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学术讲坛 | 对陶器进行“第二次发掘” ——陶土印痕法的方法与理论

8月12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陶土印痕法的方法与理论”讲座举办。此次讲座由日本熊本大学小畑弘己教授主讲,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教授主持,熊本大学高雅云翻译。印痕研究的契机 日本现存的豆类作物大多是古坟时代以后才传入日本的外来种类,所以在提及日本绳纹时代、弥生时代的豆类作物时,基本上只需考虑红豆和大豆。小畑 ...

• 为什么是考古?

最近,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惊世考古大发现绵绵不断,考古事业一直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作为一个冷门的小众的专业,在今天能受到最高领导人的特别重视,我想绝不仅仅是因为新发现多。除了这段时间以来很多专家提到的方方面面的理由外,可能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方 ...

• “擦亮”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解读《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擦亮”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解读《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华社文作者:施雨岑石窟寺是我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意见》的亮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6日接受了新华社记 ...

• 播什么 ?怎么播 ?—考古现场直播刍议

近年来,随着公共考古的兴起,对考古发掘的现场直播日益风行,似乎成为考古工作的一项标配。在这热闹的背后,此类活动的有效性和价值已被一片喝彩声所掩盖,似乎是一些重大考古发现宣传活动的标配,成为一种无须讨论的正确选项。在此情形下,来些许冷思考或许能够促进考古与直播间的更好融合。 考古是通过获取实物资料来探究古代社会一门学科。电视直播 ...

• 理论前沿 | 旅游视域下博物馆展览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文化是实现旅游价值的灵魂和内核,旅游是实现文化价值的载体和途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文化与旅游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协调并进的互动发展关系。《旅游年鉴》的主编贾法·贾发瑞曾指出:“旅游离开文化将无法继续存在。文化是促使人们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从人类学角度看,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它直接与博物馆、纪 ...

• 观点 | 文物复制谁验收?

日前参加单位一项青铜文物复制验收,颇费周折,多有所感,其中不乏带共性问题。特借报端提请感兴趣的同仁参考、商讨,或有益于博物馆文物复制工作。验收历时一年。因展览需要,笔者原属博物馆计划复制五件考古出土青铜文物,于2019年8月与河南某从事文物复制的信息科技公司签约。公司随即采用扫描技术提取文物信息,3D打印技术制模,范模浇铸技术成器,经 ...

• 观点 | 对天津水西庄文化保护与研究的一点认识

水西庄位于天津城西,三面环绕南运河,占地百余亩,是天津著名盐商查日乾、查为仁和查义父子两代建设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增建园中之园小水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扩建介园,后乾隆皇帝改介园为芥园。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建河神庙,成为一个有揽翠轩、藕香榭、绣野簃、数帆台等景观的园林建筑群。 ...

• 陈胜前:什么是现代考古学

10月17日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了盛大的会议,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全体考古工作者深感鼓舞。为什么称“中国现代考古学”而不直接说“中国考古学”呢?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有历史悠久的金石学传统。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是它还不是现代考古学。那究竟什么是现代考古学呢?我们从教科书可以看到一些区 ...

• 非遗之声 | 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释放红色文化鲜活魅力的重要作用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培育民族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 ...

• 文旅融合下虢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三门峡市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虢国博物馆作为三门峡市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让文旅产业释放更多发展新动能,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顺应文旅融合新诉求。奏响 ...

• 15项重要考古参评年度“陕西六大新发现”

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陕西考古成果交流会”将于2025年1月10日至13日在西安召开。会议以“2024年度考古新发现”为主题,采用交流汇报的形式集中展示我省考古的优秀成果,届时将评选产生“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项目。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参评项目(以时代早晚 ...

• 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

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委会,遗址面积约12平方千米,核心区为3平方千米。2008年的滇池史前聚落考古调查确定该遗址为青铜时代,推测是古滇国的中心都邑。自2014年启动石寨山大遗址考古工作以来,通过大量的考古调查、钻探,结合小规模的发掘,可确认河泊所遗址的河泊所片区为滇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其堆积为台地和水域相间分布的空 ...

• 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7~28日,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 ...

• 专家学者武当山共话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中新网湖北武当山12月27日电 (张倩龙)“所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不能忘记服务于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贺艳26日在湖北武当山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座谈交流时表示。  当天,武当山古建筑群建成600年暨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30周年座谈会在武当山举办,为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湖北武当山风光秀美、 ...

• 新发现 | 湖北当阳九里岗遗址2024年勘探发掘的新收获

地理位置与遗址概况九里岗遗址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山前地带,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庙前镇井岗村、烟集村、旭光村,由目前已发现的26处遗址(地点)组成,分布范围16平方千米,地层堆积基本延续,年代自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历史时期,是长江中游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纵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各 ...

• 大量新发现!中蒙联合考古队新进展

贯穿四国边界的阿尔泰山脉是重要的游牧文化遗存分布区,2024年7月22日-8月14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与蒙古国立大学考研究古中心合作,在蒙古国科布多省阿尔泰山脉北麓的莫斯特苏木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调查发现大量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突厥时期的墓葬及祭祀遗存、岩画。在2处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发掘1处地表特征类似巴泽雷克文化墓葬 ...

• “一带一路”联合考古,探寻丝路明珠

沿着漫漫丝路,陕西考古人砥砺前行。在哈萨克斯坦伊犁河中游天山北麓,中哈联合考古队对拉哈特古城遗址进行发掘;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东部,中吉联合考古队对红河遗址开展了全面勘探测绘与局部发掘;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古城内,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拉哈特古城遗址联合考古队队员合影(资料照片)近年 ...

• 河南博物院藏两汉五铢钱的分析研究

□郁田园 杜安 王璐 郝玉洁五铢钱是出土量最大的钱币之一,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到唐高祖武德四年 (公元621 年),沿用共计739年,是中国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对后世钱币形制影响巨大。国内关于两汉五铢钱的科技分析开始于20世纪90 年代。1991 年,戴志强等对满城汉墓出土五铢钱进行合金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分析,为研究 ...

• 战国青铜鼎保护修复

□罗荣斌济源市西部王屋山区豫晋交界处,为古邵州所在地。近年来,考古人员在这里清理发掘出青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等40 余件(组),年代涵盖商、两周、两汉。这些文物在经历数千年岁月的侵蚀后,每一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青铜器病害尤为严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锈蚀程度还在不断加剧,急需进行保护修复。2022 年,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文保中 ...

• 西北大学:新技术新理念提升丝路考古现代化水平 | 奋力谱写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

奋力谱写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12月1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了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骨干成员赵冬月副教授负责的“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东岸区域古代人群的骨骼考古学综合研究”位列其中。苏尔汉河是中亚最大流量河流阿姆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市附近汇入阿姆河。《史记·大宛列 ...

• 域外考古周记·哈萨克斯坦篇(4)丨追迹草原丝路 传颂古今情谊

追迹草原丝路 传颂古今情谊8月初到达哈萨克斯坦后,对拉哈特遗址再调查、发掘伊塞克M8、恰伦河流域的区域调查等相关工作齐头并进。转眼间,就到了10月下旬,回国的时间悄然而至。经过双方的密切协作与队员们的共同努力,年度工作计划全部得以顺利实施,相关任务也圆满完成,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心中想得到,考古才能挖得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伊塞克国家历史 ...

• 常建华:《保定地区出土墓志校释(明清民国卷)》序

耿超教授、陆青松副研究馆员编著的《保定地区出土墓志校释(明清民国卷)》付梓在即,我先睹为快,愿从社会史的角度谈些对墓志价值的看法,与读者分享。 该书收录墓志61篇,其中明代47篇,清代11篇,民国3篇。这些墓志主人死后葬于保定地区,其实也主要是在这里出生,而生活则并不限于保定。墓志主要反映出明、清、民国时期墓主人的人生经历。 书中收录的 ...

• 王子初:蓬勃发展的中国音乐考古学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子初音乐考古学是一门仅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学科,但它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学科。197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国际音乐学会会议上,伯克利的亚述专家契尔莫(Anne D. Kilmer)因对一首用胡里安语演唱的青铜时代晚期的赞美诗进行了音乐解读,并转译成西方通用的注释系统而受 ...

• “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宿白先生的学术人生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出版社 ,作者杭侃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宿白先生,因病于2018年2月1日6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宿白, 字季庚,1922 年8 月3 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44 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 1948 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 1950 年任文科研究所考古学研究室讲师, 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编目员。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 ...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24年度会员大会在景德镇召开

21日下午和晚间,召开了三场内容丰富的主题边会。一、“历史城镇村的创新传承”,由历史城镇村专委会召集,探索历史城镇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新时代实践,助力历史城镇村的创新传承。张杰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书记张弘等专家发言交流。二、“守护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影响评估为题的边会”由协会秘书处召集,分享近年世界遗产监测和影响评估领域 ...

• 陕西存藏碑刻的历史文化价值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敏霞目前学术界对碑刻文献的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也是国内碑刻拥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存藏碑刻具有数量众多、历史久远、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等特点。据初步统计,陕西存藏碑刻总数约有3万通,广泛分布在全省11个地市107个县;其时间上迄先秦时期,下止民国末年,纵贯近3000余年;从 ...

• 原来皮草是衣服的始祖,后才有了纺织丨斑斓华夏,仰韶文化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出版社 ,作者河南博物院最初,人类为了御寒直接利用兽皮或者草叶蔽体,并在漫长的过程中学会了编结、裁切、缝缀的技术。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山顶洞人遗物中存有公元前1.6万年的骨针。骨针是最原始的织具,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人们根据搓绳的 ...

• 刘绪: 考古学系的“第一好人”

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提起刘绪教授,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种亲切感,“那可是我们系‘第一好人’”。走进会议室,这位年过花甲的退休教授、曾经的学院党委书记精神矍铄,炯炯有神的双眼饱含着一位长者的亲切。“我普通话不好,你们可要认真听噢!”刘绪幽默地说。带着些微的山西乡音,刘绪将他的事业与人生思考娓娓道来。刘绪(右侧)和李伯谦(左侧)2011年在 ...

• 水涛 | 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

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水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陕西周原所出的两件蚌雕人头像,因其面部及帽饰特征十分独特,明显有别于蒙古人种的体质类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原报道者尹盛平先生认为其种族当是西域的塞种。近来,斯维至先生著文认为,这两件人头像即是塞种,更由此推论所谓的允姓之戎,昆夷或犬戎之类皆为塞种。我们认为,斯文 ...

• 四川何以为“蜀”

作者:钟周铭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先秦至秦汉蜀地华夏化进程研究”负责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蜀地的得名与蜀族有关,是他称而非自称,这支族群最初活动在中原地区,后由于种种原因辗转迁徙至今天的四川省境内。由于中原人对该地区不熟悉,遂以自身熟悉的蜀族之名命名当地,称其为蜀地,意为蜀族所到之地。但对该地区的情况却并无了 ...

• 蒙古骑兵如何击败全副武装的欧洲重骑兵

13世纪的蒙古军队以其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横扫欧亚大陆,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在此过程中,蒙古骑兵与欧洲重骑兵的对决历来都是军爱好者们仅仅乐道的话题。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屡次战胜对手,靠的是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的完美结合。 一、蒙古骑兵的优势 战术优势 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其战术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 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作者: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2014年日本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修,2019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主要从事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先秦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长期工作于田野考古发掘第一线,参加发掘的遗址先后有河南新乡周宜丘、郑州小双桥、偃师二里头、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岗等等。主 ...

• 丝路玉行出昆仑

作者:易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为什么说丝绸之路也是玉石之路?玉石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又是怎样传播的?丝绸之路与玉器传播的影响和价值是什么?对后来的中国玉器或玉文化发展有什么意义或影响?玉出昆冈,河出昆仑。众所周知,祁连天山亦是昆仑,究竟何处是昆仑?昆仑不仅与 ...

• 广西恭城牛路冲商代早期城址——岭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

恭城牛路冲遗址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遗址的“早期堆积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代,距今约4000年至3000年之间。自2022年首次被发现以来,经过考古部门系统的勘探和针对性发掘,取得了显著成果。 牛路冲遗址最初是在2022年被发现的。当时,这块地作为村里的闲置用地,上面散布着一些不起眼的“矮墙”,地 ...

• 世居西藏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和僜人都与汉族同源

转载一篇《光明日报》前几年的旧文。Y染色体总单倍群C、D、N和O在东亚的地理分布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课题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 世居在西藏自治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全部都来自中原,分别从东、北两条路线分批迁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一带。 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Y染色体非重组区DNA多态性 ...

• 王子今|秦统一进程中的文化转型

以下文章来源于光明理论 ,作者王子今 秦国崛起于西北,迅速强盛起来,并得以“威动海内,强殆中国”(《荀子·强国》),最终横扫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共同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但为什么是由秦人完成这一历史转折,他们怎样创造出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程度各不相同”,其中“以秦国最为全面和彻 ...

• 陈星灿: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主体由长江与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共同建构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10月19日指出,长江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共同建构了中国青铜时代绚丽辉煌的文化主体。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互动与交流视野下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当天在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四川广汉开幕,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代表主办方致辞时作上述表示。10月1 ...

• 早期中华与西亚、埃及文明化进程比较

早期中华文明、早期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相似的文明化进程,主要缘于整个亚欧大陆相似的气候演变规律,也与文化交流存在一定关系。三大原生文明在文明化进程中也呈现诸多不同。早期中华文明形成“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成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早期西亚文明的“多元”宇宙观和“城邦文明”模式,从根源上讲难以自然趋于“一体”或 ...

• 经历新石器时代全过程:仙居下汤遗址考古获得系列重大发现

陶杯、陶壶、筒形罐、平底罐……这些看似“土气”的陶器,至今已有约1万年的历史。在下汤遗址考古工作中,这样的“万年陶器”被批量发现。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于1984年被发现,当时被确定为一处距今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遗址。然而,记者最新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这处遗址贯穿新石器时代始终,从近万年前一直延续到约40 ...

• 探寻民族瑰宝 赓续历史文脉——《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兰屯市卷》记略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批准号12@ZH014)重要子课题成果之一,系统展示了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文物考古成果,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揭示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森林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预计出版10卷本,“扎兰屯市卷”为其中第8卷,项目组在吸取 ...

• 李新伟|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探源

世界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有两大取向:或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或欲探求各个文明发展脉络的特质。19世纪末,摩尔根等开创的社会进化框架盛行,被赋予普世意义,但不同思潮也随之而起。20世纪初,斯图尔德倡导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提出生态环境千差万别,孕育千姿百态的社会发展形态。20世纪中期,西方学界再兴“新进化论”学派,提出“游帮( ...

• 赤峰宁城县福峰山辽代墓葬

赤峰市博物馆 宁城县文物局一、地理环境及发掘概况2014年6月,宁城县福峰山一座辽代墓葬被盗。为了防止该墓葬被进一步破坏,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同意,赤峰市博物馆和宁城县文物局联合组队,于2014年7-10月对该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清理。福峰山辽墓位于宁城县甸子镇喇嘛洞村下马场自然村西南、福峰山南坡半山腰一处平缓之地,东北距下马场村775米(图一)。 ...

• 文明溯源:中国考古博物馆文物上新系列报道(11)——查海遗址

一、查海遗址概况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南,其年代为公元前6200-5200年,是西辽河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之一。198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查海遗址进行了首次试掘,1987-1994年又进行了六次不同规模的发掘。遗址现存1万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动物遗骨和植 ...

• 文明溯源:中国考古博物馆文物上新系列报道(10 )——井头山遗址

一、井头山遗址概况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村,其年代为公元前6300~前5800年。该遗址于2013年被发现,随后通过考古调查和试掘,确认其是一处在以往浙江地区考古中从未发现过的史前贝丘遗址,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开展考古发掘, ...

• 郝宪莹 何乐君|殷墟早期考古测绘小史(1928—1937)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众考古 ,作者郝宪莹 何乐君 考古测绘是指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过程中,对遗址的位置、分布、范围、周边地形水系、标志性地物和发掘探方以及地层堆积、发现的各类遗迹、遗物的测量与绘图工作。根据测绘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遗址测绘与发掘区测绘。考古测绘由测量与绘图两部分组成,采用科学的测绘方法,规范操作各种测绘工具、仪器, ...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答记者问

2024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十五号主席令,公布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梁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问题回答了中国文物报记者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修改文物保护法的背景情况。 答: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 ...

• 新发现 | 浙江丽水云和发现西周时期低等级贵族和平民墓地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博中国 ,作者琚香宁 等 2021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云和县文物保护中心,对云和盆地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勘探,先后新发现了70余处先秦时期遗址,并对西周时期的门前山和独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要发现。云和盆地及邻近地区先秦时期遗址分布图 门前山遗址 门前山遗址位于丽水市云和县白龙山街道高胥村的一处自然山岗上 ...

• 【讲座预告】“彩陶巅峰——纪念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系列公共考古讲座第二讲|​彩陶之路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

主讲人: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主持人:彭小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研究员讲座时间:2024年12月18日(周三)下午15:00-17:00讲座地点:中国历史研究院西裙楼一层琼山厅腾讯会议:424-192-916(线上)主  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  办:史前考古研究室、公共考古中心、考古 ...

•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

12月16日,南岛语族文化艺术联展开幕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福建省副省长江尔雄出席并致辞。 乔云飞指出,壳丘头遗址是南岛语族重要遗存,实证闽台两地同根相连、福建等沿海地区是南岛语系早期人群形成和向太平洋岛屿扩散的重要出发地。国家文物局将支持壳丘头遗址开放展示实现更高水平, ...

• 郭晓涛|经涂九轨:道路考古的价值

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遗址具有唯一性,它是一个时代的中心,是一个时代中最先进理念、最先进生产力、最优秀文化的物质文化建筑综合体。从20世纪初的殷墟遗址考古发掘开始至今,中国考古人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十余处的都城遗址考古,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这些都城遗址在都城考古人的努力下,逐渐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向我们展示着五千多年文明史长河中,都城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