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来自遥远波斯的神秘宗教,在中华大地留下一座独一无二的祆神楼

祆教你不熟悉,但明教你一定知道!明教是金庸《倚天屠龙记》的第一大门派,张无忌是教主,里面的人武艺高强,行事风格诡异,所以又被江湖人称为“魔教”。相传朱元璋也出身明教。 正史里的祆教又叫拜火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所以又叫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崇拜火,至高神是光明神阿胡拉,火焰就是阿胡拉的化身,亦是教徒祭祀的对象。但在今日之伊 ...

• 冀州为何是天下之中、九州之首?

九州是中国古代地理区划的一种概念,传说最早出现在夏禹治水时期,用以指代当时华夏大地的九个重要地理区域。冀州作为九州之首,其名称和地位在古代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两河之间曰冀州”,也就是黄土高原的南流黄河段和注入渤海的北流黄河段所夹之区域。由于黄河改道的缘故,区域和今天的两河之间有所不同。冀州在古代因其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文化发 ...

• 河南地区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叶县余庄遗址

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据碳十四测定,遗址年代在距今约4000至4400之间,是目前河南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龙山时期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考古人员在余庄遗址发现了多座高等级墓葬,这些墓葬在布局、墓葬规模、墓向及随葬品等方面均遵守一定的规范,表明较为严格的丧葬礼仪制 ...

• 第一代北方草原霸主,传说是夏人后裔的匈奴人竟然来自西方?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一提起它我们就会想起一串闪亮的名字——李牧,蒙恬、卫青、李广、霍去病、窦宪等与匈奴作战的名将。 匈奴原本只是草原上的一个小部落,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左有东胡,右有月支,这两个彪悍大哥都不好惹,史载当时“东胡强、月支盛”。不过风水轮流转,匈奴这 ...

• 晋陕大峡谷东岸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兴县碧村石城聚落遗址

兴县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地处蔚汾河和黄河交汇处,年代距今约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内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石城聚落。 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历年考古工作初步探明了遗址结构布局,自西向东依次为小玉梁、石门墕、城墙圪垛3处遗址点。出土遗物以鬲、斝、盉、蛋形瓮、高领罐等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玉石器、小件铜器、卜骨等。 ...

• 氐人后裔白马藏人

白马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和九寨沟等地。他们的历史悠久,见于文献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这表明最迟在2000年前的汉代,白马人就作为氐羌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族群活跃在中国西部地区,并且势力还比较大。《北史·氐传》也说:“氐者, ...

• 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最早的古人类——华龙洞人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团队进行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化石,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2024年新发现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在我国首次发现的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另外,还发现了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以及 ...

• 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作者: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6年)首席专家)  多元一体、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中华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 ...

• 闻喜千金耙铜采冶遗址——夏商时期青铜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地

千金耙遗址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石门乡玉坡村,是一处重要的夏商时期的铜采冶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早期青铜器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产地,并为中条山作为早期青铜器原料产地的立论提供了考古学的重要证据。 遗址的发掘工作始于2010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进行。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采矿井巷遗迹、亚腰形石锤、石臼等采矿、选矿 ...

• ​二里头都邑的两次礼制大变革

作者: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先秦城邑考古》等书,主编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  ...

• 山西5000余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出土了一件半坡类型风格、器型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山西夏县崔家河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东距中条山约3.5公里,东北距东下冯遗址约1公里。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 2021年,当地考古人员对崔家河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共确定遗址现存面积至少50万平方米。调查过程中,考古人员在该遗址核心区的灰坑H4中发现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夏县崔家河遗址彩 ...

• 远超张献忠江口沉银的李自成宝藏到底在哪里

李自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短暂的大顺政权。大顺政权崩溃后,李自成搜刮的宝藏在逃亡过程中神秘失踪,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谜团——闯王宝藏之谜。 据估计,李自成从皇宫和王公大臣家里共搜刮了大约1亿多两白银和100多万两黄金,相当于大明朝三十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另外还有大量的奇 ...

• 观曾侯乙墓文物有感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墓葬,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曾侯乙墓的规模和出土的器物来看,曾国在当时应当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当时拥有的高精尖科技——青铜铸 ...

•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武则天除罪金简

1982年5月的一天,河南登封县农民屈西怀正在中岳嵩山峻极峰采药,忽然他眼前一亮,只见得石缝中有一块东西在阳光照耀下发出金黄色的光芒,他潜意识里觉得这个东西不同寻常。自从捡到这个东西后,文物贩子就不断上门谈“感情”,收购价格从1千也一路上涨至10万元!钱给的越多,屈西怀心里就越不安,他意识到这块金光闪闪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件稀世珍宝。 面 ...

• 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大型中心聚落——陕西西安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靠近泾河和渭河交汇处,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距今大约6000—5000年,是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中最大的环壕聚落,也是这一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 主要考古发现 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其中包括了大型的环壕、大规模的墓地以及人工水利设施 ...

• 陕北黄土高原大型聚落遗址双子星之延安芦山峁遗址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梁峁上,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址的总分布面积约为2平方千米,整体地形呈“山”字形。芦山峁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间比延安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最早筑城时间——秦汉时期——早了约2300年。它代表了黄土高原另一个独立于石峁王国的政治实体。 遗址主要 ...

• 迄今为止中国盗洞最多、规模最大的墓葬——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

秦景公,嬴姓,赵氏,名石,秦穆公之重孙、共公之孙、桓公之子,公元前576年至公元前537年间在位,统治秦国共计39年。他的长眠之所就是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虽然秦景公在历史上没有他太爷爷秦穆公有名,但他的墓却创下了中国考古史的数个之最! 秦公一号大墓由于被盗严重,和其它王级墓葬相比并没有出土太多珍贵文物,珍贵的金银器和青铜礼器几乎都 ...

• 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博物馆,竟然收藏着一件反映中国盐业史的珍贵文物——垣曲店下样

1958年秋的一天,山西省垣曲县东滩村的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为人民公社修水渠,忽然一名村民的铁锹碰到了硬物,使劲铲下去发出铛铛的声响,本以为是土里常见的石头,没想到越刨越觉得不对劲,他发现这个东西非常规整,像人为加工的东西,而且体积还比较大。于是喊来其他村民帮忙,不多时,一件通体光滑、八棱形状,大秤砣样的石头被挖了出来。大家按捺不住心 ...

• 发生在中国南海的海难,造就了一位世界亿万富翁,但却是中国水下文物保护事业永远的伤痛

1986年4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一场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拍卖会正在进行。拍卖的文物数量非常巨大,光瓷器就达到了24万件之多,还不算金银器等。这次拍品的送拍人就是英国人迈克·哈彻。迈克·哈彻(Michael Hatcher)是一位职业寻宝人,因打捞古代沉船而在世界寻宝届享有盛名。他小时候是一名孤儿,孤独穷困的童年生活经历,使得他对物质财富有 ...

• 考古发现中国存在早期文明中心从晋南转向洛阳盆地的过程,和文献记载大致相符

晋南和洛阳盆地同属中国早期文明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言:“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其实《货殖列传》说得不全面,毕竟它的目的只是强调三河地区的重要性,并不在详细地考证历史。在其它古老的文献中河东(晋南)是“尧舜禹”并都之地;而河南、河内则是夏商周王朝建都 ...

•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魂牵梦绕,失踪近两千年的记功铭文石刻《燕然山铭》重现人间

1990年的一天,晴朗的蒙古大草原上,两位套马的汉子正在策马奔腾,忽然乌云翻滚,大雨顷刻间瓢泼而下,他们赶紧躲到附近的一处石崖下,其中一位牧民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头顶的石头上竟然有陌生的文字,于是他们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但是文物部门的人也不认识。直到27年之后,这一世界瑰宝才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2017年,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专家齐木德 ...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王朝末路之际朱元璋子孙们的悲惨命运

大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江山永固,万年一统,确立了“众建宗亲以藩王室”、宗室“世受皇恩”的政策。本来朱元璋想得挺好,分封自己子孙到全国各地,让他们世代守卫边疆,为朝廷分忧,还可以防止异姓坐大,对朱家江山产生威胁。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一地鸡毛。 公元1402年,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 ...

• 草原上意外发现的鹰顶金冠,是世界上唯一的匈奴王冠吗?

1972年的一天,内蒙古杭锦旗的一位贫苦牧民正在草原上的沙窝子里挖龙骨,准备卖给药铺换点零花钱。挖着挖着,突然眼前的沙土中出现了一些金光闪闪的东西,上面还有各种动物形象,拿起到手里沉甸甸的,他心里不由得一惊,意识到自己这是挖到黄金文物了呀!不得不说草原上的牧民就是淳朴,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本着有财一起发的想法,他马上回村叫上邻居、 ...

• 文献学上的夏人的祖源

《史记*夏本纪》中说: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认为: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不过,我们在这里不去细究这个辈分问题,只需要知道夏本纪中的禹是黄帝——颛顼一脉。 《墨子*非攻》中在描述禹征三苗时说 ...

• 大夏与吐火罗,剪不断、理还乱(一)

汉朝时远在阿富汗一带的吐火罗与中国古籍中的大夏是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想必古代的人肯定也困惑过,毕竟读音太相似了,所以,不仅汉武帝时的张骞将自己所到的阿富汗一带称为“大夏”,《新唐书·西域传》也说“大夏即吐火罗也。”。 郭锡良把“大夏”的上古音拟音为,蒲立本拟音为,用曾经被称为“大夏之墟”“夏墟”的晋南方言来念是“ ...

•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5000年的历史?

一直以来,我们以自己是四大文明古国而自豪,但中华文明5000年这个说法是基于传世文献的记载,如何从考古学上实证这一说法就成为我国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冶金术、文字、城市”三要素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学术界流行的判断文明出现的标准模型,这是他们根据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这只是文明的表征,而非文明的内核。一般来讲文明一般包括 ...

• 孤证不立——中国境内发现景教遗存列举

景教、祆教、摩尼教并称为“隋唐三夷教” 。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景教高僧阿罗到达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龄率仪仗在西郊迎接。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诏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并命在长安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许其传教。 上一篇《发现亚里士多 ...

• “桀奔南巢”之遗珍?——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青铜器之谜

安徽肥西三官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竟然隐藏着惊世宝藏,宝藏背后还见证了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2018年的那个夏天,引江济淮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中,突然,人们在一个大土墩上发现了大量碎陶片,一场抢救性考古工作迅速展开。由于遗址面积不大,考古人员本以为是一个普通的考古项目,会很快结束。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处小聚落遗址遗迹竟然非 ...

• 全方位、立体化的军事防御体系——内蒙古清水县后城咀石城

后城咀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后城咀村,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城遗址,距今约4200——4400年,面积约138万平方米,结构布局保存较为完整,由内城、外城、瓮城以及外瓮城组成,防御体系非常严密。它的防御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三重防御体系:后城咀石城拥有一个复杂的三重防御体系,包 ...

• 夏王朝最后一个都城在哪里?

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又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文献记载: 安阳小屯一带被称为殷墟,这在历史文献上是有许多明确记载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水经注・洹水》:“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括地志》:相州安阳县“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 考古发现史: 1899年,金石 ...

• 轵关陉——晋南通往三代文明中心洛阳盆地的交通要道

前面的文章考古发现中国存在早期文明中心从晋南转向洛阳盆地的过程,和文献记载大致相符讲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洛阳盆地的二里头聚落开始兴起,中国早期文明的舞台开始由晋南向河南的洛阳盆地转移。古代两地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是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这条通道应当在文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轵关陉,在现代桥隧技术出现之前,一直是晋 ...

• 《贰臣传》乾隆点破窗户纸

纯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感觉有意思的书名,名曰《贰臣传》,研究一番,洋洋洒洒抛下五千余字,也可以算观后感,后觉有些不妥,三下五除二挑挑选选,思虑不当,也属正常,话不多说,上强度。 初见《贰臣传》一词脑子一抽,差点看成二人转,乍一想驴唇不对马嘴,不过也不能完全说不无关联,都与辽北大地这块肥沃土地息息相关相关。《贰臣传》全名《钦定国史 ...

• 考古不等于挖墓,更不是“持证盗墓”!

现如今,很多人对考古工作有着很深的误解,甚至有人说“考古不过是‘持证盗墓’,是‘为国家挖墓’,都是挖人祖坟,只是一个财富归国家一个财富归个人”。我想说的是:考古和盗墓虽然表面上看比较相似,都涉及到对古代墓葬的挖掘,但它们在目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考古是一种专门的科学研究活动,目的在通过系统的挖掘研究,用实物印证 ...

• 我们能不能当得起“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

我们国家能不能当得起“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号呢?我想绝大部分中国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斩钉截铁地回答:能! 一种文明的产生有两种途径:原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种。前者就是原生文明,公认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后者就是次生文明,是受外部刺激和影响后产生的,比如著名的古希腊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无疑是原发文明,因为我们的文明特征很鲜明, ...

•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吗?

文字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文明“三要素” 或“四要素” 之一,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考古工作者对我国最早文字的探索一直都很重视。 甲骨文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形态古文字,发现于商代后期都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距今大约3300年,因刻于龟甲和手兽骨之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已经发现十几万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形态了。因此,很多人认为它 ...

• 大唐朝廷里的“外国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大唐帝国胸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万国来朝的盛况。 大唐帝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跟强大国力带来的自信有关。国家和个人一样,自信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一些新事物;弱小时就会倾向于保守多疑,比如隔壁的金兄弟。盛唐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留给世界的印象却是雄壮、文明、开放 ...

• 中科院最新研究表明:丹尼索瓦人最晚生存时间晚至距今约4万年前后

最近,一项研究把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原来的距今约5.5万年延伸至距今约4万年。这项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的肋骨化石 自2018年以来,该团队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夏河县甘加盆地的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了三次小面积的考古发掘,系统采集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以及各类沉积物样品,从中筛选出了 ...

• 我们最厉害,西方都是学习我们——极端伪史论的狂热

最近几年,随着国力的发展,网上一些打鸡血式的“正能量”言论层出不穷。历史领域未能幸免,甚至于还是重灾区。比如:蒸汽机学习自《永乐大典》,中国早已有之”“西方科技史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古希腊罗马文明都是虚构的”“金字塔是伪造的,古埃及文明不存在”“永乐大典引爆西方工业革命”“世界文明起源于中国”等等幼稚言论。这些言论很多出自一些接 ...

• 三星堆发现“玉器加工厂” 的考古学观察

近日,考古机构公布了2022年至2024年间,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玉石手工业作坊的相关情况。新发现遗迹包括高等级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石器生产加工相关堆积等400多处,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4000多件,距离1927年三星堆首次被发现的燕家院子玉石器坑直线距离不到100米。 由于此前出土的文物,如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特色十分鲜明,所以三星堆 ...

• 一身转战三万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一块摩崖石刻揭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完整版)

“青藏高原古道旁的一块古老石刻,揭示了一段波澜壮阔、令人血脉贲张的历史。” 西藏吉隆县宗嘎乡山崖上有一块“神石”,因为很灵验,所以老一辈人经常去朝拜它,并会虔诚地往上面抹点酥油。1990年,因修水渠会经过这块“神石”,县里经过讨论后准备炸掉它。但是乡长罗桑总感觉心里不太踏实,因为他对这块“神石”有感情,而且上面有古文字和精美的图案 ...

• 惊天盗墓大案揭开一段隐匿于历史深处的秘密——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匿”族墓地

2017年,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酒务头的一片黄土之下,一个惊世发现,将商王朝一个神秘族群——“匿”族的面纱缓缓揭开,让我们得以窥视这个古老人群的冰山一角。 酒务头墓地的发现,始于一起盗墓案。2017年初,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村附近的黄土地上,一群盗墓贼的贪婪之手悄然伸向了一片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古墓群,在现代化盗墓手段的加持下,短短几天四 ...

• 神秘的三星堆“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

三星堆“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长61厘米,宽57厘米,四角有栩栩如生的龙头,外面还缠绕着铜带,青铜网格器内有一整块青绿色玉器。考古人员在网格表面和玉器上都发现了大量纺织品残留,推测原来内部的玉器和整件器物都被纺织物包裹着,说明这件器物在古蜀人的心目中非常珍贵。刚露面时,很多人戏称它为“月光宝盒”,其实它大概率是一件礼仪用品,而且是古 ...

• 挑战人类文明起源理论的重大考古发现

哥贝克力遗址位于土耳其东部乌尔法市郊近十公里处,距今约13000年至10000年左右。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考古人员发现,但刚开始人们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遗址,没有多大价值。然而德国考古学家施密特教授(Klaus Schmidt )独具慧眼,他根据遗址内的一些遗物推断,它应当是一个比较早的人类活动遗址,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发掘后,遗址表现出来的内涵不仅震惊了他自 ...

•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月,宋神宗在资政殿召对二府大臣议事,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对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的回答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话是说:神宗召见王安石、文彦博等大臣讨论变法之事。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表示反 ...

• 平遥南羌古羌城——羌人融入华夏的见证

小编:下面这篇文章是山西平遥一位本地历史文化爱好者——邢辰廷所写,可以看出来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我国的很多村镇都历史悠久,随便一个小村子都可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村镇的历史沿革都不是很清晰了,很多甚至都不知道名字的由来了。比如:北方很多地方都有“胡村”,这个胡是姓氏还是胡人的胡?“XX堡”的村名也很常见,这些 ...

• 仰韶、屈家岭乃至石家河时期的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南阳黄山聚落遗址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的白河西岸,面积近30万平方米。黄山名字叫山,其实只是一座20米左右高的小土丘,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土丘却惊艳了整个考古学界! “黄山遗址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 ...

• 中华文明起源前期的“藏玉于墙”现象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喜欢玉器的国家。在古代,玉器主要用于祭祀、随葬、佩戴等,是青铜器出现以前最重要的“奢侈品”,考古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玉器的使用存在着很多差异,这种差异背后应当存在着思想观念的不同。 近年来在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将玉器埋藏在建筑中的现 ...

• 遗传基因技术拓展传统历史学研究路径

(作者:秦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遗传基因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研究路径,走出了历史人类学发展新方向。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得益于历史学和人类学都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对方的长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因此,历史人类学在产生初期便是一种综合了多种学科方法与内容的研究方式。文献考据往往被认为是传统 ...

• 大汶口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催生了龙山时代,那为何山东地区仍被中原视为“东夷”?

从文献记载来看,山东地区在上古是华夏族群眼中的“东夷”聚居区。考古学在中国兴起以来,山东地区所做的工作较多,逐渐构建起了(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套完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然后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后又经过商周两朝中原文明的不断渗透,逐渐融入了中原文明之中,到秦汉时中国已再无东夷。 山 ...

• 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段佚文看“涿鹿之战”的地望

( 作者:周长富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李学勤、刘国忠在《简帛学: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长点》(《光明日报》2016、6、29)中指出:“简帛资料的大量发现,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今文史研究的面貌,简帛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崭新的视觉,来重新研究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事实确实如此。  1972年四月间,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在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