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山西 打造精品——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画艺术特展解读
▲“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特展序厅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博物馆人是中华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弘扬优秀文化,加大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西博物院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弘扬山西历史文化的特展,其中“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 ...
▲“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特展序厅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博物馆人是中华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弘扬优秀文化,加大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西博物院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弘扬山西历史文化的特展,其中“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 ...
▲黄河流域图(图源:东营市黄河文化博物馆) 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落实2019年9月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由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东博 ...
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历史上的北魏都城,连接着塞北与中原,交汇着草原与农耕文明。1600多年前,来自塞北草原的拓跋鲜卑创建了北魏王朝,他们驭马南下,迁都平城,北魏王朝迎来了辉煌的97年,拓跋鲜卑由此成为“第一个成功扎根中原的草原民族”。而他们的到来,让平城华丽转身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放眼历史时空,北魏平城的历史是“小”而“ ...
在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考古人员正在发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表达了古人希望来世再续姻缘的美好愿望(5月17日摄)。在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考古人员正在发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5月17日摄)。 新华社发(刘静 摄)记者19日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对湖南宁乡市坝塘镇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此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陈列中心策划了“致敬逆行者”主题博物馆教育年活动,面向全市范围内的医护人员及其子女举办年度系列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5月17日在敦煌研究 ...
一座座诉着世间万物的博物馆,它们承担着还原历史真相。记录历史印记的重任,一座又一座,静静的伫立在世界各地。每年博物馆日都有不同的主题,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更体现了当今世界多元一体,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的文明发展大格局。 ...
湖南宁乡市宁韶高速二标段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地段古墓群,目前已经发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葬和一座汉代墓葬。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就在该地段发现疑似古墓群。为配合宁韶高速公路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宁乡市文物局今年对杨家湾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 宋代夫妻合葬墓 ...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至今,全球已有193个缔约国,1121项世界遗产,为保护对人类共同发展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于1977 年在第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它建立了一套严密、完整并有着 ...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2020年5月6日,教科文组织出版物《赋能青年,为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志愿者倡议十年》发布。该书详细介绍了世界遗产志愿者行动全球各组织开展的行动营和活动;还确定了每个地区的最佳做法,深入探讨它们在促进青年参与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文末附下载链接。 《赋能青年,为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志愿者倡议十年》专门针对 ...
春和日暖,万象更新,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2020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该主题倡导博物馆应动员更多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体验,为公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枢纽作用。为此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陈列中心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策划了多项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以线 ...
▲ 图中可见遗址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位于秦都雍城郊外的雍山血池遗址,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级别最高、持续时间最长(700余年)、文化内涵最完整的秦汉时期国家大型祭祀遗址。1914年冬至,袁世凯身着他结合“周礼”概念恢复的祭祀礼服,于北京天坛举办了堪比皇帝之尊的祭天大 ...
▲ 寨卞东南遗址位于博兴县寨卞遗址(省保)东南约500米、被小清河北大堤占压,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小清河防汛(复航)工程建设时勘探发现。在源起济南泉群,东流入渤海的小清河河畔,自2020年3月15日起,百余名考古人员,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刷子,在4000余年河水冲击形成的黄土沙滩上,让龙山时期、汉唐、明清等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人类生活 ...
中新社大同5月13日电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日前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的一席话,引出了一段长达1500多年的中外交流史。鉴往知来,汲取中西方文化之精华的云冈石窟,正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结束,从20个初评入选项目中选出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包括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广东“南海1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入围项目和其发掘意义进行了整理和介绍(资料来自中国文物报社)。一、陕西 ...
七百多年前,一名官员的任官经历,被视为个人和家族的身份荣耀。如今,卷卷文书,重现人间,墨迹如新,犹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书,为世人开启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门扉。澎湃新闻获悉,继2019年“徐谓礼文书”在浙江武义县博物馆新馆展出后,5月15日至6月30日,“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展出。这些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文书 ...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澎湃新闻获悉,由于目前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将控制规模,并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除了上线“国云展”平台、在南京博物院开幕新展览外,还将对“十大精品终评汇报会”、青年论坛,以及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和主旨论坛以及“博物馆之夜”活动进行 ...
近日,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成功入选“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目是曾国考古近年来第四次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国考古发现是两周诸侯国考古工作中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可见,曾国考古的每一发现,都牵动着学术界的心弦。曾国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震惊学术界,也奏响了曾国考古的新篇章。关于曾国这个史 ...
因为新冠疫情,大英博物馆依旧处于关闭状态,其网上项目则不断推出,其中包括开放下载190万张文物图像。据悉,大英博物馆原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开放文物图像下载,但在全球范围内博物馆关闭、展览取消的刺激下,决定提前推出发布该项目,以期为居家中的人们带来文化的慰藉。大英博物馆数据库搜索页面这也是大英博物馆在2007年推出在线目录后首次可以让用户 ...
疫情期间,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在3月遭遇了地震,除了萨格勒布大教堂和城市中心的许多民居历史建筑外,许多文化机构也遭受了严重破坏。目前,萨格勒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博物馆被评定为不安全,或是陷入了危险之中。目前,地震后的文物损坏清单正在进行中。但毫无疑问,对建筑物、馆藏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抗震保护措施需要升级,所有危害评估研究都明确指出 ...
《易经》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近日被命名为“河洛古国”隐约传达出,它不仅仅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巨型聚落遗址,保留了距今5300年古国时代拥有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这一发现被认为“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 ...
央视新闻5月9日消息,近日,出土于安徽阜阳的被盗文物商代兽面纹铜鬲正式回归安徽博物院,这是全国被盗文物信息平台建立后第一例成功追索的被盗文物。这也意味着,这件被盗流失32年的珍贵文物终于正式回归了故乡。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据了解,商代兽面纹铜鬲为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1957年征集入安徽省博物馆,1988年12月被盗流失在外。2017 ...
近日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上博文房供石的主要捐赠者胡可敏女士的父亲胡兆康也是著名供石收藏家,其珍藏的供石现收藏于上海南翔古猗园“顽石斋”中。本文作者自小生活在古猗园旁,熟谙园中水石妙趣。本文从古代文人的赏石、书画、园林关系着手,认为山水画的文脉与中国古典赏石的根底本就一脉相承。上海博物 ...
曾国藩与蒋式芬均为晚清重臣,二人在书法上又都有极高的造诣,有书法作品传世。本文从曾国藩、蒋式芬的人生际遇出发,得出相差40岁的曾、蒋二人有着相似的士大夫文人情结;又从存世的诗文、书法资料,探析两人的心路历程和艺术追求。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刊于《文人墨色》。曾国藩《“灵芝绛阙”七言联》纸本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 ...
《忆松图》是清代画家戴熙创作于1847年的一幅山水画,描绘的是军机大臣祁寯藻的故乡景色。这幅作品并非画家亲历所得,且题跋表达出抑郁之情,画家真实的创作意图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历史细节的勾连,综合戴熙作为画家、学者、官员等多重身份的相互作用,尝试揭示出其创作《忆松图》的动机,以及鸦片战争期间的政治格局之一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忆松图》 ...
5月11日傍晚,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昨天现场风很大,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备受鼓舞。”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仍然激动不已。 “作为从事文物保护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加倍努力,用现代科技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让千年石窟‘活’起来。”宁波5月1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 ...
作为在新中国成立后新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分支,秦汉考古的工作量和学术成果一直位居各时段考古的前列。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各地考古工作者继续坚持田野考古,基本建设考古和主动性考古并重并举,不仅在城市和聚落、丧葬制度、手工业生产、简牍文字、画像艺术、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等方面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而且更以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为基础,紧密围 ...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其夹处于秦汉和隋唐两大帝国之间,我们经常会使用过渡时期这一概念。历经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呈现出强烈的阶段性、地区性和不均衡性。中国古代的都城制度、墓葬制度、建筑技艺、手工业生产、佛教艺术都在这一时期发生剧变,呈现出明显的承上启下特点,为秦汉 ...
隋唐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其疆域是由游牧地区和农业地区组成,东北的契丹、奚、室韦和靺鞨,西北的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南的吐蕃、南诏等民族共同构成隋唐帝国集权统一的多样化。2019年的考古涉及的空间范围覆盖隋唐帝国强盛期的全部疆域,从帝国首都长安到边陲城镇,用考古学方法探索隋唐时期帝国政治架构、 ...
宋以后的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中按朝代划分的一个阶段,它在中国考古学学科领域中建立最迟,发展相对较晚。最初一般被称为宋元考古,后来时代上拓展为宋元明考古。2015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名称定为“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显示出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这一学科领域关注时段的延伸。宋元明清考古学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畴,以往曾 ...
“在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共登记43处文物点,35处为新发现,其中高青县6处,现已发掘4处,分别为胥家村遗址、曹坡遗址、拥护遗址和夏庄遗址。”高青县文物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胥家村遗址中发现的“扇形”“马蹄形”唐代墓室,是山东首次发现。 发现“扇形”“马蹄形”唐墓 胥家村遗址(墓地)位于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 ...
图为辽代白塔。内蒙古文物局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1日电 (记者 李爱平)记者11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政府获悉,针对媒体报道的辽代白塔修缮滞后情况,目前,该辽代白塔抢救性加固工作已于5月11日完成,后续修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内的辽代白塔约有1000年历史。 记者 ...
▲ 图为正在工作的考古人员当代无法手工复制的龙山时期彩陶随葬品、“扇形”“马蹄形”等山东首次发掘出的唐代墓室形制、坐落在古“济水”航道上的大型墓群遗迹……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0米处,胥家村南遗址(墓地)正紧张发掘中,目前,已确定龙山时期、战国到汉代、唐代三大文化层。▲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刘文涛正在进行考古工 ...
石器原料是史前人类制造工具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料。对石料性质、来源与开发利用方略进行研究,对于揭示史前人类的工具制作水平、资源的认知开发能力以及人群流动模式和栖居策略等具有重要意义。近日,《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发表了题为“Lithic raw material economy at the Huayang si ...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 ...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 ...
核心阅读 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今年,公众和考古领队、评委们第一次“在云端”同步见证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诞生。 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深化了我们对于一个学术领域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线索和需要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实证文明发展历程 ...
核心阅读 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4000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 ...
为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双槐树遗址连续进行了考古工作,近来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双槐树遗址是一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经中国社会科 ...
这里距今约5300年,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这里还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在郑州召开,经过多方机构和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性 ...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式考古发现之一,今天下午,包括这一考古遗址的考古发现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专家们对重要考古发现的学术意义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入围项目的选票结果相对集中。‘十 ...
潘祖荫(1830-1890)是清代“吉金”鉴藏的关键人物之一,其收藏的大盂鼎和 大克鼎,是西周青铜器中的“重器鸿宝”,与毛公鼎并誉为“海内三宝”。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入藏,既是文物鉴藏至高地位的象征,也是清代金石学领军人物的标配。大盂鼎和大克鼎曾经是潘家的镇宅之宝,如今是国之重器,属于国宝中的国宝。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潘祖荫”三个字已经融为一体 ...
日本浮世绘名家名作众多,被称作是江户时代日本生活的记录全书,而歌川派则是其中最大的派系,代表画家有歌川广重(安藤广重)、歌川国贞、歌川国芳等。澎湃新闻获悉,“享此浮生——日本浮世绘经典作品展”5月1日起在南京明社·璞斋开幕,共展出浮世绘作品近40幅,其中大多来自歌川派。展出的作品中既有来自初代歌川丰国的《忠臣藏》,也有为世人所熟知的 ...
近日,“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今年上海博物馆因新冠疫情中断开放以来的首个特展,也是古典赏石专题在国家级博物馆的首次展览。一直以来,供石在国外的博物馆屡次展出,却被发源地中国的艺术世界“拒之门外”。上博的此次展览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阐述了古代赏石断代之不易,并分析了国内博物馆不认可供石为古 ...
新华视点微博5月1日消息,记者从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了解到,近日,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农民修路时发现一座距今约千年的辽代壁画墓。考古人员对这座辽代中晚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揭取约6平方米面积的壁画。这批被成功揭取的壁画有散乐图、烹饪图、鼓乐图、家教图、群猴戏耍图、双鹿图、备宴图、双犬图等,保存状况良好,生动展示着千年前辽代人们的 ...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于4月29日—6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作为主要参与此一展览策划的上海博物馆工艺部副主任,作者从供石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这批“供石”出发,对“供石”的概念,文人赏石风气的兴起,类石清供、奇木清供与文房供石的关系等多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文房供石文化与艺术审美。瘿木山子对于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 ...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被唤醒。“一世风沙,一眼繁华,一段历经磨难后的壁画,一段被开启后的永恒……”久远沉寂而又绝世精美的莫高窟遗世独立于大漠,风沙不掩其姿,流年不毁其骨,一如当年。黄沙绵延,敦煌不朽。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保护、研究、弘扬,莫高窟“活”了起来,久远的故事和“莫高精神”在流传……在保护修复中绽放光彩或是佛 ...
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莫高窟、嘉峪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彩陶、汉简、重要革命文物推介申报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意见》指出,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要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推进史前文化、周秦文化、丝路文化等区域性考古研究和敦煌学、 ...
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初评工作于2020年4月13日至17日进行,根据《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办法》,推介活动办公室共发出评委选票239张,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收到选票212张。根据投票结果,并报国家文物局核准,得票排名前25位的境内展览(其中常设展览16个,临时展览9个)和前4位的出入境展览入围终评。现将入围 ...
西周 2019年以西周时期遗存为主的考古工作不多,但如下几项工作可圈可点。 丰镐遗址是西周王朝的首都“宗周”所在地,位于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在沣河西岸和东岸,分别是丰京和镐京。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丰京故地,集中对西周时期的制陶遗存进行专项工作。2019年度发掘,基本确定了制陶遗址的东北界、西界和南界;同一组陶窑集中分 ...
5月1日至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线上举行。因受疫情影响,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并在新媒体客户端全网直播。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经过4天的演示汇报,5月5日下午,评委会通过评议和投票,选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