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 作者:刘庆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 2003-3页数: 230定价: 28.00元装帧: 简裝本丛书: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ISBN: 9787501013548内容简介本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内容涉及城市平面布局、基础设施、主要宫殿、武库及礼制性建筑和手工业遗址等诸多方面,并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汉长安城的 ...

• 刘庆柱:都城考古视野下的长安

古代都城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课题。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物化载体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为世界所仅见。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科学研究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科学意义。秦 秦陵二号铜车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自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以来,近百年间 ...

•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作者:刘庆柱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 2016-3页数: 1044定价: 498装帧: 精装ISBN: 9787509766859内容简介本书分为绪论、上编、下编。上编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考古发现,按照历史编年顺序,分成“早期中国”(包括“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的都城考古发现;下编是关于中国古 ...

• 考古学视野下的城市、工艺传统和中西文化交流-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考古学视野下的城市、工艺传统和中西文化交流-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作者: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刘庆柱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副标题: 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出版年: 2013-8-1页数: 351定价: 180.00装帧: 精装ISBN: 9787030383068内容简介为庆祝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他的学生们撰写了学术论文以为献礼。本论文集共收入15篇论 ...

•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作者:刘庆柱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00页数:367定价:78.00元ISBN:9787030086488内容简介《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选编了刘庆柱先生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共30篇,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考古学研究综述、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秦文化及秦都咸阳遗址、汉长安城与汉代帝陵考古学研究和战国秦汉瓦当研究等。《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 ...

• 长安春秋

长安春秋作者:刘庆柱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88-6定价:2.10元装帧:平装丛书:祖国丛书ISBN:9787010001708

• 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

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作者:刘庆柱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副标题:(1949-2009)出版年:2010-4页数:581定价:75.00元ISBN:9787010085395内容简介《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是一部关于新中国60年来的考研学发现与研究著作,全书共分9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人类学与暇石器考古研究6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夏商周考古、三国魏晋南北朝至 ...

• 中国蜀道(7卷10册)

中国蜀道(7卷10册)作者:刘庆柱/王子今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出版年:2015-12定价:2980装帧:精装ISBN:9787551810678内容简介《中国蜀道》是一套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介绍中国蜀道的大型人文地理学术著作,全面介绍了蜀道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文化遗存及相关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涵盖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撰写过程中, ...

• 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

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作者:刘庆柱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出版年:2006-1页数:141定价:15.00元丛书:长安史迹丛刊ISBN:9787806289785内容简介《三秦记》内容为秦汉时代的文物古迹、山川地理、都邑、宫室,是研究秦汉时代陕西省的重要文献。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的创作者刘庆柱作者 ...

• 西汉十一陵

西汉十一陵作者:刘庆柱/李毓芳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87年定价:2.50元丛书:陕西历史文物丛书统一书号:11094-216西汉十一陵的创作者刘庆柱作者李毓芳作者

• 刘庆柱,王巍,段清波,王子今:曹操墓的考古发现与确认

  一.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  西高穴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墓近年来不断被盗掘,为了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已经考古发掘完成的西高穴墓有两座,编号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二号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一号墓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之中。从已经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南 ...

• 刘庆柱;李毓芳: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

  汉代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角度上说,汉族文化就是以汉代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汉代丧葬制度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制度是当时现实生活制度的缩影。西汉帝陵形制是汉代丧葬制度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同时,西汉帝陵陵区又是仿照汉代都城长安修筑的。因此,对西汉帝陵形制的研究,无疑将加深我们对当时 ...

• 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

  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  《考古学报》2001年04期 刘庆柱 李毓芳  一、引 言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徙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亡,咸阳城一直作为秦之都城。秦咸阳城始筑于渭河北岸,秦国的发展,都城规模的扩大,首都咸阳城的一些新的重要建筑,如文献记载的“南宫”、“兴乐宫”、“甘泉宫”、“章台”、“信宫”、“诸庙”、“上林苑”等,从渭 ...

•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四)

  七 古代都城考古方法  1.从“已知”到“未知”的早期古代都城认知问题  如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中,对“未知”古代都城(主要是早期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应该遵循一种普遍的、基本的科学研究规律,即从“已知”探索“未知”。了解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是掌握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已知”的重要手段。在“已知”前提下,对 ...

•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三)

五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理论1.都城布局形制发展与社会形态关系(单城制、双城制与三城制)都城是国家政府“平台”,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国家政府功能不同、组成不同,加之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国家政府机构越来越众多、规模越来越庞大,分工越来越细密,这些变化反映在都城发展史上,都城由单一“宫城”发展为宫城与郭城“双城制”,进一步又发展为宫城、内城 ...

• 刘庆柱:从考古学视角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历史”,可谓不断裂的文明史;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

• 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

摘要:中国考古学界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这与西方考古学多视考古学属于人类学不同。中国考古学包括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两部分,史前考古主要以陶器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为基本方法,通过考古学文化探索史前历史。历史考古是关于文明形成、国家出现之后历史时代的考古,国家历史是考古的社会主体,国家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文化,其 ...

• 考古研究|| 刘庆柱:殷墟发掘简史

考古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20世纪初叶,疑古思潮的兴起,促使当时的史学界极力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改变当时史学研究的窘境。在这一过程中,殷墟机缘巧合,成为整个事件的中流砥柱。殷墟考古发掘的启动与进展,成为中国考古学史的一个缩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与壮大。1.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产生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形成 ...

• 考古研究||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二)

四 古代都城考古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国古代都城考古首先要究明其物化载体形式,即古代都城的主要物质文化内涵。都城首先应该是城,而城的空间形式是以城墙围绕。都城的空间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而形成都城之内的空间“分区”,这种分区一般是从都城之中的路网结构中反映出来的,如果把都城空间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都城之中的路网就类似“人”的“骨架” ...

• 考古研究||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一)

一 古代都城考古学的学术意义考古学是通过人类及其与之相关遗存的物化载体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考古学一般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时期考古学”,分别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历史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形成以后的历史。“国家”属于政治学概念,国家活动的基本平台是“政府”,考古学视阈之下的国家“中央政府”的物化载体是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说 ...

• 刘庆柱:中国考古学理应有颗“中国心”

  读书日公布的“2020年中国好书”年榜33种书籍中,刘庆柱先生的《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就在其中。刘庆柱先生在这本著作中将“家国情怀”“家国一体”视为中华民族国家文化“不断裂”的思想和精神基础,这与他认同的中国考古学内核也相一致,他说:“我们中国在不同时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 ...

• 汉代墓外设施研究

前不久刘尊志教授给我发来其最近大作《汉代墓外设施研究:以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为参考》书稿,嘱我作序。我通读了书稿,觉得此书颇有新意,与以往同类考古学研究著作的学术视角有所不同。 古代墓葬研究历来是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大多学者更多关注墓葬的“遗物”,而“遗迹”往往着墨较少,人们“热”也就“热”在墓葬之中的“ ...

• 刘庆柱:“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界聚焦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如开展“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讨论、相继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对“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展开了探索与研究。  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本文拟对此作以考古学阐释。  ...

• 刘庆柱:曹操高陵的考古确认与释疑

今天有机会参加中国秦汉史学会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两会会长联席会议很高兴, 感谢李凭会长的盛情邀请。因为参加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 我发表了一些学术意见, 在社会上引起一些人的质疑。我这里想就安阳西高穴二号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的考古学确认过程、 科学依据、 认知逻辑谈些意见, 并就一些对曹操高陵考古确认的部分 “质疑” 作以释 ...

• 刘庆柱 |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刘庆柱(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目录:一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概述二 史前聚落、城、都城发展史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三 “单城制”、“双城制”、“三城制”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四 古代都城宫庙建筑遗址考古发现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 ...

• 夏都二里头:最早的“中”国丨刘庆柱

刘庆柱接受《洛阳日报》专访拍全家福,辈分最高的人位于画面中间……当代中国人为何热衷于求“中”,这种对“中”的认同又从何而来?问题的答案,从二里头遗址中可窥见一斑。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接受本报专访,讲述二里头遗址对“中”的追求,以及这种求“中”理念如何一脉相承传至今日,形成国家认同的民族基因。01 ...

•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基本信息:  作者: 刘庆柱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月  印次:1  ISBN:978722011551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创作的考古学、史学读物。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 ...

• 解读“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付梓之际,我想谈一谈我撰写此书的缘起,以及这部书撰写的资料遴选与研究方法问题,以便与读者更好地沟通。  关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问题的研究缘起,我回忆起2003年初,当时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术访问,在学术座谈会上有美国学者问我:“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不是 ...

• 学人著意 | 刘庆柱:汉代漆器研究的典范之作——评《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

漆器之于秦汉考古学的重要性,如同青铜器之于夏商周王国时代、金银器之于盛唐时代、瓷器之于宋元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特点,这就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汉的“汉赋”、大唐时代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明清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漆器是秦汉时代的重要物质文化的代表。汉代中央直属的漆器工业如“蜀郡工官”与“广汉郡工官”,时称其 ...

•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传说的考古学解读(刘庆柱)

  一、晋南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现最为丰富的地区。这里有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与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人类发展历史。在华北北部泥河湾有距今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沿着太行山向南及晋南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还有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及细石器遗存,它们与华北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徐水南庄头遗址(1000~8800BC)、北京东胡林遗址(8700~

• 论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刘庆柱)

  考古证明:阿房宫并未建成。因而,相传千年而为史家所沿用的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阿房宫是中国古代最辉煌壮观的宫殿建筑等说法,也就无从谈起。这一考古结论使今人感到无所适从,也引发了诸多议论。  长期以来,阿房宫一直被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庞大、影响最深远的宫殿建筑的杰作。但近来的考古发现却得出了令许多人难以接受的结论。    一、一项轰动的考古发现:阿房宫是个“半拉子”工程  近年来,为了加强

• 国保专家谈|刘庆柱:第八批国保突出“国家文化认同”的“物化载体”与“保质保量”

——所谓“价值优先”就是“文物”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优先,它们的定位是“在中华文明中的标志性地位和全国性意义”,具体应该是“文物”具有“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内涵,属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物化载体”。这次国务院核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贯彻了“第八批国保申报原则首先是价值优先,突出强调文物在中华文明中的标志性地位和全国性意义。”所谓“价值优先”就是“文物”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

• 刘庆柱:“中和”理念与国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编者按】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为了推动公众考古,推出“考古学人”系列讲座,邀请考古学家分享自己的考古经历,分享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本文为该系列讲座的第一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先生在8月2日国博讲堂的讲座整理而成。讲座现场关于“中”的考古发现现代中国人对“中”的概念特别重视,比如老百姓过春节的时候,如果要拍摄全家福照片、家庭聚餐等活动,凡是坐在中间位置 ...

• 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功莫大焉”

运河置于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其意义和价值。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西部与中亚之间有大面积戈壁沙漠,东部和南部是大海,华夏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夏商周时代的华夏文化,到秦汉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其空间的发展是从中原向四周的扩展。

• 我国古代都城遗址的“中和”理念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外籍院士、(国际)亚洲史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 ...

• 刘庆柱:为历史寻找物化载体

  2019年初,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90卷本、总计1500多万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完成了这部写作时间跨越30个年头的大部头著作,刘庆柱、李毓芳这两位考古人终于卸下了一副重担。刘庆柱近照 刘陆摄  “厚度有多少呢?几乎是我俩的身高之和,3.1米。”一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他便介绍起这部对我国古代军事管理史、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一头银发下,当年透过放大镜看见这批 ...

• 六十五年的广州考古生涯 ——《麦英豪文集》读后

为纪念广州文物考古事业的开创者、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将麦英豪先生的学术论文整理汇编成《麦英豪文集》,该文集共收录麦英豪先生论文77篇,约75万字。其涵盖内容主要包括麦英豪先生的学术论文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涉及麦英豪先生近六十年来在这两方面的文章。

• 刘庆柱:我的学术自传与读书心得

刘庆柱,男,1943年8月生于天津,籍贯河南南乐。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考古学 ...

• 从考古走进历史

基本信息:作者:刘庆柱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月印次:1ISBN:9787520505192内容简介:  《从考古走进历史》是作者刘庆柱近年来发表的一部分学术论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我对考古学方法、理论的思考,对于近年来一些社会关注“热点”人文科学研究问题,如“文明”与国家形成及国家文化认同研究、古代都城与陵墓所反映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丝绸之路解读与古都北京历史定位等诸 ...

• 刘庆柱:“中和”基因生成中华国家认同

“历史文化基因”乃借用遗传学的学术用语“基因”而来。基因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如同生物世界的“基因”,人类、国家、族群、氏族、家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延续着自身文化的核心因素成为各自的“历史文化基因”,它具有长时段的生命力。“中华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的,是属于“中国”、“中华民族”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基

• 地下长安

汉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汉唐时代的首都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大都会。本书作者刘庆柱为当代著名的考古学家,长期致力于长安城的考古研究工作。本书就是利用已经取得的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对长安城尤其是汉唐时代的长安城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名城。作者:刘庆柱出版社:中华书局 ...

• 梦回大唐—华清宫

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后也称“华清池”。——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华清宫位于今西安以东25千米的骊山之下。骊山因骊戒所居而得名。又有一说,在临潼县城以南的骊山,其状若马,其色似骊(青灰色),故称骊山。骊山左右群峰峻岭,有如云霞秀错,因而又秀玲雅名。骊山山峰海拔一般在600米至1200米之间,主峰海拔132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东高西低。苍翠的山峦,在夕阳余辉 ...

• 刘庆柱:我的考古学之路

文章出处: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作者:刘庆柱 1962年我以第一志愿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我的考古专业课主要是吕遵谔先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严文明先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邹衡先生的夏商周考古和俞伟超先生的战国秦汉时代考古,刘慧达先生为我们开设了考古绘图课。北大的学生时代,还使我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许许多多学术大家,我聆听了翦伯赞、齐思和、周一良、邓光明等史学大师的学术报告,目睹了学术大家郭沫若、冯友兰、朱光潜 ...

• 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刘庆柱: “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从古代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各地曾经有多条“丝绸之路”,其中以“沙漠丝绸之路”最为著名。这些路线早已淹没于地下、水下,今天人们的认知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点”,结合文献记载,再连接成“线”。丝绸之路主要是外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与物质文明,西域受其影响最大并被纳入中国版图。沙漠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基本上可以说是 ...

• 汉长安城——一个王朝思想的痕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06期作者:刘庆柱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都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兀自挺立。曾经堪与罗马媲美的长安城,似乎都已灰飞烟灭。但是当我们在都城遗址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勘察与发掘科研成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