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经敦煌与且末间的交流交往郑炳林 魏迎春内容提要且末是与西汉交往最早的西域诸国之一,因其地处西汉出敦煌通西域的南道之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尽管且末国小民少兵弱,西汉政府仍然非常重视同且末的交往和对且末的经营。但《汉书·西域传》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且末都很少,特别是与且末的交流交往记载的就更少,这些珍贵的资料就保存在敦煌 ...
丝绸之路作者简介 田海峰,1986年生,河南杞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唐代西域史。近年来,在《唐史论丛》《西北民族论丛》《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丝绸之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环塔里木汉唐遗址》(与张安福先生合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新疆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安西大都护府军防布局研究”(19VXJ ...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是供奉武圣关公的庙宇,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庙内保存有明清时期殿堂、楼阁、牌坊等单体文物建筑40余座、百年直至千年以上古树百余株,以及铁质、石质的附属文物30余件(套),在文物库房里保存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馆藏泥塑、铁质、铜质、陶、瓷、古籍善本等馆藏可移动文物千余件(套)。解州关帝祖 ...
2023年,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了太原盆地昭余古湖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研究课题与太原地区先秦古城址调查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搞清太原盆地古代城邑分布和古城址保存情况,其中包括古城的时代、规制、分布、沿革等信息,以及调查区域的人类活动、居住、迁移情况,调查成果同时要为本区域内古城址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充分发挥文物调查在文物保护工 ...
一、自然与历史研究自然在历史研究中长期缺席,与流动的历史相比,自然被认为是静止的,这一属性使得自然与传统历史的研究对象天然相悖,自然既然被认为是一成不变的,那么自然本身就无历史可言。近代以来,Henry Thomas Buckle、Friedrich Ratzel、Ellen Churchill Semple、Ellsworth Huntington等学者使得环境(或气候)决定论一度备受欢迎,有矫枉过正 ...
盛夏的清晨,在湖北省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对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地里埋头工作,头戴遮阳帽,手拿手铲,一手支撑,另一只手用毛刷小心翼翼地刷掉文物上的浮土,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其中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孩向记者开心地展示她的最新发掘成果——一只陶罐把手。这时,其他几名学员也快步走到探方前,遗物装袋、填写编码、绘 ...
炎热的三伏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安杨官寨遗址考古队队长杨利平收到一条隔着12小时时差的微信:“回想6月24号,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杨官寨的考古工地上。我还记得当我用手铲刮面时,首次看见土面上出现暗橙色夹砂陶片一角时的激动。在您的指导下,我逐渐理解了我负责的探方内的遗迹现象和层位关系。能来到杨官寨遗址参与暑期发掘,我感到非常荣幸 ...
2024年6月至7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北京、陕西、湖北三地文物部门、考古机构和相关高校的协同配合下,依托北京琉璃河遗址、陕西杨官寨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举办了3个国际田野考古学校。此次暑期学校联合美国田野考古研究院开办,通过多元的培训形式,分享中国考古学理念、方法与技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学生,在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同学习同交 ...
8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学术交流会·2024师宗——以西南夷考古为中心”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和高校近50名考古、文博、文保、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云集师宗,围绕考古学视野下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 ...
8月19日,“数字融古今,指尖阅山海”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上线发布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下,来自全世界的上万件文物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跨越山海,汇集于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之中。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蒋涤非、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湖南广电集团董事长龚政文以及首批入驻平台的14家博物馆馆长和文博领域代表出席发布 ...
8月7日至8日,“济南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研讨暨再回故乡 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系列学术活动在山东济南举行。活动邀请全国建筑、文博、城市设计、高等院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畅谈马国馨院士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代表的学术贡献,考察济南古城和老商埠片区保护利用情况,为济南城市文化遗产提升与活化建言献策。在山东大学举行的马国馨建 ...
山东省济南市青宁村墓葬位于济南市济阳区崔寨街道青宁村旧址西500米处,2023年5月至12月,为配合工程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占压区域的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图一 位置示意图本次发掘面积为5400平方米,共清理宋金至清代墓葬255座。其中宋金墓葬17座,元代墓葬19座,明代墓葬133座,清代墓葬55座,时代不明的墓葬31座。大多数墓葬均遭到不同程度 ...
雕龙碑遗址,全称“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县级市)鹿头镇北3千米的武庄村南。该遗址地处南阳盆地的东南部,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两山之间的随枣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地区和江汉平原的要道。雕龙碑遗址内出土有大量日用陶器、生产生活工具,并存在多间大型地面式房屋建筑和随葬品丰富的墓葬,是汉水中游地区 ...
7月16日至17日,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互动与交流(温泉·2024)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召开,会议旨在开阔史前考古学者的学术视野,从边疆看中原的独特视角,深刻领悟和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边疆 ...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的格局和风貌逐渐趋同,“千城一面”成为普遍现象,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尤其体现在缺少对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既导致城市历史文脉的割裂、人文和生态环境品质的较低,也难以满足公众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得城市文化自信、地域文化认同逐渐弱化,也造成了邻里关系和社会情感的冷漠,更失去 ...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纳入全国数字治理体系,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迫切需求。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下,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研究和 ...
瑶台柳园岗墓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北郊三元里瑶台村。1982年7月,为配合工程建设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43座西汉南越国时期墓葬。柳园岗墓地的发现为深入认识南越国文化面貌及探讨西汉南越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提供了难得资料,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鉴于发掘简报中未能就此问题展开充分论述,本文拟对柳园岗墓地的主要文 ...
自20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首现马车实物以来,关于古代车马的研究已成为先秦考古的重要组成。只是考古所见的绝大多数车辆,均为两轮车,通常由2马或4马牵引,于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不过,近年来发掘出来的实物、模型等资料表明,先秦至秦汉时期,驰骋在华夏大地的车型,恐怕还有更丰富的形态。四轮车。秦陵西区陪葬墓(QLCM1)的北墓道内发现1辆四轮独辕木 ...
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赵维玺 张正泉摘要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
《西域闻见录》民族志书写特征论析沈雪晨 阿比古丽·尼亚孜摘要《西域闻见录》是记载清中前期的西域史地、民族风俗的重要私修著作,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从民族志文本分析的视角考察了《西域闻见录》的写作意图、行文逻辑与编纂体例,探讨其在民族志视域下的书写特征。作者七十一在“自序”中完整表达了自己基于亲历见闻、为弥补相关典籍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暨《新疆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审稿工作会议”综述鲁 迪2011年4月16~17日,由《新疆通史》编委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暨《新疆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审稿工作会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交流近年来新疆魏晋南北朝时 ...
徐步云生平及其西域诗作研究史国强 崔凤霞内容提要清代乾隆年间徐步云和纪昀因卢见曾两淮盐引案漏言而同时遣戍西域,两人都留有西域诗作,但徐步云的西域诗却少为人知。作为最早以“新疆”一词为题的创作者、西域统一的见证者、兴屯的亲历者、西域山水风物的歌咏描摹者、土尔扈特部族回归的目击者、清代西域新诗风的引领者,徐步云的西域诗不仅具有重要的 ...
永乐时期(1403-1424),明朝与帖木儿帝国是当时亚洲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经济文化均处于各自辉煌阶段。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藏《牵马图》残本、《海东青图》以及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细密画《花园宴会图》,是记载这一时期两国经济文化交往的珍贵历史图像。画面中出现的大西马、海东青、猎豹,呈现出当时亚洲宫廷狩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织金服 ...
汉简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读冨谷至教授简牍学新作札记童 岭内容提要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冨谷至教授,是日本东洋史学界汉代史和简牍学研究的巨匠。在其诸多著作中,《文书行政の汉帝国:木简·汉简の时代》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本新作。本文试图从纵向“京都学派”三代简牍学学人(森鹿三、大庭修等)的发展脉络上,以及横向比较王国维、白乐日等 ...
作者简介罗帅,1985年生,湖北大悟人,博士(后)。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历史与考古、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汉—贵霜关系与丝绸之路的兴起研究”等课题,出版专著1部,在《考古》《考古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内容摘要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将塔里木盆地纳入治下,设立西域 ...
抚柔殊俗:唐与突骑施关系研究赵梦涵垂拱以降,唐在西突厥“十姓”施行的册封阿史那氏为首望的羁縻策略已失去效力,后突厥西侵中亚,突骑施逐步统摄“十姓”,发展壮大。唐自此始与突骑施接触,但仍沿用册封阿史那氏为“十姓”首望的羁縻策略。突骑施第二任可汗娑葛死于抵抗后突厥默啜西征的战争。苏禄可汗时期,因抵抗大食东侵有功,唐日益倚重突骑施,唐 ...
欲谈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可不谈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而要讲红山文明,大凌河畔的牛河梁遗址无疑首屈一指。牛河梁遗址区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点数量已达四十余处,其中第一地点尤为引人瞩目。1983~1985年试掘的第一地点“女神庙”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无前例的重大发现,“女神像”等珍贵文物一经出土便吸引了全国考古工作者的目光。以牛河梁遗址坛 ...
晋国,是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它起源于西周、鼎盛于春秋、结束于韩赵魏三家分晋,立国660余年,历经38位国君,春秋时期曾称霸中原150余年,创造了璀璨的晋文化。考古资料表明,“曲村—天马”一带正是晋国在西周时期的都城所在地,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曲村—天马遗址核心区域发现了晋侯墓地,从 ...
洛阳地处黄河中游的河洛地区,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丝绸之路、万里茶道、隋唐大运河和红军长征四条文化线路在此交汇,特别是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和邙山陵墓群沿洛河两岸密集分布。这些考古遗址规模大、密度高、时间跨度长,是千年古都洛阳价值最突出、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见证 ...
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据古籍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环南海沿海居民已经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的南海海洋文明。船舶是世界上一切海洋文化的主要载体,自古以来,通过航运的物品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他们因消失于海底而不能反映人类多方面的历史。 ...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物质性”“物质性”即客观存在的物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它包括宫殿、坛庙、寺观、佛塔、石刻、壁画、园林以及建筑施工图纸、手稿等文物。古往今来留存下来的各种类型的建筑文化遗产,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西安的大雁塔、洛阳的永宁寺塔、正定的隆兴寺摩尼殿、大同的华严寺大雄宝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等,对研 ...
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西南约150米处,2018年-2019年度对该遗址进行完整揭露,发现了一批诸如环沟、围墙、房址等重要遗迹,大量柱洞分布、组合较有规律,部分可组成完整的房屋建筑单元,聚落外围是由柱洞形成的围墙。该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龙山时期小型围墙聚落,也是唯一一处聚落全貌和演变过程得到清晰完整揭露的遗址,故 ...
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之际,9月9日,“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民族元典”“轴心时代”“中华一统”“交流互鉴”“文化高峰”五个单元,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植根中华文脉,聚焦典籍深刻内涵,同时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 ...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着深厚的史前基础和独特的文明基因,史前考古发现不断强化着中华文明探源的多元视角。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深入研究这种文化根基,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历史,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 ...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村落,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是研究中国历史、建筑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料库。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于家村全貌(何克宁/摄)井陉,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的晋冀交界处,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 ...
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西南约150米处,2018年-2019年度对该遗址进行完整揭露,发现了一批诸如环沟、围墙、房址等重要遗迹,大量柱洞分布、组合较有规律,部分可组成完整的房屋建筑单元,聚落外围是由柱洞形成的围墙。该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龙山时期小型围墙聚落,也是唯一一处聚落全貌和演变过程得到清晰完整揭露的遗址,故 ...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为加强中法友好交流,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承办的“丝路丹青——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传摹展”,于当地时间9月18日上午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红革、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迪迪埃·贝奈姆、法国 ...
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横亘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矿带富含铜、铁、钨、锡等资源。安徽铜陵地处成矿带的中段。目前的考古调查和已发掘的资料显示,铜陵地区的铜矿开采、青铜冶炼活动肇始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勃兴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汉唐,衰落于北宋,至明代基本停止,延续时间达2000多年未曾中断。新中国成立后,铜陵的铜工业继承并发展了古代 ...
2021年8月,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对接文物行业对文博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成立了行业工作组及研制组,对文物行业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教学标准进行了修(制)订工作。经过工作组一年的研究,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版的职业教育本专科专业简介。在新发布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本专科专业简介中将文物修复 ...
长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山海关、北京八达岭、甘肃嘉峪关名列其中。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山海关长城。河北现有12处23个长城点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岭长城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长城保护 ...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是长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名片。目前发现的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及考古发掘的大批精美文物,对研究汉代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大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近年来,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长沙始终将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保护置于首位,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致力于 ...
9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基地承办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在山西襄汾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文明与国家的概念与标准,历史学、考 ...
“黄淮七省考古论坛”是由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七省考古院(所)联合举办的文物考古学术交流会,为展示黄淮地区考古工作成果、深化学术交流与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9月11日至12日,第十二届黄淮七省考古论坛在河北保定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河北省文物局局长罗向军、保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安悦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 ...
鲁东南地区是海岱文化区的腹心地带,五莲山脉东西两麓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冲,北接胶莱,南控沂泗。古国时代晚期这里孕育了丹土、两城镇和尧王城等重要史前城市,开启了泰沂山脉和黄海之间文明化进程的序幕。1934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了鲁东南沿海地区的田野考古调查,是本地区科学考古工作的开端,迄今已跨越九十年春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8月23日至25日,“浙江大学中国大遗址考古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主办,大遗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学研究所承办,主题为“大遗址考古与中华文明”,来自全国各地文博考古行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方志伟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 ...
9月21至22日,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以下简称文博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撷翠:第二届复旦大学陶瓷考古论坛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二十余所文博机构、高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龙泉窑考古新发现”“龙泉窑与历代宫廷的互动”“龙泉窑的工艺交流与影响”“龙泉窑对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等四 ...
太湖地区发现了一件“虎纹刻符”石钺,出自无锡宜兴市的丁埂遗址。丁埂遗址紧临太湖西北岸,2022年8月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良渚文化的遗物,“虎纹刻符”石钺便在其中。这件石钺发现于良渚文化的祭祀高台上,双面均刻有“虎纹”、“鸟纹”以及“卷羽”等符号。这是太湖边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虎 ...
10月12日,北京阅读季度名家领读“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轴线的故事”主题活动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办。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从钟鼓楼到万宁桥,从景山到故宫,从太庙到端门,从社稷坛到天安门,从正阳门到天坛,从先农坛再到永定门,北京中轴线的15处遗产点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目光。本次活动带领观众了解中轴线的故事,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国第一历 ...
自东汉时期,就已经有再用汉画像石墓的出现,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再用汉画像石墓已经有了很细致的研究,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再葬汉画像石墓”“再用汉画像石墓”“盗用汉代坟墓材料建墓”等。根据出土资料初步整理,滕州目前发现的再用汉画像石改建墓至少有6座,其中汉代1座,三国1座(造纸厂石椁墓),西晋1座(元康九年汉画像石墓),宋代1座(官桥后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