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墓葬壁画保护方法
墓葬壁画是古代工匠绘制于墓室墙壁上的图案,作为墓葬文化一种独特的展示形式,其意义不同于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宫廷壁画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绘画形式。墓葬壁画作为一种珍贵文化遗产,其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博界的关注。由于墓葬壁画在埋藏过程中很容易受地下自然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湿度、微生物、震动、土质等的影响,因此出土时多数破坏严重。 ...
墓葬壁画是古代工匠绘制于墓室墙壁上的图案,作为墓葬文化一种独特的展示形式,其意义不同于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宫廷壁画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绘画形式。墓葬壁画作为一种珍贵文化遗产,其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博界的关注。由于墓葬壁画在埋藏过程中很容易受地下自然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湿度、微生物、震动、土质等的影响,因此出土时多数破坏严重。 ...
思想实验最早主要是从物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指现实中(或短时期内)无法满足实验条件,从而运用人的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思想实验主要依靠的是人类大脑的逻辑推理而非其他感官系统。思想实验克服了主客观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在人类的科学认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著名的“双生子佯谬实验”“电梯失重实验”等。在考古学中也有 ...
中国长城是世界范围修筑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工程,包括21196.18千米墙体,2.9万余座单体建筑设施,形成了横亘万里的长城防御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和旅游部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依托低空遥感技术,构建中国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分析总结长城资源深度挖掘过程及相关经验,为研究制定长城数字化保护 ...
4月27日,“公众视野下的20世纪遗产——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研讨会”在天津举行。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共推介了102个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第九批项目推介名录详见文末)。自2016年至今,共计推介了九批900个项目。推介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天文历法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方式(阴阳合历)一以贯之地在中华大地传承了五千余年。天文历法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是各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天文历法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被称为全世界最坚毅、最精明的天文观测者”。从现在通常使用的日历中也能一窥我国先秦天文 ...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大型墓葬。经过勘探,基本探明了以一号墓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布局。陵园平面近方形,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面积近15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1项目 ...
4月29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支持的“首届新时代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此次学术研讨会旨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围绕考古学、博物馆学融合发展 ...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4月29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的特展“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开幕。嘉宾为特展揭幕本次展览以科学考古发掘品为主,共汇集来自23家文博 ...
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牧野辽阔,碧草如茵,呈现出独特而美丽的塞外风光。水草丰美的内蒙古东南部,地势开阔,地貌多样,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蜿蜒其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这里也是全国田野考古工作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几代考古工作者接续努力,基本构建起了这一地区史前至早期青铜时代完整的文化序列,为赤峰大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光环 ...
遗迹或器物线图是考古简报或报告的重要内容,其与文字、影像相辅相成,共同展示考古信息。翻开一本报告,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线图,线图的好坏关乎报告质量,也影响考古信息的表达。在平常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常常苦恼于绘图员的短缺,尤其是绘图高手,以至于简报或报告的编写常常遭遇线图瓶颈。我所认识的绘图老手们,要么退休,要么即将退休,年轻人还在成 ...
2022年12月,安阳市政府对安阳市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重塑性改革,在原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古代建筑保护所和安阳市文物景区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寻根古老安阳、叩问殷商文明、探究民族融合”为目标,以省市联合、校地联合为途径,秉承“服务大局” ...
建筑,凝固的艺术,具象的历史,回忆的载体。传统建筑固然受人们珍视,20世纪建筑遗产也不遑多让,如今愈发受到公众关注,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青岛等20世纪建筑遗产众多的城市里,这些建筑已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甚至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成为城市风格特色的风向标,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中。近期,“公众视野下 ...
2024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阜阳市部分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共调查新石器时代至宋代遗址10处,墓葬3处,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窑址1处,此次调查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安徽省阜南县新发现一处商周遗址,该遗址规模较大,保存情况较好,根据其所在位置称其为佛圣寺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了解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的分 ...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强调“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投资兴业,推进文化产业 ...
2023年以来,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各类博物馆、景区、公园及名城名镇名村的客流量出现了突破性增长,文化和旅游领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2023年底至2024年初,各地文旅市场纷纷展开了“竞赛”式的宣传,黑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市抓住自身优势和特色资源,掀起了别开生面的“文旅热潮”,不仅为文化、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带来 ...
雁鹅界古村落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统溪河乡穿岩山村。它因以前有大雁在此栖息繁衍的传说而得名。古村落东高西低,东靠九雁山,西临统溪河。民居群呈三角形排列,由大门屋、底下屋、对门屋组成,汉瑶民族杂居,均为贺姓。这里是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雁鹅界古村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其中民居古朴,人文深厚,清代早期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部 ...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认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都邑性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距今5300年前后,长江下游等地区相继进入了中国早期文明社会——古国文明时代。皖江地区的早期文明曙光安徽长江流域可划分为巢湖流域与皖南长江流域、皖西南两大历史文化区。从大约距今7000年前后开始 ...
吴新智先生是享誉国际的古人类学家,于1928年6月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2021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他是我国古人类学领域的第二代领路人,对中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开展过系统的研究,是古人类“多地区进化”学说的主要提出者之一,是东亚现代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的创立者,开创并推动中国的灵长类解剖学和法医人类学研究。他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
5月18日,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如期而至,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始被“置顶”,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职责所在。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作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宁波博物院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策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底蕴深厚的文化活动,在陈列展示、社教 ...
陶器起源研究是世界性课题,是人类文化发展至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学界关于陶器起源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内研究多集中在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探讨上,且通常从年代上去追溯更早的发现地,并依据南方的材料建立起陶器起源与水生资源强化利用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考古材料不断更新,北方地区也发现了年代稍晚但都处于万年以前的陶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陶器呈现 ...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陕西地下文物遗存丰富的地区主要在关中,墓葬和遗址多在西安周边。近年来,随着西安市城市建设的扩大,很多古墓葬区成为现代城市开发区域,文物考古勘探尤为迫切。南有航天城少陵原,北有秦汉新城洪渎原,这些地区是古代贵族选择万年吉地的主要区域。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墓葬不下百余座,有代表性的是西安草场坡北 ...
桑栎、陈国梁两位先生在《偃师商城几种丧葬习俗的探讨》(下文简称《丧葬习俗》)一文中对偃师商城部分特殊的埋葬习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桑栎、陈国梁:《偃师商城几种丧葬习俗的探讨》,《考古》2017年第4期)。其中就谈及偃师商城石棺墓的来源与性质问题,笔者学习后颇受启发,对其中的观点既有赞同也有不同看法,补识如下。一偃师商城有7座早商文 ...
5月17日下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观察暨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召开。会议特邀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高校和科 ...
虞城马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沙集乡马庄村东南侧,1990年商丘地区文化局曾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到少量方格纹灰陶片,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调查,确认遗址面积约10000—15000平方米。在考古勘探调查的基础上,中美联合考古队于1994年10月 ...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北距长江约15公里,南距太湖约30公里,原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由于取土破坏,现仅残存墩体南坡(图1)。遗址周边水系发达,有内、外两重环形水系,寺墩墩体恰好位于水系的中心,外圈水系大致围合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图2)。遗址东南5千米处,遥见一片海拔高度在100 ...
“灰坑”是田野考古发掘中常用的术语,多用英文字母“H”表示。目前,学术界对灰坑的概念、功能、绘制方式等方面多有论述,但尚未形成共识性的结论,影响了后续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灰坑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考古发掘简报与发掘报告公布的灰坑材料,对灰坑的概念、绘制方式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灰坑”之辨析作为田野考古中最常见到的遗迹, ...
5月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根据《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章程》,来自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等领域的15位专家评委,经过审阅图书、综合评议和投票推荐,从入围终评的50种图书中遴选出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20种。推介活动优中选优,遴选出的图书 ...
6月1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托“张家窑林场4号辽墓实验室考古项目”,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科技赋能——沈阳实验室考古公众开放日”公众考古活动。此次活动是“新时代 新考古 新风貌——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2季)”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辽宁省首次以实验室考古为主题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据介绍,本次活动不仅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文物 ...
如果说安徽蚌埠的禹会村遗址是夏代立国前大禹和涂山氏的遗存,肥西三官庙遗址则为文献记载的“桀奔南巢”事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想象空间。巢湖岸边惊现夏商之际青铜器群2018-201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引江济淮工程范围内的肥西县桃花镇三官庙遗址进行了发掘。三官庙遗址及地貌环境根据出土陶器,该遗址属于较典型的斗鸡台文化巢湖类型遗存,而出 ...
2024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新质生产力”一词便频频出现在报刊及文论中。认真研读后发现,它不仅明确服务高端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也为城市建设、创新设计、文博发展等提供了超越传统形态模式,实现变革和创新的要求。当下,用改革发展之思,审视遗产保护传承需要新质生产力助力,本文主要围绕20世纪 ...
礼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踏入文明的重要标志,良渚社会作为早期中国礼制文明的先锋,是由玉器所表述的文明社会。玉锥形器为良渚文化典型玉器,未见文献著录,因其用途不一,依据形制特征定名。在墓葬中主要存在三种使用方式:第一种为单数成组放置于墓主人头部,尖端朝上,其中一件最长,其余成对渐短;第二种为单件放置于墓主人身侧;第三种为随葬于觚旁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多次论述并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文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立足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家队的职责,持续担当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命,聚焦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在光纤技术、缪子探测技术、信息提取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特开辟专栏,对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在 ...
6月6日,“守护文化根脉 传承历史文明——2024年海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日”活动在圆明园举办。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圆明园管理处有关负责同志和首都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共同参加此次活动。近年来,海淀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3年12月,三山五园成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全国的文物保 ...
6月6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筹备会议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来自北京、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25家文博单位、高校、研究院所、媒体、文保企业等齐聚三门峡市,共商筹备成立“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大计。本次筹备会议由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会议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仰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考古工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增强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 “2024年度陕西考古成果交流会”将于2025年1月10日至13日在西安召开。会议以“2024年度考古新 ...
6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阜新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查海遗址群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辽宁阜新召开,来自十余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本次研讨会以“续写八千年西辽河文明新篇章”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查海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围绕查海遗址群今后的文化内涵阐释、保护利用、文旅产业融 ...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区北部的上村岭上,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经历过了1956-1957年和1990-1999年两个阶段的发掘,发掘清理了M1052虢太子墓、M2001虢季墓、M2012梁姬墓、M2011虢国太子墓、M2009虢仲墓、M2006孟姞墓、M2010大夫墓、M2013醜姜墓等一批高等级墓葬,发掘者判定虢国墓地的具体年代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可能为虢 ...
济南市章丘区文物资源数量位于全省前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章丘区大遗址具有数量多、面积大、价值高的特点,城子崖遗址、西河遗址、洛庄汉墓、危山汉墓、焦家遗址先后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章丘区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利用 ...
监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以中国古代监狱为研究对象的群体多为法律史方面的学者,鲜有考古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对中国古代监狱遗迹提出一点遐想。上海政法学院王志亮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监狱史》中,将中国古代监狱的发展划分为孕育与诞生(原始社会—春秋)、成长与成型(战国—宋)和 ...
12月24日,中国知网主办的“2024年度知网学术影响力评价系列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中国文物报》在“历史、地理”(第1位)、“工业技术”(第4位)、“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第9位)三个学科领域进入“2024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名单。知网发布的《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评价报告》(简称《报告》)从学术文献引用的视角,揭示报纸在学术研究中 ...
今年5月18日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武王墩考古新发现》。片中曾展示两枚竹简的红外影像。其中一枚的字迹依稀可见:“……二人皆玄备觟冠执……”“觟冠”,亦见于其他战国简册。望山简2-62:“二觟冠,二组缨。”整理者指出:“‘獬’从‘圭’声,古音与‘解’极近。……‘觟冠’亦即‘獬冠’。《淮南子·主术》‘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 ...
确定采掘人资格是古物采掘法制化管理的基础,“采掘古物应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辖之学术机关为之”是我国古物立法史上对采掘人资格的首次规定,该条款的立法渊源可追溯至“发掘古物为国立学术机关之独有权”原则的确立过程。作为我国近代古物立法的最高成就,《古物保存法》在古物保护和法制化管理上的多项突破均成型于其草案时期。从严智怡提案“限制发掘古 ...
在香港成为现代大都市之前,是由一系列围村及渔村组成的。时至今日,“八大渔港”中大多已随时代变迁难觅昔日图景,而名列其中的大澳渔村,因其位于离岛的地理位置,以及近十几年来香港政府、当地社区、学界、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仍保留着山海相映的如画景观、独特丰富的历史层积,以及居民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大澳今昔:小渔村华丽转身的故事大澳渔村 ...
无论是村庄,还是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城市,我们都生活在人工环境里。除了一些飞翔的鸟儿,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什么野生动物了。甚至有些驯化的动物也生活在专门的养殖场,为了能更为高效地提供肉食而机械般地不断进食。食物都在超市的货架上,甚至在手机里,我们似乎忘记了它们都需要阳光和雨露,都有野生祖先。我们似乎也产生了幻觉,人类可以无所不能,但 ...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成果不断丰富,亟待保护修复的文物也愈来愈多。长期以来,大量考古出土(出水)的陶瓷文物都采用了考古型修复,即对破碎的器物进行简单的清洗、粘接和石膏补配处理,其目的主要是便于考古工作者开展器物类型学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文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修复师应尽可能提升文物修复的效果,挖掘文物的价值内 ...
6月21日上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编著的《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一书,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的科学出版社展台对外宣介。该书部分主创团队成员与广大读者和媒体记者进行了图书分享和交流。该书总策划兼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国春编审介绍了组织编撰这本书的缘起及意义。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根据《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楚国发源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汇的丹水流域,最初“土不过屯”,自周成王封熊绎于丹阳之后,作为诸侯国的楚国才开始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拓展到江汉平原、两湖流域、淮河中游及上游局部地区、长江下游的部分地区,成为雄 ...
6月25日,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在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班。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武汉大学、哈佛大学等单位相关代表出席开班仪式并和学员们交流座谈。开班合影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的组织下,依托盘龙城遗址,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 ...
6月28日,“牛津话绘本世界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览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英国驻华大使馆等相关机构代表出席展览开幕式。本次展览由上海鲲集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牛津大学出版社首度独家内容授权。展览将于6月29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八展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并持续展出至10月27日,期间还将开展双语研学等活动,丰 ...
从南湖的小舟到长征的雪山,从抗日战争的硝烟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从香港回归的百年期盼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一幅幅形象传神的剪纸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生动写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讲好党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特别策划并推出《“剪”映党史》主题展览,于6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