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佐遗址:5000年前大型宫殿建筑的神秘面纱期待被揭开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南佐遗址新一轮考古启动满一年。记者从南佐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考古队继此前发现大型宫殿式建筑和集中出土文物后,近日启动了对“宫殿区”南边区域的发掘,新发现部分疑似踩踏面或道路遗迹现象。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宫殿区”。“新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南佐遗址核心区大型宫殿式建筑的布局结构。”南佐遗址联 ...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南佐遗址新一轮考古启动满一年。记者从南佐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考古队继此前发现大型宫殿式建筑和集中出土文物后,近日启动了对“宫殿区”南边区域的发掘,新发现部分疑似踩踏面或道路遗迹现象。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宫殿区”。“新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南佐遗址核心区大型宫殿式建筑的布局结构。”南佐遗址联 ...
新安画派形成于明清之际,是以新安江流域为活动中心,绘画题材以黄山、徽州山水为主。其领袖人物皆出生在古徽州地区,他们专事绘画本体,用荒简的笔墨和高洁的画境表达艺术境界超凡脱俗。澎湃新闻获悉,“新安画派特展”正在安徽省美术馆对外展出,重点展品包括程嘉燧《远山古屋图》 、査士标《古木远山图》 、渐江《晓江风便图》等。“他们尤为推崇元代倪 ...
夏天来了吗?从传统习俗上说,夏天早已伴随着立夏节气在5月5日到来;从气象学意义上看,上海也在5月30日连续5天气温超过22℃迈入夏天;即使根据天文学上的规定,北半球的夏天等到下周二(6月21日)夏至来临时也算正式开始了。夏天在哪里?万物勃发的初夏时节,不仅在树荫下、在小溪旁、在农民额头的汗珠里、在儿童手中的雪糕上……身处博物馆,无疑也能感 ...
澎湃新闻获悉,6月23日,“无限佳丽——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形象”专题展览将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展,展览将展出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大观仓艺术博物馆所珍藏的各类文物展品120余件(套),涵括书画、青铜、陶瓷、刺绣等诸多品类,其中湖南省博物馆参展展品30余件(套),长沙大观仓艺术博物馆参展展品90余件(套)。展览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表达古代女性 ...
苦苦等待约3000年,三星堆青铜鸟脚人像终于找回“另一半”。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这不是人像,应当是神 ...
观三星闪耀,探中华文明。走过青铜器组成的历史丛林,我们再一次开启三星堆时间。在今天(6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三星堆新发现》特别节目第三季的直播里,请来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队员赵昊一同关注三星堆最新的考古发掘现场。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 ...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迎来重磅消息,8号坑新出土顶尊屈身倒立铜人像与36年前2号坑出土鸟脚人像完美拼合。又一件国宝级青铜器以全貌与世人相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介绍,这两件器物能够完美拼合,表明2号坑和8号坑极有可能为同时埋藏。而2号坑与3号坑并列,内有器物可能相互关联,7号坑、8号坑也有关联可能,这些联系对于揭开三星堆谜 ...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吴、晋两国,同源同宗,虽远而交。西周时期,晋、吴青铜器均呈现出继承宗周文化并融合本地文化之特点。春秋时期,晋、吴交融,在今山西太原、忻州等晋国故地发现了许多吴国青铜器,也见证了两周时期中华大地上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澎湃新闻获悉,2022年6月25日,“晋国”特展将在南京博物院对外开展,展览展出 ...
澎湃新闻获悉,6月15日,“国有祥瑞 生生不息——清宫动物造型文物展”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开展。展览以“护佑苍生”“寓礼于服”“镇守殿宇”“祈福吉祥”四个单元,阐释沈阳故宫院藏清代宫廷动物造型文物和图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祥禽、瑞兽造型和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对世界的敬畏,也蕴含着古代的思想文化与生命 ...
《荒野中的圣·杰罗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最有趣、也是为数不多的真实性未受质疑的作品之一。然而,这件未完成的作品却伴随着很多疑问,它受谁的委托、何时创作?为什么没有完成?一些专家认为,达·芬奇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改动,并且陪伴了他的一生。澎湃新闻获悉,6月10日起,“《圣·杰罗姆》,未完成的杰作”在法国克洛吕塞城堡举行。1516年 ...
上海的文博机构从6月开始已经陆续复工。在完成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重启被中断的策展、布展工作成为重中之重。闭馆近百日,按下“暂停键”后的博物馆是如何保障文物安全和场馆运行的?被“加速”的下半年,意味着有更多的文化展事活动将密集推出,又有哪些值得公众期待的文化展事?“越是特殊时期,公共文化机构越要发挥文化辐射力、影响力。”上海博物馆 ...
11日正值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考察活动首站走进位于四川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专家学者参观“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 图片来自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 据了解,本次系列考察活动将组织专家学者走进早期文明遗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介绍,活动的举办旨在做 ...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的约六万件文物将“重现”在人们面前。 6月15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互动娱乐合作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探寻文化遗产展示的新技术、新模式。“数字藏经洞”是实验室的首批项目之一。 1900年,敦煌藏经洞石破天惊。在不足7平方米的洞窟中,出土了4世纪至11世纪的约六万件文物。有“ ...
2022年6月13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考古中国”重要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办,会议通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办。 本网记者曾江/摄 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 ...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6月15日拍摄的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新华社发(鲁海子 摄) “合 ...
据外媒消息,位于威尼斯犹太人聚居区的犹太教堂目前正在进行修复,人们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藏。威尼斯犹太人聚居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威尼斯的犹太人聚居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16年。当时,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强迫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进入旧铸造厂,作为犹太人隔离区,威尼斯语念“geti”,英文中的犹太人聚集区一词“隔都”(gh ...
“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自2020年再次启动发掘至今,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文物近一万三千件,精美绝伦的出土文物再次震惊世人。目前考古发掘已进入收尾阶段。今天(6月14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星堆新发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第三季将正式开启。今天的考古发掘现场有哪些最新动态?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现在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就是7号 ...
玉钺、鹿角叉形杖、鳄鱼骨板、人面纹玉饰品……6月10日,“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300多件(套)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首次集中向民众展示。展览汇集滕州岗上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展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都邑性聚落形态。市民在拍摄展出的带盖镂空陶豆。 孙婷婷 摄6月10日,山东博物馆内,展出滕州岗上遗 ...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破碎的漆器屏风极为独特,屏风上是一幅标注姓名的孔子和弟子的画像以及孔子的相关介绍,此外屏风上面还镶嵌着一面铜镜,因此该屏风是一款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镜屏。孔子屏风上可以粗略看到孔子和他弟子的画像,下面记录着孔子和他弟子的生平及小故事,图为孔子屏风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 ...
上山人用稻米煮粥还是做饭?作为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口陶盆的用途是煮饭吗?上山的古稻田在哪里?在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记者带着诸多疑问走访浙江上山遗址。浙江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口陶盆。 童笑雨 摄 此前,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启动,该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将长江中下游栽培稻的历史上溯至 ...
基本信息:编著: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72767内容简介: 本书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同名展览为基础,辅以重点文物背景介绍、体育文化知识面扩展、非遗泥塑场景展示及学术论文,从“武”和“戏”两个单元入手,将射术、技击、手搏、御术、斗兽、投壶、蹴鞠、百戏、棋戏 ...
从国家文物局获悉,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开幕式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先后完成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了石窟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万余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每年举办3万余个陈 ...
6月13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记者在通气会上获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39家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以及科技公司,共同开展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通气会通报,已明确几座祭祀坑的埋藏年代,并公布了一大批造型别致的新文物。 文物持 ...
2000年底“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后,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国五十余家科研单位的400余名科研人员,以田野考古为核心,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合攻关为手段,分若干阶段实施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2020年底启动 ...
历时4年筹划,2022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开启,推出7项开幕展览。今夏,逾900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将陆续抵港。虽然文物离京前早已完成修复,但要让它们以最佳状态与观众见面,香港故宫文博馆的两位藏品修复专家吕智超和梁嘉放仍需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从展厅温湿度监控到光照监测、虫害预防,每一项工作都丝毫不能马虎。在香港西九文化区 ...
澎湃新闻获悉,“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第二档近日(6月3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开幕,展出历代书画作品36件,其中书法作品17件,含宋黄庭坚《荆州帖》、宋苏轼书遗过子尺牍、明沈度《隶书归去来辞》;绘画作品19件,囊括五代南唐巨然《秋山问道图》、宋范安仁《鱼藻图》、传宋刘松年《撵茶图》、元倪瓒画竹石等。展览透过院藏历代书画,系统性 ...
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是国内出土宋瓷数量最多、最精美的南宋窖藏,有许多出土的瓷器都十分罕见甚至唯一。澎湃新闻获悉,6月18日,“形而上下——宋韵视野下的龙泉青瓷”展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揭幕。作为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将展出20余件来自四川宋瓷博物馆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南宋龙泉青瓷,包括南宋龙泉青瓷琮式瓶、南宋龙泉青瓷净水钵、南宋龙泉青瓷贯耳瓶等。 ...
6月10日,第二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兰州开幕。作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活动之一,论坛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包括考古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等13个相关项目的负责人或骨干代表做了学术报 ...
6月11日,将迎来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响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都策划推出了系列主题活动。澎湃新闻综合整理了北京、浙江、江苏等地部分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活动。北京文博“北京文化遗产云讲堂”文化遗产是传承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 ...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澎湃新闻获悉,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于6月10日—11日在兰州举行。活动期间,甘肃省150多家文博单位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文博知识讲座论坛、博物馆研学、文艺演出、文化科技创新等490余项活动。为推动敦煌文物事业“典范”和 ...
6月11日是我国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澎湃新闻获悉,上海推出“海派城市考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线上专区、“非遗新体验”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非遗云展播等线上活动。各区、各非遗保护单位、社会组织等也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海报海报文物版块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崧泽的文明之火燃起,到唐天宝十年首置华亭县,再到近代以来的沧桑 ...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兰州。澎湃新闻获悉,近5年来,甘肃省共投入资金25亿多元,开展各类文物保护维修项目724项,国保单位和重要省保单位险情基本排除。甘肃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2处。博物馆231座,可移动文物42.34万件(套), ...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澎湃新闻获悉,苏州博物馆近日推出独具创意的女性文物特展“美人姓董”(6月3日-8月31日),寻找到有史记载的10位“董氏”,从隋代董美人,到明末董小苑,包括金银器、瓷器、碑帖、古籍、书法、绘画等不同门类共70余件(套),呈现古代仕女的日常与生活之美,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董氏女性的婚姻与生活、才艺与形象、情怀与理 ...
新华社西安6月11日消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又有新进展,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修复完成,这尊“仰卧俑”因其姿态奇特引起研究者关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11日上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行,当日首次对外公布刚刚修复完成的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这尊陶俑,不同于坑中其他较为常见的站姿或坐姿的陶俑,而是 ...
近日,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方方面面以一种鲜活的样貌展现出来。剧名《梦华录》来自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一书。书中的描写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被称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在孟元老的记录下,繁华都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各类设施建设。本文从书中描述的这些 ...
今天(13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进行阶段性成果发布。基本确认遗址祭祀区,祭祀区内分布的商代遗存均与祭祀活动有关,面积将近13000平方米2020年至2022年,祭祀区共计开展发掘面积1834平方米,基本确认了祭祀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范围,与北侧紧邻的三星堆 ...
今天(13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进行阶段性成果发布。本文图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队创历史最“豪华”阵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以及新发现六座“祭祀坑”的整个发掘工作实现了跨领域联合、多学科融合,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 ...
昨日(6月12日),在紧邻考古大棚的位置,三星堆再曝新发现。考古人员初步确认一处80多平米的房屋遗迹,并且接连发现留着中分发型的人像及石虎、象牙等器物。专家判断,附近可能还存在小型祭祀坑。此外,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在内的古蜀文明遗址中,曾出土多种发型人物雕像,包括辫发、笄发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曾在研究中发现,发型可能与统 ...
6月13日,三星堆再次“上新”,公布震撼文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省广汉市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这次公布的宝贝名字和实物都十分玄妙,比如下面这个龟背形网格状器↓↓↓它被负责7号“祭祀坑”发掘的四川大学教授黎海超亲切地称为“月光宝盒”,初次邂逅,黎海超说,“过去的认知里没有这东西,一下就觉得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
2022年是德国考古学家、特洛伊古城的发现者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诞生二百周年,德国文化界多有纪念。施利曼发现了欧洲最早的先进文明——青铜时代的迈锡尼文明,这一事实在他死后很久才变得清晰起来。澎湃新闻获悉,柏林的史前和早期历史博物馆(Für Vor-und Frühgeschichte) 正在德国最著名的詹姆斯-西蒙美术馆(James-Simon-Galer ...
湖北考古博物馆10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集考古出土文物保管、收藏、保护、展示、研究与文化传播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场馆,其不仅是“荆楚文化的基因库”,也将成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和传承弘扬荆楚文化的重要阵地。 湖北考古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风景区演武路,毗邻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占地面积100亩。馆内收藏有湖北考古自20世 ...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1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国家文物局在开幕式上介绍,我国十年共推进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记者在线上见证了兰州主场城市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北京正将长城保护工作由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在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和怀柔区箭扣长城试点开展研究性修缮项目探索,通过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展示利用为目的的实施方式,摸索“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经验模式,力争总结出一套长城保护修缮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
2000年底“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后,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国五十余家科研单位的400余名科研人员,以田野考古为核心,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合攻关为手段,分若干阶段实施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 2020 ...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尹承龙介绍,今年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蓟州区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勘探发现的60座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目前已经清理完成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辽墓M50墓室东壁影作立柱与假门 图片来自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目前已经清理完成的东汉墓葬有3座,分布集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清理出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 白马泉村北墓地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城关镇白马泉村北部。2021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过考古勘探,发现不同时期古代墓葬60座。 天 ...
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2022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经清理完成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资料图为考古发掘现场。 中新社发 图片来自天津市文物保护中心 白马泉村北墓地位于蓟州区城关镇白马泉村北部,府 ...
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2022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经清理完成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白马泉村北墓地位于蓟州区城关镇白马泉村北部,府君山脚下,南距蓟州区独乐寺约1000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津考古部门曾在 ...
2021年度惠州三官坑窑址发掘(GDKG-2021-072-FJ08)项目背景2019年7-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白马窑业遗存分布区域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主要覆盖白马河、西枝江干流,新发现并复查相关窑址共计20处,通过对三官坑窑址开展细致的勘探工作确定了5座疑似窑炉和10处废弃堆积。2020年10月-2021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院对三官坑窑址开展了发掘工作, ...
央广网重庆6月6日消息(记者刘淳)近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该院主持的“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重点子项目之一——江津梧桐土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收获: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陶器、石器出土,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考古学内涵,也是除成都平原以外,解决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变过渡问题的重要考古实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