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文化遗产活化的新思考——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纪要

摘要: 1月12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协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乡村遗产酒店2018年示范项目授牌仪式”在北京智珠寺召开。论坛围绕“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遗产活化理论探讨:价值观和方法论”“遗产活化案例实践:公共属性与利益平衡”三个议题展开。本次论坛的召开,旨在分享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实践经验,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途径,更加 ...
      1月12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协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乡村遗产酒店2018年示范项目授牌仪式”在北京智珠寺召开。论坛围绕“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遗产活化理论探讨:价值观和方法论”“遗产活化案例实践:公共属性与利益平衡”三个议题展开。本次论坛的召开,旨在分享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实践经验,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途径,更加积极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增强文化自信作出贡献。

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 龙家有

     南粤古驿道是一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现存古道本体共计233条,总长710.44公里,古驿道沿线历史遗存丰富、种类繁多,重要史迹、古镇和古村落等实物遗存共906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介绍,广东较大部分的贫困村都在古道周边,自2016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全面实施以来,广东开展了大量工作,以南粤古驿道作为纽带和切入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更是实现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总体目标的过程。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南粤古驿道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统一部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制订保护利用工作方案,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组织专业团队、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这套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实施体系下,统一南粤古驿道的规划指引、规范标准和标识系统,开展试点,打造示范段,做好古驿道及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工作,创新宣传推广形式,打造“中国南粤古驿道”系列活动品牌,加强古驿道学术理论研究,加强古驿道知识产权保护,更以贫困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重点,提升古驿道沿线旅游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目前,南粤古驿道已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学利用,以及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激活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 南粤古驿道-遂溪调风古道

▲  南粤古驿道秦代造船遗址

▲  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

▲ 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 张晓军

近年来,乡村民宿方兴未艾,乡村民宿在盘活乡村建筑遗产,引领乡村社区再造,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提出了中国乡村民宿的四个发展方向:第一,乡村民宿在做好自身经营的同时,要考虑空间上由独立个体经营向区域集群式经营的转变;第二,乡村民宿要重视社区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建设,强调全村共享,做好农村合作社;第三,乡村民宿也要拓展自己新的成长空间,从点状村落延展到线性区域空间;第四,乡村民宿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经典,更重要的是要上下延伸,创造全新的业态。



遗产活化理论探讨:
价值观和方法论  
      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看来,遗产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它的本质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结晶。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处于发展的压力、焦虑之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对文化的忽视。1988年至1997年,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文化十年”行动,教科文组织特别强调将文化放到发展的维度中,让文化变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00年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的基本目标,《联合国千年宣言》包括了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2016年,联合国启动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我们认为的遗产更是与其他各类可持续发展交织在一起。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吕舟

      在这一背景下,遗产保护要怎么做?2012年,在庆祝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通过的“富山提案”,提出在可持续性、平等和人权这三项总体原则指导下,保护和管理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传统、既定知识技能;“京都愿景”则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了核心位置;评选出的“最佳保护实践”菲律宾的维甘古城,特别强调了社区在保护中的作用,反映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2015年,第20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通过了“将可持续发展视角纳入‘世界遗产公约’进程的政策文件”。总的来说,遗产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应当是全面和整体的,遗产保护及其带来的发展应当体现社会平等、基本权利平等、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遗产保护也为不同文化间的和平对话和相互尊重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柴晓明
      遗产保护利用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如何向公众解读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认为,遗产的价值传播是《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公众参与是价值传播的条件,旅游是公众参与的主要方法。价值阐释与旅游是互惠的,世界遗产的价值应通过“传播”的方式得以展现,而不是“灌输”;旅游可带动价值传播,良性的旅游参与(或广义上的参与式的体验),是价值“传播”的有效方式;好的价值传播手段可增进旅游效益。因此,在保证旅游基础设施、后勤保障的同时,应格外关注遗产价值传播的方法,做到以人为本。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2015年成立了世界遗产联盟,推动英国31处世界遗产以及“预备名单”遗产的传播推广;日本有“日本世界遗产网站”,每个遗产地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不同风格的网站,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传播模式;韩国整合官方资源,充分利用社交网站平台,推动世界遗产传播,推动旅游;很多民间爱好者也建立有世界遗产资讯网站,提供信息获取和互动平台。就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传播而言,有多和少、高和低的特点。多是指中国有庞大的遗产资源,人口基数大、爱好者和受众群体庞大,但认知和意识仍有待提升。少是指缺少统一整合的传播平台,各自为战,不利于完整全面展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形象。高是指公众和青少年群体对文化教育需求高,需要打造合适的传播体系;社交平台使用度高,有助于价值传播推广。低是指世界遗产重申报,除了“申遗”之外,价值传播环节薄弱,传播力度低,影响力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仍任重道远。


▲  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朱竑
      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竑分析了涉及文化遗产概念、研究的文献数据。认为文化遗产方面,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旅游、认同、管理、考古学、可持续性、记忆等方面。论文发表单位以西方发达国家团队为主。研究趋势上,研究话题从早期的博物馆、社区、考古学、可持续性,到最近越来越多关注文化旅游、认同等话题,而且监管、展演等相关话题也更多出现在研究中。研究方向上,以社会学、环境生态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为主,论文发表数量逐年递增。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话题主要集中在遗产保护、原真性、文化景观、旅游、遗产侵蚀、建筑、可持续发展、管理等,中国案例是其中的一大关注点。论文发表单位仍以西方发达国家团队为主,来自中国的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趋势上,十年前话题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多样性、文化景观等方面,近年关注点逐渐向建筑遗产、教育、旅游发展、条件价值评估等方面转向。研究方向上,以环境生态学、管理法、地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人类学等学科为主,论文发表数量呈波动式增长。

▲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黄滋
      浙江省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达7.3万多处,涉及传统民居类建筑、传统村落、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等,庞大的遗产如何保护利用,是浙江面临的难题。在这方面,从业多年的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有着丰富实践。他认为,活化利用要基于遗产价值,以保护遗产价值为基础,选择与遗产价值相适应的利用功能和利用方式。利用应符合遗产本身的物质特征,如建筑结构和空间特征;还应尊重遗产的文化特征,如村落宗族文化等。利用应适应周边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融入区域发展之中,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能。就传统村落而言,适宜性利用路径包括对环境风貌、乡土特征的整体保护,对历史文化基因和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对特色产业的培育,以及人居环境空间形态与自然和谐统一等。兰溪诸葛村的保护利用实践,以村委自治管理为主导,根据村落中文物建筑的重要程度分级分类保护,合理划定功能分区,防止旅游过热、商业化过浓,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使村民能自然安静地生活在古村落里。陈列式展陈与活态体验式展示相结合,非遗展演、旅游运营与乡村实际生活相结合,合理分配村集体收益,取得了良好效果。

▲  兰溪诸葛村



 遗产活化与案例实践:
公共属性与利益平衡  

▲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玉熙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熙分享了“白塔寺再生计划”案例。“白塔寺再生计划”是在北京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开展的一项老城片区改造更新项目,目前仍在进行中。白塔寺区域地处北京传统四合院聚集的老街区,也是北京保留的最后几个低建筑群居民区之一。该项目主要从文化复兴、保护风貌、民生改善三方面入手,运用微循环及有机更新的模式,按照北京首都功能定位,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力量参与、本地居民共建的新模式,制定出人口持续疏解、物质空间更新、基础能源提升、公共环境再造、培育文化触媒和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路径。在保持白塔寺片区原有居住属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传统院落建筑、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更新改造,引领居民应变现代生活方式,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区域的更新和再生。

▲ 上海思南公馆总经理  李海宇
      上海思南公馆总经理李海宇分享了思南公馆的案例。思南公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复兴中路思南路,是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南公馆街区拥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兰芳旧居、不可移动文物复兴中路517号花园住宅等。在上海思南公馆街区的修复过程中,采取了原地居住、补偿动迁、置换搬迁与整治修缮同步进行等方式,将街区产权收归国有。坚持“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原则,以保护地区整体历史风貌为出发点,延续城市肌理,尊重街巷尺寸,完善空间形态,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和绿化空间,建立公共空间层次和体系,以历史风貌为基础融入现代功能,增强社区活力。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人员翻遍了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所有建筑图纸,尽力将历史的原貌再次重现,仅修复建筑的外墙,就用掉了800吨鹅卵石。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时,思南公馆项目建成并试运营,此后逐渐达到每年数百场的公益活动,用文化滋养城市空间的同时,实现了人流增多,经济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 思南公馆

▲  思南公馆文化活动

▲ 浙江省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文物局)文物处处长 朱学斌
      浙江省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朱学斌分享了南浔古镇的案例。2014年,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南浔段和南浔古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湖州以“亮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为整体思路,对南浔古镇进行了遗产活化利用,并对其所在城市社区进行了全面有机更新。在申遗、保护利用的过程中,湖州用规划定规矩,编制完善各项规划,对34条主要历史街巷分类实施保持、整理、修补、重构保护,对13公里市河进行疏浚和修复,对237处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园林古桥进行保护性修缮,对1.5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全面清零。将家园改造做实,增功能惠民生;挖掘南浔精神,夯实非遗根基,将本地文化做活;让文物建筑活起来,经典产业红起来,新兴产业旺起来,做好产业复兴大文章。现在,湖州正在全面深度融入全域旅游,让“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 大运河南浔段

▲ 南浔古镇

▲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馆长  任和昕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馆长任和昕分享了地扪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北部,2004年,由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与当地社区共同创建。生态博物馆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它着重关注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社区发展。地扪生态博物馆可以看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即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包括15个村寨、46个自然村落),由村寨文化社区、信息资料中心、文化传承中心、社区研究中心、社区发展中心组成。它坚持“民间创办推动、政府协调扶持、社区参与管理、村民共同发展”的建设发展原则,致力于村落文化保育和乡村社区发展,通过保留乡村风貌、维持永续农业、培育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美家园、建立社区回馈机制等措施,实现传统乡村向创意乡村的转变。

▲ 地扪侗族文化社区

▲  东景缘联合创始人  林凡
      东景缘联合创始人林凡分享了北京智珠寺活化利用案例。北京智珠寺原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年久失修,但经过一群热衷古建筑保护人士的努力,现在已成为集餐饮、会议、画廊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体验消费场所。2012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相对普通建筑来说,文化遗产建筑的使用在空间利用方式、整体氛围等方面都要格外用心。智珠寺内的TRB餐厅不仅保持了建筑原貌,且只提供气味相对较小的法式菜肴,原先的大雄宝殿也仅用来承担讲座厅的功能。文化遗产建筑的可持续使用,离不开利用者的用心呵护、精心设计。

▲ 北京智珠寺

      梳理此次论坛发言,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人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中的作用。从文化遗产的产生、价值来说,其就是人活动的产物,所承载的也是人创造的价值。从遗产的保护来说,其离不开遗产地居民、管理机构、设计建设单位、享受遗产的人等等人的因素。从遗产价值的解读、传播来说,一方面是解读者、传播者的视角,一方面是受众的视角,如何理解一项遗产,想传播、想接受的是哪个角度的遗产价值,解读者、传播者、受众又如何互动。进而是如何活化利用遗产,哪种主体,以哪种价值观、哪种方式,面对哪类人群,想要达到哪种目的。等等这些,无不彰显了人的作用。遗产活化利用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径,只有合不合适的具体分析,既需要坚守保护底线,更需要量身定制、精雕细琢。贯穿其中的将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关注。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