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土耳其东南哥贝克力石阵:巨石神庙和新石器革命

作者:克劳斯•施密特 德国考古研究院 哥贝克力石阵位于土耳其东南部桑尼乌法镇附近的山脊上,由此处可以俯瞰周围的平原,从远处也可以清晰地看见石阵。哥贝克力石阵所在的地区,就是北美索不达米亚,包括今天的叙利亚北部和伊拉克北部地区。在公元前第十和第九千年,与哥贝克力石阵同时期,在这一地区,见证了人类从狩猎采集生业过渡到生产粮食作物的早 ...

• 土耳其卡拉汉特佩遗址发现距今1.14万年前的世界“最古老人类雕像”

卡拉汉特佩遗址位于土耳其桑尼乌尔法省,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9400-8200年的前陶新石器时代(PPNB)早期。 卡拉汉特佩遗址的重大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时间标尺,更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技术能力与精神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超既往认知,重塑了学术界对史前社会复杂度的认知! 一、突破文明起源的时间边界 传统理论认为农业定居社会与复杂 ...

• 发现先秦“昆仑”所在地?青海“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陷入真假争议

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文章。 文章说在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了一处37字的秦代摩崖石刻。石刻内容记载了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遣五大夫翳及一些方士,长途跋涉到青海昆仑山深处采摘长生不老药之事。 ...

• 目前发现确认的秦代石刻文字

秦始皇巡游七刻石即秦刻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刻石共有七处,分别称“绎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 ...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渊源与演变

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北方草原和森林地带交替崛起,其发展轨迹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一、匈奴: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匈奴是一个在欧亚大陆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游牧民族,其兴衰轨迹波澜壮阔。 匈奴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史记》记载其为夏后氏苗裔淳维的后裔,传统史学认为匈奴和商周时期的“鬼方 ...

• 东亚丝路文明与汉籍的传播

作者:毛振华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教授  古代东亚的丝绸之路以中国东部为起点,向东抵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东亚诸国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汉籍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成为东亚诸国交往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遣唐使、海上贸易、僧侣交往等方式传播出去,为东亚日本本汉籍、高丽本汉籍的成熟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 ...

• 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作者:钱乘旦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命题,这个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理解全世界日益成为命运相关的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从文明演 ...

• 古人类研究的重要进展:研究发现“龙人”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

近年来,古人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最新研究表明,“龙人”属于早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支系。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丹尼索瓦人形态学研究的空白,也为人类演化史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龙人头骨化石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意外出土,但由于历史原因被隐匿近一个世纪,直到2018年才重见天日并收藏于河北地质大学。该头骨保存较为 ...

• 分子考古学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作者:赵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分子考古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微生物遗存的DNA分子进行遗传学分析,研究相关生物物种的群体(甚至个体)在考古遗址所在地域的演变历史(例如人类群体迁移、通婚或更替,动植物的驯化与地区间的交换等),重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环境变化 ...

• 文明曙光:裴李岗文化

作者:袁广阔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距今约9000—7000年,因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我国学者确切认识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肇始。  发达的生业经济。裴李岗文化拥有发达的农业。诸多遗址内都出土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多,加工技术 ...

• 世界级考古重大发现:云南甘棠箐遗址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7月4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云南甘棠箐遗址发现30万年前的木器。 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地处抚仙湖南约5公里的一处小溪西侧坡地上,海拔1836米。该遗址早在1984年就已被发现,1989年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4年至2015年以及2018年至2019年 ...

• 分子人类学推翻或挑战了哪些传统观点?

分子人类学作为一门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遗传信息来研究人类起源、民族演化等诸多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间极大地革新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推翻或挑战了不少传统观点。 人类多地起源说 传统上多地起源说认为,直立人在世界各地区独立进化为现代智人,该观点主要基于古人类化石研究。但分子人类学研究通过分析全球不同人群的线粒 ...

• 早期国家视角下的地中海文明与中华文明

作者:徐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上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区域主要有三个,自东往西分别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地区,涵括古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这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进程和文化面貌各有特色。  地 ...

• 新疆古道考古展现国家西北边疆治理

作者:孙海芳 朱建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副编审、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古道考古遗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研究”(23BMZ146)阶段性成果)  自秦汉时起,“车同轨”就是我国疆域统一的基本表征。秦修驰道,汉通丝路,唐开驿运,元建站赤,清筑大道,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极为重视 ...

• 吕思勉: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世界上的民族国家,为什么会有盛衰兴亡之事? 人必有其所处之境,与其所处之境适宜则兴盛,不适宜则衰亡,这是很容易明白的。然则人与环境,为什么有适宜不适宜之分呢?我们知道:动物适应环境的力量,是很小的,它所谓适应,无非是改变自己,以求与所处之境相合,如此,则非待诸遗传上的改变不可,这是何等艰难的事?人则不然,不但能改变自己,还能改变 ...

• 西夏陵申遗成功,中国迎来第60项世界遗产

西夏陵申遗成功,中国迎来第60项世界遗产小红书爱世界遗产i世界遗产2025年07月11日 22:23广东7月11日,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好消息,我国今年唯一的申遗项目“西夏陵”(Xixia Imperial Tombs)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项世界遗产,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也达到60项,成为继意大利后,全 ...

• 丝路联结亚洲,互鉴共促发展——“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 国际研讨会综述

“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综述2025年5月26日—29日,由浙江大学主办的“构建古代亚洲研究的新范式: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韩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西子湖畔,展开深入研讨与对话,为推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真知灼见。27日上午,研讨会 ...

• 中哈、中乌联合考古新进展

中哈、中乌联合考古新进展文物陕西2025年06月17日 11:04陕西从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传来消息,今年,由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汉河流域上游的契纳尔特佩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今,陕西省考古 ...

• “塞上咽喉”宁夏固原文物亮相上海博物馆

地处六盘山下的固原是宁夏的历史名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之地,被誉为“塞上咽喉”。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博物馆新展“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下周将在上博东馆对外展出,三百余件来自六盘山下的精美文物将为观众们呈现一部来自千年丝路重镇的精彩华章。7月4日,作为宁夏固原博物馆三件镇馆之宝之一的凸钉玻璃碗等罕见文物在上博开箱布展。上海博 ...

• 青藏高原文明与丝绸之路艺术学术研讨会举办

人民网西宁6月29日电 (记者杨启红)6月28日,历史交融与当代发展:青藏高原文明与丝绸之路艺术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举办,来自全国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领域的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研讨会主题展开多维度学术探讨。开幕式上,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陈科、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中心主任谢继胜、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卫 ...

• 德国ICOMOS气候危机下的世界遗产研讨会7月举办

德国ICOMOS气候危机下的世界遗产研讨会7月举办 海德堡大学文化遗产中心同德国 ICOMOS(气候变化工作组)及德国 UNESCO全委会将于7月2日举办气候危机下的世界遗产研讨会。活动将邀请 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原主任 Rössler博士和德国外交部(世界遗产协调办公室)解读2023《世界遗产地气候行动政策文件》德文版。瓦登海(2009, (viii)(ix)(x))雷根斯堡旧城(2 ...

• 欧洲文化遗产云计划线上研讨会

欧洲文化遗产云计划线上研讨会欧洲委员会将于6月30日举办欧洲文化遗产合作云 ECCHC计划线上研讨会。活动将同协调文化遗产云计划和开发基础云平台的机构 ECHOES讨论各类云项目与文化遗产云的整合,以及 ECCHC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

• 中亚世界遗产影响评估工作坊举办

在 ICCROM-IUCN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框架下,由 UNESCO阿拉木图办事处组织的中亚世界遗产影响评估工作坊上周召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29名文化和自然遗产机构人员,在三天时间里研习了世界遗产地项目方案的评估方法,以及通过影响评估确保遗产保护、改进决策、支撑发展的路径。工作坊还就通过地区合作加强中 ...

• “辽宋金时期的西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第一轮)|“辽宋金时期的西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西域研究2025年04月22日 15:06新疆

• “丝绸之路——相”沉浸数字展“线上专区”上线了!

“丝绸之路——相”沉浸数字展“线上专区”上线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5年06月14日 21:37甘肃1展览介绍山海APP携手伯璟文化,联合海内外二十余家博物馆,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相”线下沉浸式数字展。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塑像,不仅刻印着东西方交流的痕迹,更折射着历史的变迁、记录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此次展览内容由湖南广电芒果数智与纪录片《河 ...

• 第四届面向未来的遗产阐释展示论坛6月在日举行

第四届面向未来的遗产阐释展示论坛6月在日举行原创大同爰跻国际遗产观察2025年04月27日 20:30北京第四届面向未来的遗产阐释展示论坛将于6月14日在东京早稻田大学举行。本届论坛联合 ICOMOS-ICIP遗产阐释展示专委会、首尔国立大学和“我们的世界遗产”基金会举办,主题为“争议遗产阐释的冲突话语:多元社区在培育和平与和解对话中的作用”。日程计划如下: ...

• 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丨探寻东北亚古丝路文明足迹——走进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

5月12日,学生们在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参观。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除了人们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外,还有条古丝路历代相沿,不断扩大,成为东北亚诸民族与中原王朝朝贡和商贸往来的陆路和水路通道,它就是由明朝亦失哈开通的东北亚古丝路。”5月12日,在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该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邓树平向记者介绍 ...

• 塔吉克斯坦南部遗址出土贵霜时期金饰

【考古】塔吉克斯坦南部遗址出土贵霜时期金饰。(20250530)原创夏冉塔吉克2025年05月31日 00:39塔吉克斯坦 2025年5月30日,(杜尚别,OKIJOT译)据“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消息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执行办公厅下属国家机构“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位于哈特隆州呼罗珊区萨尔班迪村的哈尔卡贾尔遗址进行考古工作时,发现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 ...

• 数字藏经洞发布暨丝路大都会:敦煌及丝路沿线的艺术、文献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敦煌研究院举办

数字藏经洞发布暨丝路大都会:敦煌及丝路沿线的艺术、文献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敦煌研究院举办敦煌研究院2025年05月31日 23:56甘肃会议现场5月31日上午,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数字藏经洞发布暨丝路大都会:敦煌及丝路沿线的艺术、文献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敦煌研究院举办。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夏晓勤,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 ...

• 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动启动

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动启动文博西安2025年06月04日 10:44陕西为深化国际文明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段)首发开行·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动”6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办。该活动由西安市文物局指导,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 ...

• 新疆:赛里木湖首次发现岩画群 距今约2500年

【考古前沿】新疆:赛里木湖首次发现岩画群 距今约2500年考古中的国2025年05月30日 17:38山西近日,新疆博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赛里木湖北岸对新发现的古代岩画群做影像采集。▲ 赛里木湖北岸发现的“拉弓狩猎”岩画这是赛里木湖区域自1988年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首次发现的古代岩画群,距今有2500年历史。该岩画群位于赛里木湖北岸一带坡度近90度的 ...

•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潮新闻 评论员朱浙萍我国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文物。图源央视新闻。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经科技修复重现千年光华,成为我国首次完整复原的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的王冠文物;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龙首,修复后显示出全新的龙形象,成为我国 ...

• 2024年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主要收获

2024年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主要清理了城址中心佛寺的周边遗址,在佛寺东侧清理出佛寺山门以及其他房屋建筑,南侧清理出数间房屋建筑,并在其中发现佛教塑像、经卷残片、织物等遗物。佛寺遗址东侧、南侧各发现一条东西向道路,其中一条对应佛寺山门并延伸至城址东部,初步判断其为城内东西向主干街道。城址东部及佛寺南部发现有三处性质不同的房址, ...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虞弘的时代”数媒展览并挂牌成立联合考古中心与实验室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虞弘的时代”数媒展览并挂牌成立联合考古中心与实验室考古汇北朝考古2025年05月15日 00:01山西当地时间2025年5月10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费尔干纳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的“虞弘的时代—1400年前的文化交响”数媒展在费尔干纳国立大学开幕。同时“费尔干纳—山西考古研究中心”及“文化 ...

• 中乌联合考古揭开古丝绸之路千年遗存神秘面纱

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契纳尔特佩遗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2025年05月20日 18:54陕西2025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举办公众考古活动。乌兹别克斯坦苏达利亚州乌尊区40余名中小学生、迪诺大学历史学院10余名本科生,走进古丝绸之路上沉寂千年的契纳尔特佩遗址,在考古队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 ...

• 征稿 | ICOMOS世界游牧遗产专家会议

游牧是指人类社区随畜群在夏季和冬季放牧区之间季节性迁移的传统生活方式。游牧民族遵循世代相传的古老路线。根据生物地理区域的不同,游牧涉及到的家畜种类也不尽相同。20世纪以来,由于经济转型和牧区流失,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渐衰落,偏远地区人口的减少进一步侵蚀了游牧的传统。气候变化带来了额外的威胁,而适应气候变化和开辟新牧区的机会往往受到工业 ...

• 早期人类起源及在欧亚大陆的扩散

早期人类起源及在欧亚大陆的扩散李锋 :考古2025年05月07日 07:02湖北2025年3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研究》系列讲座春季学期第三讲《早期人类起源及在欧亚大陆的扩散》在考古楼A座101室举行,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主讲。图一李锋老师主讲图二讲座现场一、早期人类起源(一)人类的定义在早期研究阶段,学界曾 ...

• 犍陀罗艺术与丝路文明国际学术会议

会议信息︱犍陀罗艺术与丝路文明国际学术会议西域研究2025年05月09日 14:17新疆来源:转自“中古史”微信公众号

• “敦煌石窟与晋陕冀元代壁画艺术学术研讨会”在莫高窟顺利召开

“敦煌石窟与晋陕冀元代壁画艺术学术研讨会”在莫高窟顺利召开原创文/张丽蓉图/王佳石窟艺术与考古研究2025年04月26日 18:07甘肃敦煌石窟分期断代之研究,向以晚期者难治,关键问题在于这一时期民族更迭频繁,艺术风格继承性不明显,汉文文献记载稀少,故而特别需要关注出土文献、石窟题记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活动的研究。为推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由敦煌 ...

• 文明互鉴 多元共融:中亚研究学术论坛述要

来源:《西域研究》2025年第1期文明互鉴 多元共融:中亚研究学术论坛述要何卯平 周英惠作为新疆大学建校100周年“红色百年 世纪华章”校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亚研究学术论坛”国际会议于2024年7月13日在新疆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文明互鉴视阈下的中亚考古与西域艺术”,由新疆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吐鲁番市文物局联合主办。来自哈佛大学、 ...

•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地区”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地区”学术研讨会综述买玉华 石文安 刘单单安海瑞 加依那·团结2024年11月23~24日,由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主办的“中国新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地区”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来自中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巴基斯坦、克罗地亚、蒙古国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 ...

• “一带一路”考古与东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一带一路”考古与东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文博FDCHM2025年04月29日 19:38上海2025年4月26日,由复旦大学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考古与东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开幕。会议以“丝绸之路考古在文 ...

• 以政治建设新成效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坚强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如果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这里失之毫厘,到了基层就可能谬以千里;如果贯彻落实的第一棒就掉了链子,“两个维护”在“最先一公里”就可能落空。中国社科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政治要求是第一要求,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 ...

• 从文博大展看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以宁波博物院“东方的起点”展为例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社会教育及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日益受到学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如何实现博物馆的文化辐射效应、流量经济转化以及消费拉动等具体机制,既往研究与实践仍存在一定的理论空白与操作模糊性。2024年末,宁波博物院策划推出的“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特展,通过创新性 ...

• “十大考古”深度解读 | 郭伟民:2024年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重要发现评述

2024年新石器考古有不少亮点,入围和入选“十大”的项目,跨越的时间之长,空间分布之广,都是前所未有。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正如学界所言,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考古发掘项目是上山文化聚落要素全景式地揭露。中心台地,外围土台、环壕、建筑、墓葬、稻作生业等考古学遗存,对于重建距今9000年前后人类行为与生活图景价值重大,对于讨论中国稻作农业形态和社 ...

•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2024年度十大考古终评会侧记

春深似海,古人传信,在柳絮飘舞的四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二十项终评项目脱颖而出,项目汇报人娓娓道来,面向现场和直播间的高校学者、考古专家及公众,讲述重要的考古发现、细说文物的背后故事,以考古学的语法重新编译出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裂的精神基因。考古技术不断发展,从早先的手绘地层剖面图到如今的航拍三维建 ...

• “十大考古”深度解读 | 施劲松:商周时期文化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新认识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华文明进一步从多元走向一体。2024年,夏商周考古取得丰硕成果,有4项商周时期的项目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北黄陂的盘龙城是长江边的一座城址。盘龙城在早商时期接受了中原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出现了长江流域最早的青铜文化,由此开启整个长江流域的青铜时代。过去我们看到的这个重要遗址,由突出于湖 ...

• 乔加·米什遗址的彩陶纹饰

乔加·米什(ChoghaMish)遗址位于今伊朗西南的胡齐斯坦省,处于两河流域东南边缘、扎格罗斯山脉 西南部山区边沿向东凹进去的一块冲积平原上。遗址是西亚有陶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一处较大的聚落,其在1961—1978年间共进行了11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由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主编并出版了发掘报告ChoghaMish。发掘的重点是房屋遗迹,房址内出土了大量彩陶。该 ...

• 考古学是研究“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科学

地球上的存在物大体可分为“自然”和“文化”两类。“自然存在物”若以地球本身的诞生为起点,大约是45亿年;若以地球生物的诞生为起点,大约是34亿年。人类创造的“文化存在物”若以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的石器文化为证,不过才320万年左右。然而,“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存在,却代表着人的本质性和可能性,代表着地球上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于自然存在的“ ...

• 《大众考古》2025年03月刊考古资讯·国内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现存有佛塔、佛殿、佛堂、讲堂、僧房、洞窟及墓葬等遗存,202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发掘揭露出一处较为完整的僧院遗址,僧院与南侧的塔院有着明确的南北向轴线,显示出统一的规划布局。 NEWS·CHINA 山西大同:吉家庄遗址 2024年6—9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吉家庄遗址开展了又一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