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中国最美沙漠巴丹吉林启动申遗 何不同时申报文化和自然遗产?

摘要:   更多世界遗产资讯,请关注微博@爱世界遗产  1月28日,《内蒙古晨报》曝出国家林草局将在2月1日前,将巴丹吉林沙漠上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巴丹吉林即将进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巴丹吉林沙漠是既有世界自然遗产中缺失的遗产类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可其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V。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沙漠第一名的巴丹吉林沙漠,可能是中国2021年申报世界遗产最具

GepHr/ 爱世界遗产

  1月28日,《内蒙古晨报》曝出国家林草局将在2月1日前,将巴丹吉林沙漠上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巴丹吉林即将进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巴丹吉林沙漠是既有世界自然遗产中缺失的遗产类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可其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V。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沙漠第一名的巴丹吉林沙漠,可能是中国2021年申报世界遗产最具竞争力的项目

世界范围内沙漠的主要分布

  IUCN是世界自然遗产的专业评估机构,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要经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的评估和推荐。IUCN在2011发布的《世界遗产沙漠景观》报告中列出了9个没有被缔约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或预备名录的沙漠景观和地貌特征的遗产地,其中就包括巴丹吉林沙漠

  《世界遗产沙漠景观》指出:这处中国内陆沙漠是一个国家地质公园(注:2009年已成为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近年来被中国、日本、德国、英国的学者广泛研究。这里不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特征,还发育了世界上最高的沙丘(高达450米),并存在许多如星状等多种形态类型的沙丘,沙丘内分布风光迷人的丘间湖盆。此外,还有风化穴、蜂状穴等众多独特的风化景观。(IUCN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生物多样性专家约翰·马敬)。

  巴丹吉林沙漠主要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系蒙古语,以一居民点得名。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在沙漠东南部,沙山间分布着约140个内陆小湖(海子),面积为1~1.5平方公里。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

巴丹吉林沙漠主要景点方位示意图

  巴丹吉林沙漠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遗工作,其自然价值被专业机构所认可,据透露,巴丹吉林沙漠申报的将是自然遗产,这意味着其文化方面的价值并没有被纳入进来,实在有些可惜,巴丹吉林沙漠文化价值在申遗过程中也应当深入挖掘。

  首先,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是一个岩画分布非常集中的地区,蕴藏了丰富的岩画资源,较为集中的岩画群就有曼德拉山岩画群、塔木素的海日恨岩画,阿朝的阿日斯愣口子岩画,阿敖的毕其格阿日斯愣口子岩画,阿敖的毕其格阿日格愣台岩画,额日布盖的双井子、龙首山岩画,孟根的曼德拉、希搏图拉、夏日玛岩画,雅布赖的布布岩画等多个岩画点。其中曼德拉山岩画群在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曼德拉山岩画群的国保碑

  曼德拉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境内,距离苏木所在地西南14公里。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在这里具有山势高峻之意。曼德拉最著名的是岩画,东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发现了几千幅岩画。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属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岩画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

  曼德拉山岩画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洗礼保存至今,为了解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依据,可古人雕琢岩画的时间还一直不能确定。有关专家认为岩画的创作时间为远古到明清的各个历史期,跨度约有6000年左右。

  根据曼德拉山岩画的色泽和水温水位资料推测,在若干年前,曼德拉山四周湖水环绕,水草丰盛。当时曾有许多游牧、狩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可寻的踪迹。曼德拉山岩画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美术史、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文化史以及宗教,尤其是对研究我国西北各游牧部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除此之外,巴丹吉林地区还遗留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以及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考古学家在沙漠腹地已经发现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证明了3000—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巴丹吉林庙的国保碑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沙漠“五绝”,前四绝都是自然景观,第五绝的寺庙指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丹吉林庙。这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庙。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55年),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貌。巴丹吉林庙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反映了沙漠建筑的特点,是阿拉善右旗境内原有建筑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寺庙。2012年,该庙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有喇嘛8人;该庙的经殿为四角形角楼,平面呈曲尺形,重楼歇山顶,庙室分上下两层,呈楼阁式,此外还有经塔一座。

  岩画、古遗址、寺庙这些都是和巴丹吉林沙漠和谐共存的文化元素,在申遗的过程中实在不应该被忽略,IUCN的《世界遗产沙漠景观》文件中,除了肯定巴丹吉林的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之外,也特别提到了其佛教建筑、岩画、城市遗址等文化方面的意义。如果申遗文本中,对这些文化元素避而不谈,或者阐述得不充分,其实也有可能被一向严苛的IUCN专家DISS吧。

《世界遗产沙漠景观》中,巴丹吉林的Highlight


  其实,自从1999年的武夷山之后,我们国家已近20年再没有新增文化和自然复合遗产项目。真的是因为我们没有优秀的复合遗产申报项目了吗?并不是呀,WHC官网中国的59个预备世界遗产里有多达16项都是复合遗产,早有蜀道,后有太行山、西藏神山圣湖,是不是这些都是不适合申报的项目呢?

  如果深究原因,可能还是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之前是国家林业局)只负责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项目申报,国家文物局只负责文化遗产项目不无关系吧。复合遗产里的文化部分林草局不擅长,但国家文物局又参与不进来,这可能是林草局很少会考虑申报复合遗产的原因。而少数几个复合遗产的申报项目,也都经验惨痛。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申报复合遗产,最终变成文化遗产。2009年五台山申报复合遗产,变成文化景观。2015年金山-阿尔泰山复合遗产扩展,资料不完整被驳回。啰嗦几句,同理,国家文物局申报的文化遗产如果是文化景观(比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花山岩画),林草局也不参与,但实际上文化景观的评估IUCN说话也是算数的。所以我国从来没有运用过WHC允许缔约国一年申报一项文化遗产和一项文化景观,即一年申报两项文化遗产这一规则(2020年之前)。

  某种程度上,巴丹吉林沙漠可以算是IUCN的钦点项目,只要准备好,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完全没有问题。但也衷心希望申报地内蒙古能重视其文化价值,让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也参与进来,充分深入地挖掘并写好申遗文本,那么巴丹吉林成为中国第五项文化和自然复合遗产希望很大(话说国外不少复合遗产的文化价值还不如巴丹吉林沙漠的岩画和寺庙吧)。

  只是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研,肯定会耽误巴丹吉林沙漠申遗的进度,也不一定就能赶在2021年申报。但到底是早一点申报好,还是完全准备好之后再申报更好,如果能让我选我肯定坚定地选择后者。

  参考资料:

  1.《巴丹吉林沙漠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推进情况》http://www.nmgjsw.gov.cn/website/main/Article.aspx?fid=9c20981f-9c29-4af7-b145-27c48528f96f&fcol=101011

  2.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启动申遗: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寺庙》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6203

  3. 巴丹吉林官方网站http://www.badanjilin.cn/

  4. 《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巴丹吉林岩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0306844089169705&wfr=spider&for=pc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爱世界遗产”!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