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对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最小干预”的认识

陶瓷文物是文明的见证物,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受中国传统古玩修复思想和以布兰迪修复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理论的共同影响。前者讲求掩盖病害,力争以完好示人,存在改变文物原真性的嫌疑;后者因为文化差异和文字翻译的障碍,被简单理解为“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再处理”三原则。在实践过程中,两者混搭, ...

• 考古视野下的四方城

遗址概况四方城遗址位于保靖县迁陵镇要坝村,由南北两个相连的台地组成。北台地近方形,东西残长255米,南北残长350米,海拔约224米,面积约89250平方米;南台地呈长方形,东西残长268米,南北残宽145米,海拔212~202米,面积约33860平方米。1973年因湖南省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需要,省州县三级联合考古队在酉水河两岸开展考古调查工作时发现了四方城遗址 ...

• 国内首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揭牌

2024年11月26日上午,我国首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在杭州市余杭区正式揭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国家文物局、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文物局、余杭区人民政府、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管辖的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揭牌,参加观 ...

• 缘起良渚 交流互鉴 | 浙江考古助力良渚论坛 展示骄人成果

11月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平行论坛——“文明之光”考古学家对话在杭州良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国家文物局考古司、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 ...

• 基于历史遥感影像的石摞摞山遗址空间考古研究

以石摞摞山遗址为代表的陕西榆林地区龙山时期城址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遗址地貌特征变化较大,甚至部分遗迹结构因此受到破坏而难以考证。本文借助KH-4B锁眼卫星拍摄的石摞摞山遗址区域遥感图像,结合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以遥感考古方法研究石摞摞山遗址的空间特征,充实陕北地区史前石城的空间考古研究方法。01石摞摞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 ...

• 新发现 | 湖南长沙望城区铜官战国墓群发掘收获

为配合望城经开区铜官工业园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2017年、2024年在项目用地范围内发掘了一批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其中墓葬98座,时代主要分为战国、明代和近现代,以战国墓为主,共计95座(2017年发掘68座,2024年发掘27座)。两次发掘地点直线距离约600米,分布于湘江东岸一线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低矮丘陵的山脊 ...

• 江西汉代生活图景研究——建筑明器视角下的考古学观察

生活图景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又是社会演进特征的映照。汉代是中国大一统帝国发展的肇始,也是江西融入多元一体汉文化圈的起点。以汉初豫章郡的设立为标志,江西成为统一国家内独立行政建制。这有力地推动了江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江西地区融入汉文化圈的步伐。观察生活图景,建筑是最好 ...

• 试析先秦时期的“鸟蛇组合”形象

先秦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貌,装饰纹样作为文化表达的关键形式之一,蕴含着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涵。其中“鸟蛇组合”形象是这一时期较为独特的装饰纹样,该形象指的是以“鸟”“蛇”纹饰为题材共同构建成一个崭新的组合形象,对该形象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先秦时期不同地域、部落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信仰体系与审美观念。 ...

• “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纪要

2023年12月10日,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八家单位合作共建了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成为加强京津冀地区考古区域合作,展示区域考古新发现与新成果、深化文物考古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11月21日至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北京 ...

• 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正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传承发展。 ...

• 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论坛纪要

12月8日,“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主办,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山东黄河水沙研究中心承办。论坛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个环节。其中分论坛四: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论坛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东方考古》编辑部承办。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

• 草鞋山玉琮:揭开一个千古之谜

清代乾隆皇帝世称“玉痴”,他爱玉、藏玉、赏玉,甚至还钦定玉器设计图稿,使清代宫廷玉器达到古代制玉的最高水平,世称“乾隆玉”。据说而今故宫三万多件藏玉中,就有约半数是乾隆时期入藏的,乾隆还创作了800多首咏玉的御制诗文,既有对玉器的称颂和赏鉴,也有对玉器的困惑和误识。其中,有一种玉器令他反复考量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寿终也未得尽解。然而 ...

•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盘龙城及夏商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分论坛纪要

11月25日至27日,“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办。来自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以及全国各考古研究院所、高校以及英国、德国、美国的近15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与会。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二里头、二里冈文化向南扩张过程 ...

• 水密舱壁及流水孔:中国古船的独特结构

中国拥有悠久的舟船文明,在造船技术方面,贡献了许多世界性创新,其中水密舱壁引人瞩目,其在加强船体横向强度、保持船体抗沉性以及优化货物装卸与管理方面作用重大,并为船只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这项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发掘出土的中国古船中,其水密舱壁底部多设有流水孔。流水孔的灵活运用,使船只的水密隔舱系统更为科 ...

• 新发现 | 西藏昌都迥·拉达堪布城堡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收获

迥·拉达堪布城堡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生格村,地处澜沧江上游“几”字形拐弯处山体末端,北部山下为较平缓的河谷阶地,东、南两面临澜沧江,西北方向为高山屏障(图1、图2)。遗址坐落在昌都城区南侧河谷口,扼守川、滇地区经澜沧江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图1 遗址位置示意图图2 遗址及周围地貌该遗址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 ...

• 新发现 | 北京金中都端礼门遗址2024年考古新发现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始于金帝完颜亮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距今有871年的历史。金中都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主要区域横跨西城区和丰台区,是一座由外城、皇城、宫城三城相套而成的都城,占地约25平方千米。2024年4至10月,为配合丰台区万泉寺村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端礼门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 ...

• 再论寺洼文化的类型

寺洼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墓地得名,主要分布在洮河以东的甘肃省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目前已发掘的遗存,多属于墓地,有临洮寺洼山、临潭磨沟、岷县占旗、合水九站、庄浪徐家碾、西河栏桥和卓尼白土梁等墓地。学界对寺洼文化的讨论,多集中在文化的分期与类型。此处,我们仅就寺洼文化的类型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寺洼文化的类型 ...

• 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纪要

12月15日,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办。本届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支持。论坛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个环节,分论坛三“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承办。会议现场河南省文 ...

• 浅谈宋元明时期礌石形制与辨识

礌石,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亦称为桀石、蔺石、垒石,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汉书》中对礌石的使用场所有相关的记载。《汉书·晁错传》:言守城备塞,“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服虔曰:“蔺石,可投人石也。”如淳曰:“蔺石,城上礌石也”。后世的典籍文献中也多有使用礌石的描述,但是并没有对礌石 ...

• “清华简”公布三篇佚文 展现先秦治国智慧——《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冬天的清华园内,一年一度的“清华简”成果发布如约而至!12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集中发布围绕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推出的系列成果。发布会现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发布会为集中成果发布,不仅包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四辑整理报告,还涵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 ...

• 新发现 | 湖北赤壁李家林唐墓发掘收获

发掘概况2024年8月,为配合咸宁南外环施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证照:考执字2024第1062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赤壁市博物馆联合对赤壁李家林墓地进行清理发掘。墓地位于赤壁市官塘驿镇西湾村大路雷家。赤壁李家林墓地位置图经系统勘探,墓地共发现墓葬5座,分别编号为M1至M5,其中M2、M4、M5为唐代砖室墓。三座唐墓开口层位相同,方向一致,互相 ...

• 新发现 | 山西忻州尹村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收获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南临云中河,北倚金银山。东南邻近尹村居民区,西北侧临近胡家垴流经岩口村注入云中河的季节河。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2021年尹村遗址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忻府区文化旅游局共同发掘,遗址共布5×5米探方25个,发掘面 ...

• 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2月27日至28日,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考古机构和高校的近百名学者齐聚一堂,带来51场学术报告。会议旨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这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正值边疆考古工作被赋予新的历史重任和历史使命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说,边疆考古要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为 ...

• 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工作会议在浙江仙居召开

汤遗址是“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课题的重要工作对象之一,今年恰逢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同时也是本课题开展的第二个年头,为纪念下汤遗址的发现与工作历程,进一步推动课题的开展,10月26日,在浙江省仙居县召开了“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 ...

• 不以山海为远 不以日月为限——聚焦首届世界新石器时代考古大会

11月4日至8日,首届世界新石器时代考古大会在土耳其尚勒乌尔法召开。大会吸引了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486家机构的约1000名新石器时代研究学者。大会以“全球视角下的新石器时代”“区域视角下的新发现”为主题,在45个不同的分会场中举行了687场学术报告和62个海报展示。此次大会由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土耳其旅游促进和发展局支持,并与伊斯坦布尔大学与哈兰 ...

• 新发现 | 湖北襄阳发掘三座三国时期大型砖室墓

2024年8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菜越社区清理三座三国时期大型砖室墓。菜越墓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建设路以南,杜甫巷以东,菜越巷以北(图一)。2024年5月至6月,为配合襄阳市基本建设,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樊城区菜越社区勘探发现一批东汉至唐宋时期墓葬。8月至9月,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湖北省 ...

• 红山文明的长度、深度与高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省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石破天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直言:“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但还不是我国文明的起点,寻找比这还早的文明,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学界开始把对中华早期文明的关注重点从距今4000年的中原地区转向距今5000年以前的辽西地区。因此,1983年红山文化“坛”、“庙”、“冢”的考古发现成为直接 ...

• 从辽金元祭祀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被深刻阐述和概括,它们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五大特性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三个王朝的国家祭祀活动,不仅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悠久传统,更融入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时代印记,鲜明地展现了中 ...

• 新发现 | 山东青岛市莱西西老庄遗址在地层内发现旧石器遗存

西老庄位于青岛莱西市院上镇,处于小沽河东岸,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原定为一处汉代墓葬群。2023年11月,为配合青岛市小沽河防洪排涝及水源利用工程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涉及的西老庄汉代墓葬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2024年3月在发掘墓葬过程中,在某些墓葬的填土内发现少量燧石或石英材质的石片和石块,具有人工打制痕迹,推测为旧石器时期 ...

• 聚焦夏商考古重要成果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本次会议聚焦夏商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的四个项目分别为: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古城村遗址:新发现极大可能为二里头都邑城墙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地处洛阳盆地中 ...

• 长江万里青 中华文脉长——专家学者共话“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十一月四日至六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近年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用考古成果诉说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其中“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 ...

• 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第48期)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预告(28)​张旭:中华文明与中国古代人群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结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开展具有本馆资源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 ...

•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考古技师培训班学员代表发言——青藏考古队贾会

大家上午好!我是青藏考古队的技师贾会,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学员代表在这里发言。在这个寒风凛冽却热情洋溢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行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北京,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亲自指导,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过去的几天,我们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这一切都离不开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辛勤付出。在此,我想再次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五天的学习 ...

• 202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日程安排

会议时间:2025年1月6日上午9:00—12:20,下午14:00—18:102025年1月7日上午9:00—11:50,下午14:00—18:00会议地点: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6层鼎堂厅

• 202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青年论坛日程安排

论坛时间:2025年1月9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8:30论坛地点: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6层阳明厅

• 202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汇报会日程安排

会议时间:2025年1月8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会议地点: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1层琼山厅

•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 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举行

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的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顺利举行,来自全国近百名边疆考古相关专家学者代表相聚一堂,51场边疆考古专题学术报告轮番登场、同台“论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围绕边疆考古议题展开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学术报告内容丰富  这51场学术报告的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区 ...

• 五音和鸣:文化交流的边疆乐章——2024边疆考古成果一览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考古为印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24年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重现了历史上边疆地区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文明交流互动、交相辉映的生动故事。东北地区:与中原的青铜“二重唱”东北地区和中原之间的交往交流历史悠久,从青铜器制作方面亦可窥见一斑。考古发现,商王朝的青铜器 ...

•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考古技师培训班学员代表发言——安阳工作站魏庆超

我是来自安阳工作站的技师魏庆超。首先,请允许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领导汇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11月5日,在殷墟博物馆,我有幸发挥自己的英文特长,向来自世界各地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外籍专家介绍了以甲骨文、青铜器、宫殿与王陵等为代表的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专家们对此赞不绝口,同时也与我分享了他们灿烂的文明。古典学大会不仅加深了专 ...

• 贾笑冰|探寻辽西古国——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札记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是一处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遗址群,遗址面积五十余平方公里。1981年调查发现,1983年开始正式发掘,至1986年,牛河梁遗址最广为人知的坛、庙、冢三类遗迹都已发现。“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因其特殊的遗迹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牛河梁遗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考古 ...

• 韩建业|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

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所拥有的进入国家阶段的,包含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其起源于距今8000多年,形成于距今5100年前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归根结底是一个整体。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或统一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始原根本。一个文明最根 ...

• 张铭心 陈浩 | 唐代乡里制在于阗的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新出贞元七年和田汉文文书为中心

唐代乡里制在于阗的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新出贞元七年和田汉文文书为中心张铭心 陈浩内容提要本文以新发现的《贞元七年七月杰谢乡牒为请大王处分事》文书为线索,针对唐代于阗的乡里制度、杰谢与质逻的关系、于阗王的地位、阿摩支以及于阗陷蕃的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所介绍的这件文书不仅首次证实了唐朝乡里制度在于阗的实施,而且是和田地区目 ...

• 吐娜 |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在抗战期间的活动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在抗战期间的活动吐娜内容提要本文对反帝会的成立背景及在训练干部、动员民众、宣传抗日,特别是在动员抗日募捐、援助抗日前线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了阐述。一 反帝会的成立与发展及其性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兴起。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与社会主义苏联相邻,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 ...

• 王欣 耿蕾 | 甥舅之谊:唐朝回鹘和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简介】王欣,新疆五家渠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耿蕾,新疆奎屯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博士生,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重点项目(23VXJ001)【摘要】唐朝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其内容和形式、深度和广 ...

• 陈浩 | 《暾欲谷碑》所见开元初突厥政局

《暾欲谷碑》所见开元初突厥政局陈 浩内容提要开元四年(716)突厥汗国的政局动荡,是观察7~8世纪欧亚政治秩序演进的重要节点。牵涉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暾欲谷在政变前后的相关事迹,在汉文史料中仅有寥寥几句,但其纪功碑却蕴含了丰富信息,故《暾欲谷碑》成为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文本。若将突厥碑文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解读,则《暾欲谷碑》的刻立时间 ...

• 李宗俊 |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迹新探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迹新探李宗俊内容提要唐代敕使印度的外交家王玄策应为曾出使大夏等中亚古国的王名远,二者为名与字的关系;《大唐天竺使之铭》为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去程所刻,该序铭对于廓清“吐蕃—泥婆罗道”的南段走向十分重要,并是王玄策途经该道宝贵的标志性遗迹;王玄策数次出使曾先后取道“吐蕃—泥婆罗道”与西域古丝道,历次往返及相关事 ...

• 高克冰|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评介

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评介高克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教授的新著《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22年)是被誉为“南开史学品牌”的《南开大学史学家论丛》第四辑系列中的一册,也是杨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六卷本(即将由中华 ...

• 马海若|早期伊利汗国史料《蒙古消息》的文献学考察

早期伊利汗国史料《蒙古消息》的文献学考察马海若内容提要《蒙古消息》为少数成书于《史集》之前的伊利汗国史料之一,记载了成吉思汗兴起至阿合马被杀之间的史事。其中可与《史集》对应之处颇多,但也保留了大量独出材料。该文本应当有多种材料来源,其中部分内容可以被视为《史集》的同源材料。但拉施特在编纂《史集》时,并未直接采用《蒙古消息》。对于 ...

• 邵强军丨敦煌壁画中的丝路商旅与文化交流

邵强军,甘肃天水人,敦煌学博士。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威尔士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丝绸之路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与西域石窟艺术研究。出版《图像与政权:敦煌曹议金第98窟研究》等专著3部,在《敦煌学辑刊》《人民日报》《中国美术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