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第九届新疆北庭学学术研讨会公告

第九届新疆北庭学学术研讨会公告北庭学研究院北庭学研究院2025年07月16日 12:19新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依托北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拟于2025年11月举办第九届新疆北庭学学术 ...

• 古道历史与文献档案研究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古道作为古代交通的重要脉络,串连起不同地域的经济往来、文化碰撞与民族融合,承载着人类文明演进的厚重历史与丰富内涵。深入研究古道历史与文献档案,不仅能让我们回溯往昔的商贸盛景、文化交融,更有助于揭示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互动机制、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文化传播路径,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宝贵历史借鉴与文化支撑。为搭建海内外古道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

• 2025年ICOMOS年度大会将于10月在尼泊尔蓝毗尼举办

征稿开放丨2025年ICOMOS年度大会将于尼泊尔蓝毗尼举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25年03月27日 17:09北京各位ICOMOS China会员,2025年ICOMOS年度大会与年度科学研讨会将于10月11日-19日在尼泊尔蓝毗尼举办,现将会议和征稿信息编发如下,欢迎广大会员积极报名参会,共庆ICOMOS的60周年。会议日程一览1. 顾问委员会系列会议(科学委员会、国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

• OWHC欧美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会议9月召开

OWHC欧美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会议9月召开世界遗产城市组织 OWHC欧洲和北美地区会议将于9月22-24日在卢森堡市(1994 (iv))举行。会议主题为“活态遗产:面向未来设计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议题包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城市历史景观——城市健康 / 卢森堡城市花园会议期间还将组织参观卢森堡城市博物馆和 UNESCO游客中心,以及遗产跑和瑜伽活动。 ...

• 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伊犁举行

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伊犁举行伊犁零距离2025年09月10日 12:22新疆9月9日拍摄的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9月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伊犁举行。研讨会将推出40场学术报告,来自全国高校和边疆地区 ...

• 蒙古国疑似发现新的匈奴单于大墓

最新突破!蒙古国疑似发现新的匈奴单于大墓原创山右的风考古与历史2025年09月14日 20:38山西图片转载自:亚洲考古公众号 据公众号“亚洲考古”文章披露:最近,蒙古和韩国联合考古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考古学家正在蒙古国肯特省巴彦-阿达尔嘎县杜尔利格纳尔斯墓地,发掘一座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匈奴贵族墓葬。这个墓葬长达77米,墓道约30米,石构 ...

• 青海黄河源区确认发现秦代刻石

重要发现!青海黄河源区确认发现秦代刻石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有关情况。 202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 ...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大发现!红山文化曾往西南迁徙,还藏着黄帝"有熊氏"的线索?

2025年8月29日,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宣化区召开的一场考古发布会,让沉睡数千年的郑家沟遗址火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北方遗址,不仅解开了“红山文化晚期人群去哪了”的千古谜题,还把红山文化和黄帝传说牵上了线。 郑家沟遗址藏在张家口宣化区郑家沟村西的高地上,背靠阴山山系熊耳山延脉,正好在“三山两河”交汇的咽喉地带。早在2021年10月,考古队就发 ...

• 第五季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期丨山巅筑古国:牛河梁遗址新发现

由国家文物局、人民网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民网文娱共同承办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五季“寻根·探源”系列讲座正式推出。本季讲座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取十个代表性遗址,以翔实的考古发掘材料,丰富的综合研究成果,溯文明之源,探华夏之根。本期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领队、研究员 ...

• 达勒特古城遗址历史和文化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2025年7月12日,达勒特古城遗址历史和文化学术交流会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自治州首府博乐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博乐市博物馆承办。会议以“解码千年古城——达勒特古城的考古发现与丝路文明重构”为主题,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达勒特古城遗址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来自11 ...

• 社科要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成果

8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专题发布会,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发布11项重大成果。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赵芮表示,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 ...

• 山西昔阳胡窝路金代壁画墓发掘资料公布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省昔阳县胡窝路金代壁画墓发掘资料。据了解,该墓在反映宋辽金彼此融合、影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有突出的价值,对研究宋辽金文化传承、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5月,昔阳县胡窝路南侧山前坡地的一建筑工地内发现一座金代砖室壁画墓。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昔阳宋金文化博物馆的大力配合下,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 ...

• 社科要闻 |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出版座谈会举行

8月19日,《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出席并致辞。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赵志敏指出,80年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浴血奋战,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了世界和平。80年后的今天,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 ...

• 社科要闻 | 抗战史和二战史重大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0日,抗战史和二战史重大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承办。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洪大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出席会议。来自全国抗战史和二战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约100人相聚中国历史研究院,深 ...

• 吉林榆树发现两件古代夫余国青铜器

近日,吉林省文物局对外公布,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榆树市发现了两件夫余国的青铜器为夫余文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  今年4月,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村民赵某,把早年在自家挖菜窖时挖出的两件青铜器上交给文保部门。经鉴定,这两件青铜器是夫余国遗物——青铜鍑和青铜锸,器物器型完整,其形制与吉林市帽儿山夫余墓地出土 ...

• 俞乐琦 | 入华粟特人墓葬考古成果见证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在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卷中,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堪称人类文明对话的典范。南北朝时期,中亚、西亚地区的舶来品通过这个庞大的贸易网络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今天我们 ...

• 西藏考古六十年:重塑高原认知 见证人类文明

“过去60年,西藏考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从初步探索到国际瞩目,西藏考古为全人类提供了“高原文明”独一无二的世界样本。 20世纪90年代末,夏格旺堆投身考古,已主持参与70余项重要考古项目。他说,西藏考古的初步探索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汉藏 ...

• 社科要闻 | 高翔带队赴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调研

8月20—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带队赴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调研定点帮扶工作,看望慰问我院派驻的挂职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向丹凤社科希望小学捐赠图书 本网记者 王宙/摄 高翔一行先后走进丹凤县竹林关镇东楼村、丹凤社科希望小学、文物保护单位“船帮会馆”、丹凤县供销电商公司、丹凤县低空经济产业园等地调研考察,与 ...

• 山西阳城析城山遗址出土494件石制品

8月2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阳城县析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系统发掘资料。该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494件,为研究黄河流域晚更新世晚段史前人类的石器技术演变、生存行为以及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关键新材料。析城山遗址第1、2地点石制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析城山遗址最早于2006年由考古调查队伍在海拔1888米的山顶区域发现细石器遗存。202 ...

• 社科要闻|高翔在陕西调研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

8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在陕西省西安市调研考察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工作,看望慰问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一线考古人员。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将其作为推动考古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要把文物安全摆在考古工作优先考虑的核心位置,确保出土文物得到妥善保护。要打破学科壁垒,推 ...

• 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含山县举行

2025年8月15日至17日,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年会(2025年)·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故宫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含山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凌家滩文化研究院协办。来自故宫博物院 ...

• 济南市高新区谢家村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近日,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高新区谢家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工,并通过专家验收,等级为优秀。 此次发掘是为配合高新区矿车智能制造配套生产项目的土地出让而开展的,历时5个月。发掘期间正值盛夏,考古人员坚持以“党旗固魂 赓续文明”为引领,积极应对高温酷热与持续降雨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加班加点、争分夺秒推进发掘工作,确保了该地 ...

• 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90)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53)赵昊:由神话到实证——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为推动中国考古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敬请关注。主 讲 人赵 昊时 ...

• 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锡业的新发现与新认识

7月22日,“中国南方早期锡业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赤壁开幕。来自国内外30余家高校及考古文博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赤壁,聚焦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锡业的新发现与新认识,研究青铜时代“金道锡行”资源流通,探讨商周秦汉时期南方地区金属资源的研究方法。开幕式 赤壁大湖咀遗址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院凡国栋介绍了赤壁大湖咀遗址2022年以来的考古收 ...

• 王睿 | 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大运河文 ...

• 张建锋 | 细数汉长安城的中国之最

秦始皇灭六国后,把秦国已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政策向全国推广,进行了历史上建立大一统中国的首次努力。其后的西汉王朝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在继承秦代各项制度的同时,也作出了不少改革和创新,使得政治稳定、军事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大一统因此成为以后200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形态和理想统治模式。 兴盛的汉王朝 ...

• “史前墓葬:仪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无锡召开

史前墓葬是研究早期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料,是展示史前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葬仪作为仪式化行为,与史前社会的观念信仰密切相关,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为进一步探讨史前墓葬及其承载的墓葬情境、社会组织、精神信仰等方面的问题,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 ...

• 山西运城盐湖吕儒先秦大型聚落群近年工作收获

吕儒遗址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姚孟街道吕儒村,地处运城盆地腹地,南距盐湖约7公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其分为吕儒、吕儒东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中在吕儒遗址发现有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夏及早商时期遗存。近年来,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这一区域又有不少新发现。吕儒遗址群位置图 2022年11月 ...

• 新发现 | 四川绵阳龟山墓地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墓地概况 龟山墓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龟山顶部,芙蓉溪和涪江在其南部山脚交汇。墓地所在区域属于绵阳市文物部门划定的文物埋藏区,上世纪80年代在其附近曾发掘一座汉代木椁墓,并出土有重要文物。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90余座,出土陶瓷器、铁器、石 ...

• 山西连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陶器体现晋东南与周边文化互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8日公布山西沁县连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下称连家庄遗址)发掘资料。该遗址陶器风格多样,体现了晋东南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 连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沁县故县镇连家庄村西约0.5公里的高台之上。经初步调查,该遗址范围约20万平方米。2020年11月至12月,为配合黎霍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地市文物部门对连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

• “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希文明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川举行

由三星堆博物馆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希文明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于17日至18日在四川广汉成功举行。研讨会旨在借助相关议题的探索搭建起中希学术交流合作的坚实平台。 来自希腊文化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雅典大学、希腊国家科研中心、希腊贝纳基博物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 ...

• 新发现 | 河北午方西庄西北遗址Ⅰ区考古发掘重要收获

2022年3月至6月,为配合雄安新区起步区经济建设,推进土地收储的考古前置工作,以实现新区经济建设、文物保护和考古科研的协同开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保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容城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午方西庄西北遗址Ⅰ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航拍图 该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容城镇午方西庄村西北,紧邻村边养殖场。遗址北距南拒马 ...

• 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者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古墓沟遗址的草编小篓、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文书……这些陈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串起了这一文明碰撞交汇之地漫长的演进轨迹,勾勒出曾经生活于此的不同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变奏——王炳华就是发现这些文物的考古学家。王炳华(左)陪季羡林(中)和任继愈在交河故城。王炳华之子王樾供图 ...

• 考古学不断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考古学作为以实物遗存为核心的学科,通过百余年的探索持续深化着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提供了扎实的物质依据。一、拓展了中华文明的时间纵深 传统文献对中华文明的追溯多始于“三皇五帝”,但考古学通过实物遗存,将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断向前延伸,构建起“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完整 ...

• 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内蒙古境内发现《皇帝北巡之碑》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发现了一处汉文石刻。 该石刻镌刻在一块独立的花岗岩巨石上,在高2.6米、宽1.9米范围内均有字迹,顶部篆书为“皇帝北巡之碑”。花岗岩石面剥蚀严重,保存有“代”“一月” ...

• 新发现 | 山东青岛市黄岛区营前村北遗址考古收获

营前村北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营前村北800米处,遗址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北侧紧邻琅琊古墓(汉代封土墓,系黄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侧紧邻营前遗址(龙山文化贝丘遗址,系黄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通常所认为的战国、秦汉琅邪邑(郡/县)城东南部,年代跨战国、秦、汉。 2025年3月至5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黄岛 ...

• 在文明根基上拓展古典学视野——访希腊克里特大学副校长梅丽娜·塔米奥拉齐

近日,在希腊克里特大学位于伊拉克利翁的新校区,本报记者见到了该校副校长、古希腊文学教授梅丽娜·塔米奥拉齐(Melina Tamiolaki)。作为一位熟悉中国的学者,塔米奥拉齐深切感受到中希高校合作日益紧密。谈及中国学生对古典学的热情,她坦言深受触动,认为这份跨越时空的兴趣正赋予古典学新的生命力。克里特大学哲学院 在这次对话中,塔米奥拉齐从克里 ...

• 【新书介绍】考古学集刊(第32集)

基本信息: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考古杂志社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出版时间:2025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5年5月印次:1ISBN:9787522854281内容简介: 《考古学集刊》创办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32辑,每年出版两辑。该集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 ...

• 山西汾阳北宋元祐八年夫妇合葬墓发掘资料公布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山西汾阳西外环北宋元祐八年夫妇合葬墓发掘资料。该墓的发现对进一步厘清宋、金墓葬的区别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陶魂塔组合的完整性对研究同期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器物的功能用途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墓葬位置示意图 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汾阳市文物局的大力配 ...

• 居延遗址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存

居延遗址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存陈峰 孟燕 潘蓓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25年07月31日 20:08北京7月30日,记者从居延遗址专项调查组处获悉,研究人员在居延遗址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址。该遗址面积约20平方千米,出土陶器、石器及玛瑙碎片等遗物,为研究居延地区史前文化与河西走廊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线索。居延遗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 ...

• “上帝基因” 真的存在吗?

宗教信仰是成长环境、文化熏陶与自主选择的结果,还是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呢?长期以来,学术界不断有人尝试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存在 “宗教基因”吗? 2004年,美国遗传学家迪安・哈默在其著作《上帝基因》中提出,VMAT2基因或许是灵性特质的遗传基础,该基因的某些变体可能与更高的灵性体验倾向相关。不过,他的结论遭到了科学界与宗教界的一致严厉批 ...

•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考古学研究

传说中的 “五帝时代” 是中国古史传说体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 “五帝” 的记载最早散见于先秦文献,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首次系统梳理为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的序列。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传说他与炎帝联合击败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

• 史前丝织业又添新证据!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制和石雕蚕蛹

7月28日,中国文物报发布了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遗址内出土的6枚陶制和石雕蚕蛹尤其引人关注。这些石雕蚕蛹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是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晋南地区史前丝织业相关遗迹已有5处,呈现出从仰韶早期到晚期的完整脉络: 仰韶早期(约6000年前):夏县师村遗址,出土了5枚石雕蚕蛹 ...

• 新疆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作者:马品彦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也是多种文明和宗教的传播汇聚之地。在多种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新疆地区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系。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经过历代发展,同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包容互鉴,深度融合,成为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扎根于悠久的历史土壤之中。从古老的华夏文明起源到现代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交融汇聚,逐渐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深入探究其历史基础,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把握现在以及开创未来 ...

• 文明探源:后岗二期文化与早期夏文化探索

作者:袁广阔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众所周知,夏文化是夏朝时期创造的文化。如果从考古学的角度考虑何为夏文化,大部分考古学家都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晚期夏文化,新砦期文化是早于二里头文化的夏文化。但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研究动向告诉我们,新砦期文化并不是早期夏文化,河济地区的后岗二期文化应当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

• 夏人核心人群起源探索——墓葬视角(一)

夏人主要是指夏王朝主要控制区的人群,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但夏人的核心人群无疑是夏后氏。关于夏后氏起源有很多研究视角,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个问题一时半会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最近看了一些这方面相关的研究论文,深有启发,先简单整理一点墓葬方面的研究资料。墓向视角 墓向通常指死者埋葬时的头部朝向。墓葬的墓向形成原因比较 ...

• 我国早期文明五大代表性遗址

双槐树遗址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是距今约5300年前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被认为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聚落。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了大型版筑遗迹、牙雕家蚕等遗物,显示了约5300年前中原地区的农桑文明形态。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规模表明其具有古国都邑的性质,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早期中华文 ...

• 专家解读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关键时空节点的旧石器考古新发现  ◇王幼平  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迁徙交流的交通枢纽地区,距今5万—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出自百万年人类史发展的高潮阶段,尤为难得的是,以黑曜岩石料为主体的旧石器工业更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的发现。  黑曜岩是史前人类十分珍视的石器原 ...

• “好粗的大梁真吓人”-东呈古佛堂(元、民国.省6)

古佛堂后殿大梁均在一米之上 这个古佛堂位于长治市上党区韩店镇东呈村,原来只是个市保单位刚刚被定为省保,以前也很少听说,最开始注意到这个东呈古佛堂是在两年前的网上,看照片上虽然寺庙较破败但还是被那粗硕的梁栿所吸引,去年特意去东呈村拜访。管理古佛堂钥匙的是位精神健硕的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当时正在午休,听说我们的来意,即刻从床上起来拿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