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北边陲的一方雄镇:汉唐为何老在那儿吃败仗?

摘要: 经公众号“文史宴”(ID:wenshiyan80s)授权转载。西宁在今天是很不起眼的省会,但在历史上也曾是一方雄镇,还成为过地方政权的国都。不过,西宁虽然是华夏民族的策源地之一,也被中原王朝统治过,大部分时间却处在各种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并且最终成为游牧民族打造的名城。01汉羌藏同源的出发地满天星斗,分列纵横,这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文化的分布特征。距今4000年到5000年前在西北地区的青海和甘肃


经公众号“文史宴”(ID:wenshiyan80s)授权转载。

西宁在今天是很不起眼的省会,但在历史上也曾是一方雄镇,还成为过地方政权的国都。不过,西宁虽然是华夏民族的策源地之一,也被中原王朝统治过,大部分时间却处在各种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并且最终成为游牧民族打造的名城。


01

汉羌藏同源的出发地


满天星斗,分列纵横,这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文化的分布特征。

距今4000年到5000年前在西北地区的青海和甘肃一带,形成了以本地彩陶和青铜器为特色的甘青文化,同鄂尔多斯、辽西一道构成中国上古北方地区的早期文化区域。

  

西宁市附近的朱家寨遗址和沈娜遗址,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重要传播辐射区,在当地考古中出土了大量以罐、翁、盆、尊的彩陶,以石斧、石刀、石壁、盘状器为主的石器,以及青铜矛,反映着新石器时代到铜器时期,甘青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向高原地区传播的演变。

  

昆仑仙山,一直以来似乎都是中国人祖源意识的反映,炎、黄皆出于西,大禹出于禹穴,甘青文化区与中国早期王国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关系。

  

汉画像石上的昆仑山与西王母是中国人向往的神仙元素

  

根据考古发现、基因分析与文化比对,基本可以肯定汉羌藏三个民族是同源的,而同源的出发地应该在西北地区,表明昆仑之山的传说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其中藏的分化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羌与汉的分化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

  

古羌人的迁徙路线大约有三条,最早的是向东方地区的迁徙,沿着黄河、泾河、渭河一路向东方迁徙,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最早的夏人,如炎黄大禹的部族。

  

等到来自辽西的商人入主中原,大规模的用羌人祭祀神灵,周人和羌人以迁徙游战击败商人,再次大规模的进入中原腹地。

  

进入春秋战国后羌汉分化,两者间差异就越来越大了。

  

第二波扩散方向是以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为主,一直远达南疆盆地,甚至已经远到天山西部地区,遗留的地名现在其中还有若羌。

  

第三波扩散方向是以川西高原和安宁河谷为主,一路南下缅甸,形成在丛林中的各个族群,比如缅甸人、纳西人、克钦人、若开人等等;今日所谓的羌族和嘉绒藏族则是南下羌人的遗存部分。

  

向西,向西,再向西,似乎古代的西方有着神奇的魅力,引诱着一代代的帝王、冒险家前往此处。

  

相传西周穆王曾经西行万里,在极其遥远的地方遇到了西王母,两人迅速堕入了爱河,只是不久东方徐堰王发动了进攻,穆王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临行前两人约定还要重新见面,只是穆王一去东方就没有了下文,留下了千古遗憾。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穆天子传》众说纷纭,有说天山的,有说哈萨克的,有说里海的,有说阿拉伯也门的,直到最近冒出了一种说法是在青海湖附近。《山海经》中所说的西王母尖牙、豹纹、兽尾,而在青海大通的一座山洞中发现了一位与之相似的女性酋长洞画,大致可以证明西王母的最初形象就在青海湖附近。

02

秦汉帝国的西部“溃疡”

往事越千年,当秦制的编户齐民模式一次次格式化整个社会生态,将原始自由下的民众变成秦汉帝国大兵营社会下的奴仆,终于曾经的同类也变成异族。

  

汉羌分化,夏人的语言由屈折语变成了分析语,生产模式由半畜牧半农耕变成了定居农业,仅在边缘地区存在畜牧经济,社会服饰演变成为束发右衽,政治体制由方国部落变成了集权帝国,与此同时羌人还保留着屈折语的古语,披发左衽的服饰,部落酋邦的体制,生产模式因秦帝国的挤压和北方游牧经济输入,演变为山地游牧和粗放农业结合的经济模式。

秦人扫羌,战车止步于黄河岸边,陇西的羌人不是西逃,就是沦为被秦制奴化的境地。《后汉书》中记载到了一个河湟羌人的祖源故事,河湟羌人的祖先无弋爰剑在秦厉共公时期被秦国抓了当做奴隶,生活很是悲惨,后来他抓住一次机会向西逃跑,企图脱离秦人的奴役,结果一路被捉拿他的秦人又是追杀又是火烧。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无弋爰剑逃亡路上遇到了一个受过劓刑的妇女,和她结成了夫妇,又被周围的羌人以为入火不焚,具有神力,遂把他推举为部落首领。

  

羌人称奴隶为无弋,部落豪强为爰剑,因此以无弋爰剑称呼这位有传奇经历的首领,当时河湟之地五谷少而禽兽多,他于是教授民众种植和畜牧,成为河湟羌人的共同祖先。

  

等到他曾孙忍时,秦国秦献公刚刚继位,为彰显权威,又拿羌人开刀,忍季父卯不得不率领族人南逃,与羌人隔绝,不知所终。

  

无弋爰剑的故事可能是假的,但其中可能反应者秦人在向西征服的历史,一部分被秦人奴役的羌人部落脱离了控制,一路西逃到达河湟之地,在秦人兵锋止步于黄河岸边后,“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蕃息”,河湟成为了羌人在甘青的最后一个大规模存在的社会场所了。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隔绝羌人与匈奴的交往,进兵河湟,初设西平亭,后在青海西宁周围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作为控制羌人的政府机构。

  

深入羌人腹地的统治和军事行为很快招致了羌人的不满,反抗活动此起彼伏,西汉军队忙的焦头烂额,汉宣帝元年,出征河湟的老将赵充国一语道破玄机: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仪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子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叛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既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肢解羌虏之具也。

  

西汉末年,王莽因国内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而唯独没有西海郡,为强迫症所困扰的王莽遂强迫卑禾部首领让出青海湖附近的土地,在其上建立了青海第一个郡——西海郡,管辖五县,治所在今海晏县三角城一带。

  

东汉初年,天下大乱,羌人重新取得汉朝的西海郡土地,获取汉人逃亡者提供的技术制度,并不断延续自汉武帝以来向内地或主动或被动的迁徙浪潮。

  

光武帝体恤民情,设立护羌校尉以管理西部羌人事物,可随着秦汉帝国的涣散,西部大大小小的官吏贪黠好货,激化汉羌矛盾,羌人开始为祸中原。

  

拖垮东汉的羌战

  

羌人正是从帝国开始成功地军事对抗游牧民族,断了游牧民族的生路之开始,从汉人逃亡者那里学到了同期最先进的武器制造和组织管理,从小猫长成了老虎,随即又被东汉官吏逼迫成为马背上的亡命之徒。

  

羌人不但有常年积累的军事技巧与高机动性,还有用之不尽与政府军水平相当的新式武器,此就是东汉打了百年羌人战争屡次失败的原因!

  

214年曹魏在今西宁市为中心设西平郡以管辖羌人,西晋继之,直至五胡入主中原,河西大乱,445年废郡为止。

03

吐谷浑与吐蕃帝国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2世纪初鲜卑人从一望无垠的呼伦贝尔草原一路南下,成功接管了匈奴人遗留下的势力真空,崛起为西尽乌孙,东到扶余,南抵长城的庞大部落联盟,并不断南下中原地区,在西晋时期形成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分居的局面。

  

西晋崩盘之后,河西张轨控制凉州,建立前凉国,后为前秦所征服,不久前秦崩盘,征服西域的吕光回师中原不成,遂在当地建立后凉,再不久后凉崩盘,诸凉混战,北凉在斗蛊模式中胜出。

  

438年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征服北凉,完成了对于河西地区的占据,西平郡似乎也在其中,然此地与吐谷浑交织分布,吐谷浑人已经深入其中,具体边界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辨别出来的。

  

445年西征西域的北魏与漠北柔然、河中嚈哒在西域混战之后,似乎灭亡了楼兰古国,将其人民迁徙到了今天西宁一带,改西平郡为鄯善镇,而鄯善为楼兰他称。

  

此时吐谷浑在青海繁衍已久,4世纪初的辽西慕容部因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和嫡子慕容廆的不合,在一次马群斗争中兄弟之间出言恶语,吐谷浑遂决定跋涉万里万里,远离辽西。慕容廆为此作《阿干之歌》怀念长兄:

  

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

  

大漠孤远,跋涉万里,吐谷浑先是到达今天阴山一带,后又南下洮河一带,征服当地的羌人部落,逐渐深入青海腹地的山地季节性牧场。

  

河西混战之际,吐谷浑利用新开发的青海道,即从青海湖穿过柴达木盆地直达于阗、鄯善,成为联系西域、中原和南朝的新中心,繁荣的贸易之中,吐谷浑人走向了定居模式,围绕着青海湖修建四座具有异域风情的商贸城市。

  

吐谷浑一度比较繁荣

  

吐蕃的兴起是与吐谷浑的衰败是同时发生的,隋炀帝与唐太宗屡次兴兵讨伐吐谷浑,并且在夏季多次进入辽阔的柴达木腹地,然后就是吐蕃人的不断崛起,从达布聂塞到囊日伦赞到松赞干布。

  

可能隋唐二代过于好战的政策,过于深入高原腹地的军事行动引起的高原内部的族群变化,在此情况中高原各个部族被迫联合起来,才促成了吐蕃帝国的快速崛起,毕竟他们有相似的语言、风俗和生产方式,而唐朝只是一个外来的作为“他者”的强大敌人。

  

松赞干布的国家制度改革,十分符合的适应了青藏高原上的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对于一个将精力致力于对外进行扩张的帝国来说,在社会生产和人口数量上不如邻国的情况下,军国主义社会下的军事效率反而更为高效。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清澈的青海湖水见证了代唐与吐蕃两大帝国在此的厮杀搏斗。

  

663年吐蕃人趁唐朝分身乏力之际,夺取了吐谷浑故地与西羌十八州,还不断插手安西事务,在战略上对于唐朝形成了局部优势。

  

670年一代战神薛仁贵率领7万军队深入青海湖一带,结果在大非川一带全军覆没,打破了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8年后,另一只高大18万数量的唐军在主帅李敬玄带领下,在青海湖附近再次大败,主帅仅以残军得归。

  

两次决定性的大会战均以唐朝的惨败而告终,动摇了唐帝国在东方世界性帝国的地位,自此引起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东方新罗反攻安东都护府,北方突厥复国并重新控制草原,西部诸多羌州与安西四镇沦陷于吐蕃手中,东北契丹暴动以及引发高丽旧种东逃建立渤海国……从府军到兵募再到拉壮丁,唐朝的军事力量与经济能力越来越不能支持他的世界性帝国模式了。

  

此时一个男人站了出来,他要恢复帝国的荣耀,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通过放权节度使、宇文融括户、李林甫军改等手段,唐朝开始逐渐从那个被动挨打的角色走了出来。714年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击败阿波干可汗,716年联络草原诸部共伐突厥,斩杀默啜可汗,重新回到了那个光鲜夺目的位置去了。

  

唐于鄯州置陇右节度使,管辖75000兵力,连接河西的河西节度使、西域的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剑南的剑南节度使,西宁地区作为对于吐蕃战争的前沿核心,成为重中之重。

  

唐玄宗时十节度分布及兵力图

  

自唐玄宗一心求变以来,积极出兵进攻的唐军取得了战场上的控制权,从帕米尔高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河西走廊到青海湖畔,从川西山地到横断山区,从阿拉伯帝国到河中粟特城邦,从后突厥汗国到南诏酋邦,从突施骑汗国到安西诸国、北印度波罗王国……统统卷进了这一场博弈之中。

  

745年后突厥汗国为唐、回鹘汗国所灭,751年阿拔斯阿拉伯帝国替代了倭马亚阿拉伯帝国,755年幽州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杀进长安……世界性的混乱中,吐蕃帝国形成了他的第二次崛起,东取陇右,北收安西,西征河中,南下印度,至762年吐蕃攻陷了唐朝的大部分陇右道地区,其中鄯州被征服后,改名叫做青唐城

  

833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蒙去世,840年回鹘汗国被北方黠戛斯人击败,842年吐蕃帝国朗多玛被刺杀,845年唐武宗在李德裕教唆下灭佛,世界性的帝国一个个的倒下了,只留下一地的苔藓枯木,等待着新一代的森林形成。

04

甘青吐蕃与宋夏战争

世界性的帝国一个个倒下,分裂,散碎成为各个碎片,青唐城也从世界性帝国对抗的前沿城市,逐步退化到边缘部族的居住之地。

吐蕃帝国崩溃之后,沙州豪强张议潮利用吐蕃内战之际控制了鄯州,并向唐王国表示臣服,然此时的唐王国已是风雨欲来大厦将倾的末世时刻了。

  

张议潮死后,归义军内战,互相分裂,河西之地再次四分五裂,西部沙州、瓜州为归义军割据,中部甘州、肃州为回鹘王族占据,东部凉州为龙家、吐蕃分区,而从鄯州到秦州皆被吐蕃诸部占据。

  

10世纪末,定居在陕北横山地区的党项豪强李继迁发动叛乱,对抗宋王朝的奉籍献土软性消化独立势力模式,从银州、夏州、灵州到会州,党项军队纵横驰骋在黄土高原与沙漠戈壁,来如风去无影,先后多次击败宋军。

  

面对西部的崩溃局面,一时之间宋人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从军事打击到经济封锁,从阴谋策划到内部策反,按下葫芦浮起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社会问题,只能主动的放弃了夏州,被动的放弃了灵州,令拓跋党项这一只小猫咪变成了大老虎。

  

党项人在第二任头子李德明时期不断向河西地区发展,先后与凉州吐蕃、甘州回鹘、沙州汉军、陇右吐蕃交战,拓展地盘。面对党项咄咄逼人的军事攻势与政治压力,陇右的吐蕃部落觉得有必要拥立一位吐蕃赞普来增强内部凝聚力。

  

1009年从吐鲁番地区归来的一位商人带来一位吐蕃王室后裔唃厮啰,随即被陇右当地的吐蕃各部豪强以武力拥立为吐蕃赞普,建立了青唐吐蕃王国,共同对抗党项人的拓殖。

  

青唐唃厮啰国版图

  

党项扩张浪潮中凉州吐蕃、甘州回鹘、沙州汉军先后仆街,党项兵锋随之向南,朝青唐吐蕃而来,但唃厮啰能征善战,多次击败李元昊的军事打击。

  

有一次,李元昊率党项军队直扑青唐城而来,唃厮啰先派人偷偷修改了党项军队渡河所过的标记,将其移到河流较深的位置,等到党项军队作战不利,企图渡河撤退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河流湍深,致使自身踩踏死伤无数。

  

宋人与党项的战争再次爆发之后,局势对于宋人来说越来越不利,李元昊不仅在战争中令帝国蒙羞,更在政治中令帝国蒙羞,青唐吐蕃在此刻成为了帝国再一次的救命稻草,除了军事上的互相支持,还能为缺乏战马的宋军提供大量马匹。

  

然宋人的坑盟友传统再一次爆发,王安石执政后开始“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大战略,拿盟友青唐吐蕃开刀拓地,宋人首开熙河之役,再开青唐之役,1099年、1103年尽取河湟,以青唐城为西宁州,取西部安宁之意。

  

1127年北宋崩溃,西夏的军事压力随之解除,开始恢复此前被宋人攻占的土地,1136年女真人将西宁州、乐州、郭州和积石州割让给西夏,青海地区遂为党项人所统治,政治势力也逐渐扩张到高原深处的三江源腹地。


05

最后的文化遗产与五色四夷


蒙古人来了又去,如风一般刮过吐蕃高原,再一次接触要等到200年后的阿勒坦汗了。

  

1373年明朝取西宁,设西宁卫所,隶属于陕西都司,可城里城外仍然是两种社会,两种国度。

  

1645年清军取西宁,1725年雍正平定青海蒙古后,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青海办事大臣于察罕托洛该,后移到西宁府城。

  

1929年,西北五马控制下的边疆地区在国民政府领导下,由甘肃划分出青海省,以西宁为首府,至此青海省初步建立起来。

  

秦地匮乏,历经周秦汉唐历朝过度的索取之后,西北边疆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颓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高唱秦腔”,美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内亚交通线的心脏作用逐步让位于农业和牧业的扩展,曾经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灵武一个个倒了下去,西宁在其中也不例外,艺术家不再有了,工匠们也画不出精美的壁画和雕刻出精美的雕塑。

  

今日的西宁城如果要讨论城市特色的话,与其列举式的分条陈说,不如借用蒙古人的五色理念来讨论这座多民族混居、多文化共存的绚丽城市。

  

传统蒙古人的世界观:以“青色蒙古”(köke mongγol)作为世界中心,南方是“红色契丹”(ulaγan kitad),西方是“黑色吐蕃”(qar_a töbed),北方是“黄色回回”sir_asartaγul),东方是“白色索伦”(caγan solongγod)

  

青色的蒙古人深入青藏高原,是伴随着蒙古人全体皈依藏传佛教和吐蕃人的游牧蒙古化,从毛里孩太师逃亡青海湖,到土默特部入住青海湖,再到和硕特部深入青藏高原建立政权,这一次蒙古人走的比以往都要远。

  

西宁湟源县的扎藏寺是青海蒙古人为主的藏传佛教寺院,蒙古人在青海历史上作用很大,但经满洲大军平定青海,当地只剩下了18座以蒙古为主的藏传佛教寺院,而扎藏寺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作为传统青海蒙古29旗王公商议的场所,今日寺庙坐落在莫继河北岸,四面山林环绕,内部供奉有汉、藏、蒙多种文献与佛像、佛经、公物。

  

蒙古人的扎藏寺

  

黑色的吐蕃人是上一次吐蕃帝国扩张遗留下的苗裔,800年间伴随着农业区的扩散,河西和陇西的定居区逐渐消散,仅在青海的河湟附近保留着农耕的吐蕃人。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传统圣地,作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一直是西部的藏传佛教中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建筑主体依山而建,以汉藏混杂的风格为主,大大小小的宫殿庙宇错落有致,分布极为合理,内部收藏有大量佛像、佛经、法器、匾额、壁画、堆绣,其中壁画、堆绣与酥油花为塔尔寺三绝,在艺术制作上精湛无比。

  

塔尔寺

  

黄色的回人的到来是元朝的遗产和宗教的传播,蒙古帝国从中亚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部族和伊斯兰教,在当地的长期生存中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穆斯林族群。

  

东关清真大寺是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的四大清真寺之一,也是青海最大的清真寺,整体建筑以波斯风格和汉式风格为主,四座宣礼塔环绕周围,主体似乎是以安达卢西亚的罗马式风格,上而在上面叠加了一个波斯圆顶,内部宽大通畅,明亮辉煌,可容纳3000多穆斯林同时举行礼拜。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

红色契丹实际上主要指汉人,这可以说是蒙古世界观将契丹等同于中国的反映,故而也可以称为红汉人。红汉人是随着农业和商业的扩散而逐步进入河湟河谷的,从南方的茶叶区贩运茶叶,然后沿着茶马古道中深入高原,与吐蕃人互相交换各自需要的物品。

  

西宁兴隆巷的山陕会馆是红汉人的标志性建筑,陕西和山西的商人在跋涉万里之后,在高原的第一站修建了这座旨在联系同乡,解决当地各项问题的高大建筑。建筑本身为清代居民风格,沿中轴线左右对称,院内有钟楼、鼓楼、香楼和关帝殿,金碧辉煌,森严凛冽。

  

西宁山陕会馆

  

白色的索伦(满洲)是征服的产物,满洲人先后征服了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喀尔克、准噶尔、和硕特等蒙古部族,在藏传佛教世界的闭环政治文化中形成了满洲皇帝是文殊菩萨的特殊理念。

  

历史早已随风而去,唯有今人还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当汉人庆祝春节的时候,当回族人每日五次礼拜的时候,当藏人前往朝圣的时候,当蒙古人在湖边举行那达慕大会骑射纵横的时候,你总会感觉到这座城市跳动的心脏,与你不同生活样貌的人的活动作息,鸟翔蓝天,风吹铃响,日光之下一日接续着一日,唯有山川河流依旧如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