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中华文明探源展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

(作者:何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 ...

• 从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和古人类化石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作者:冯小波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不仅从总体上高度概括了世界上百万年来唯一 ...

• 多维历史视角下“黄帝都涿鹿”考释

(作者:周长富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涿鹿之战是中国古史传说中发生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一场战争,开中华民族形成之滥觞。涿鹿之战确定了黄帝部族的地位,此后经过一系列军事与外交活动后,黄帝部族最终“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即言黄帝最终定都于涿鹿。“黄帝都涿鹿”的地望,自古以来多有争讼。李学勤先生曾言:“炎帝、黄帝和蚩 ...

• 方城八里桥——考古发现豫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或为夏王朝在南方的核心控制点

今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3项重要进展,八里桥遗址位列其中。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赭阳街道程庄村,潘河西岸。该遗址是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残存面积135万平米,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 八里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夏王朝的政治结构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遗址内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墙垣、环壕等遗迹,以及玉器 ...

• 从考古发现的早期聚落和建筑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者:李小龙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陇东-陕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聚落演变与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号:21CKG007)阶段性成果】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 ...

• 一点杂谈:三星堆文化的起始时间不等于三星堆青铜器出现的时间

网络上很多“民间XX学家”经常对考古学家的工作大加批判,主观臆想他们有目的性或受到什么影响,很大程度上就是混淆了许多概念。 比如:历史叙事和基于考古范式的阐释并不能严格对应。很多人潜意识里把考古学文化和历史学概念的王朝相对性。其实这是两个学科的概念,并不能严格对应。两个衔接紧密的王朝,如果没有文献记载,仅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来看并 ...

•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红山文化玉龙

最近,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发现了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红山文化玉龙。 这个积石冢是一处集墓葬建筑与祭祀建筑于一体的红山文化遗存,也是目前所知内蒙古唯一的一处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红山文化晚期建筑遗存。这次发现的玉龙出土于一个北向圆形墓葬、南向方形祭坛的遗址中,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是该地区迄 ...

• 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苏秉琦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红山文明在辽西地区的崛起,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 ...

• 神秘天书、大地上的绘画——纳斯卡地画新发现

最近,考古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秘鲁纳斯卡沙漠地区新发现了303个古代地画,这些地画描绘了人类自身和家畜。 这次发现是日本山形大学纳斯卡研究所与IBM公司研究部门合作的成果。借助AI模型,考古人员能够更快速、更精确地识别出地画的分布,从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量新发现。这些新发现的地画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分布于纳斯卡高原的曲折小路沿线。 新 ...

• 从二里头到石峁:龙与夏文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出土了绿松石龙,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以前,是中华龙文化遗存的重大发现,清晰展现了夏王朝龙文化遗存的风貌,并且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骨器上龙纹饰的原型。这种龙形态经数千年的演化流传至今。但是,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前身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一直是个谜。  2018年以来 ...

•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统计及分析

根据公开发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和简报,截止2002年,经过统计得出二里头遗址出土地层关系比较明确的铜器约有114件。这些铜器按照社会功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生产工具类:刀、锥、凿、锛、锯、鱼钩、纺轮;兵器类:镞、戈、钺等;装饰品类(包括礼乐器):铃、兽面牌饰、圆盘形器等;容器类(礼器):爵、斝、鼎、盉等。 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具 ...

• 二里头文化制陶技术衰退的原因分析(一)

二里头文化以河南洛阳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延续时间为大约为距今3800—3500年,分布范围为河南中、西部的郑州,洛阳附近和伊河、洛河、颍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带。 大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在王湾三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湾三期文化的制陶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初期,烧窑技术仍是沿袭继承仰韶 ...

• 二里头文化制陶技术衰退的原因分析(二)

考古学文化视角 韩建业认为二里头文化轮制制陶技术的衰落或许与齐家文化代表的陶器手制传统的介入有关。晚期齐家文化由于受公元前2000年前后欧亚大陆气候波动的连锁影响向东扩展,与西进的新砦类型碰撞,结果之一就是导致了大量束颈圆腹陶罐在二里头文化一期出现。这类罐在偃师二里头发掘报告中多被归入一期长颈圆腹罐类,有的学者叫做花边圆腹罐,是二 ...

• 社会形态的变化:“龙山”——“二里头”(二里头文化制陶技术衰退的原因分析 三)

这里对龙山至二里头社会形态转变的分析是想对陶器制作技术的变化做一个大背景的了解,以便从里面寻找一些可能印证自己推论的证据。陶器制作技术的变化与整个文化系统的变迁和其它亚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的转变时期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西方考古学界对社会形态的界定有一系列的指标和概念来衡量,如聚落等级、社会分层、人口规模、管 ...

• “龙山”——“二里头”社会形态转变背景下的制陶业(二里头文化制陶技术衰退的原因分析 四)

龙山时期制陶业组织形态 平粮台遗址城内发现陶窑3座,一号窑位于城内东部偏南,二号窑位于城西南角,三号则位于城东北角,王震中先生则认为,“城内发现的三座陶窑分布在三个角落不仅说明手工业区处于城内边缘地带这样的区划,而且还意味着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是分散在不同的家族进行的。”客省庄遗址发现的一座陶窑,就修建在屋内墙角上。这些迹象可能反映 ...

• 从制陶技术发展史的视角来探寻二里头文化制陶技术衰退的原因

要更好地理解“二里头文化制陶技术衰退”这一文化现象,有必要置身于更广的历史视野中。在中国陶器制作技术发展史上,龙山时期是轮制技术运用的第一个高峰,从二里头时期、二里冈时期乃至春秋时期是轮制技术的一个漫长的低潮期,战国至汉代有迎来了轮制技术运用的第二个高峰。龙山时期 龙山时代,众多并存的聚落群(政治实体)表明社会处于大整合的前夜 ...

• “王级大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新发现

河南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苗桥镇,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达63万平方米,是豫东地区目前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最高等级的聚落遗址,获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遗址先前已发掘的大中型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玉器、绿松石、石圭等,具有丰富的礼制内涵,等级分化明显、葬俗独特,代表了大汶口文化的一个 ...

• 陶寺、石峁与二里头——中原及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成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分处南流黄河南北两端的临汾盆地和河套地区。2000~2001年陶寺遗址发现陶寺文化城址,并于2002年进行了系统发掘,认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面积56万平方米,中期城址面积280万平方米,遗址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陶寺城址发现十年后的2011年,石峁城址被初步确认,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绝对年代约在距今 ...

• 商王朝恐怖主义策略起源与兴衰的背景谈

“恐怖主义”是一个今天人们十分熟悉的名词,指“通过暴力恐吓手段从心理上压服对手,以达到政治目的。”当今世界仍然使用“恐怖主义”谋略的国家或政治组织,它们通常没有足够的军事、经济、尤其是政治实力,却有极大的霸权野心,但是内心深处却对自己信心不足,因而才采此下策。近年来,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制造一系列的有政治目的的绑架、暗杀、爆炸事件 ...

• 中原腹地古国时代早期文明形态演变

(作者:秦存誉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考古学视野下的“古国”最早由苏秉琦提出,这一概念推动了学术界对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出现之前中国史前复杂社会的文明形态阐释,因而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采纳和应用。中原腹地的古国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从仰韶晚期开始到龙山早期结束的时间段。此时,中原地区的社会发展重心转移到郑州西北及附近,出现 ...

• ​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苏秉琦“中国”观的新思考

(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玛雅科潘遗址考古队中方领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前考古、中华文明起源等。)一 苏秉琦早在1979年就指出中国考古学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回答“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完成这一使命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是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前基础,即在史前时代识别 ...

• 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介绍

什么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本项目由科技部立项,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文物局作为组织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 ...

• “二里头商都说”的再检视

(作者:陈民镇 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基金:贵州省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清华简‘书’类文献综合研究”(19GZGX26)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主持二里头遗址发掘工作的许宏先生令“二里头商都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在目前“二里头夏都说”占据主流地位的大背景下,许氏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反思60年来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得失以及 ...

• 扑朔迷离夏王朝

(许 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时间长达20年。) 在没有夏当时的文字材料发现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王朝的夏的存在还无法得到证明。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的当时的文字材料,二里头都邑姓夏还是姓商仍旧是待解之谜。二里头宫城。中 ...

• 人文“失落”,不只是现代中国的难题

启笛:智慧有回声 “人文精神”曾经有着崇高的形象地位,但在21世纪似乎已不再如此。张雪峰对人文学科的点评一方面刺痛了部分“人文精神”爱好者的神经,一方面又展示出了时代大潮下,社会公众对于“人文精神”还能起到什么价值所存在的怀疑心态。在工业技术的风起云涌和市场大潮的波澜冲击面前,“人文精神”仿佛已经是和时代脱节的遗物。 类似的感慨不只 ...

• 秦始皇陵,挖还是不挖?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骊山北麓。它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历时三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整个陵区面积超过56平方公 ...

• 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

(王巍,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现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 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各地区文化面貌的变化纵览 公元前2000纪左右,在我国广大范围内,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化激变。在龙山时代(公元前3000纪),无论是黄河上游、下游,还是长江上、中、下游,都曾出现了一些十分发达的考古 ...

• 浙江台州仙居县下汤遗址发现9000年前大型墓葬,对研究史前社会阶层分化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是一处距今约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自下而上分为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绝对年代距今约10000年至4000年,是上山文化遗址群里年代跨度、延续性最长的一个遗址。 近期,下汤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2024年4月,考古人员发现了 ...

• 作为文明探源的“最早中国”及其释疑

(作者: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现为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 一 关于“最早中国”的研究  最早的中国诞生于何时何地?是个什么样子?这或许是现在很多人想知道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虽然在近几年才成为热点,但开始的时间却至少要 ...

• 解密1.1万年以来东亚与东南亚交汇处人群的遗传历史

2021年6月24日,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山东大学王伟教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及李珍研究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范雪春研究员共同主导,西北大学、福建龙岩市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参与的核基因组研究成果 “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of ...

• 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建筑复原研究

李松阳 马 力 徐怡涛 李晖达(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六陵遗址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富盛镇雾连山南麓,2018 年发掘的一号陵园遗址清理出了丰富的建筑遗存信息。此前宋六陵的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文献层面,一号遗址的发掘为文献与实物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基点。本文运用建筑考古学的一般方法,以考古发掘信息为基础,对一号陵园建筑基 ...

• “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

12月6日“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博物馆1号展厅开幕,此次文物展为期三个月(2024年12月6日——2025年3月6日)。

• 高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与西域间的商业贸易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地,河西与西域间的商贸往来因此更加频繁密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王旭送:沙陀汉化之过程

沙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源自新疆、融于汉族,并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后裔。沙陀的汉化经历了内迁前与汉文化的初步接触,内迁初期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及建立政权后全盘汉化三个过程。沙陀的汉化为华夏民族增添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中华民族性格更加多元。 ... ...

• 庙底沟文化、黄帝与最早中国

庙底沟文化得名于河南省渑池县的庙底沟遗址,距今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别具一格,是它的标志性器物,这些彩陶多以红底黑花为主色调,纹饰繁复多样,其中包括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以及圆点纹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造型丰富,纹饰精美的陶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庙底沟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 ...

• 龙山时代的文化面貌

(作者: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龙山时代”概念,是由严文明先生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40多年过去了,龙山时代的概念早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并成为考古学、历史学,甚至民族学界指称我国远古时代最后一个历史阶段的标识性概念。龙山时代的文化面貌亦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而显得日趋丰富。  文化分布格局  龙山时代已经出现多元一体有 ...

• 回族到底来源于哪里?

一、历史概述 回族的形成有着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最初的一群人主要是唐宋时期经陆路和海路来的中亚、西亚一带的穆斯林商人。 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日渐繁荣,大食(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到内地的长安、广州、泉州等繁华的大城市经商,这些商人被称为“蕃客”。他们在城市中聚居,形成了“蕃坊”,“蕃坊 ...

• 盘龙城——商王朝经略南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发现于1954年,遗址面积约4.86平方公里,是目前已发现的长江流域最早的商代城址,也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晰、遗迹最丰富的青铜时代古城,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自1954年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盘龙城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勘探与发掘,至今已发掘面积超过18000平方米。共清理发掘商代宫殿建筑基址3座, ...

• 中原中心地位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

(读原北京大学赵辉教授论文《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笔记)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 首先,地理与资源的优势。中原地处中国中部,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交通枢纽。山脉环绕,河流纵横,尤其是黄河和淮河流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 ...

• 严文明先生的考古学成就

作者: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队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生前曾自称自己是一个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农夫”而已。这位考古园地辛勤的“农夫”,一生勤于耕种,在考古学界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第 ...

• 文明起源阶段单纯从考古学文化视角探寻族群起源的缺陷

“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涵,指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组具有特征的实物遗存,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属于同一时期有地方特征的文化共同体。这里所说的‘实物遗存’一般是指具有鲜明自身特征的一组陶器,也包括具有自身特征的石跺等生产工具,以及各种材质的装饰品,还包括独特的建筑形式、墓葬结构和埋葬习俗等。”——《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

• 仰韶文化人群基因研究新突破

仰韶文化是发现于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而命名了仰韶文化,这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最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厦门大学等单位对仰韶村古人类DNA的 ...

• 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到底是谁?

作者:高 星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中国地区现代人来源问题是整个地球现代人类起源这一重大科学命题的一部分。近20年间,对这一 ...

• 发现秦国第四座都城——汧渭之会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已经基本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文公营建的都邑——汧渭之会,曾经作为秦国都城达49年之久。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至汧渭之会营建都邑,但其地处哪里,一直不能确定。如今,魏家崖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争论基本画上了句号。 魏家崖遗址位于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东夹角,与文献中汧渭之会的位置描述 ...

• 如何理解考古研究与文献记载之间的矛盾——从商人起源问题谈起

(第一篇理论方面的小文章,学识有限,可能谬误较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关于商人起源问题,一直是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张光直先生在《商文明》一书中对商人起源做了连续发问:商文明起源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终极问题,对中国早期具有学术兴趣的人如此,对那些受到商艺术或商文明其他方面的吸引的人们也是如此。由于商人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文明 ...

• 龙山时代末期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并进而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连锁反应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陕西省榆林地区多处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农牧交错带可能形成于龙山时代晚期,距今约4300年——3800年间。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研究后发现: 第一阶段:种植业为主。距今约5000年至4500年之间,这些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野生动物为主,包括草兔、狍、雉等,而家养动物主要是猪和狗,比例 ...

• 肖小勇 | 丝绸之路对两汉之际西域的影响——以考古学为视角

本文在界定西域定义及其与丝绸之路关系基础上,对西域地区丝绸之路开辟前后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丝绸之路开辟给西域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

• 聚焦大遗址考古 北京发布多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金中都首次发掘的端礼门城门遗迹、箭扣长城敌台发现南方建筑做法“空斗墙”、香山明代皇室墓地完整科学揭露……11月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发布多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2024年,北京市以“大考古”工作思路,持续推动考古与保护一体化,统筹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在 ...

• 龙山、夏商时期的“居葬合一”现象

考古学中把居住区和墓葬区在空间布局上紧密结合的现象称为“居葬合一”。考古发现在很多遗址中,墓葬就设置在家庭或氏族的居住区内。 这种现象在商代非常普遍,考古学家在郑州商城、后冈、殷墟、郭家庄、刘家庄、辛店、陶家营、邵家棚、藁城台西等遗址都发现了居住区和墓葬区混杂分布的现象。商人的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了周代,周原地区的殷商遗民居住 ...

• 唐代之风丨讲座预告:辽上京遗址的建筑考古实践与探索

“唐代之风”线上系列讲座 第三季 第四讲 辽上京遗址的建筑考古实践与探索时间:12月8日(周日)15:00主讲:汪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丁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讲座介绍:辽上京是辽代五京中营建最早、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