陶器、银器等。墓志两块,均为正方形,边长0.57米,碑文相连。据之知墓主死后追封“使持节大都督西道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天 ...
姜维衣冠墓 : 三国蜀国大将姜维衣冠墓冢。位于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冢已夷平,1988年重修,墓前竖杨成武将军书“姜维故里”碑石。
曹洪墓 : 明代总兵曹洪墓。位于甘肃正宁县于林子乡曹洪村。曹洪于崇祯八年(1635)与李自成军交战兵败身死,崇祯帝赠其太子太保、左都督,赐祭葬,世代荫指挥佥事,并立祠致祭。祠已毁。现墓冢中后部下塌,残高12米,底径25米。
不窋墓 : 周先祖不窋(zhu,后稷弃之子)墓。位于甘肃庆阳县城东帽盒山巅。原有规模较大的陵园、亭台楼阁和历代名人题咏、墓碑,皆毁于清代同治年间战乱。今仅存残墙一周。历代题咏较多。
庆王墓 : 明庆王朱檹(zhan)等的墓葬。发现两座,分别位于宁夏同心县韦州周新庄和韦州仁庄。前者为朱㮵墓,出土“大明庆靖王圹志” 一合。后者墓主不详。墓穴分5室,全长18米,宽13米,全用磨光灰色大条砖砌成。早年被盗,遗物无存。
唐史道德墓 : 位于宁夏固原县南郊乡王涝坝村。1982年发掘。墓主人为唐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德。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葬。墓为斜坡墓道土洞式,由封土堆、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组成。盗掘严重。发掘出土金覆面、金团花、金带扣、金带饰、东罗马金币、陶俑、陶瓶、陶罐、刻花骨管、骨片、骨棒等37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