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全国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论坛•城头山2018”在湖南澧县成功举行

摘要:   2018年6月28日~7月1日,“全国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论坛•城头山2018”在湖南常德澧县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学会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共澧县县委、澧县人民政府承办,澧县文物局、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协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西、江苏、陕西、贵州、山东等多个省市的考古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其中11 ...

  2018年6月28日~7月1日,“全国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论坛•城头山2018”在湖南常德澧县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学会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共澧县县委、澧县人民政府承办,澧县文物局、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协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西、江苏、陕西、贵州、山东等多个省市的考古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其中11位参会代表就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会议现场

  29日上午举行本次论坛开幕式,湖南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刘劲主持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南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烟台市博物馆,以及中共澧县县委、中共澧县县政府、中共澧县武装部的领导。此外,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北京、浙江、江苏、河北、河南、湖北、江西、陕西、贵州等省市文物考古机构的代表,以及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高校和出版社代表。常德市文物局、常德下属各县文物考古机构的代表,澧县县人大、县政协及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乡镇代表,湖南日报、中新网、澧县广电等媒体的朋友也出席了会议。

参会嘉宾

  本次论坛会议得到了澧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共澧县县委书记邹如龙致欢迎辞,他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对各位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宏刚先生宣读了因身体原因未能参会的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杜金鹏先生的贺信,信中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希望这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学术盛宴能为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带来更多进步。最后,湖南省文物局王志杰副局长讲话,阐述了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在文物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希望通过这场学术交流互相学习经验。

参会代表作报告

  论坛开幕式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11位专家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与思考、遗址本体保护展示、考古遗址展示体系的规划、土遗址类遗产的特点研究和考古遗产保护设计单位的统计分析等方面。

  首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研究员作题为《良渚古城考古、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最新进展》的报告。他介绍了良渚遗址发现以来的考古工作及与之相伴的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历程。在考古工作中坚持“由材料牵着鼻子走”的思路,使得良渚古城墙及其外围水利系统得以发现。随着大遗址考古记录系统的建立,进一步从古城布局、选址、材料来源、道路交通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探索与研究。经过了10年连续不断的考古工作,对良渚古城6.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水利系统范围的100平方公里的外围区已有初步认识。后续将扩大视野,开展1000平方公里范围的区域系统调查工作。他指出,考古发现能够促进文物保护,大遗址考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遗址性状充分认识,遗址价值充分体现的时候,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文欢代表徐长青研究员作了题为《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保护研究》的报告。海昏侯墓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自发现伊始就以其保存之完整、文物之精美珍贵而得到了广泛关注。李文欢研究员介绍了已建设的海昏侯墓工地文保用房和实验室考古用房的目的、功能,并对海昏侯墓出土的竹木漆器、金属器、玉器的修复进展和出土文物的分析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滕磊的报告题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践与思考》。他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梳理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认为现阶段考古遗址公园存在遗址研究系统性不足,展示建设造成遗址破坏,展示阐释缺乏原真性,管理运营经费不足、管理困难等问题。就此,他梳理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未来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的设想。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总工程师张涛的报告题为《城头山遗址城墙剖面科技保护试验与实施》。他主要介绍了城头山遗址城墙剖面的保护实践,包括对城墙的掏蚀、坍塌、裂隙、管涌、土层失色、生物病害等多种病害的评估、监测检测和处理,其中,对城墙剖面土层显色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还针对南方土遗址的特点提出了“保留潮湿环境状态保护土遗址”的新思路。

  澧县文物局局长覃晶晶的报告题为《澧县史前遗址保护实践与探索——以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保护为例》。她介绍了澧县文物局对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三处不同体量、不同特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所采取的针对性保护与管理对策。她根据澧县文物局多年的管理实践,认为保护工作需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实施的原则,以民生为本,坚持尊重群众需求。对城头山式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可实行大投入、大手笔、大构图的保护模式,对彭头山、八十垱、鲁家山等中小型遗址,则应实行少征地、不搬迁的生态保护模式,立足保护前提下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达到保护与便民的双重目的。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伟民的报告题为《谁的遗产?湖南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思考》。他以里耶古城、铜官窑遗址、城头山遗址、老司城遗址、炭河里遗址等湖南地区已立项的大遗址为基础,以大量的案例综合介绍了湖南大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数字化记录及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成就。他提出,目前我国的大遗址尚存在考古工作的可持续性问题、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展示与运营上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回答好“谁的遗产”这个命题,明确相关利益者需要扮演的角色、明确各方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和他们的利益诉求。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应打破壁垒,实现利用方式多元化,走融合创新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博士的报告题为《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加固保护性搬迁与修复》。他介绍了对山西垣曲宁家坡遗址中出土的编号为Y501、Y502的两座保存完好的陶窑的加固搬迁和加固修复过程,并对保护方案的选择、加固材料的筛选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实践证明,这次保护加固是一次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成功的保护案例,开创了结构型大型土质文物异地搬迁修复的先例,也为今后类似的工程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实例。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局长吴春的报告题为《丹凤门遗址本体保护展示的探索》。她介绍了针对丹凤门遗址本体建馆前的临时保护、建馆保护、建馆后的化学加固直至最后确定符合考古成果的保护展示方案的曲折过程,并表明了对本体进行持续监测的重要性。她认为,遗址保护工程也是动态的、持续的,应重视日常巡查与记录。保护方式一定要以考古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展示,最终形成相对科学严谨兼具可逆的方式。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杨琳琳的报告题为《考古遗址的阐释与展示利用体系规划研究——以嬴城遗址为例》。她以山东莱芜赢城遗址的展示与阐释规划为案例,介绍了嬴城遗址的核心价值、展示基础和展示阐释体系,并分析了考古遗址的阐释与展示利用体系规划的影响因素和规划途径。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工程师李说的报告题为《土遗址类遗产的特点刍议》。他分析了土遗址形成过程和考古工作作为塑造遗址面貌的两种力量,在遗址面貌的最终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由此总结了遗址的整体特征和形象特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颂华的报告题为《对我国考古遗产保护甲级设计单位的统计分析》。他从考古遗产甲级设计单位数量及比例、考古团体领队单位的参与度、地域分布、所有制、注册资本、单位性质等多个角度对我国从事考古遗产保护的甲级设计单位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除精彩的报告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嘉宾还对澧县重要文物点进行了学术考察,直观感受澧县和湖南文物工作的成果和特色。6月30日,与会嘉宾参观考察了城头山遗址、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鲁家山遗址和余家牌坊。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1979年被发现,自1991年至今开展了持续多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是国际知名“中国第一城”,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1996年,国务院公布城头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与会嘉宾分别考察参观了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城头山遗址博物馆以及位于城头山核心区的城墙遗迹剖面展示馆、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等,对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和运营情况进行了咨询和了解。

考察城头山遗址博物馆

考察城头山城墙遗迹剖面

在城头山祭祀遗址中与会嘉宾咨询与交流

  6月30日上午参观考察城头山遗址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铜官窑工作站、石门工作站后正式建立第三个工作站——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挂牌仪式在澧县城头山镇隆重举行,参加本次挂牌仪式的有来自北京、天津、江苏、河北、河南、湖北、江西、陕西、贵州等省市文物考古机构的代表或负责人,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高校和出版社代表,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德市文物局、澧县文物局等常德下属各县文物考古机构的代表或负责人。

在场领导和嘉宾祝贺工作站正式建立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在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挂牌仪式上致辞。他对澧县县委、人民政府对澧阳平原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视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对参加此次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挂牌仪式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随后,中共澧县县委书记邹如龙发表了讲话。他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的建立表示祝贺,也对共同见证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挂牌仪式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按照党的十九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澧县正在大力推进以城头山为龙头的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的申遗工作,积极推进澧州古城和古城墙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利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的建立,是对澧县政府高度重视澧阳平原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充分肯定,澧县将在考古工作站建设、考古项目研究以及专家学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彭头山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城头山遗址东侧,是彭头山文化的典型遗址。遗址中出土的陶胎中羼杂了许多碳化稻壳和稻痕,为稻作起源、原始农业产生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现状主要在彭头山遗址旁修建了一座二层小展示馆,展示彭头山遗址的发掘成果,阐明其价值,同时还在遗址分布区内使用秸秆、树枝等材料修建了一些简易的景观小品,为当地村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同时也使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考察彭头山遗址

  八十垱遗址位于澧县梦溪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重要发现有环绕聚落的围墙、挡水坝,大量的墓葬和房屋基址,以及近万粒碳化稻谷,稻米形态保存完好。2013年,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均作为城头山大遗址的增补遗址点列入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现状八十垱遗址局部进行了展示利用,大部分地表空间为当地居民的耕种、生活空间。展示利用设施是将展示厅和文化站(“农家书屋”)合二为一,以满足当地的实际需要。此外,对遗址周边的环境也进行了小规模的整治。

考察八十垱遗址

  鲁家山遗址位于澧县涔南镇,遗址分布在一高出四周1~1.5米的椭圆形高地上,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201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开展了考古发掘,主要出土了皂市下层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现状鲁家山遗址以原生态保存和展示为主,尚有待开展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澧县文物工作者向与会嘉宾介绍鲁家山遗址

  余家牌坊位于城头山遗址以东约5公里,两处文物点现已修建了旅游公路进行连接。余家牌坊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朝廷为旌表澧州余罗氏而建。牌坊呈南北向,通高12.7米,面阔8米,进深5米,造型精巧,结构严谨牢固,雕饰精美华丽,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与会嘉宾主要对牌坊的建造历史、建造方式、艺术造型等进行了讨论和考察。

考察余家牌坊

  在为期短短一天的学术考察过程中,参会者们兴致高涨,讨论热烈,就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尤其是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次学术考察的开展,既是湖南本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展示,也必将成为参会者们收获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一道源泉。

与会人员合影

(撰文/李说 照片/杨盯 审校/梁宏刚)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