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工作会议在浙江仙居召开
汤遗址是“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课题的重要工作对象之一,今年恰逢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同时也是本课题开展的第二个年头,为纪念下汤遗址的发现与工作历程,进一步推动课题的开展,10月26日,在浙江省仙居县召开了“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 ...
汤遗址是“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课题的重要工作对象之一,今年恰逢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同时也是本课题开展的第二个年头,为纪念下汤遗址的发现与工作历程,进一步推动课题的开展,10月26日,在浙江省仙居县召开了“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 ...
11月4日至8日,首届世界新石器时代考古大会在土耳其尚勒乌尔法召开。大会吸引了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486家机构的约1000名新石器时代研究学者。大会以“全球视角下的新石器时代”“区域视角下的新发现”为主题,在45个不同的分会场中举行了687场学术报告和62个海报展示。此次大会由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土耳其旅游促进和发展局支持,并与伊斯坦布尔大学与哈兰 ...
2024年8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菜越社区清理三座三国时期大型砖室墓。菜越墓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建设路以南,杜甫巷以东,菜越巷以北(图一)。2024年5月至6月,为配合襄阳市基本建设,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樊城区菜越社区勘探发现一批东汉至唐宋时期墓葬。8月至9月,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湖北省 ...
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被深刻阐述和概括,它们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五大特性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三个王朝的国家祭祀活动,不仅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悠久传统,更融入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时代印记,鲜明地展现了中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省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石破天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直言:“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但还不是我国文明的起点,寻找比这还早的文明,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学界开始把对中华早期文明的关注重点从距今4000年的中原地区转向距今5000年以前的辽西地区。因此,1983年红山文化“坛”、“庙”、“冢”的考古发现成为直接 ...
西老庄位于青岛莱西市院上镇,处于小沽河东岸,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原定为一处汉代墓葬群。2023年11月,为配合青岛市小沽河防洪排涝及水源利用工程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涉及的西老庄汉代墓葬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2024年3月在发掘墓葬过程中,在某些墓葬的填土内发现少量燧石或石英材质的石片和石块,具有人工打制痕迹,推测为旧石器时期 ...
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本次会议聚焦夏商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的四个项目分别为: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古城村遗址:新发现极大可能为二里头都邑城墙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地处洛阳盆地中 ...
十一月四日至六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近年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用考古成果诉说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其中“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结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开展具有本馆资源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 ...
大家上午好!我是青藏考古队的技师贾会,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学员代表在这里发言。在这个寒风凛冽却热情洋溢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行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北京,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亲自指导,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过去的几天,我们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这一切都离不开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辛勤付出。在此,我想再次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五天的学习 ...
会议时间:2025年1月6日上午9:00—12:20,下午14:00—18:102025年1月7日上午9:00—11:50,下午14:00—18:00会议地点: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6层鼎堂厅
论坛时间:2025年1月9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8:30论坛地点: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6层阳明厅
会议时间:2025年1月8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会议地点: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1层琼山厅
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的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顺利举行,来自全国近百名边疆考古相关专家学者代表相聚一堂,51场边疆考古专题学术报告轮番登场、同台“论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围绕边疆考古议题展开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学术报告内容丰富 这51场学术报告的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区 ...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考古为印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24年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重现了历史上边疆地区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文明交流互动、交相辉映的生动故事。东北地区:与中原的青铜“二重唱”东北地区和中原之间的交往交流历史悠久,从青铜器制作方面亦可窥见一斑。考古发现,商王朝的青铜器 ...
我是来自安阳工作站的技师魏庆超。首先,请允许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领导汇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11月5日,在殷墟博物馆,我有幸发挥自己的英文特长,向来自世界各地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外籍专家介绍了以甲骨文、青铜器、宫殿与王陵等为代表的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专家们对此赞不绝口,同时也与我分享了他们灿烂的文明。古典学大会不仅加深了专 ...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是一处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遗址群,遗址面积五十余平方公里。1981年调查发现,1983年开始正式发掘,至1986年,牛河梁遗址最广为人知的坛、庙、冢三类遗迹都已发现。“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因其特殊的遗迹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牛河梁遗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考古 ...
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所拥有的进入国家阶段的,包含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其起源于距今8000多年,形成于距今5100年前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归根结底是一个整体。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或统一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始原根本。一个文明最根 ...
唐代乡里制在于阗的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新出贞元七年和田汉文文书为中心张铭心 陈浩内容提要本文以新发现的《贞元七年七月杰谢乡牒为请大王处分事》文书为线索,针对唐代于阗的乡里制度、杰谢与质逻的关系、于阗王的地位、阿摩支以及于阗陷蕃的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所介绍的这件文书不仅首次证实了唐朝乡里制度在于阗的实施,而且是和田地区目 ...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在抗战期间的活动吐娜内容提要本文对反帝会的成立背景及在训练干部、动员民众、宣传抗日,特别是在动员抗日募捐、援助抗日前线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了阐述。一 反帝会的成立与发展及其性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兴起。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与社会主义苏联相邻,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 ...
【作者简介】王欣,新疆五家渠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耿蕾,新疆奎屯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博士生,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重点项目(23VXJ001)【摘要】唐朝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其内容和形式、深度和广 ...
《暾欲谷碑》所见开元初突厥政局陈 浩内容提要开元四年(716)突厥汗国的政局动荡,是观察7~8世纪欧亚政治秩序演进的重要节点。牵涉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暾欲谷在政变前后的相关事迹,在汉文史料中仅有寥寥几句,但其纪功碑却蕴含了丰富信息,故《暾欲谷碑》成为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文本。若将突厥碑文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解读,则《暾欲谷碑》的刻立时间 ...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迹新探李宗俊内容提要唐代敕使印度的外交家王玄策应为曾出使大夏等中亚古国的王名远,二者为名与字的关系;《大唐天竺使之铭》为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去程所刻,该序铭对于廓清“吐蕃—泥婆罗道”的南段走向十分重要,并是王玄策途经该道宝贵的标志性遗迹;王玄策数次出使曾先后取道“吐蕃—泥婆罗道”与西域古丝道,历次往返及相关事 ...
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评介高克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教授的新著《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22年)是被誉为“南开史学品牌”的《南开大学史学家论丛》第四辑系列中的一册,也是杨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六卷本(即将由中华 ...
早期伊利汗国史料《蒙古消息》的文献学考察马海若内容提要《蒙古消息》为少数成书于《史集》之前的伊利汗国史料之一,记载了成吉思汗兴起至阿合马被杀之间的史事。其中可与《史集》对应之处颇多,但也保留了大量独出材料。该文本应当有多种材料来源,其中部分内容可以被视为《史集》的同源材料。但拉施特在编纂《史集》时,并未直接采用《蒙古消息》。对于 ...
邵强军,甘肃天水人,敦煌学博士。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威尔士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丝绸之路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与西域石窟艺术研究。出版《图像与政权:敦煌曹议金第98窟研究》等专著3部,在《敦煌学辑刊》《人民日报》《中国美术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 ...
清末新疆建省后协饷问题研究刘锦增摘要:光绪初年,随着国内政局的稳定,清政府着手重建协饷供应制度。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将甘肃、新疆协饷合并为“甘肃新饷”,其中,新疆分得七成。同时,清政府还明确了新疆协饷的数额、来源、解送方式及解饷奖惩措施等。不过,建省之初,由于伊犁将军和甘肃新疆巡抚职权划分未定,新疆各地所需协饷的估拨权并不统一。清 ...
唐代前期西州老年人口试探——基于对吐鲁番出土相关文书的考察王春花内容提要唐太宗贞观年间至玄宗开元年间,西州的老年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的6.4%~10.9%,有老人户约占18.7%~33.3%,比例均呈递增趋势;老年负担系数约为10%~19.8%,社会负担系数在56.5%~91.8%之间,社会负担相当沉重。在老年人口中,女性一直多于男性,丧偶率也高于男性,老年人生活的 ...
清同治年间新疆协饷的调整与效果刘锦增内容提要同治年间,为保证新疆的协饷供应,清政府先后三次调整新疆的协饷供应制度。同治二年(1863),清政府将新疆协饷改为专拨新疆南北两路经费银,不再先行解往甘肃再由陕甘总督分发新疆,而是直接解送新疆。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改拨新疆月饷,明确由山西、山东、河南、直隶四省解送,辅之以新疆专款。同治后 ...
清代新疆茶务探微蔡家艺内容提要本文探索了每年输入新疆的官茶额数,论证了新疆晋茶与新疆官茶的区别,考察了新疆晋茶(杂茶)所涵盖之茶品,破解了伊犁产茶说之谜。有关新疆茶务问题,史籍记载,向多龃龉,笔者数年前曾写了一篇《清代新疆茶务发展述略》的文章(载《明清论丛》第七辑),就其发展变化经过作了较为全面的阐发。然因篇幅限制,有些疑难问题 ...
大犍陀罗地区新发现的胸饰研究〔法〕奥斯蒙德·波比拉赫奇 著张利明 译 张惠明 审校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一件尚未公布的、装饰有诸多佛像和菩萨像的公元6世纪铜鎏金胸饰,其有着独特的图像学特征和象征意义。胸饰上图像的配置前所未见,与包括犍陀罗、中亚、中国新疆及西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密切相关,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胸饰产生时佛教信仰、文化与艺术在大犍陀 ...
作者简介丛振,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任聊城大学融合发展处处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游艺文化研究。
商帮对清代以奇台为中心市场体系发育之作用张慧芝内容提要清中后期,新疆逐步形成了奇台为中心,包括天山南北和蒙古西部的区域性市场体系。鉴于期间新疆、蒙古等北方牧区,市场体系发育的主要动力是数量庞大的南北农、牧产品贸易,除了交通网络之外,在长途贩运、贸易过程中,担当主力军的商人集团——商帮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地区市场体系发育的因素诸多 ...
民国后期新疆的工商同业公会刍议贾秀慧内容提要本文从新疆工商同业公会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内部运作模式、经济社会功能、与商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各业公会是商会的基层组织,尽管新疆的工商同业公会产生的时间晚,发展也很不完备,但在推动新疆行业近代化和稳定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政府和商民间进行沟通 ...
“安石榴”正名——兼谈外来词的相关问题楚艳芳内容提要“安石榴”又名“石榴”、“若榴”、“丹若”,是东汉时来自西域安息国的一种作物。很多学者都认为“安石榴”的这一系列名称都是外来词,还有些学者用它们来还原伊朗古语。经考证,这些词都是汉族人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出的新词。一、 “安石榴”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字记载历史 ...
纹样,是装饰类花纹的总称。比文字更早诞生的纹样,一直是文化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直观的形象写照。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纹样表达体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在礼制、仪式、审美和情感交流等方面彰显着独特价值。闻名于世的彩陶文化、青铜工艺、玉器、漆器、金银器、瓷器、印染、织绣工艺等的纹样中所蕴 ...
敦煌莫高窟第237窟是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在过去的研究中,学界对绘于该窟顶部的托日月六臂菩萨瑞像的身份暂无定论,且几乎未见学者进行过专题讨论。本文在溯源于阗地区出土木板画和壁画遗存的基础上,结合于阗文及藏文翻译文献的记载,重点探讨了这身菩萨的身份问题,判定其为弥勒菩萨,分析其中包含的多元风格,并认为其应是来自于阗的瑞像。 ...
2019年下半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全国各地博物馆策划推出的一系列国庆展览将“博物馆热”推向了高潮。以北京为例,可以看到来自湖北的曾侯乙尊盘、新疆的小河公主、陕西的跪射俑、良渚的玉琮王等等,很多展品都是未曾离开过原馆的“镇馆之宝”。2019年的国内馆藏文物是“忙碌”的,但这种“忙碌”将会继续。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 ...
蓬勃发展的专题博物馆从内容的角度对博物馆做大的分类,博物馆一般可分为综合(性)、专题(性)两类。专题博物馆,即指利用表达特定或单一主题的藏品,围绕该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业务活动,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博物馆。相较于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特色更加鲜明,覆盖领域、行业、地域更加广泛,数量上亦占据绝对 ...
在博物馆暂时不能开门迎接观众的时期,博物馆工作人员变身“主播”,在抖音直播涨粉、淘宝直播带货,博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一时间大热起来,甚至出现了一些网红博物馆和主播。“在家云游博物馆”“云春游”等博物馆直播活动应接不暇。在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同时,博物馆人也应该稍作冷静,思考一下这种新现象,以期在未来博物馆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这种方 ...
在各类文创产品中,红色文创一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研究价值。红色文创是指对红色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对其的开发和运用,从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国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红色文创的开发设计中,红色文创的关 ...
在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越来越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关注。作为博物馆的文创工作者,报名参加了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博物馆文化创意线上培训班”,收获颇丰。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反思自身的文创工作,对博物馆文创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体会。●“大文创”给公众带来新体验●当今,博物馆文创开发所探讨的多为“大文创”概念, ...
受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影响,我国乡村遗产保护危机重重,而活化利用需求却日益增强。此次“文旅融合”系列课程将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列为核心主题之一,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直面传统村落消失问题,通过以文促旅,开展居住旅游的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线性遗产和革命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借助传统村落的保护、修复与价值挖掘,古代遗址的发掘、研究与保护, ...
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作为全国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为了满足观众对展览需求多元化和专业化,许多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展览,以拓宽服务范围, ...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网络音乐仅次于网络视频居于第二位,这既是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发展的结果,也是用户应用场景变换的结果。“耳朵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耳朵 ...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载体,到博物馆旅游“打卡”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兴起,我国博物馆纷纷挖掘新媒体功能,努力将新媒体建设成博物馆发声的文化传播阵地,有力促进博物馆旅游业发展。今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 ...
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和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在竭尽所能地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的同时,如何实现文物的永续保护和利用,是每个文博人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数字化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博物馆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传统博物馆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普遍较弱,承担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多为跨行业领域的电子信息或互联 ...
古遗址、古墓葬是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重要类型。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其中古遗址类193282处、古墓葬类139458处,占登记总量的43.4%;而在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古墓葬共计1612处,约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分之一。 古遗址古墓葬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价值重要、保护管理现状复杂,常常 ...
文物之所以称之为“文物”,顾名思义是“有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内涵即文物价值之所在,没有文化内涵的物质只能称物品、物件,而不能称为文物。 根据《文物保护法》之规定,文物保护的对象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