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518国际博物馆日|杭博新展:“丁丙与十九世纪的杭州”
摘要: 5月18日,“丁丙与十九世纪的杭州”特展在杭州博物馆开幕,展览系“潮起钱塘”城市文化系列的首展,展出藏品共计63套/件,包括信札、图卷、善本、铜器、丝织品、陶瓷、家具等诸多门类。据悉,展览分为“钱塘江上人”“兴复旧湖山”和“遗泽满杭城”三个单元,着重展现十九世纪后期以丁丙为代表的杭州士绅,在实业、教育、文化、慈善、城市等诸多领域的建设 ...
5月18日,“丁丙与十九世纪的杭州”特展在杭州博物馆开幕,展览系“潮起钱塘”城市文化系列的首展,展出藏品共计63套/件,包括信札、图卷、善本、铜器、丝织品、陶瓷、家具等诸多门类。据悉,展览分为“钱塘江上人”“兴复旧湖山”和“遗泽满杭城”三个单元,着重展现十九世纪后期以丁丙为代表的杭州士绅,在实业、教育、文化、慈善、城市等诸多领域的建设与变革,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杭州模式”。
信札作为纸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杭州博物馆收藏有明清时期与杭州相关名人信札千余通,其中以丁丙信札最为系统,现状亟待保护。针对上述情况,2019年,杭州博物馆申请浙江省文物局文物科技保护课题《丁丙信札价值挖掘与保护:以杭州博物馆馆藏为例》并成功立项。通过与天一阁博物院的开放合作,结合传统纸质文物保护技艺,逐渐在理念、方法、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既适合杭州博物馆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札类文物保护体系,使沉睡的缣素重获新生。
展览以“丁丙与十九世纪的杭州”为主题,以十九世纪后期杭州的城市近代化为主线,以馆藏文物为基础,以浙江省文物局文物科技保护课题《丁丙信札价值挖掘与保护:以杭州博物馆馆藏为例》为依托,以社会转型与士大夫精神为重点,展现一个十九世纪的杭州人——丁丙,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自省与抉择,并以此纪念这位“190岁”的杭州人及其对杭州影响至今的伟大贡献。
恢复孔庙
太平天国战事期间,杭州孔庙“自礼殿而外悉遭焚毁。”清同治九年(1870),浙江巡抚杨昌濬有感于杭州孔庙之坍毁,礼乐器之流散,委托丁丙按照《皇朝礼器图式》和《御纂律吕正义》的规制来制作礼乐器。丁丙“于府县学之修建尤多尽力”,并“与同人创设丁祭局,集诸生供洒扫、治祭器,考订礼器乐器,恢复祭孔之仪,创修《府仁钱三学志》”。丁祭,又称“祭丁”。祭祀孔子之礼,因在每年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上丁)举行故名。
兴复文澜
《四库全书》是继《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后编纂的一部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在杭州兴建文澜阁,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始陆续颁发《四库全书》,至乾隆末年颁齐,共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战事波及江浙,文澜阁及《四库全书》惨受浩劫,阁圮书散。杭州八千卷藏书楼传人丁丙、丁申兄弟不避艰险,在战火中抢救阁书,运往上海保存。清光绪七年(1881),在原址重建文澜阁。后经丁丙主持的清光绪补抄、钱恂主持的乙卯(1915年)补抄、张宗祥主持的癸亥(1923年)补抄等三次大规模的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上恢复原貌。
钱塘丁氏以藏书而著名。丁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形成公共图书意识的藏书家,也是中国地方文献整理刊印最具成就者。”丁丙致力于杭州乡邦文献的发掘、整理与刊刻,自清同治二年(1863)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先后刊书200余种,包括《当归草堂丛书》《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先哲遗著》等丛书。直到21世纪,《杭州文献集成》、《西湖文献集成》等丛书仍以此为底本。
在清朝后期,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以丁丙为代表的杭州士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以“丁日升”绸庄为代表,整合杭州原本的丝绸业资源,采取向零机户放料代织、兼营批发与零售的经营方式,推动了杭州丝绸业的近代化。19世纪末,丁丙进一步采用当时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先后创办通益公纱厂、世经缫丝厂和大纶丝厂,成为杭州近代丝绸、棉纺工业的先驱。
太平天国战争后,杭州虽恢复了行政建置,但机构不全、人员缺少、财政亏空,由丁丙主持的“杭州善举联合体”这一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组织,主导着杭州的社会自救和社会重建,还在事实上解决了晚清社会转型、市民社会萌芽、城市现代化所产生的新问题,实际代替地方政府履行了大部分行政职能。
1861-1863年,西湖一带沦为战场,兵火历劫,名胜多化作断壁残垣。以丁丙为代表的杭州士绅,尽力于名胜之兴修,或自为创建,或监造重修,到19世纪末,杭州已基本恢复旧日的湖山胜览,“杭城克复以来三十余年,湖山歌舞粗复其旧”,为20世纪杭州作为浙江省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信札作为纸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杭州博物馆收藏有明清时期与杭州相关名人信札千余通,其中以丁丙信札最为系统,现状亟待保护。针对上述情况,2019年,杭州博物馆申请浙江省文物局文物科技保护课题《丁丙信札价值挖掘与保护:以杭州博物馆馆藏为例》并成功立项。通过与天一阁博物院的开放合作,结合传统纸质文物保护技艺,逐渐在理念、方法、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既适合杭州博物馆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札类文物保护体系,使沉睡的缣素重获新生。
展览以“丁丙与十九世纪的杭州”为主题,以十九世纪后期杭州的城市近代化为主线,以馆藏文物为基础,以浙江省文物局文物科技保护课题《丁丙信札价值挖掘与保护:以杭州博物馆馆藏为例》为依托,以社会转型与士大夫精神为重点,展现一个十九世纪的杭州人——丁丙,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自省与抉择,并以此纪念这位“190岁”的杭州人及其对杭州影响至今的伟大贡献。
民国 拓丁丙像拓片 浙江省博物馆藏
18-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地处东海之滨的杭州,也迎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展览分为“钱塘江上人”、“兴复旧湖山”和“遗泽满杭城”三个单元,着重展现十九世纪后期以丁丙为代表的杭州士绅,在实业、教育、文化、慈善、城市等诸多领域的建设与变革,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杭州模式”。恢复孔庙
太平天国战事期间,杭州孔庙“自礼殿而外悉遭焚毁。”清同治九年(1870),浙江巡抚杨昌濬有感于杭州孔庙之坍毁,礼乐器之流散,委托丁丙按照《皇朝礼器图式》和《御纂律吕正义》的规制来制作礼乐器。丁丙“于府县学之修建尤多尽力”,并“与同人创设丁祭局,集诸生供洒扫、治祭器,考订礼器乐器,恢复祭孔之仪,创修《府仁钱三学志》”。丁祭,又称“祭丁”。祭祀孔子之礼,因在每年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上丁)举行故名。
兴复文澜
《四库全书》是继《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后编纂的一部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在杭州兴建文澜阁,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始陆续颁发《四库全书》,至乾隆末年颁齐,共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战事波及江浙,文澜阁及《四库全书》惨受浩劫,阁圮书散。杭州八千卷藏书楼传人丁丙、丁申兄弟不避艰险,在战火中抢救阁书,运往上海保存。清光绪七年(1881),在原址重建文澜阁。后经丁丙主持的清光绪补抄、钱恂主持的乙卯(1915年)补抄、张宗祥主持的癸亥(1923年)补抄等三次大规模的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上恢复原貌。
清 张溥东 文澜归书图卷 杭州博物馆藏
清 樊熙 文澜补书图卷 杭州博物馆藏
辑刊故籍钱塘丁氏以藏书而著名。丁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形成公共图书意识的藏书家,也是中国地方文献整理刊印最具成就者。”丁丙致力于杭州乡邦文献的发掘、整理与刊刻,自清同治二年(1863)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先后刊书200余种,包括《当归草堂丛书》《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先哲遗著》等丛书。直到21世纪,《杭州文献集成》、《西湖文献集成》等丛书仍以此为底本。
清 沈锴 松存老人著书图卷 杭州博物馆藏
实业先驱在清朝后期,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以丁丙为代表的杭州士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以“丁日升”绸庄为代表,整合杭州原本的丝绸业资源,采取向零机户放料代织、兼营批发与零售的经营方式,推动了杭州丝绸业的近代化。19世纪末,丁丙进一步采用当时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先后创办通益公纱厂、世经缫丝厂和大纶丝厂,成为杭州近代丝绸、棉纺工业的先驱。
浙杭地区丝织布料、织物字牌一组 杭州博物馆藏
为善最乐太平天国战争后,杭州虽恢复了行政建置,但机构不全、人员缺少、财政亏空,由丁丙主持的“杭州善举联合体”这一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组织,主导着杭州的社会自救和社会重建,还在事实上解决了晚清社会转型、市民社会萌芽、城市现代化所产生的新问题,实际代替地方政府履行了大部分行政职能。
杭州博物馆藏
兴创名胜1861-1863年,西湖一带沦为战场,兵火历劫,名胜多化作断壁残垣。以丁丙为代表的杭州士绅,尽力于名胜之兴修,或自为创建,或监造重修,到19世纪末,杭州已基本恢复旧日的湖山胜览,“杭城克复以来三十余年,湖山歌舞粗复其旧”,为20世纪杭州作为浙江省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西湖放鹤亭、三潭印月织锦画 杭州博物馆藏
西湖放鹤亭、三潭印月织锦画 杭州博物馆藏
据悉,此次展览由杭州博物馆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支持。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1月20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写给丁丙的信”、“丁丙城市地图”等常设活动,及“云中谁寄锦书来”、“星移斗转 翰墨芝兰”等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内涵,以更多元化、更生动、更活泼的展览形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